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

——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教材分析】

《除三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单元的配套阅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又选了浅显易懂的《沉香救母》、《清官海瑞》、《郑板桥的“四菜一汤”》进行阅读,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民间故事里的人物。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学习略读课文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概括文章的大意,对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而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幻想、情节夸张,孩子们对民间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喜欢,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不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选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所以要大胆尝试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的形式,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阅读策略】

对比阅读、统整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运用默读、浏览、跳读、批注等方法阅读群文,并交流阅读收获。

2.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性,了解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祖国民间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并运用默读、浏览、跳读、批注等方法阅读群文,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祖国民间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性,了解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沉香救母》、《清官海瑞》、《郑板桥的“四菜一汤”》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引出议题(4分钟)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相信你们一定读过不少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大频幕上的图片,结合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称。

2.引出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

趣,让他们在故事中学习新知识。】

二、引导初学,掌握学习方法(10分钟)

1.出示阅读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1)运用默读、浏览、跳读等方法快速阅读《除三害》。

(2)在文中用“”划出能体现周处人物特点的句子,并标注。

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卡第一行。

3.按要求自主阅读。

4.汇报交流。

我心中的周处是一个的人,我是从体会到的。

我认为周处是一个的人,因为。

5.回顾学习《除三害》的方法。

速读故事,画出句子;

总结特点,小组讨论;

完成表格、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带领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8分钟)

1.明确学习任务。

快速阅读三个故事,重点学习所分配篇目。

2.根据《除三害》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1)交流人物的特点。

(2)完成学习卡剩余部分。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学习剩余三个故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展示成果,汇报交流(8分钟)

1.分别请各小组展示汇报沉香、郑板桥和海瑞的特点。

2.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补充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交流中学会表达,从汇报中学会倾听,从评价中学会赞扬。】

五、整合群文,归纳特点(6分钟)

1.思考:通过对四个故事的学习,你发现这四个民间故事里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讨论交流:为什么这四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美好的品质,都是向善向美、充满正能量的。

3.揭示议题: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都具有类型化特点。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组故事就体现了民间故事的人物类型化特点,主要是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人物类型,就是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这样的类型还有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懒汉型、机智人物型等等。【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所学,整合群文,揭示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人物类型化特点。】

六、推荐阅读,书海拾贝(4分钟)

1.同学互相推荐故事。

2.老师推荐书目。《民间故事园》

【设计意图:通过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乐趣,激发同学们阅读更多民间故事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

——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周处——知错就改

沉香——奋力救母向善向美的类型

海瑞——清廉正直美好意愿的寄托

郑板桥——机智勇敢

除三害

古时候,有个人叫周处。周处年轻时,性格暴烈,仗着自己力气大、武艺强,横行霸(bà)道,欺侮(wǔ)百姓。因此,周处一上街,人们就远远躲开他。

背地里人们都抱怨说:“山间的猛虎、河里的恶龙,还有地上的周处,是天下三害。三害不除,百姓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

有人出主意:“干吗不想办法叫周处上山杀虎,下河剁(duò)龙呢?这样三害除了两害,不也好么?”有人壮着胆子去找周处,见面就夸他胆子大,功夫好,上山能伏虎,下水能降龙;没有谁能比得上他!周处听了十分得意,拍拍胸脯,说:“那猛虎和恶龙只敢欺负你们胆小的,看我收拾它们!”

周处上山了。傍晚,他把一只断气的大老虎拖下山。街坊们拍手称快,都夸周处本领大。

第二天,周处提着宝剑下河了。恶龙可不那么容易对付。它忽而浮出水面,跃到半空;忽面潜入水底,东奔西突。周处和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搅得大河惊涛拍岸,浊浪冲天。三天以后,大河突然平静了,没有浪涌,没有涛声。恶龙不见了,周处也不见了。

这下好了!猛虎死了,恶龙死了,周处也和它们同归于尽了!人人奔走相告,个个喜气洋洋。哪知就在这时,周处水淋淋地从河里爬上岸来。他听到人们的欢呼声,呆住了。他实在想不通:我除害有功,为什么乡亲们反倒希望我死呢?他想找个人问一问,可是人们只是远远地朝他点点头,赶紧躲开了。

人们的举动引起了周处的深思,他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里十分惭愧。

从此以后,周处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沉香救母

从前,华山脚下有个孩子叫沉香,他一直跟着爸爸生活,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天,沉香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爸爸叹了一口气,没有回答。沉香再三追问,爸爸才含着眼泪道出了实情。

原来,沉香的妈妈是美丽善良的华山神女,因为向往人间的美好生活,私自下凡,犯了天条,被他哥哥二郎神压在了华山底下。

沉香听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救妈妈。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你舅舅神通广大,你怎么斗得过他呢?”

沉香望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zuàn)紧了拳头。

不久,沉香告别了爸爸,进山跟法力高强的华山老母学艺。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持跟着师傅练功。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歇歇,但一想到要救妈妈,浑身就有了力气。

几年下来,沉香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沉香十五岁了。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华山之巅(diān)奔去。

沉香一路上披星戴月,饿了吃野果,渴了饮山泉,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却一点儿也不在乎。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山神,山神送给他一把神斧。他用神斧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来到华山莲花峰前。望着高耸入云的莲花峰,想到就快要见到妈妈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他举起神斧奋力向莲花峰劈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两半,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天日,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清官海瑞

海瑞是明朝的清官。他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jìng)、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有人说,他是“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

北极殿里有个玄天上帝,他想考验一下海瑞是真的清廉还是假清廉!他就命天王官去跟踪海瑞,还赐给他一根金鞭,说:“海瑞如果有贪赃枉法、不清不廉的地方,你可先斩后奏!”

整整三年过去了,天王官还是抓不到一点海瑞的把柄,心里万分着急,因为他不能打死海瑞,就没有办法回去复旨。

有一天,海瑞外出,口很渴。看见前方有片瓜地,长着一大片又大又圆的西瓜。海瑞这时渴得喉咙都快出火了,他想等主人出现后买瓜解渴。可是等呀等,瓜地的主人始终没出现,他实在是口渴难耐,就伸手摘了一个西瓜来吃。

天王官看见了,心想:好你个海瑞呀,害我辛辛苦苦跟了三年,今天总算看到你也有不清廉的地方。好吧,等你把西瓜吃完了,我就一鞭送你上西天,这样我也可以回去复命了。海瑞吃完西瓜后,正当天王官举起鞭准备打下去的时候,他却看到海瑞掏出一串铜钱拴在了瓜蒂上。

从此,天王官不再跟着海瑞,回殿复旨去了。

郑板桥的“四菜一汤”

郑板桥在范县担任知县时,为了给前来巡视的知府大人接风,特别设置了“四菜一汤”。这四菜是:青龙卧沙滩,白皮颤(chàn)又颠(diān),一青和二白,油酥天鹅蛋。一汤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原来,郑板桥早就听说知府大人是一位“美食家”。这位知府大人每到一个地方巡视,第一件事就是吃,而且吃什么必须先递上菜谱,征得他的同意。

郑板桥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这种腐败现象深恶(wù)痛绝,他当然不会热情招待这位上司。眉头一皱,心想:何不戏弄一下这位大人。于是便写了菜谱,亲自送给知府过目。

知府大人见过的菜虽然很多,但对郑板桥菜谱上的菜却都没听过,更不用说吃过了。知府大人满心喜欢地说:“不错,不错,就照这个菜谱办。”

到开饭时,饭菜上齐了,知府看着桌上的饭菜,差点没把鼻子气歪,四菜是:一盘麻辣黄瓜,一盘醋浇粉皮,一盘小葱拌豆腐,一盘油炸黄豆;而那“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有意思:一碗鸡蛋汤上面漂了半个蛋壳。知府大人想发火又没有借口,看见郑板桥还在一旁十分恭敬地伺候,早就气了个饱。他假装肚子不舒服,连筷子也不动一下,就怒气冲冲离开县衙(yá),打道回府。

郑板桥深知得罪了上司,虽然觉得自己对国家和人民问心无愧,但这些贪官日后一定不会给他“好果子”吃。所以就索性辞官回扬州作他的“诗书画”去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知识测试

A、逃婚 B、躲抓壮丁 C、躲仇家 3.孟姜女喜欢范喜良的理由是范喜良()。 A、拥有财富 B、眉清目秀 C、读书好,勤快能干 4.范喜良被抓壮丁是在和孟姜女结婚的()。 A、要入洞房之时 B、三个月后 C、有了一个孩子后 5.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最终是如何对她的?()。 A、杀了她 B、囚禁了她 C、要娶她为妃 6.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的一项劳役。 A、最为残酷 B、最为轻松 C、最为省钱 7.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 A、痛恨 B、喜爱 C、赞美 8.祝英台是在()游学时,结识梁山伯并成为好友的。 A、长沙 B、绍兴 C、西湖边 9.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化作一对()吃光了双双飞去。 A、蜻蜓 B、蜜蜂 C、蝴蝶 10.法海因为()一心要把许仙和白娘子夫妇拆散。 A、看上了白娘子 B、嫉妒白娘子 C、替天行道 三、判断题

1.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看到范喜良被衙役殴 打。() 2.孟姜女哭倒长城,露出范喜良的尸 体。() 3.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是织女和牛郎变 的。() 4.牛郎带着孩子骑着老牛追赶织 女。() 5.祝英台是自愿嫁给马文才的。() 6.白娘子给穷人看病配药分文不 取。() 7.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 8.许仙和白娘子因为一把伞而结 识。() 9.祝英台女扮男装到省城绍兴大都市游学,是对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的反 抗。() 10.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从祝英台的坟墓里化蝶而 出。()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阅读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八达岭 2.范喜良 3.孟、姜、孟姜女 4.长城根下 5.白骨 6.渴望与追求 7.老牛、老牛 8.王母娘娘、天河 9.七月初七、鹊桥、乞巧节10.金山寺

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在饱尝人间疾苦,纵观了社会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现象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创造出的一本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以清醒和同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安徒生童话》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结构形式写作。简洁明快,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我国少年儿童及成人的喜爱。文中以小动物的各种奇特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人生,表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让读者在书中体味其中的人生意蕴。《安徒生童话》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想象丰富、思想深刻、充满诗意和幻想。在他笔下,整个大自然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勇敢、机智。揭露和鞭挞了统治者、贵族僧侣的贪婪、残暴、虚伪、愚蠢。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个性突出,觉不雷同,色彩斑斓。 关键词: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人生理想弱者之美虚伪贪婪

摘要 (1) 1 引言 (3) 2 安徒生童话中的弱者之美形象分析 (4) 2.1 拇指姑娘人物形象分析 (4) 2.2 野天鹅人物形象分析 (5) 3 安徒生童话中的贪婪、虚伪之形象分析 (6) 3.1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6) 3.2小猪倌人物形象分析 (7) 3.3狠毒的王子人物形象分析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虽有少数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大多数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一方面把动植物人格化、社会化,并通过动植物的生活画面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动植物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使善恶终有报。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思想深刻、故事变幻莫测。《安徒生童话》160余篇作品,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物,或鬼或神,无不在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生动而鲜明的个性。在《安徒生童话》中其主要人物共有两类,一类是聪明、善良、勇敢、机智的下层人民;另一类是贪婪、残暴、虚伪、愚蠢的统治者。这些众多的艺术形象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理想。

美术教案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第1课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神话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话故事、神话认为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别神话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著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和描述神话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 (1)观看神话故事的影视作品; (2)以动作模仿神话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声音或教师独白,让学生猜猜故事中是谁在说话。 2、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段,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猜测。 3、结合范例导赏,体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1)他在干什么呢?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2)他的本领可大了,把你知道的告诉周围的同学好吗? (3)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4、出示课题,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a.以声音猜测人物,设置悬念。b.安排动作模仿的小游戏,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情绪兴奋起来。c.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将他们的记忆激发出来。) 二、课堂发展。 1、探讨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现在进入第一轮挑战。同学们对这个课题有疑问吗?有没有不明白、想弄清楚的地方?(什么是神话?什么是艺术形象?……) (2)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神话资料,小组探讨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看哪个小组在第一轮挑战中捷足先登。 (3)教师给每个小组发“小锦囊”,有需要时才可以打开。 小锦囊: 神话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幻想出来的;它是许多人的创作成果,先有口头创作,后来才出现汇集而成的文学作品。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传! 课题所指的艺术形象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独特的造型,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各种角色一样。神话故事中的日恩、鬼、神、动物等等,这些都属于神话艺术形象。(设计意图:a.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b.准备小锦囊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又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辅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总结时可打开小锦囊,揭开谜底。)

4第四章 民间故事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 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 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才一个化名叫,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和小青被淋得,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地红了,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药店,过得可美了! 由于“”治好了很多很多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可是,“”的兴隆、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的法。因为人们的病都被治好了,到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不旺,法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正在给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见许仙不上他的当,,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的法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见,连忙脱下,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长堤就,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下,把这对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的读书人,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

俄罗斯民间故事人物形象 (1)

罗斯民间故事的主要形象 时间:2011-05-29 20:50 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212次 摘要 在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及民俗宝库中,有许多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这些民俗形象主要来自俄罗斯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等,程式化和模式化程度很高,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间的传统智慧、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 民间故事;笑话;俄罗斯语言;艺术特色 在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及民俗宝库中,有许多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这些民俗形象主要来自俄罗斯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等,程式化和模式化程度很高,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间的传统智慧、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这些民俗形象对俄罗斯人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就无法完全理解。 这里以俄罗斯文化中常见的几个民俗形象为例,说明俄罗斯传统文化在现今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表现。这里所涉及的几个民俗形象均源自俄罗斯的神话或者童话,现在都已成为俄罗斯文化中的定型形象,在现代俄语中影射各种各样的人。(娅迎)是森林中的老妖婆,林中各种野兽的主人,亦即林中最高神灵。在俄罗斯人的想象中,娅伽

是个询楼、消瘦的老太婆,她生着大大的、弯曲的鹰钩鼻和瘦骨嶙峋的腿。她衣衫槛褛,住在鸡腿支撑的木屋里擅施魔法,制作各种药剂,坐在石臼里,骑着长扫帚飞来飞去。 娅迎兼具正面和反面的双重形象。一方面,她好战斗狠,嗜血成性,在童话故事中常常掠夺孩子,并把人扔进她特制的炉子里烧熟了吃;另一方面,她又是童话中主要英雄人物的帮手,给他们指引通往科谢伊王国的道路,送给他们路上用得着的各种法宝,如有魔力的线团、梳子、石头等。 在现代俄语中,常用娅迎形容外表丑陋,性情凶悍的女性。 一女性一旦步人政治,立刻就会从美丽善良的公主变成老妖婆。 一你自己去跟这个老妖婆谈吧,她不仅长得丑,而且从来不说好话。 娅迎还可用来形容长相丑陋的老年妇女,其外貌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 中娅迎的形象;还可以指懂得某些法术或者从事巫术的老年女性。 一“我很失望”,阿纳斯塔西娅·伊万诺夫娜说道:“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她:高个、驼背、干瘦、满头白发,活脱一个巫婆。娅迎。太让人讨厌了。” 睿智的瓦西里萨或称美丽善良的瓦西里萨。她是俄罗斯童话的主要正面女性形象。在童话中,她或是男主人公的好帮手,或是科谢依的女俘,在故事结尾总是得到男主人公(如:伊万王子)的救助。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著名形象论英雄人物特点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著名形象论英雄人物特点 古希腊神话故事起源于大约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其内容是以民间传说与口头传唱的一切关于古希腊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其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脍炙人口又趣味十足的传说故事而传播至今,闻名世界。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类便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由此,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明显反映出古代人类把大自然形象化的丰富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抗争自然的顽强精神。所以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可能主要是对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这类神话英雄人物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大多都拥有过人的体力,英勇非凡的豪迈气概,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故而成为古希腊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不朽化身。下文将以五位最出名的古希腊神话英雄故事的简介和评价来透析古希腊英雄的一些共有特点。 一、古希腊神话著名英雄简介与评价 (一)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的博爱与牺牲精神 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经典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违抗了宙斯的命令,把火种带到了人间造福了人类,因而遭到了大发雷霆、怒不可遏的宙斯的残酷惩罚。凶残的恶鹰每日都叼食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每天都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但是,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于宙斯,坚决地拒绝把火种换给他,毅然决然地支持人类,造福人类。 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被千古传颂。因为他的行为体现出了不畏强权的博爱与牺牲的优秀品格与精神。人类社会有了“火”这个重要的资源从而得以舒适的生存,文明得以进步与发展。比起心胸狭隘吝啬的宙斯,普罗米修斯展现了他的博爱。同时,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在宙斯要求普罗米修斯还回火种时,普罗米修斯却宁可牺牲自己的自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教案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神话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传说、神话认为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别古代传说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着名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分析和描述神话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兴趣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声音或教师独白,让学生猜猜故事中是谁在说话。 2、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段,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猜测。 3、结合范例导赏,体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1)他在干什么呢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2)他的本领可大了,把你知道的告诉周围的同学好吗 (3)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4、出示课题,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设计意图:a.以声音猜测人物,设置悬念。b.安排动作模仿的小游戏,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情绪兴奋起来。c.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将他们的记忆激发出来。) 二、课堂发展。 1、探讨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现在进入第一轮挑战。同学们对这个课题有疑问吗有没有不明白、想弄清楚的地方(什么是神话什么是艺术形象) (2)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神话资料,小组探讨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看哪个小组在第一轮挑战中捷足先登。 (3)教师给每个小组发“小锦囊”,有需要时才可以打开。小锦囊:神话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幻想出来的; 它是许多人的创作成果,先有口头创作,后来才出现汇集而成的文学作品。神话是人类

民间故事文献综述

关于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 摘要 《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幼儿具有一种叙事性智能,因此,喜爱听叙事性语言的故事是幼儿共同特点,尤其是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的神话、童话、传说等。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却寥寥无几,纵观林林总总的幼儿园各类教材,民间故事听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课程中,本文就幼儿园课程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这两方面做综述。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大部分都会论及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与儿童、与经验的关系。张晓玲、王冬兰的《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依据是(1)紧扣教育目标;(2)立足幼儿发展;(3)面向幼儿真实生活;(4)体现时代特征[1]。焦爱美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研究》这篇论文中认为,园本课程内容的取向为: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进一步指出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适合儿童发展,贴近社会生活。 关少化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一文中,对课程内容从活动论角度的分析,认为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并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应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理念;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作用;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吸纳家长需求中有价值的内容要素。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相关研究 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文章大部分从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来分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例如,张艳的《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三个原则: ①实用性与发

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杨芳

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茅台一小杨芳 [群文篇目]:《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设计思路]: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文本,找到文本内在规律,是促进师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设计之初我将本单元议题确定为:神话故事中的神话人物。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读懂神话故事,但是总觉得内容与思维都较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缺乏深入探究,很难在一节课中落实教学目标。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在诸多的要点中,抓关键语句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提出,了解清楚语言特点和神奇想像,也为后面写作任务奠定了基础,所以最终将议题确定为: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 [教学目标]: 1.学习三个故事,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比三篇故事的异同之处,体会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和故事中人物的伟大形象,激发阅读中国神话故事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和故事中人物的伟大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引出神奇。(2分钟) 1.依次出示4张图片,学生猜故事。(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2.导语: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出示:三篇神话故事题目)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和神话人物的伟大形象。揭示题目: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猜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引出议题做铺垫。) 二、默读神话,感受神奇。(6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 2.学生默读故事后汇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设:课文讲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并创造万物的故事。) 3.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神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熟悉故事,感知内容,便于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神奇。) 三、品读情节,感悟神奇。(13分钟) 1.导语: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用边读边想象、品读的方法再读故事《盘古开天地》,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完成下列表格。 ①盘古创造宇宙前,宇宙是怎样的?(预设:宇宙混沌) ②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预设:开劈天地,顶天立地) ③盘古倒下后,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生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回答) ④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他是人吗?(预设:无私奉献,坚持不懈,造福人类,伟大的英雄……他不是人,而是神。) 2.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完成表格一。

民间故事名词解释

1、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2、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之为“(母题motif)”。 3、花儿:既是一种格律体民歌,其结构形式又富于变化,已大体押韵、上下两节句式和节奏的均衡对称来造成优美和谐的格律,于变化中构成具有统一风格的调子。流行与甘肃、青宁夏一带,形式特别,又有多种流派,因而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4、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因此人们又将他称为“传说核”。 5、箭垛式:所谓箭垛式,又称粘附性,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人物身上的现象。 6、重要。“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姆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7、“三段式”是民间故事的常见结构,这类故事的情节推进往往都经历三个层次,如主人公遇到三道难题、经历三次考验、有过三次历险等等。 8、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包袱”是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包袱,就是一个装笑料的包裹,其组成过程是:系,提出矛盾或问题;解,分析矛盾或问题;结,有意避开矛盾;抖,出其不意,一语道破,揭示实质。一般相声行话把孕育包袱的过程称之为“铺平垫稳”和“三翻四抖”。 9、宝卷它是一种十分古老,同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说唱文学,最早有唐代变文、讲经文直接演变而来,宝卷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语言描写和抒情婉转的曲调赢得了广大底层民众的喜爱。在乡村讲唱宝卷的活动称为“宣卷”或“念卷”。 10、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他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文化人类学在美国较为发达,这门学问在英国通常称为社会人类学或社会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11、盘瓠神话:帝高辛氏遭遇强敌,允诺获得敌将首级者,可以封邑,并娶公主。结果,高辛氏一条名叫盘瓠的狗奇迹般的完成了任务,取走了公主。12.礼仪习俗抒情长诗,(《哭嫁歌》)是女子出嫁时唱的以歌哭为特征的系列组诗,曾经在南方地区广为流行。

2019-2020年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教案

2019-2020年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神 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神话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话故事、神话认为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别神话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著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和描述神话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 (1)观看神话故事的影视作品; (2)以动作模仿神话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声音或教师独白,让学生猜猜故事中是谁在说话。 2、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段,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猜测。 3、结合范例导赏,体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1)他在干什么呢?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2)他的本领可大了,把你知道的告诉周围的同学好吗? (3)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4、出示课题,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a.以声音猜测人物,设置悬念。b.安排动作模仿的小游戏,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情绪兴奋起来。c.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将他们的记忆激发出来。) 二、课堂发展。 1、探讨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现在进入第一轮挑战。同学们对这个课题有疑问吗?有没有不明白、想弄清楚的地方?(什么是神话?什么是艺术形象?……) (2)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神话资料,小组探讨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看哪个小组在第一轮挑战中捷足先登。 (3)教师给每个小组发“小锦囊”,有需要时才可以打开。 小锦囊: 神话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幻想出来的;它是许多人的创作成果,先有口头创作,后来才出现汇集而成的文学作品。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传! 课题所指的艺术形象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独特的造型,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各种角色一样。神话故事中的日恩、鬼、神、动物等等,这些都属于神话艺术形象。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间故事 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一、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 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一)动物故事(1-299号) (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 (三)笑话(1200-1999) (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 (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 “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

经典民间故事-中国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里的典型人物 ——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特点初探【教材分析】 《除三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单元的配套阅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又选了浅显易懂的《沉香救母》、《清官海瑞》、《郑板桥的“四菜一汤”》进行阅读,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民间故事里的人物。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学习略读课文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概括文章的大意,对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而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幻想、情节夸张,孩子们对民间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喜欢,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不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选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所以要大胆尝试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的形式,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阅读策略】

对比阅读、统整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运用默读、浏览、跳读、批注等方法阅读群文,并交流阅读收获。 2.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性,了解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祖国民间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并运用默读、浏览、跳读、批注等方法阅读群文,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对祖国民间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性,了解民间故事人物类型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沉香救母》、《清官海瑞》、《郑板桥的“四菜一汤”》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引出议题(4分钟)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相信你们一定读过不少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大频幕上的图片,结合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称。 2.引出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

泰国动物故事类型研究

泰国动物故事类型研究 前言 泰国(Thailand,?????????或者????????)全称泰王国(Kingdom of Thailand),旧称暹罗(Siam,????)。十三世纪前,在今泰国境内也曾出现过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古国,如伏南、真腊、堕罗钵底等,但之后中部泰族势力逐渐强大,于公元 1257 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后历经了清迈王朝、阿瑜陀耶王朝、曼谷王朝,直 至1932 年,泰国由君主专制国家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暹罗(????)是Siam一词的泰译,来自马来语,1956年4月5日曼谷王朝批准《英暹条约》时,首次使用泰语????一词。1939年,銮披汶政府将国名从暹罗改为泰国,1945年2月总理换届时一度改回暹罗,1949年5月銮披汶重新上台后又改名为泰国,并一直沿用至今。 动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早在各民族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动物,神话中的英雄往往有动物的形象,或者能够和动物交流、交往,而那些动物也会有着人一样的行为思想,有时甚至还会幻化成人形。动物还与图腾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上古先民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很多民族而言,动物故事都是其最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泰国动物故事中,动物们大都具有人的特质或性格,虽然泰国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但印度化文化并不等于印度文化,受印度影响也不意味着照搬印度的一切,而是将印度文化引进泰国之后,进行一定的本土化修改,剔除或更换不适合泰国人观念的物象,再传播和发展,作为印度文化最主要宗教信仰在泰国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借助诵经讲故事的手段,引导泰国人相信佛教教义,向善做人,经文的内容多为含有大量动物故事的佛本生故事,除此之外,泰国的民间故事中那些篇幅短小的动物故事也与佛本生经故事一样,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在以往对泰国民间故事研究中,学者们多关注具有丰富情节的“生活故事的” 第一章泰国动物故事类型分类 民间故事的“类型”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方便而设定的,故事学家将情节相似或相同的故事文本群,称为一个故事“类型”。芬兰学者安蒂·阿尔图斯·阿奈尔(Antti Aarne,1867-1925)在《民间故事类型》(The Type of the folklore,1910)一书中对各民族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时使用“Type”一词,1932年,美国学者斯蒂·汤普 森(Stith Thompson)将“母题(motif)”一词引进故事研究,并在阿尔奈研究的成果上进行了补充,由此形成“阿尔奈-汤普森体系”或“AT分类法”,成为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接受度最高,运用最广的故事分类法。在以类型索引为基础的民间类型研究中,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类型研究方法。1928年,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从“功能(function)”的角度定义类型,普洛普认为“功能”是故事构成的而不变或基本因素。故事功能是由角色的行为构成的,功能可被理解为人物的行动,而功能的界定需视其在行动过程中的意义而定;1955年,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提出“神话素(mytheme)”理论,将其定义为神话的最小单位,并认为神话是由许多神话素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