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题名称第十三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等腰三

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相等;

(2)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分别为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5、如图,在△ABC中,AB=AC,

(1)若AD平分∠BAC,那么、

(2)若BD=CD,那么、

(3)若AD⊥BC,那么、

二、阅读课本P106-107

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

三、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图,在△ABC中,若∠B=∠C,能否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也相等(简写成)四、练习

1、如图,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

求证:OC=OD

五.课堂反馈

3、已知:△ABC中,∠A=∠B=∠C,求证:AB=AC=BC

4、如图,∠A=∠B,CE∥DA,CE交AB于E,

求证△CEB是等腰三角形

5、(l)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

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

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

形吗?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C=∠ADC。

求证:BC=DC。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D C

A B

A

B

C

D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公开课大赛(省)优【一等奖教案】

13.3等腰三角形 13.3.1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点) 2.经历等腰三角形的探究过程,能初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类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求边长或周长 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边长是6cm和3cm,那么它的周长是( ) A.9cm B.12cm C.15cm或12cm D.15cm 解析:当腰为3cm时,3+3=6,不能构成三角形,因此这种情况不成立.当腰为6cm 时,6-3<6<6+3,能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6+3=15(cm).故选D. 方法总结:在解决等腰三角形边长的问题时,如果不明确底和腰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同时要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 探究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等边对等角”求角度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65°或50° B.80°或40° C.65°或80° D.50°或80° 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

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65°.故选A.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类型二】 利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角的度数 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 解析:设∠A =x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各角的度数. 解:设∠A =x .∵AD =BD ,∴∠ABD =∠A =x .∵BD =BC ,∴∠BCD =∠BDC =∠ABD +∠A =2x .∵AB =AC ,∴∠ABC =∠BCD =2x .在△ABC 中,∠A +∠ABC +∠ACB =180°,∴x +2x +2x =180°,∴x =36°,∴∠A =36°,∠ABC =∠ACB =72°.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以得到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当这种等量关系或和差关系较多时,可考虑列方程解答,设未知数时,一般设较小的角的度数为x . 【类型三】 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已知△ABC 为等腰三角形,BD 、CE 为底角的平分线,且∠DBC =∠F ,求证: EC ∥DF . 解析: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 =∠ACB ,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DBC =12∠ABC ,∠ECB =12 ∠ACB ,那么∠DBC =∠ECB ,再由∠DBC =∠F ,等量代换得到∠ECB =∠F ,于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C ∥DF . 证明:∵△ABC 为等腰三角形,AB =AC ,∴∠ABC =∠ACB .又∵BD 、CE 为底角的平分线, ∴∠DBC =12∠ABC ,∠ECB =12 ∠ACB ,∴∠DBC =∠ECB .∵∠DBC =∠F ,∴∠ECB =∠F ,∴EC ∥DF .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主要是通过证明角相等或互补. 【类型四】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 =AC . (1)若AD =AE ,求证:BD =CE ; (2)若BD =CE ,F 为DE 的中点,如图②,求证:AF ⊥BC .

《1等腰三角形》教案

《1 等腰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 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例、△ABC中,AB=AC,求证:∠B=∠C B 1、思考: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

D C B 在△ABD 和△ACD 中?? ???===CD BD AD AD AC AB 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2、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 (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能利用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正确判断某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正确应用. 难点: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正确文字叙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二、新课 对于一个三角形,怎样识别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我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两条边相等.这一节,我们再学习另一种识别方法. 我们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线段BC. 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是否重合? 问题2:本实验的条件与结论如何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就是等腰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可以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问题3: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问题4:你能说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各角的大小吗? 问题5:请你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C=90°,CD是底边上的高,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 P99练习l、2、3.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此条件可以做为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据.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它. 五、作业 P99习题第5题. - 1 -

等腰三角形优秀教案

上课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课题:13.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体会“折痕”与“辅助线”的重要作用,学会用类比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探新。 问题:观察下面图中有些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究学习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定义:有___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 边: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另一边叫做______. 角:两腰的夹角叫做___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______. 顶角 腰 底角 底角 底边 活动1:动手操作完成探究1。 活动2:小组合作,找出剪出的图形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组内讨论:(1)这些重合的的线段和重合的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A B (2)由∠B=∠C,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结论? (3)折痕AD 与∠BAC 有什么关系?AD 与底边BC 有什么关系? (4)△ABC 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并填空 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 猜想2: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平分线、_________的中线、底边上的_______相互重合. 1.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_______图形,它有____条对称轴,是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所在的_________. 活动3:自己尝试着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在△ABC 中,AB=AC, 求证:∠B=∠C 。 证法一: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______和顶角________. 证法二: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_____和______ 证法三: 结论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上的______和顶角________. 经过推理证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几何语言:∵在△ABC,_______, A B 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等腰三角形。 5.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图,一个等腰三角形部分被墨迹遮盖,你能补全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问题: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就可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判定方法吗? 引出课题。 等腰三角形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作∠B=∠ C ②作BC 的中垂线 ③将BC 对折 问题:由方法②能说明AB=AC 吗? 由方法①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 怎么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写出已知,求证。 B C B C A B C A B C A

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索证明途径。 2.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 ,AC 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由学生合作并讨论: 辅助线可作AD ⊥BC 于D ,或AD 平分∠BAC 交BC 于D ,但不能作BC 边上的中线。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证明:作△ABC 的角平分线AD ,则∠1=∠2. 在△ABD 和△ACD 中, ∠1=∠2 ∠B=∠C AD=AD ∴△ABD ≌△ACD(AAS)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注意:不能说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见课本) 练习:见课本。 注意:该图形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上述练习说明在该图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其实,已知其中任意两个条件,都能得到第三个结论成立。 如图,BD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AC 上的高线,DE ∥BC ,交AB 于点E 。判断△BDE 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证明你的判断。 分析:要证明△BDE 是等腰三角形,应该两边相等,还是两角相等?由已知条件可知这两个角与哪些角有关?由DE ∥BC ,可得∠3=∠1,∠2与∠1是否相等?怎样证明? B C A 1 2 D 32 1 E D A B 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五章第五节第一课时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质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在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的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建筑、测量、设计等也有独特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始终体现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已有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具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案例描述: 1、动手实践,形成认知 把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对折部分,再把它展开,得△ABC。 A

《等腰三角形》 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在探究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是探究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两个性质,本节内容不仅为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论证水平,使初中的推理证明学习进入严格的论证阶段。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归纳、类比、方程等也将在本节课进一步强化和渗透,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性质。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来自农牧区,基础知识薄弱,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归纳概括表达能力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逐渐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意识,增强其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祁东成章实验中学八年级组管飞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在定理运用时注意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在定理使用时的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是容易忽略的,也是难点之一.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

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五.教

《 等腰三角形》 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制作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对称轴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2、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 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 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

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 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 已知:如图,∠A =∠D ,∠B =∠E ,BC =EF . 求证:△ABC ≌△DEF . F E D B A 证明:∵∠A =∠D ,∠B =∠E (已知), 又∠A +∠B +∠C =180°,∠D +∠E +∠F =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 =180°-(∠A +∠B ), ∠F =180°-(∠D +∠E ), ∴∠C =∠F (等量代换). 又BC =EF (已知), ∴△ABC ≌△DEF (ASA ). 第二环节: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 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 → → B B B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赵海英)

13.3等腰三角形(习题)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习题。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等边三角形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是对教材上的一道典型题(习题13.3第12题)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其中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条件不变,发现更多的结论并证明其中的两个结论;二是结论不变,弱化条件,将问题“一般化”,或强化条件,将问题“特殊化”.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典型题的研究为载体,探索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在题目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并发现其他隐含结论. (2)在题目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使其成立的条件. (3)在对题目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转化、类比、一般化、特殊化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思维能力.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题目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图形中隐含的结论——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全等的三角形、特殊角以及特殊位置关系的线段等,并且能对发现的结论进行分类,从而明确探索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使题目结论成立的条件共有两个——“等边三角形”和“共线”,并能分别从这两个条件入手进行探索,即弱化条件,将问题“一般化”或强化条件,将问题“特殊化”,能证明一般化(或特殊化)后的结论.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对发现的结论进行分类时,进一步体会分类的作用——使无序变得有序;学生在证明比较复杂的结论时,能够利用前面发现的隐含结论,将其作为下一步证明的依据,体会转化的作用——使复杂变得简单;学生对条件进行拓展时,体会一般化的思想,并在拓展后证明相应的结论时,体会类比的作用——思路和方法的迁移,进而加深对数学内容本质的认识,使思维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

13.3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按照老师要求对折,然后用剪刀或小刀裁去阴影部分,再把裁剪后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是什么三角形呢? 1.从折剪的过程可知,△ABC是什么三角形呢? 2.在上述△ABC中,AB、AC、BC,∠B、∠C的名称是什么呢? 3.上面剪出的等腰△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借助图中的线表示)? (1)由折叠和对称可知,在△ABC中,∠B与∠C的大小关系如何; (2)由折叠和对称又可知:∠BAD与∠DAC,BD与DC大小关系如何,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75至77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导出 活动一:由教材P75两个“探究”栏目,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平分线、底边上的高________. 展示点评:1.请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1,并写出证明过程. 2.由性质的证明过程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对称轴是什么? 小组讨论: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 反思小结:通过作底边上的高,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点二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二: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 展示点评: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灵活地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相等的角,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再结合代数思想,应用列方程的方法,是在几何题中求解角或边的大小常用方法. 小组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什么问题?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反思小结: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是底边还是腰,是顶角还是底角.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实际问题―→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计算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 和6 cm ,则其周长是__15_cm __. 2.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36度,则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72°,72°或36°,36°__. 3.下列命题中:(1)等腰三角形的两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必平分底边; (3)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也是这边上的高线;(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顶角.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3) B .(2)(4) C .(1)(2)(4) D .(2)(3)(4)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C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5.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3,其中一边长为3,则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B ) A .7 B .3 C .5 D .7或3 6.如图,△ABC 中,AB =AC ,D ,E 为BC 上两点,AD =AE , 求证:BD =CE.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全等的证明、命题、轴对称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的证明,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会利用全等来证明边、角相等,为验证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初二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推理、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本课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导学(探索新知) Ⅰ、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了什么样的条

1231八年级上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3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2)》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入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识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重难点、关键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关键:利用观察和逻辑推理思想,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 Δ ABC 中,AB=AC. 求证: ∠B= ∠C. 证明1: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 和△CAD 中,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2:作底边上的高线AD. 在Rt △BAD 和△RtCAD 中, ∴ Rt △BAD ≌ Rt △CAD (HL).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3:作底边上的中线AD. 在△BAD 和△CAD 中, AB=AC ( 已知 ), ∠ 1= ∠ 2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 AB=AC ( 已知 ), AD=AD (公共边) , AB=AC ( 已知 ), BD=CD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3 ∴ △BAD ≌ △CAD (SSS).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备注:上述三种方法教师引导、复习、共同完成。引出:条件与题设交换位置后命题会成 立吗? 二、探导新知: 已知: Δ ABC 中,∠B= ∠C. 求证:. AB=AC 证明1: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 和△CAD 中, ∴ △BAD ≌ △CAD (AAS). ∴.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明2:作底边上的高线AD. 在Rt △BAD 和△RtCAD 中, ∴ Rt △BAD ≌ Rt △CA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归纳:用文字语言表述此命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也相等(简写成 ) 三、运用新知 1、如图,位于在海上A 、B 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 ∠A=∠B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B= ∠C ( 已知 ), ∠ 1= ∠ 2 ( 辅助线作法 ) , AD=AD (公共边) ∠B= ∠C ( 已知 ), A B

公开课教案(等腰三角形)

12.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花地中学古瑜青 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感受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的应用. 3.关键: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 教具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问题探究】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课本图14.3─1)剪去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动手操作,然后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生共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课本图12.3─1和图1. 【教学形式】操作引入,师生互动. 【继续探究】 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重合的线段是AB=AC,BD=CD,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重合.重合的角是∠B=∠C,∠BAD=∠CAD.?∠ADB=?∠ADC=90°.【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思考题”和图2. 【形成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重合的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题名称第十三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等腰三 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相等; (2)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分别为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5、如图,在△ABC中,AB=AC, (1)若AD平分∠BAC,那么、 (2)若BD=CD,那么、 (3)若AD⊥BC,那么、 二、阅读课本P106-107 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 三、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图,在△ABC中,若∠B=∠C,能否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也相等(简写成)四、练习 1、如图,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 求证:OC=OD 五.课堂反馈 3、已知:△ABC中,∠A=∠B=∠C,求证:AB=AC=BC 4、如图,∠A=∠B,CE∥DA,CE交AB于E, 求证△CEB是等腰三角形 5、(l)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 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 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 形吗?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C=∠ADC。 求证:BC=DC。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D C A B A B C D

等腰三角形_教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活动1 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D C B A 图(1)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 的特点,可以发现AB =AC .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2): C B 图(2) △ABC 中,若AB=AC ,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是腰、BC 是底边、∠A 是顶角,∠B 和∠C 是底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2 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 沿折痕AD 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活动3 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问题:如图(3),已知△ABC 中,AB=AC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 (1) 求证:∠B =∠C ; (2) AD 平分∠B AC ,AD ⊥BC . D C B 图(3)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 =∠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ABD 和△ACD 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答〕在△ABD 和△ACD 中因为?????===CD BD AD AD AC A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