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受戒》导学案

《受戒》导学案

《受戒》导学案
《受戒》导学案

《受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汪曾祺及其作品的特点。

2、学习小说优美的语言、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通过分析小说的对话描写,提高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仔细玩味对话中所体现的人物语言个性。

【教学重点】

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受戒》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所见所感和小英子天真纯朴的友情为线索,展现了南方水乡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

二、读文章,思考问题

1、作者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请说说《受戒》一文中是怎样体现作者的这一主张的?

分析:小说《受戒》里描写的环境是菩提庵,人物是以明海为主人公的一帮和尚。然而,《受戒》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笔下,怎么也不象参禅净土、修行圣堂。小说一开头,即以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之,不但当地俗众和小说叙事人这样称它,连本寺和尚也这样称它。“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

阴冷、死寂冲洗掉一半。小说的叙事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进入此庵,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读者在这个谋生少年的引领下进入本寺时,不会太关心他的禅机僧道,而是更关心他俗世的机遇与命运。作者也正是如此。汪曾祺本来深有佛性,可在此毫无发扬佛光之意。荸荠庵整个地给他写成了一个世俗世界。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住持,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主要任务即是料理三种帐务:经帐、租帐、债帐,几成世俗的帐房先生。二师父仁海是有家眷的人,其妻每年来庵里住上几个月,全庵嫂子长师娘短的叫唤声充满巷闾之气。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安徽情歌。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堂堂佛寺几成娱乐场。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这项杀生活动。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提到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对世俗生活和欲望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此却几无踪影可寻。

2、小说写小和尚和农家少女的感情故事,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文字不多,小说中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与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相悖。题为《受戒》,“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才出现。却用大半篇幅对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进行描绘,这是为什么?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分析:小说《受戒》里描写菩提庵这个环境(在上题已经有所叙说),这哪里是什么宗教禁地,这实在是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特地选择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间,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明海正是在这样的平安年头,这样宁静澄明的桃花源中,由一个天真少年成为了一个同样天真的青年。他有着三个师父一样的聪明、漂亮、活力的男性魅力,他光明而又清净地站在小英子面前,站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着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明海虽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从创作心理学而言,也可以说明海只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作者的本意不在于写出人物形象或历史真实之类,而在于借助这个意象,这片伊甸园,曲折含蓄地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与追求。总之,写环境是为描写人物服务的,没有特定的环境就没有特定人物性格的形成,也就没有了作者特定思想感情寄托之所在。

3、船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明子总是无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请

问明子是“无端紧张”吗?

提示:并不是。明子很清醒。很大的芦花荡意味着什么,他很了解机灵的小英子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略带害羞的他自然也就会紧张了。

4、明子要受戒,是为了甘愿接受清规戒律吗?为什么?

提示:明子要受戒并不是甘愿接受什么清规戒律,在他看来,“不受戒就是野和尚”,“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正如小英子所说“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

三、人物形象分析

请你从本文中找出能体现小英子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简单的加以分析。

提示:“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语言幽默,心直口快;

“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摇大摆地走了。”——性情纯真,无所顾忌;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性格直爽,敢于追求爱情。

四、拓展延伸

比照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一文中几个年轻妇女在探望丈夫途中的对话,说说这两篇小说中人物对话在小说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提示:《荷花淀》中几个年轻妇女的对话有两个作用,一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受戒》这篇小说作者淡化故事情节,注重通过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体现人情味儿,因此本文中的对话作用在于揭示人物的性格。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

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

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 ——《受戒》赏析 《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 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在平时与明海一起劳动、玩耍时,“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碰明海的脚”,使明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串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摇船接明海回来。在路上,她明确的告诉明海:“不要当方丈”,自己要嫁给他“当老婆”。既表现出少女对爱情执著、大胆的追求,也展现了她美好的心灵。 艺术特色与其他同时代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受戒》表现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许这篇小说太不像小说了,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既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有一些平淡的情景和人物素描。但偏偏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人们不禁惊讶地问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 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 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 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 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 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 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 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 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 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 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 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 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 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 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 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 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 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 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 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 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 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 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 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 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 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 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

受戒听课

受戒 教学目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见PPT)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卒于1997年.师承沈从文先生.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汪曾祺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曾对别人说过:“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作者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 三、整体感知 1、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把握情节——体味荒诞离奇的情节“美”) 示例: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 概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的故事。 2、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提示: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是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上”。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由老婆。 ④戒律规定和尚不能饮酒食肉,而这里的和尚“吃肉不瞒人”,大方得很。⑤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 ⑥庵里的负责人不叫“方丈”“住持”,而叫“当家的”。 ⑦“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 ⑧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 ⑨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父仁渡的牌技还特高。 ⑩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 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错位”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3、把握小说主旨 (联系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 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是思想界、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旧的教条束缚着人们的灵魂。汪曾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下了这篇《受戒》。汪曾祺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写的是美的,是健康的人性。”他正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写这个僧俗之情爱故事,以超凡的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 四、赏析语言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下面是XX 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 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 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 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 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 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 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 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 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 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 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 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 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 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 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 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 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 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 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 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受戒

赏析《受戒》 第一次看到汪曾祺的《受戒》,只是因为这个题目吸引着我,受戒本应该是要戒掉什么,但是读完文章后却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行文过程中流露出一种轻快的情感,完全与文题相反,然而文章中又围绕着受戒这个主题展开。本文叙述者意欲向读者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 庵赵庄 首先,故事的行为“空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庵赵庄”这一名称,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文章开始就介绍地方就足够说明庵赵庄的不同之处。这个庵本来叫菩提庵,是富于佛教意味的,但“俗人”们把它叫讹了,叫成了荸荠庵。这一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阐释”(对佛教的解读)。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这实际上是对于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可是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这一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和尚 “出和尚”是庵赵庄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出家”当和尚意味着接受某些特定的“禁止”、契约规束。正是这些“禁止”、契约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是“非常人”。在一般人的眼里,和尚正是“不同的人”,是“受到某些约束戒律的人”。但文章却叙述的是明子家乡的和尚则几无“其他不同”的特征,和尚的生活几与常人无别。一个人出家当和尚,接受的“禁止”规约还没有获得的“自由”多。当和尚可以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都管饭;一是可以攒钱,由和尚还俗娶媳妇是很容易的。有许多人出家当和尚好像正是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而几无信仰方面的需求。明子正是这样的。而要当上和尚却不容易,必须得是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还要聪明记性好。在这一处地方,和尚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处,只是和尚必须烧戒,需要做法事,而做法事却是要收钱的。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似乎也就止于放焰口。宗教与信仰已经充分地融进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道德伦理资源构成的文化整合体中去。信仰变成了当地人独特的信仰,和尚也是当地人特有的。在明子的家乡,佛教的“代言人”和尚除了念经、做法事,着僧衣、剃光头受烧戒之外,似乎并无严厉的教义约束。这一群貌似摆脱尘俗、超然世外的和尚居然同“俗人”一样地生活,谁的家里兄弟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要帮忙。在这片区域,和尚被视为同箍桶的、弹棉花的、花匠一样,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方式,物质的而非精神信仰的生存方式。和尚们一样地娶妻养子,打牌赌博,唱山歌小调,一样地杀猪吃肉。他们吃肉也不瞒人,杀猪就在寺庙的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只是宰杀之前要很庄重地念一道“往生咒”,为杀生搜寻一些经典依据而已。在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即使是在从事很神圣的宗教法事,如放焰口时,和尚们也像玩杂耍似的。年轻的和尚则趁机出风头,引得大姑娘小媳妇跟着私奔失踪。 文中通过对庵里六个和尚的介绍,深刻又细腻的说明了和尚和普通人并无两样,每天也过着清闲的生活,与受戒一题完全没有搭边。“禁止”规约的淡化或隐匿,使这一群本应寻求灵魂超脱的和尚,也同样依恋着世俗化的生活,他们一面浸淫于经验的、体验的世界中,过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 化特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

汪曾祺《受戒》赏析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导读: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一.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 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 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 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音译;2.音译加注;3.直译;4.直译加注5.意译。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rdination”。“受戒”“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 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受戒》不只是一篇风格特异的小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汪曾祺“纳外来于传统”,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学中提倡的解放了地人性美,同样对于中国阅读而言,《受戒》也是一部观念全新的接受史。 《受戒》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大概内容如下: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们家乡也确有当和尚的习俗)。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但是荸荠庙里的和尚只是把出家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无所谓清规戒律,过着一种率性自然地生活,这种顺从自然天性的庵中生活,与现实佛门禁锢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这部短篇小说

《受戒》教案3

教学单位:天津师大文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主讲教师:林霆 教学对象:本科生 教学目的: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理解《受戒》是以民间立场来表达人性理想,并能理解使其出现的历史语境,进而探讨作家的文化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文体和语言特征,使学生了解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汪曾祺的《受戒》教案 引言: 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于1980年,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部小说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文学潮流格格不入,但二十年后我们发现正是这些特异的因素蕴藏了日后“寻根文学”和“民间立场”的某些特质,并且在文体上延续了现代时期“诗化小说”的传统,因此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以民间立场表达理想的人性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受戒》这篇“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的小说,却“是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总和”。《受戒》出现在1980年秋天,无疑给刚刚从忧伤、迷乱、喧狂中跋涉过来的中国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种震动不是喧哗的,浮躁的,而是深入的,切肤的。寺庙的生活、明海、英子的纯真以及他们健康的恋情,是一次人性美的展示。在文学失落了许多年的芜杂中,汪曾祺率先唤醒了这种美,这种爱,唤醒了文学的人格力量,他把这种人格力量赋予了一对水灵灵清纯可掬的少年,见出他是对生活爱到了极致,这种爱,可以叫冰山化成春水,是一种无怨无悔、包容一切的爱。 《受戒》这部小说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从表面形态来说不大像一篇小说,更像一篇散文。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基本上定下了小说的基调。小说拉拉杂杂、散散慢慢地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出家后的寺庙生活以及住在寺庙旁边的小英子一家吃饭穿衣、种地绣花的世俗生活。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描写,小说中满眼皆是“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作者用心良苦。比如小说描写了当地人把出家当和尚作为一种职业,既有饭吃、又可以挣钱,挣的钱足够日后还俗娶媳妇用,不愿意还俗也可以用来买几亩地。而当和尚除了要念经以外,似乎和在家的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区别,《受戒》里的和尚几乎没有一个严守戒律的。他们打牌赌钱、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甚至亲自杀猪。 还有会唱酸曲儿的三师父,还有当地妇女与和尚私奔的习俗等等,作者极其欣赏地总结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在这种环境中,才会有小英子对明海直接朴素的爱情表达。此处举例,课件显示。 我们应该注意小说结尾处作者的标注:“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们对于小说虚构性的想象。 小说中描写的和尚与佛教传统教义是完全违背的,出家人要求“六根清净”,

《受戒》资料

汪曾祺《受戒》赣南师院中文系副教授程箐博士主讲《受戒》汪曾祺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一、延续了现代散文化小说传统二、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受戒》的审美世界《受戒》的审美世界一、在乡土与市井中寄寓理想二、散文化文体明海庵赵庄小英子荸荠庵 [宋]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来,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二、散文化文体 1、特征: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 2、选择散文化 小说篇名为《受戒》,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小说直接写“受 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侧写出现。我以为,“受戒”事件本身还是小 说的中心与高潮,但作者没有着意描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擅长的 散文化的小说,本来就是以淡化情节也就是取消高潮与中心为特征的。因此,作者 把高潮与中心的“受戒”事件化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与线索,从头至尾一直贯穿 着,使“受戒”成了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第二,作者写的“受戒”,很 显然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 仅是形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却是反“受戒”。在当地,当和尚只是一种与劁猪、 织席、箍桶、弹棉花、画匠、婊子一样的谋生职业,因此,和尚们根本不受任何清 规戒律的规范,自由安闲地享受着普通人都有的生活乐趣,小英子与明海也因此得 以自由地演绎他们朦胧的爱情。而自由,正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 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 包含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1/6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 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 “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 《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突然,出来了一篇充满了内在欢乐的《受戒》,而且这欢乐,是‘四十三年前的旧梦’,是逝去的‘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小说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纠缠,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青春和古趣盎然的民俗。悲愤哀伤惶惑、‘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其实是‘粉饰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选自《受戒汪曾祺的意义》黄子平)。《受戒》放弃同时代小说所热衷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竭力塑造一片世外桃源般的乐土并借其还原人性的原始风貌,让小说与其作者在当时代脱颖而出。文中描绘充满诗意的正在离人们远去、被人们渐渐遗忘的纯真与质朴,或许就是作家汪曾祺给予读者的对于人性本善的一丝希望,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各种不尽人意现象的控诉。《受戒》小说作为一部深有影响力的作品,它的诗意化的艺术特点都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叙事描述中体现出来,也会从小说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不仅在发行之初,就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篇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于当时的文学主流,甚至一开始,汪曾祺根本就不奢望能够发表。但砂砾永远掩不住珍珠的光辉,李清泉力排万难,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 《受戒》初成,虽然刚拨乱反正,但人们对“极左”思潮还是心有余悸,《受戒》的题材与风格,让人们还是不大接受。好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篇极佳的好篇章。 《受戒》这篇文章,仅仅是以简单、温馨、清丽、诗意的语言文字去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朦胧美好的爱情故事,其中也蕴含着对生活的、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是汪曾祺的早年间的生活故事,在年过六旬的他看来,曾经少年的回忆,是最清纯美好的,那乡间小庙的人,是最纯粹的,那可爱的农村女孩小英子,是美好的、健康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说不出来的朦胧、天真、美好、纯粹,那是过了那个年岁,再也不会在有的真挚情感。

小说的内容没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凡故事,就像是遥远山村的故事,平凡、简单,但有着人们内心最深刻的追求,对爱的向往,对精神的世界的渴望。 在一些小说中,我对和尚的第一感觉,来源于莫言《红高粱》中的寥寥几句,那是极不好的感官。在《受戒》中,也是这样的一群和尚,胆大不相同,这是一群在凡尘中生活着的人,很具有生活气息。就像他们在过年时,会杀猪吃肉。一般去当和尚的人,也是为了谋生,“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都是生活的手艺,而且,去当和尚,只要“面如朗月,声如钟馨、聪明记性好、会认字”就符合当和尚的要求标准。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除却诵禅念经,我们都一样。 小和尚明海,在青春年少时遇见了同样美好的农家女小英子,爱情的种子在两个人心中埋下,随着渐渐地相处,萌芽、开花。他们选择了追求爱情。我想,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吧! 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和所有人一样生活的和尚,他们有当家的,不单单是住持,就是管账。不是所有都在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他们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就像那个,最有名的方丈大师,也有一个十九岁的老婆。无论是谁,都有对爱情的渴望,也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 充满生活气息的寺庙里,有这么一群人,有着平凡的、对爱情的追求。作为主人公的小和尚海明和农家女孩小英子,他们在我看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