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宁经济发展督查指导

怀宁经济发展督查指导

怀宁经济发展督查指导
怀宁经济发展督查指导

怀宁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工作简报

第5期

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8月6日

【行动要闻】

●郑家齐带队来我县督导实体经济发展工作

●县委书记郭家满听取县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汇报

●郭家满到怀宁海螺走访调研

●怀宁县2018年度重点项目第五次调度会召开

●余学峰到企业开展“双四”活动

【工作风采】

●怀宁县召开金融机构“保存量拓增量”工作座谈会

●怀宁县首届企业管理干部特训班开课

【工作动态】

●全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持续推进

- 1 -

●全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渐入佳境

- 2 -

【行动要闻】

郑家齐带队来我县督导实体经济发展工作

8月3日,安庆市副市长郑家齐带队来我县督导实体经济发展工作,并深入园区部分企业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县领导余学峰、马宜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

当天上午,郑家齐一行先后来到县经开区福斯特铝制品公司、海沃特水务公司,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查看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车间管理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关于投资融资、生产销售等情况的介绍,询问了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答复,提出解决方案。

督导中,郑家齐指出,要通过实地督导切实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发展难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有效的帮扶举措,切实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企业要围绕市场开展市场调研,关注产品质量、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管理出效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把企业真正做成注重质量、善于创新、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

- 3 -

县委书记郭家满听取县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汇报

8月3日下午,县委书记郭家满听取县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县经开区管委会班子成员马宜来、李志祥、何宏少、吴宝宝参加,县委办、县招商局、县经开区办公室、县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列席。郭家满分别听取了县经开区2018年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及管委会班子成员2018年个人牵头外出招商、新签约项目和跟踪在谈项目情况汇报。郭家满指出,今年以来,县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但新落户、新签约的大项目、好项目欠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需要下更大功夫招商引资。郭家满强调,要围绕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发掘利用好与深创投、中物院成都科技中心等合作的平台作用,深入对接、谋求合作,重点争取一批大的、好的项目落户;县经开区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在抓好体制改革的同时,切实发挥经济主战场、招商主平台作用,在争取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管委会班子成员更要多出力,原则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每个月外出招商3次以上,其他负责人每个月外出招商2次以上,

- 4 -

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招商成果。

郭家满到怀宁海螺走访调研

7月31日上午,县委书记郭家满到怀宁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走访调研,开展“四送一服”,副县长龚爱平及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郭家满一行先后深入该公司的马子山石灰石矿、利用水泥窑处理污泥项目基地、中控室等处考察,随后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并现场一一予以答复或交办。

郭家满对怀宁海螺的发展及所作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要求县大水泥指挥部办公室以及相关部门、乡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难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希望怀宁海螺公司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提高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工作,积极争创“绿色矿山”;更好地体现社会责任感,在支持地方脱贫攻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更

- 5 -

大贡献。

怀宁县2018年度重点项目第五次调度会召开

8月3日上午,全县2018年度重点项目第五次调度会召开。县领导余学峰、李木林及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宝宝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谋划项目,放宽视野,确保项目建设的前瞻性,可实施性,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要找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点和路径,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协调保障服务工作。

会议强调,各相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把重点项目谋划提上重要日程,抢抓怀宁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基础好、后劲足、支撑力强的重点项目,切实加强项目对接,充分挖掘项目潜能,进一步提升怀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按时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会议听取了县发改委关于2018年高质量项目谋划工作及各主管部门关于项目谋划情况的汇报。

- 6 -

余学峰到企业开展“双四”活动

7月31日上午,县长余学峰到怀宁上峰水泥有限公司开展“四督四保”“四送一服”活动。县政府办、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陪同。

余学峰实地查看了企业生产情况,听取了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并就企业反映的矿山基建、运输道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余学峰指出,上峰公司要会同月山镇及相关部门将所反映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形成最终解决方案,提交调度会调度。余学峰要求,月山镇及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运营、帮助企业发展;要履职尽责,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对企业反映问题,能够办的要马上办、立即办,需要上级政府和部门统筹解决的要加快提请研究处理和对接协调,有关情况要及时反馈回复企业,积极配合企业解决困难,助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上峰公司要秉承“绿色矿山”理念,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大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7 -

【工作风采】

怀宁县召开金融机构“保存量拓增量”

工作座谈会

8月3日,我县召开金融机构“保存量,拓增量”工作座谈会。市经济督导第11工作组一行5人,县内各金融机构,政府办,投金办负责人参加会议,副县长张幸福出席会议。

会上,县投金办汇报了2018年上半年怀宁总体金融形势,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就“保存量,拓增量”工作做了交流发言,向市经济督导组详细阐述了怀宁县“保存量,拓增量”工作的开展状况及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市经济督导组李琳副组长对怀宁“保存量,拓增量”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县内金融机构是企业融资的直接参与者,可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到企业上门对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二是怀宁需要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对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蓝莓产业的资金支持。

- 8 -

怀宁县首届企业管理干部特训班开课

8月5日上午,怀宁县首届众创产业园企业管理干部特训班在县委党校正式开课,来自全县范围内的12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为期四天的一线主管技能和中基层管理者能力提升特训班。本次企业管理干部特训班由县经科委、县委党校联合主办,怀宁县众创产业园经营有限公司具体承办,所有学员免费参加培训。

据了解,举办此次企业管理干部特训班是我县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水平,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管理培训室一项长期的持续投入的重要工作。”怀宁县众创产业园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寅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次特训班是响应县委、县政府‘四送一服’精神号召,为县工业园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并与深圳市华师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怀宁企业界务实有效、学以

- 9 -

致用、落地生根的培训体系,促进怀宁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从而达到管理出效益。”

本次特训班邀请了全国行业内知名的实战派培训大师杨学军和周建华老师,前来就一线主管技能和中基层管理者能力提升进行了专题授课。授课采取面对面互动教学、实际案例操作等方式,教学形式别开生面,学员们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觉得老师教授的知识深入浅出,能够做到活学活用。来自安徽永驰婴童公司的品质管控员胡迪说:“老师们的讲课非常透彻,很有针对性,对于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胡迪一样感受的学员还有许多。来自安庆创跃电器的生产经理张敬军就说:“老师们讲的知识实用性强,我要把这些知识融于我的工作中去,来促进企业的效益提升。”

- 10 -

【工作动态】

全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持续推进:

1.8月2日,县政协主席方淼杰深入平山镇镇域内重点企业全面开展“四送一服”活动,现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逐企逐条帮助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同企业一道梳理发展思路。8月3日,县政协主席方淼杰到平山镇督导经济发展工作,详细了解平山镇新增规上企业数任务,并到怀宁县金田园油脂有限公司粮油产后服务体系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四督四保”工作。

2.8月2日下午,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木林调度“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工作。8月3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木林到马庙镇督导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蓝莓种植等工作,实地考察了解马庙镇拟建设的纸塑制品出口加工基地推进情况以及深龙公司蓝莓种植和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进展情况。

3.8月2日,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程廷灿和安徽同心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汪总座谈,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8月3日,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程廷灿到清河乡走

- 11 -

访蓝莓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和艾草深加工项目,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4.8月2日,县委常委、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马宜来主持召开全县工业经济暨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8月3日,县委常委、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马宜来走访安徽卓业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安庆市恒兴家纺有限责任公司。

5.8月2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茂盛到安庆市亿科育苗有限公司、安徽省义林塑业有限公司走访调研。8月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茂盛到到高河镇督导经济发展工作,分送《怀宁县“四督四保”、“四送一服”政策汇编》,督导高河镇做好怀宁县日日鑫纸塑有限公司拟升规工作。

6.8月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鑫杰到东皖车桥走访调研。

7.8月2日,副县长张幸福到企业调研工作,对安徽春之林生态有限公司蓝莓基地受生态林制约、怀宁代家凹选矿厂转型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8.8月2日,副县长朱玉华召集县商务局、住建局、规划局到怀宁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召开协调会,现场办结企业新建出口问题。

9.8月2日,副县长张曾到福斯特有限公司走访调研,就公司反映的外地员工子女就学问题跟企业法人密切交流,提出初

- 12 -

步办理意见和建议。

10.8月3日,副县长胡海洋到怀宁县三合建材公司走访调研。

11.8月2日,副县长胡勇今日走访安徽金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负责人分析形势,梳理思路。

12.8月2日,县政协副主席孙红梅调度孙家城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项目。

全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渐入佳境:

1.截止目前,共收到市交办问题交办单30件,其中市经济发展督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1件,市第11工作组交办29件,已办结销号10件,已提交市督导组提请市政府协调解决问题(事项)10项。

2.截止目前,共下发县工作指令(交办函)28号,交办事项50件,涉及问题50个,按期办理反馈事项21件,所有交办事项均按时序进度推进,无逾期未办漏办事项。

3.截止目前,按照县经济发展督查指导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求,拟出工作提示单8件,涉及经开区改革、行政审批监管改革、出台涉企人才制度引进方案、黄墩镇食品工业园规划等事宜,提请县相关领导调度。

4.截止目前,全县共摸排企业(项目)问题181项,其中

- 13 -

拟办提请事项或交办事项61项,均已提请县领导牵头解决或交办相关部门办理反馈。

5.经督办已建立问题清单受理交办回复机制,问题交办流程图已上墙,建成有“9+7”共16类工作台账。

- 14 -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苏行记之一) [ 2009-9-12 18:45:00 | By: 姚华松] 推荐 笔者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宣传,在网上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良好氛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江苏网等江苏省新闻网站协办的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定于9月13日至18日在江苏举办。本次笔会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家园”。承蒙南方网之邀,不才有幸代表南方网专家博客栏目成员参与这次活动,将与各路博主前辈一道深入江苏各地企业、园区、干群中考察学习和访问,以博文形式反映江苏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实际,书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60岁生日献礼。 这里,从江苏和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江苏和广东,一直都是中国版图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不如上海和香港那么惊艳夺目,但也是群星闪耀、绚丽隽永。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分别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2008年,江苏、广东两省GDP分别达到30 024和35 696亿元,占据中国省市排名榜的第3名和第1名。在长期结合本土特色发展过程中,他们找寻到了适合各自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创了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其它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比较 (一)江苏社会发展概况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河南,西连安徽,东

南与山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 600.1万人。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人类聚居。6 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3 000年前,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依托上海的经济辐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 08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 18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学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共计88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2.3万人,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 (二)广东社会发展概况 广东位于岭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临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相望以南。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9 544万人。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 000万人,其中华人约2 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广东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素称百越地。秦始皇33年统一岭南后建郡,隶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

广东省经济状况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68.02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197.59亿元,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05亿元,增长36.2%。商品房销售额3663.97亿元,增长45.8%;商品房销售面积6219.75万平方米,增长2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522.65亿元,增长13.7%;农村投资2072.36亿元,增长36.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59.63亿元,增长10.8%;非国有经济投资72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民营经济投资3545.51亿元,增长25.1%。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13.46亿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84.97万平方米。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3.70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3509.85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3483.74亿元,增长8.3%。从工业内部看,九大产业投资1979.70亿元,增长12.6%。其中电子信息投资443.12亿元,增长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298.73亿元,下降1.2%;纺织服装投资227.38亿元,增长3.1%;石油及化学投资317.99亿元,增长19.5%;建筑材料投资283.11亿元,增长31.6%;汽车投资128.53亿元,下降27.9%;食品饮料投资99.79亿元,增长30.7%。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206.0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6011.46亿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5.64亿元,增长4.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1.29亿元,增长1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0.98亿元,下降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700.10亿元,增长9.7%。城市建设投资818.64亿元,增长6.8%;文化产业投资432.02亿元,增长25.9%。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改建四级以上公路3989.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35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8740万吨。新增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61.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123万千伏安。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88.3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624万户。 广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一、经济发展概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450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九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广东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此外,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经济增长轨迹 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2020年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砥砺前行 尚普咨询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20年 1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报告 本报告目录: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规模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竞争格局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发展前景预测 编委会负责人:陈海峰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成员:执行主编: 王超 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曹颉高级分析师张津菁行业研究员周思维 市场调研员

砥砺前行尚普咨询: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19年,根据尚普咨询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最新调研显示。国际货运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妙门,设计如何打造中国 经济的“小蛮腰“——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率之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国际货运业是传统制造业和传 统消费者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核心支撑,国际货运业紧密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原料与加工、进口与出口等诸多环节。 深圳是世界著名的生产制造中心,在对依赖空运进行运输的制造品(电脑及配件,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化工,制药 和成衣)中占有极大的市场分额。委托方位于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运输枢纽之一,能够提供海陆空立体接驳,为 国际航班提供高质量的货物处理服务。 尚普咨询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对该行业的运行状态和 未来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对广东省TOP10制造产品历年产量调查;广东省TOP10制造商研究( 名称、未知、营业、利润、出口、员工);近五年广东省进出口情况(海运吞吐量、空运吞吐量、陆运吞吐量、出口);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瓶颈分析德国。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构成其理论框架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或称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布局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前两种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其引伸到区域研究中。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并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理论。 (1)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平衡增长理论。他主张在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他认为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脱离出来。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以及供给函数的不可分性和市场的不可分性,是平衡增长战略在理论上的支柱;另外,它还突出地体现了对社会分摊资本的节约以及对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发展、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加强。 (2)大推进理论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 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念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

①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社会分摊资本项目往往具有规模效益,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特点,因此在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比如:修建发电厂与建设供电网络的关系,两者只有共同建成才能使各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需求的不可分性。 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使单个项目的投资具有被套的风险。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地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共同突破市场瓶颈,形成市场需求在不可分性之中的互补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也为了形成广大的、有保证的市场,促进经济的全面提高,必须大规模地在各个产业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投资。 ③供给的不可分性。 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来维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即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使得储蓄急剧上升,资本供给才有来源。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批评平衡发展理论。辛格认为:当我们比较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许会发现各方面都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的一个短暂的期间,通常是由少数部门发展带动的。从长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来看,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1辛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艾伯特·赫尔希曼的热烈支持。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不平衡增长的理论和战略。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就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07公共事业管理1班张志良2007644111 摘要:在经过2007年冰冻、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和2008 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的全球经济衰,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东GDP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1月,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299.68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不过广东10.4%的增幅,高于全国9.9%的平均数,也超出年度目标1.4个百分点。这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气候下,仍然是一个较高的增速。省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广东经济增速保持在10.4%-10.7%的区间内,波动幅度仅0.3个百分点,表明经济运行平稳。当前,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稳定。从国际环境来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发展仍受石油价格、政局剧变、汇率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不可预期的影响,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现阶段形成的消费亮点,将进一步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回升,但经济的扩张也面临各种约束。所以我们要在看到当前的优势,抓住机遇谋求更大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劣势,我们要扬长避短。总之。我们要提升广东自身的素质,加强内功修为,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广东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外贸 推进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要落实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入开展粤港澳合作。要坚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改善投资环境,广东不能懈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外商投资战略调整,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迅速崛起,吸引外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此,广东要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 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是普遍的,中国的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也非常显著。不仅存在四个板块之间的差异,更是存在省级的差异,并且区域内省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显著。广东省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大省。然而,其存在的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社会经济差异较大。并且这一不均衡的态势及差异还呈现着持续扩大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广东省城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差异状况并且试着提出关于如何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可行性意见和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状况有所帮助。 关键词: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 一、广东省社会经济分析 (一)城市规模 表1-1 2015年广东省城市社会经济规模指标名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本文选取2015年广东省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上表1-1所示。数据显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城市是广州和深圳,其总评价值最高分别为2.84和2.67。而排名第三的东莞其评价值却为0.54,远远低于其排名一两位之差的广州和深圳。从国内生产总值我们可以知道,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的GDP对广东省的GDP贡献程度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在这两个城市,其社会经济的总规模远远超过省内的其他城市。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东莞、茂名、湛江、汕头,这五个城市的评估价值约70,对应的评估值是正数,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另外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的评估值是负的,远远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 (二)人均水平 表1-2 广东省人均社会经济水平指标名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上表1-2所示是广东省人均社会经济水平指标情况。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社会经济水平最高的城市是珠海,其大于经济总规模名列一二的深圳和广州。究其原因,珠海市仅有1600平方公里和250万人的常住人口,是广东省面积最小的一个城市。而且他是广东省人口最不稠密的城市,其人口密度远低于人口密度为880人、704人的广州和深圳。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珠海的人均经济水平位列广东省第一的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将近两千平方公里(仅高于珠海和中山)城市区域,与广东全省第二大城市相比,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00人。严重的人口数量差异也是造成城市社会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广东省区位及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广东区位经济发展条件评价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北接湖南,江西,西连广西省,东倚福建省。南邻南海,遥望海南岛。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有其独特的区位因素,现将其区位及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如下。 广东省的经济成就,是通过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块地域的紧密结合实现的,并且近年来与东盟的合作日益密切,给广东省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1.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肇庆市九大行政区划市,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列。 珠三角总面积仅占广东省土地面积的23%,但却贡献了超过80%的生产总值。珠三角集中了20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占了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4%,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珠三角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采购定单八成以上落户珠三角。珠三角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汽车、化工为主体的、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布局。未来,珠三角将致力于建设成重要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2.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包括属于珠江三角洲范围的中国广东省9个行政区划市、香港以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珠三角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聚集了各领域优秀的人力资源;海陆空交通便利,物流通畅,经济发达;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业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数万港澳客商陆续到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投资办厂,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粤港澳经济区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三地间的经济融合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正在进入一个提速阶段。 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推动下,粤港澳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呈现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步伐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表现更好,制造业、物流业加速发展,粤港澳经济流量进一步增加。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3.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其中内地9省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1/3,外贸总量占全国约40%.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是中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组合。 泛珠三角各省区资源丰富,产业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区

广东省的经济地位

广东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特征最为突出的省份,广东更能反应中国大的经济走势和方向,广东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 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到2007年突破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2007年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800亿元到突破7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201亿元增加到27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和17.7%,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6.7%和24%。 列中国GDP排行第一;GDP已经超过除印尼外的所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与全俄罗斯相当; 广东省属于享受中国改革开放优惠政策时间最久的"先富"分子,中国第一经济大省,2006年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占全国的1/8 2007年超台湾2015年超韩国。出口更是老大,去年外贸出口次席的江苏省只相当于广东的38%。尤其是辖境内的"珠三角"地区,一度是上世纪最后2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楷模。其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被众多渴望富裕的省份模仿。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1979年,中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就在广东。经济特区被赋予了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改革开放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广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1978-2002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递增13.4%。2002年,广东GDP达11770亿元(约合1418亿美元),占全国GDP 的十分之一强。另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首位。 2、广东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广东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21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85亿美元,占全国的36.4%.广东是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省份,截至200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157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49亿美元,占全国的28%.近几年,广东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均在150亿美元左右,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达131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超过一半投资于广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面积4.1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4‰,常住人口3714万。珠三角在整个广东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全国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

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13-06-17阅读数: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情况,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排位分析 通过对广东与全国各省(区、市)历年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和排位,可比较直观地了解广东的优势,也能及时发现不足。本文对1978-2011年广东与全国及30个省(区、市)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广东综合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广东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优势较突出,但在发展速度、发展后劲等方面还相对不足,值得我们关注。 一、广东经济在全国的排位情况 (一)多项总量指标居全国前列。 1978-2011年,广东经济保持着全国31个省(区、市)中平均最高的发展速度,多项经济指标雄居全国各省首位,对全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1、GDP总量连续23年居第一。改革开放伊始,广东经济总量仅居全国第5位,排在江苏、山东、上海和辽宁之后。经过10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从1989年广东GDP以1381.39亿元超过江苏的1321.85亿元后,到2011年已连续23年稳居全国第一。2011年广东GDP达到53210.28亿元,江苏、山东以49110.27亿元和45361.85亿元分别居第二和第三。 分三次产业看。随着广东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占GDP的29.8%下降到2011年仅占5.0%。但放眼全国,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在90年代初曾多次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虽然位次有所下降,到2011年仍以2665.2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位。 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3年起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到2011年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其中2011年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447.38亿元,比江苏多1244亿元,比山东多2430亿元。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1年就首次排位全国第一,但在1983年曾被山东超过;从1984年开始,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097.7亿元,比江苏多3255亿元,比山东多6727亿元。广东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2、国际化水平保持高位。从1988年开始,广东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已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

广东经济与发展 学后感

学习过广东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课程以后,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局限于广东的经济知识,而且是一种对于经济的全局观点。因此,我对于经济范畴的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此,我总述一下我对经济的总体看法。 一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严格的数学形式表达。在微观经济学中,《国富论》里追逐私利的个人被抽象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基于这一假说,可以理解为,居民和厂商在两个市场——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相互作用。在产品市场上,居民是产品的购买者,厂商是产品的供给者;在要素市场上,二者的角色换位。 居民理性的,他进入市场的动机是寻求自身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在决策时,他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比如,在产品市场上,可用于购买各种商品的收入是既定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用于获取收入的工作时间是既定的。在产品市场上,居民的决策可以概括为寻求既定收入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这一优化问题,借助数学方法,可以推导出居民对某一产品的个别需求曲线。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横向加总,就可以推导出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同样,厂商也是理性的,他进入市场的动机是寻求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利润同时取决于成本和收益,因此,厂商的决策相对复杂些,他既要考虑因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动,也要考虑因产量和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最优决策因此得以大大简化。 当需求的力量与供给的力量相等时,完全竞争市场就达到了均衡。以上的分析尽管是在单个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局部均衡的意义上进行的,但更为严格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样证实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性。 这样,就在“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基础之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理性居民和厂商之间相互作用的完全竞争分析框架,而且通过这一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示了诸如效用、需求、供给、成本、收益、利润、均衡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 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是复杂的,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但这并不能抹杀提出完全竞争市场的意义。毕竟,我们只有明白什么是有效率的,才能理解什么是非效率的。事实上,在完全竞争市场成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之后,种种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吻合的情形就被一一拿来对照,在此基础之上的研究,既成为微观经济学不断拓展的领地,也成为许多分支学科纵横驰骋的战场。 相对于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中更加普遍。那么,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尤其是厂商和厂商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效率意味着什么?如果缺乏效率,那么政府应采取哪种公共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产业组织理论和政府管制经济学关注的核心。 在市场上,价格是联系居民和厂商的纽带。然而,像路灯、国防等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就存在居民不付钱也能参与消费的所谓“搭便车”的可能;而像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的发生,则源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产品难以自发形成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2008-08-18 改革开放30年系列分析之四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

探讨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探讨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但贫富差距扩大 和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却日益严重。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扩展农户和城乡微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是能够产生直接和显著影响的一种渠道。 关键词: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金融方面 广东省金融服务获取的现状: 一:资金外流的问题. 广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存比仅为0.58,这表明在它们吸收的存款中,仅有略超过一半的部分通过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这个指标低于警戒发展环境类似的其他发达省份,也不及全国0.71的平均水平。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更为严峻。07年,广东省农村地区的贷存比仅为0.32,还不及对比省份的一半。很明显,广东省以及其农村地区并不缺乏资金,缺的是将储蓄有效转化给有偿意愿和能力的农户和微小企业。广东农信社系统申请低息的支农再偿还意愿并不强烈。农信社的资金非常充裕,其主要问题不在于缺少可贷资金,这表明农信社更有兴趣放贷给城市大户,缺乏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动力。 在07年,广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1.54万亿元的存贷差额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贷存比远远高于广东省分行,实际上是将广东地区的存款转移到了其他发达地区。广东省农村地区9240亿元的存贷差额中,有2090亿元来自农村信用社。虽然资金投放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但是广东省政府如若直接影响省内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既不可行,也缺乏效率。政府能做的仅仅是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促进金融机构针对目标群体投放资金。 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高企. 广东省贷出的储蓄资金,其偿还率也低于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省内金融机构不堪的资产质量,与广东省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极不相称。资产质量不佳,可能是主要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在广东省资产外流以及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有限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经济迅速发展、财富迅速积累与全国性银行系统在广东省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高企的事实相互交织。广东省曾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方面也都曾走在中国的前沿。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框架,广东省在金融领域曾出现大量违纪、欺诈和道德风险案件,也使广东省成为金融风险的重灾区。广东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内部资金调拨系统,利用全国的储蓄为广东省的舞弊行为埋单。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广东省的窘境多少与过去的金融混乱相关。近十几年以来,所有的国有银行都加强了贷款和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资金大量流入广东省的趋势也得到逆转。再加上伴随着人员和网点的撤并,各地贷款的授权,均统一由总部根据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从审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信贷

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进展战略选择 一、都市经济:广东以后进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进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都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进展的要紧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都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不占全省比重高达69.7%、65.8%和93.6%(2002年)。珠江三角洲都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都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打算看,以后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进展速度。 假如讲通过二十多年的进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以后二

十年,广东经济进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进展的主线将集中于都市化,都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进展提供宽敞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都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进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要紧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进展的角度来看待都市的进展。广东经济以后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都市群中产业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都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都市进展战略和进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进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近几年来,欧美各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都市进展及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把都市功能定位及都市进展中产业结构的重新部署作为新一轮调整的重点。如美国的丹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