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尽管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作用。

一、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1、环保意识淡薄,宣传发动未真正到位。

部分村居仍然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都相当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但是宣传发动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往往是县里、乡镇多次安排部署环境整治工作,但村上并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村民并没有完全了解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工作内容和整治目标,导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2、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分类处理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虽然乡镇也给农户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但是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部分镇村的

保洁队伍形同虚设,部分垃圾池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的垃圾产出量,没有很好的建立长效机制。

3、畜禽污染治理措施效果不佳,污染仍然较严重。

由于前几年我县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入水沟渠塘,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污染加剧,饮用水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4、水资源保护监管不力。

近年来,我县虽然开展了河流综合整治,清理了和道路及、漂浮物,但由于河水流动性的特点,导致镇与镇之间工作不平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畜禽污染、农药化肥等方面造成地下水污染,使得群众的饮水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5、环境卫生建设死角较多,工业、建筑垃圾无人管理。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化工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

6、公路两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全县范围内公路沿线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国省干线公路两侧尤为严重,

有损市容市貌,严重地影响了我县对外形象。

二、有关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应明确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以乡镇为业务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实行典型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1、正确宣传引导,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和农民的习惯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宣传引导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脚踏实地,广泛发动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经常性的到农户住所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环境保护写进《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公共服务。

将农村环境整治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畜禽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确保污染排放达到标准,减少污染源头。同时,环保部门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工业排污、土壤、饮用水等环境监测指标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如实的进行公开,推行农村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共享。

3、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具有分布范围广,随机性、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做出科学的筹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三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强农村治污项目与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急需经济适用的技术,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

5、加强区域统筹,优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城乡生活垃圾能否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高效化运行是对各级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核心是要解决好生活垃圾分类化收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问题,必须引入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区域的行政割据,优化组合不同的处理方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资源、可回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乡生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得到处置。

6、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导致农村河道水质恶化。政府应合理规划,抓紧出台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案。

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XX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用产业化的布局实现社会重建 --关于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用市场化的思维实现制度重建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实现生态重建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用科技化的手段实现文化重建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XX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

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市容市貌篇(上) -------------------------------------------------------------------------------- https://www.doczj.com/doc/2216134753.html, 四川在线( 2009-4-23 9:34:27 ) 来源:眉山日报 市容整洁需要“六归一进” 抓环境就是推动发展,就是营造民生。通过多年来的精心建设,特别是“城市大变样”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千载诗书城越来越美丽。要永葆这份美丽,必须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而这种长效机制的基石是让文明生活成为一种市民习惯,让净化、绿化、美化和爱护环境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最近,记者就市民应当掌握的这些文明习惯和有关的城管法规,采访了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 记者:什么是“六归一进”,店铺、商家应做到什么? 城管:六归一进是指“摊点归区、座商归店、广告归栏、农贸归市、停车归点、建筑归线、炉灶进店”。店铺、商家应做到店内经营,物品不能齐门或在店外摆放。 记者:临街空调外机该怎样放置? 城管:临街空调外机应距离地面2.5米高,且空调机排出的废水应妥善处理,不影响行人。 记者:申请占道经营该怎么办?下岗工人、困难家庭需要占道经营有何优惠政策? 城管:申请占道经营,当事人应向城管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件,由城管人员按城区占道经营规划要求到现场勘查、定点,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经调查属实的特困户,免收占道费用;困难户、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凭证件,在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减免10%。 记者:批准的占道经营摊主对摊区内卫生、秩序有什么义务? 城管:经批准的占道经营摊主要自备垃圾装置,保持摊区范围卫生整洁,占道经营要在城管人员划定界线内经营。 记者:摊主在摆摊过程中应该亮挂什么证件? 城管:应到城管部门办理和在摊位醒目位置亮挂《占道经营许可证》。 记者:哪些路段可以设置跨街彩虹门? 城管:除环湖路、红星路、诗书路、南北干道、106线以外都可以设置跨街彩虹门。 记者:为什么不能跨街拉横幅广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

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2013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州、市“关于加强环境卫生工作”的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环境卫生工作,提高我镇环境卫生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全镇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创造文明健康,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市民,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建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管理水平有新改进、环境卫生有新改观、市民素质有新提高、整体形象有新提升,从而推动我镇向更高的文明水平发展。以文件要求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权责明确、多层共管、专群结合的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长效管理原则。通过理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抓出成效。 重心下移原则。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乡镇、村(居)委会及社区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的作用和职

责,形成镇政府领导下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格局。 条块结合原则。完善镇、村(居)委会、社区及各单位管理职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模式,保证镇、村(居)委会、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不留空档,不留死角。 责权明晰原则。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转、责随权转”和“责、权、事、人、财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相应的责任。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落实责任。 市场运作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以费养事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维护市场化运作,降低城市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 二、责任范围和工作任务 (一)辖区划分 按照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区域划分办法,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人员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负其责。镇机关单位负责行政办公区(包括室内外)、县划分卫生区域;镇属学校、医院、企业等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由部门领导负责;村(居)委会负责本辖区,实行村包村,户包户,户包街(每户门前屋后街道)“三包责任制”,社区负责各自办公区、管辖区、以及辖区漏划漏扫死角整治工作,挂钩联系点领导干部纳入挂钩点一并考核。 (二)整治目标: 责任区范围内环境管理具体工作任务是: (1)地面整洁,无纸屑、烟头、痰迹、污物等废弃物和积水。 (2)临街建筑物、构筑物、围墙、灯饰、橱窗等保持完好整洁,无乱贴乱画、无乱牵乱挂。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精品】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是一篇好的,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街道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网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 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石井镇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为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氛围,巩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不断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害防病工作,提高我村环境卫生质量,努力把我村建设成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美好家园,加快我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我村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如下: 一、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健全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村两委组织、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和分工负责制。村两委要切实加强对整治考评工作的领导,形成村主要干部亲自抓,分管干部具体抓,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确保各项组织、人员、经费、任务、措施“五落实”。 2、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要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督导、检查和评比,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到位。 3、各村民小组成立2至3人组成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对本村民小组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管理及指导。 二、村两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建立综合管理保障机制 1、村两委要加强对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领导,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村两委社会发展计划,不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2、建立联系制度。建立村级卫生监督指导员挂钩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村民小组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

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于2009年5月11-15日,通过走访座谈,对城关镇马桥和刘竹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

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基本情况 马桥村位于利辛县城西约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马店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23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刘竹园村位于利辛县城西,和马桥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08年两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

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

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方案444

新鲜村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镇党委、政府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我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宣传发动,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关键措施,全面组织推进;以全村环境卫生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和推行农村环境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全村农村新形象、新面貌,为我村争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情况 新鲜村地处武威城区北郊,东、南、西三面与市区交错,辖区内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共1226户人家,总人口4089人。雷台东路、北二环路两条主干道路横穿全村,两条道路过往车辆繁多,沿路住户、商户较多,垃圾堆放严重,环境卫生较差。 三、具体措施 本着明确任务,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我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提出以下整治措施: 1.各商铺、门店和居民院落的门前、院内,按“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规定组织产权所有者进行清扫保洁。

2.辖区内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清运由村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将责任明确到各组,各组要在所管区段设立固定的垃圾站点,并将垃圾清运到垃圾处理场。 3、村上组建由4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分两组分别对雷台东路和北二环路的环境卫生做到经常性的保洁,要求保洁工作始终坚持每三天对沿路的卫生和垃圾进行清理。保洁队成员的工资,每人每月按600元计算。 4、环境卫生整治的费用,通过“一事一议”进行筹资酬劳,然后尽快向上级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足部分由延坤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 5、环境卫生整治费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村民理财小组进行全过程监督。卫生保洁队的工资采取年终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进行支付,支付时须由村环境卫生工作主要负责人、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和镇环卫所主要负责人的签字,否则不予支付。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关键在基层,基础在农民,为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各阶层积极性,激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讲究卫生,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形成强大的声势,使我村农村形成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 五、狠抓落实,巩固成果 通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广大群众的环卫意识和卫生习惯自觉与创建文明卫生农村的要求并轨,达到人与环境的和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 随着依法治国历程的推进,全国上下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司法认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本身正当权益的认识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措施的不时加速,新型农民司法认识的不时深化,乡村普法工作的近况很难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化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全力服务新乡村建立,笔者就乡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浅显的观点: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四是工作推进存在必然坚苦。首先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认识的不时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城区委、区政府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在接到《关于开展省委委员、修补委员2010年度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后,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摸底调查,对城区近年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思考。 一、文化根基牢,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蓄好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全区13个镇(办)文化站中,特级站有3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3个,市认定达标站2个,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有文化广场58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的小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9家。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以今年为例,共开展各种各

样的群体活动53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504场,观众约13万人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5场,展出书画作品200余幅,3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组织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组织小金口麒麟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国了国内外友人的好评。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质量高。对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民间歌手”、“流浪艺术家”及“土专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文艺人才库。各镇(办)共有艺术团体31个,各种艺术门类创作演出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省级会员51人,市、区级会员357人。今年全区会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共发表文艺作品300多篇(幅),参加各类比赛20余专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排名为全市第一。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不可移动文物198处,消失文物2处,文物保护单位50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山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东湖旅店旧址、邓演达故居等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区。 二、查找问题抓关键,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把好脉 在已经积累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能上,如何趁势前

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崇文街道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当前,为切实巩固前段时间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彻底改变辖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实现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崇文街道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一、目标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为总体目标,以“洁净、亮绿、清新、有序”为标准,以健全环卫队伍、完善环卫设施为重点,以强化检查评比和实行奖优罚劣为手段,全面提高全街道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健全机制 (一)建立环卫队伍 我街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卫队伍,全街道主干道都有环卫人员,清扫保洁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路段的办法,落实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任务。各村环卫人员按市委要求配足配齐,要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长效保洁机制,完善好垃圾清倒协议,明确垃圾场及清运队,建立组织机构,尽快进入长效保洁运营阶段。 (二)完善环卫设施 我街道配备一台密封式垃圾清运车、一台密封式垃圾收集车和一台洒水车,主要街道每50米安装一个果皮箱;规划建设2个垃圾中转站;各村每个片区要设立2个以上垃圾收集点(池、房、桶);全街道环卫工人每人配备一个人力三轮车或其它保洁清运工具。 三、健全管理制度 1.清扫保洁制度 主干街道实行“一日两扫、全天保洁”,乡、村道路实行“一日一扫、全天保洁”的卫生清扫制度。 2.垃圾清运制度。全街道范围内的生活垃圾、道路垃圾要及时日产日清,生活垃圾要及时清运到垃圾处理场。渣土、渣石、杂物要及时清运到规定的垃圾填埋场。 3.“门前三包”制度。街道要与沿街经营门市、单位建立“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并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门前三包”责任的落实。 4.督查评比制度。要建立健全卫生督查评比制度,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把日督查、周检查、月评比制度作为经常化管理的重要措施,确保环境卫生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要明确一名副职具体分管此项工作,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组织指导、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使我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二)严格评比制度。 为使我街道的环境卫生制度落到实处,由街道卫生监察队对各村进行月检查评比、季小结讲评、半年和全年总结考评。对月检查评比情况排出名次,每月得分情况作为季度、半年和年终评先的依据;对每季度评比排在前三名的村颁发环境卫生红旗,对排在最后一名的村给予黄牌警告;对月评比、季小结、半年总结和年终考评情况以通报形式予以公布。 2010年8月5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一、我区农村文化现状及特点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二、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