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5226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5226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5226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5226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5226

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摘要:垫圈冲孔复合模设计,它的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既是落料凸模又是冲孔凹模的凹凸模。这一复合模为倒装式复合模,凹凸模装在下模,落料凹模和冲孔凸模装在上模。采用刚性推件装置把卡在凹模中的冲件推下,刚性冲件由打杆、推板、连接推杆组成。冲孔废料直接由冲孔凸模从凸凹模内孔推下,无顶件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主要完成冲孔、落料两道工序。由打杆顶出制件,橡胶垫驱动的卸料板卸除条料。由弹性挡料销和导料销定位、导料。模架为后侧导柱圆形模架,压入式模柄。由于垫圈的生产为大批量生产,所以在使用模具的前后都应注重模具的保养和修复,防止生产出误差过大的不合格产品。本次设计使用CATIA绘制零件实体并完成装配,进而生成装配工程图和相关的零件图。

关键词:冲孔复合模具 CATIA 设计

1 引言

1.1CATIA简介

本次设计主要运用了CATIA进行作图设计,下面是关于CATIA的简单介绍。

CATIA具有完备的设计能力和很大的专业覆盖面,它是一套集成的软件应用包,内容覆盖了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它既具有各种类型的协同产品设计的必要功能,也可以进行无缝集成完成支持“端到端”的企业流程解决方案,其特有的DMU电子样机模块功能及混合建模技术更使企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提高。使用CATIA V5版本,可为数字化企业建立一个针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对产品的开发过程进行仿真,实现工人之间的电子通信和产品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程设计、成品定义和制造乃至成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使用和维护。总的来说,CATIA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应用。

(1)先进的混合建模技术和后期修改性。

设计对象的混合建模:在CATIA V5的设计环境中,无论是实体还是曲面,都做到了真正的互操作。

变量和参数化混合建模:在设计时,用户不必考虑参数化设计目标,CATIA V5

提供了变量驱动和后参数化能力。

几何和智能工程混合建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以将企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到CATIA V5的知识库中,用于指导企业新员工,或者指导新产品的开发,以缩短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

方便的修改性:CATIA V5具有方便的修改能力。无论是实体建模还是曲面造型,

由于CATIA V5提供了智能化的树结构,用户方便快捷的对产品进行重复修改。在设计的过程中做修改,或者是对方案的更换,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2)CATIA V5提供了各模块的全相关性和完备的设计能力。CATIA V5的各个模块以相同的数据裤为前提,因此CATIA V5的各个模块存在着真正的全相关性。三维模型的修改能完全体现在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具和数控加工的程序中。这样就使产品就从概念设计到最终产品的形成,从单个零件的设计到最终电子样机的建立,具有统一的数据结构,也将机械设计、工程分析及仿真、数控加工和网络应用解决方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严密的无纸工作环境。

(3)并行工程的设计环境。CATIA V5提供了多模型链接的工作环境及混合建模方式,使得并行工程设计模式已不再是概念,总设计部门只要把基本的结构尺寸发放下层部门,各分系统的人员便可以开始工作,即可协同工作又不互相牵连:由于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结性,使得上游设计结果可作为下游设计的参照,同时,上游设计的修改可直接对下游工作进行刷新,实现真正的并行设计工作环境,从而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4)强大电子商务能力。CATIA V5的基础结构支持即插即用功能的扩展,如OLE;可使用Visual Basic进行高级宏编程。因此,不管工厂规模如何,使用电子设计和文件资料的二次开发应用,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与NT和UNIX硬件平台的独立性。CATIA V5是在Windows NT平台和UNIX

平台上开发完成的,并在所有其支持的硬件平台上具有统一的数据、功能、版本发放日期、操作环境和应用支持。

1.2模具工业及其发展

1、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模具是制造业的一种基础工艺装备,在机械、电子、轻工、汽车、纺织、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里,日益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主要工艺装备,它承担了这些工业领域中60%~90%的产品零件、组件和部件的生产加工。、模具生产出的制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复杂度、一致性、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际上公认的关键工业。模具制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市场需求上,仅以汽车摩托车行业的模具市场为例。在发达的国家中,模具的最大市场主要在汽车摩托车这一块,占市场的50%左右。汽车基本车型不断增加,模具的更新换代也会随之而来。汽车换型时约有80%的模具需要更换。中国摩托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我国摩托车共有14种排量、80多个车型,1000多个型号。单辆摩托车的零部件有过半的零件生产需要模具。其他的行业,如电子,通信,家电及建筑等,也存在巨大的模具市场。

2、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来,我国模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的模具有了很好的提升。我国主要汽车模具企业,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体现高水平制造技术的多工位级进模,已经从电机、电铁芯片模具,扩大到接插件、电子零件、汽车零件、空调器散热片等家电零件模具上。塑料模热流道技术更趋成熟,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已开始采用。模具质量、寿命显著提高,模具交货期较前缩短。模具CAD/CAM/CAE 技术在大范围内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加工在制造模具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模具加工机床品种增多,水平明显提高。模具标准件应用更加广泛,品种有所扩展。模具材料方面由于对模具寿命的重视,优质模具钢的应用有较大进展。正由于模具行业的技术进步,模具水平得以提高,模具国产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历年来进口模具不断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模具出口量稳步增长。

模具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

(1)模具CAD/CAM/CAE正向集成化、三维化、正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2)模具制造向高效、精密、复合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快速经济制模技术得到应用

(4)特种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5)高速铣削加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6)模具高速扫描及数字化系统将在逆向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7)超精加工和复合加工将得到发展

(8)模具标准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9)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迅速

2 工艺分析及模具结构设计

2.1设计要求

图1 零件图

如图1所示零件:垫圈(摘自GB/T97、1-2002)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08F 优质碳素结构钢 t=2mm

设计该零件的冲压工艺与模具 2.2零件的工艺析

产品为规则圆形,落料和冲孔也均为圆形。形状结构对称且简单,无狭槽和尖角;孔与零件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满足c>1.5t 要求。

(75.22

2544=--=c 1.5t=3) (1)尺寸精度

任务书对冲件的尺寸精度没有作要求。

所以根据其他技术要求来确定尺寸精度。

(2)冲裁件断面质量

本零件在断面粗糙度上没有要求,所以只要模具精度达到一般要求,在冲

裁后加修整工序,冲裁件断面的质量就可以保证。

(3)产品材料分析

对于冲压件材料的要求是低强度,高塑性,表面质量和厚度公差符合国家标准。本设计的产品材料为08钢,属优质碳素结构钢,其力学性能是强度、硬度低而塑性较好,非常适合冲裁加工。其冲裁出的产品表面质量和厚度公差可以很好的得到保证。 经上述分析,该零件适合冲裁加工。 选用一般模具材料就能够满足该模具对材料强度的要求,又由于零件为大批量生产,选用模具材料时适当提高模具材料的一个档次。从零件精度方面看,该零件对公差等级没做特别要求,设计精度要求较低,普通冲裁模生产的冲件一般都可以达IT11级,所以选用的冲裁模为一般精度就可以满足此零件的生产要求。

查看参考文献[5]中的表格11-9,比较三种主要冲模,根据零件的实际尺寸情况,决定采用复合模冲裁该零件。由于冲模的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价格低,而且通用性好,所以采用复合模冲裁该零件。 2.3排样和压力计算

1、排样

零件为规则圆形 ,考虑到零件为大批量生产,如果采用交叉双排或多排,则模具尺寸和结构就会相应增大,从而增加模具生产成本,所以本设计决定采用单排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排样

查看参考文献[10],确定搭边

当t=2时,a=2.4mm,b=2mm

所以条料宽度

B=44+2.4*2=48.8mm

材料利用率η:

%100?=SB

nA η 式中 n —一个歩距内冲裁件数目; A ——冲裁件面积;

S ——歩距长度; B ——板料宽度;

取:n=1; A=π*222=1520.53;S=46;B=48.8

η=1520.53/46*48.8=67.73%

2、计算冲压力

(1)冲裁力

冲裁力公式为

落孔P P P +=

式中 P —冲裁力;

孔P —冲孔冲裁力;

落P —落料冲裁力。

(2) 冲孔冲裁力孔P

τt nKL P 孔孔=

式中 K —系数(取K=1.1);

n —孔的个数,n=1。

孔L —冲孔周长,54.78251=?==ππd L 孔mm

t —材料厚度,mm 2=t

τ—材料抗剪强度,查参考文献[10]知,90=τMPa 。

N P 46.777590154.781.1=???=孔

(3) 落料冲裁力落P 。

τt KL P 落落=

mm D L 23.13844=?==ππ落

所以 N 05 .1866190123.1381.1=???=落P

(4)卸料力卸P

落卸卸P K P =

式中 卸K —卸料系数,查参考文献[10]知08.0~05.0=卸K ,取06.0=卸K 。

所以 N P 66.111905.1866106.0=?=卸

(5)推料力推P

孔推推P nK P =

式中 推K —推料系数,查参考文献[10]取055.0=推K 。

n —同时卡在凹模洞孔内的件数,1=n 。

所以 N P 65.42746.777555.001=??=推

(6)顶件力顶P

(落孔顶顶P P K P += 式中 顶K —顶件系数,查参考文献[10]取06.0=顶K 。

所以 ()N P 19.158605.1866146.777506.0=+?=顶

(7)总冲压力总P

冲裁时,压力机的压力值必须大于或等于冲裁各工艺力的总和。总的冲压力为 KN

N P P P P P P P P P P 57.2901.2957019.158665.42766.111905.1866146.7775==++++=++++=+++=顶

推卸落孔顶推卸总

选定符合压力供给要求的压力机J23-16。

3、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该零件完全对称,模具的压力中心即是几何图形的中心。

2.4 凹模设计

1、凹模刃口的结构型式

该设计选取整体式的凹模,冲裁凹模的刃口型式有直筒形和锥形两种,冲裁的垫圈的形状为规则的圆形,厚度薄,尺寸的精度要求不严格,零件是机械力推出,不自动下落。所以选用直筒形式的凹模刃口,强度较高,修模后刃口尺寸不变,适于大批量生产。查参考文献[5]可知,其形式如下图3

图3 凹模刃口

2、凸凹模外形尺寸的计算与选取

(1)凹模壁厚和厚度

由参考文献[5]中查表知,凹模的壁厚最小为28―36mm。凹模的厚度不小于10mm。(2)凸凹模的最小壁厚

凸凹模的内外缘均为刃口。壁厚的尺寸,从强度方面考虑,其壁厚应受最小值限制。凹凸模的最小壁厚与模具结构有关:当模具为正装时,内孔不积存废料,胀力小,最小壁厚应小一些;当模具为倒装结构时,若刃口为直筒形式,且采用下出料方式,则内孔积存废料,胀力大,故最小壁厚应大些。

本设计中采用倒装复合模,查参考文献[5]知,当材料厚度t=2mm时,最小壁厚为4.9mm。

3、冲孔凸模尺寸

图4 凸模

(1)冲孔凸模长度L

如图4

L=H1+H2+t+H3

式中 1H —凸模固定板厚度;=1H 18mm

2H —凹模厚度,mm H 202= t ―板材的厚度,t=2mm

H3―超出的余量,取2mm

因此有

m m 42222018321=+++=+++=H t H H L

(2)凸模强度(压应力)校核

校核公式为 压孔

][min σ≤F P

式中 min F —凸模最小断面积,222min 87.4902252mm d F =??

? ???=??? ??=ππ; 压][σ—凸模材料的许用压应力,凸模材料选用Cr12MoV ,查参考文献[5]知,

=压][σ(1000~1600)MPa ,取=压][σ1200 MPa 。

因为 84.1587

.49046.7775min ==F P 孔 MPa<压][σ 所以凸模强度校核符合要求。

(3)凸模刚度(细长杆失稳)校核。

校核公式 孔

nP EJ l max max μπ

≤ 式中 max l —凸模最大自由高度;

E —凸模材料弹性模量,一般取5101.2?=E MPa ;

max J —凸模最小断面惯性矩,圆形断面644max d J π=

μ—支承系数,无导板导向2=μ; n —安全系数,钢取=n 2~3。

代入公式得 64.65246

.77753642521000024max max =????=≤ππμπ孔nP EJ l mm 实际 5.35=自l mm<4652mm

所以凸模刚度符合要求

2.5 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冲孔废料由冲孔凸模冲入凹模洞口中,积累到一定数量,由下模漏料孔排出,不必清除废料,操作方便,应用很广,但工件表面平直度较差,凸凹模承受的张力较大,因此凸凹模的壁厚应严格控制,以免强度不足。

经分析,此工件有一个孔,若采用正装式复合模,操作很不方便;另外,此工件无较高的平直度要求,工件精度要求也较低,所以从操作方便、模具制造简单等方面考虑,决定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1、送料定位机构设计

采用定位销纵向定位,安装在凹模和活动卸料板之间。工作时可随凹模下行而压入让位孔内,工作很方便.

2、卸料机构设计

(1)条料的卸除

采用弹性卸料板。因为是倒装式复合模,所以卸料板安装在下模。

(2)工件的卸除

采用刚性推件装置将工件从落料凹模中推下,落在模具工作表面上。

(3)冲孔废料的卸除

下模座上采用漏料孔排出。冲孔废料在下模的凸凹模内积聚到一定数量,便从下模座的漏料孔中排出。

3、出件机构设计

因为是复合模结构,所以采用上出件机构

2.6 其它模具零件的设计及选用

根据复合模具形式特点:凹模板尺寸并查标准JB/T-6743.1-94,确定其它模板尺寸列于表1:

橡胶弹性体的选用:

在这里橡胶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橡胶给卸料板施加一个卸料力,关于橡胶的厚度根据经验选用h=8mm。凹模固定板、橡胶板与卸料板固定在一起,固定的时候使橡胶收缩5mm,然后再根据试模的情况适当调整橡胶需要收缩的厚度。

模架的选择:

根据GB/T2851.5-90,由凹模周界L×B 100×100,根据GB/T2851.1-1990及安装要求选取:

上模座:180×162×30,下模座:180×162×40。

导柱:18×90,导套:18×40×33。

模柄的选择:

由装配要求,模柄与模柄孔配合为H7/m6并加销钉防转,查参考文献[5]第348页得尺寸,模柄形状如图5所示:

图5模柄

3 零件建模机械装配及工程图

3.1零件建模

在CATIA V5中可以方便快捷的设计出所需要的零件,下面具体介绍上模座、固定板和弹簧的建模步骤。

1、上模座

(1)打开软件,新建文档。“开始——机械设计——零件设计”,新建文档进入工作界面。

(2)在XY坐标平面内绘图。点中XY坐标平面,点“草图”进入绘图平面。

(3)以坐标原点为基点,在X、Y坐标轴的四个方向点击各画四条直线,定位出上模座界限,用使下左各为长55mm的直线,向上为75mm的直线,以向上直线的另一端向上绘长为15mm的直线和向右绘直线长58mm,并在后一直线的另一端点击作直径为64mm的圆,以15mm的直线的自由端向右绘直线至与圆相交。以向下长为55的直线的自由端为端点向右作长为55的直线,再向上作直线与圆相交。并在本图右下方画一直径为50 的圆。如图6:

图6 定位图7 绘图

图8 对称图9 拉伸

(4)点将白色的直线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标出,进行约束。按住ctrl选中两个圆,点击,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相切,使两圆相切,同样的操作,使直径为50的圆与相邻直线相切。在直径为64的圆的上方画一条斜向左下的直线,选中此直线

和最上面的直线,点,在弹出的窗口中写入30,使两直线夹角为30度。在选中新画的直线与最大的圆,点击,在弹出的窗口中选取相切。双击,擦出多余的线条,或右击鼠标,点删除选项。得图7:

(5)选中图中所有元素,点击镜像,再点击V轴,得到另一半。将上下四条线段删除,并画出两条长线段代替。得图8:

(6)点退出工作台,点凸台,在长度中写入30,确定。

(7)再进入XY工作平面,画四个与直径为64同心的圆,直径分别为33和18,并退出,点击凸台拉伸40。得图9。

图10 草图图11挖切(8)作如图10所示的图形,画完后,把直径为80的圆和两条直线删除。

(9)退出工作台,点击凹槽,在深度中写入40,得图11:

(10)再点击上面,进入工作平面,在左下和右上两个小圆处画直径为20的同心圆。退出工作台,点击凹槽,深度为7,确定。

(11)再点击上面,进入工作平面,在原点处画直径为58的圆,退出工作台,点击凹槽,深度为18,确定。

(12)点击最内侧凸台平面,再点击草图进入工作平面,在原点绘制直径为52的圆,并在圆的上下左右四个正方向上画直径为4的圆,圆心在大圆上。删除大圆,退出工作台,点凹槽,深度为7,确定。如图12:

图12 台阶图13 点线创建

(13)上模座建模绘完成。可点击“文件,保存”。

2、弹簧

(1)点“开始,形状,创成式外形设计”,新建文档。

(2)点“点”创建点1,点确定;再创建点2,并在Y后写入7.5,确定;创建点3,并在X后写入10,在Y后写入7.5。

(3)点“直线”,创建一条直线,在弹出的窗口点1,点2选项中选择创建的点3点2,确定,得如图13所示的图形:

(4)点“螺旋线”在弹出的窗口中,写入如图14中的数据:

图14 螺旋曲线定义图15定义肋图16弹簧(5)点“开始,机械设计,零件设计”,点XY坐标平面,点草图进入工作平面,在原点画直径为1的圆,退出工作平面,点“肋”弹出窗口中填写如图15所示的数据。点确定,弹簧绘制完成,如图16。

其余零件制作过程相似,下面作简略介绍。

3、模柄

作一直径为58mm的圆并拉伸18mm;再作一直径为11mm的同心圆,并在四周作直径为4mm的四个小圆,四个小圆的圆心在52mm的圆上,做凹槽至底面;再作四个与小圆同心的直径为5mm的圆,作深为4mm的凹槽;作与大圆同心的直径分别为11mm和20mm的圆,拉伸40mm并倒角。如图17

4、垫板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分别为12mm 和13mm的圆,且相邻圆的直径不同;作四个直径为6mm的圆,圆心在直径为37mm 的圆上。退出工作台,并拉伸6mm。作四个与最小圆同心的圆,直径为8mm,并作深为3mm的凹槽。如图18

5、固定板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分别为12mm 和13mm的圆,且相邻圆的直径不同;作四个直径为6mm的圆,圆心在直径为37mm 的圆上;作与大圆同心的直径为25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18mm。作与最大圆同心,直径为30mm的圆,并作深为5mm的凹槽。如图19

6、螺钉M4

作直径为6mm的圆,并拉伸4mm;再作直径为4mm的同心圆,同向拉伸23mm。最后作倒角。如图20。

图17 模柄图18垫板图19 固定板图20螺钉

7、凹模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分别为12mm 和13mm的圆,且相邻圆的直径不同;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44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20mm。在左侧作直径为11mm的圆,圆心在直径为60mm的圆上。并作深为6mm的凹槽。如图21

8、定位销

作直径为8mm的圆,拉伸4mm,再作直径为5mm的圆,同向拉伸12mm;作倒角。如图22。

9、卸料板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两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为12mm的圆,且分布在左上和右上方;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44mm的圆;在左侧作直径为5mm的圆,圆心在直径为60mm的圆上。退出工作台,并拉伸14mm。如图23。

图21 凹模图22 定位销图23卸料板

10、固定板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分别为12mm 和16mm的圆,且相邻圆的直径不同;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44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23mm。作直径为52mm的圆,并作深为5mm的凹槽,如图24。

11、垫板

作直径为100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80mm的圆上,直径分别为12mm 和13mm的圆,且相邻圆的直径不同;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30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6mm,如图25。

12、卸料螺钉M12

作直径为16mm的圆,拉伸7mm,再作直径为12mm的圆,同向拉伸58mm;作直径为10mm的圆,同向拉伸12mm,并作M10*1的外螺纹,作倒角。如图26。

图24 固定板图25垫板图26卸料螺钉

13、下模座

作图方法相似。如图27。

14、凹凸模

作直径为48 mm的圆,拉伸5mm;再作直径为44mm的圆,拉伸40mm;在底面作直径为25mm的圆,并作深为45mm的凹槽。如图28。

15、卸料板

作直径为44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37mm的圆上,直径均为4mm的圆;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25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5mm。如图29。

图27 下模座图28凹凸模图29卸料板

16、橡胶弹性体

作直径为44mm的圆;作四个圆心在直径为37mm的圆上,直径均为6mm的圆;作与大圆同心直径为25mm的圆。退出工作台,并拉伸8mm。如图30。

17、凸模

作直径为29mm的圆,拉伸5mm,再作直径为25mm的圆,同向拉伸45mm。如图31。

18、连接推杆

作直径为7mm的圆,拉伸3mm,再作直径为6mm的圆,同向拉伸29mm;作直径为4mm的圆,同向拉伸6mm,并作M4*1的外螺纹,作倒角。如图32。

图30橡胶弹性体图31 凸模图32连接推杆

19、圆柱销

作直径为12mm的圆,镜像范围下拉深27mm,并在两端作倒角。如图33。20、推板

作直径为45mm的圆,拉深3mm.如图34。

21、打杆

作直径为20mm的圆,拉伸3mm;再作直径为11mm的圆,同向拉伸80mm。如图35.

22、螺钉M12

作直径为16mm的圆,拉伸7mm,再作直径为12mm的圆,同向拉伸60mm,并作M12*1的外螺纹;作直径为10mm的圆,同向拉伸7mm,并作M10*1的外螺纹,作倒角。如图36。

图33 圆柱销图34推板图35 打杆图36螺钉

3.2装配设计

装配的概念在工程中非常重要,CATIA能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将零件进行装配合成。装配体的零部件可以包括独立的零件,也可以是其他的装配体。将一个零部件放入装配体,这个零部件才会与装配体文件产生链接的关系。装配图必须和零部件文存放在一,否则没有意义,对单个的零部件的修改,在总装配图中只需要刷新就可以相应的得到更改。传统的设计方法有两种:

(1)自下而上设计法

此为比较传统的方法。在自下而上设计中,先制作零件实体,再组装装配体,根据设计要求,将各个零件进行配合。该方法的优点是:每个零件都是单独逐个设计的,他们之间装配起来约束关系和重组构建较为方便简单。如果对单个零件的设计工作比较注重,可以使用该方法。在对零件的大小和尺寸的关系不注重的情况下,该方法较为适用。

(2)自上而下设计法

自上而下设计法从装配体中开始设计,这是与上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使用一

零件的几何体来帮助定义另一个零件,或生成组装零件后,才添加特征。

本设计中的模具结构较为简单,故采用第一种设计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