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恺之《论画》译文

顾恺之《论画》译文

顾恺之《论画》译文
顾恺之《论画》译文

论画

顾恺之

一、原文:

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

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则一摹蹉,积蹉弥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内,防内。若轻物宜利其笔,重宜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

写自颈已上,宁迟而不隽,不使速而有失。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浓也。凡胶清及彩色,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良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

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

二、译文:

凡是将要临摹绘画的人,都要先明白以下的道理,然后再按着这个道理开始绘画。

凡是我所绘制的作品,所用的绢素皆是宽二尺三寸。这种白绢的绢丝若倾斜则不可以使用,因为时间久了,倾斜的素丝还正,画像的外边容貌就会发生改变。用绢摹写原来的画,应当把绢与原来的画上下对齐,并且在下方固定,使画面不会移动。临摹时,在前方运笔,而眼睛盯着笔的外侧看,会使临摹的新画偏于画者的一边。可以经常锻炼用眼睛盯着笔尖着纸处看,以纠正这一问题。摹画时隔着一层纸素,所临摹的新画必定偏于画者的一边,从而产生误差。避免这种误差的方法就是,一遍临摹下来,发现有误差,就调整再临摹一遍,多次的临摹、修改、调整,误差就会越来越小。还可以用新摹

画的笔迹掩盖住原画的笔迹来减少误差,但也要预防其新摹笔迹太靠近画者一边,这叫“防内”。如果画质量很轻的事物,适合用轻快流利的笔迹,如果画质量重的事物,则要用沉着缓慢的笔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笔迹摹写。比如画山,笔迹太轻快流利就会使山显得飘动,失去了山的厚重感,若用笔太婉转,则会在山棱转折的时候显得不隽美,或者用笔太过转折,就会在婉转之处增加过多的转折。二者不可兼得也,就像“轮扁和斫轮”的关系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画人物颈部以上重要的部分时,宁可迟些再画,也不能迅速完成而有所失误。画面上的其他物像,物像不同用的笔触也应该不同,都应该使新摹画的笔迹掩盖原有的笔迹。如果长短、刚软、深浅、广狭和重要的部分,上下、大小,浓薄,有稍微的失误,就会使人的整个神态发生变化。在绘制竹子、树木、土地时,可以使墨与色彩淡一些,而画松、竹的叶子时,要把墨与色彩画的浓厚一些。凡是胶清以及彩色,都不可以渗进新绘制绢面的上下部分。如果素绢的某些地方由于长时间不用发黄了,宁可避开不画,也不能用胶和颜色涂盖。在新绘制的绢画两边要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于装裱,每个边留出适当的距离。

人的高低不同,一旦定好了与画面的远近距离与上下位置,就不要轻易的改动。凡是刚开始摹画者,没有手在认真摹写,眼睛盯着笔尖,而前面没有对着原画的。想要用摹画出的形似语言去传达原画的神韵,而没有把面前的原画作为依据是不正确的。原画的依据作用一旦失去,传神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了。面前没有对着原画是大失,虽有原画但对不正则是小失,不可不察也。这种“明”和“昧”的描绘,不如懂得用“以形写神”的道理更好地达到传神的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