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论语》选读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论语》选读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论语》选读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论语》选读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论语》选读

1.(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2分)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4分)

1.答案(1)态度谦逊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论语·卫灵公》)

2.(2018镇海中学高三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和“恕”分别指什么?(2分)

(2)“圣”与“仁”的区别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说“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4分) 2.答案(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

(2)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②孔子借此说明要达到“圣”的境界很困难。“圣”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因此,要达到“圣”的境界,除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之外,还需要拥有客观的资源等去成就,而客观的这些东西不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并轻易获得。所以尧舜对此也觉得很为难。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弟子们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论语·里仁》)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论语·雍也》)

3.(2018浙江重点中学领航冲刺,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 [何晏集解] 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朱子集注] 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1)孔子“先之,劳之”的回答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宋朝范仲淹的治政名言“”。(2分)

(2)“先之,劳之”的理解各有不同,何晏集解认为是“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而朱子集注中却注为“以身先之”“以身劳之”。上述两种解说,你更赞同哪一种?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语》知识简要分析。(4分)

3.答案(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示例1)赞同何晏集解中的观点。集解认为,为政者应教化百姓,使百姓信服,从而使百姓努力工作而无怨言。这符合《论语》中“教民”的观点,只有教化百姓,让百姓拥护,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治理好国家。而朱子集注中的观点是要为政者事必躬亲,这可能不太现实。

(示例2)赞同朱子集注中的观点。集注认为,为政者应身先士卒,做百姓的榜样,从而让百姓劳而不怨。这和《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一致,统治者只有自己给老百姓带头,然后让老百姓勤劳地工作,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实现国家的治理。而集解的观点以教化为先,

不身体力行,往往不能使民众信服。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孔子再多讲一点。孔子又说:“不要懈怠。”(《论语·子路》)

[何晏集解] 孔安国说:“先用德行引导教化百姓,使百姓信服,然后再让百姓勤劳地工作。《易》说:‘使民众喜悦,人民便忘记了劳苦。’子路嫌孔子说得少,因此请求孔子多说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是指做这些事情,不要懈怠就可以了。”

[朱子集注] 苏轼说:“凡是要百姓做到的行为,自身先做到,那么不用下命令就可以顺利推行这种行为了。凡是要百姓做的事情,自身先努力去做,那么百姓即使勤劳地工作也不会有怨言。”

4.(2018浙江名校交流卷镇海中学命题,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习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1)《论语》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材料一中,子路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其中哪两方面的教育?(2分)

(2)丈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评价孔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却被孔子批评为

“小人哉”。由此,是否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为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4.答案(1)行,忠。

(2)(示例)并不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①孔子强调“上”好礼、好义、好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自己培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而不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民”。②“士”只要学会如何“劳心”,用“礼、义、信”来引导民众即可,“士”要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不重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孔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达他家时,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了。”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5.(2018温州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论语·乡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2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4分)

5.答案(1)仁爱。(“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类似答案亦可)

(2)不矛盾。孔子非不爱马,孔子问人,是因为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这可见其仁心。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

[译文]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论语·述而》)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论语·乡党》)

6.(2018余姚中学高三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2分)

(2)孟子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各有哪些具体措施?(4分)

6.答案(1)仁政(或“王道”)

(2)①在物质生产方面,发展生产以“养民”,减轻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②在精神文明(或“教化”)方面,重视教育,以“孝悌忠信”为教育的内容。

[译文]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少收赋税,尽力耕种,并除去田间杂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敬爱、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那么即使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执政者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以及妻儿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服他们,有谁能抵抗您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7.(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