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学习内容】

【课堂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4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不属于孔子晚年整理的文化典籍的是

A《诗经》、《礼》 B、《论语》、《书》 C、《乐》、《易》 D、《春秋》、《书》

2、孔子一生积极参政,虽然屡屡受挫,但也曾经一度辉煌,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是

A、出任鲁国代理宰相

B、51岁任鲁国中都宰

C、升任大司寇

D、在齐国任大司空

3、政治斗争让孔子屡屡失意,为实施其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有①孔子主张的礼违背了诸侯国君的意愿②反对变革旧制度的主张违背大变革的主流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4、孔子依据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它是

A、仁和礼有机结合,既有温情,又有差别

B、维护周礼,保证长幼有序

C、提倡“忠恕”

D、主张爱有差别,提倡爱应该建立在自然感情上

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成为各国变法的政策依据

B、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7、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

A、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B、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正身律己才能取得百姓信

C、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要以仁爱之心,使人人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3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能够讲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画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专门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时,竟把那个地点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明白得,无法明白得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谐相处。后来他们发觉支撑着那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确实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差不多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阻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思想主张孔子生活在一个如何样的年代,如此的年代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什么阻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的长期动荡。经济:井田制瓦解,显现私田。文化: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进展。孔子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目的确实是要吸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和中庸之道。第一看“礼”的思想,“礼”的含义确实是“周礼”,“周礼”是一种制度,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属于政治范畴。是什么样的等级,什么样的名分就做什么样的事,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的要紧内容第一是尊尊,确实是卑贱者对尊贵者要尊崇,其次是亲亲,确实是对亲人要有爱,其中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尊敬。为了爱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书上有“正名”的讲明,确实是要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和名分一致,是社会等级化、秩序化。同时明确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孔子“礼”的思想呢? 孔子推崇周礼,复原周礼,实质是爱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抗历史潮流,表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再来看“仁”的思想,孔子一方面看到礼制关于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然而仅仅有礼制是不够的,人们必须有自我道德的自觉性,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礼制,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我们都学过《论语》,《论语》要紧解决一个咨询题或者是要紧表达一种思想,确实是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调剂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字确实是“仁”,他把那个字看得专门崇高。孔子的学生樊迟咨询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讲“爱人”。“仁”的含义第一是“爱人”,“爱人”不仅是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认为,这种爱应该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确实是要爱天下的百姓。“仁”的含义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可以说孔子代表着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非常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时,竟把这里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睦相处。后来他们发现支撑着这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就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生平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鲁国被成为礼仪之邦。孔子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如果史记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孔子的身高有2米2多。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非常的勇猛,但是在孔子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了。在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当时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才20岁,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陬邑,来到了郊外一个叫阙里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在当时必然会引起各种猜疑的目光,母子俩的处境非常的艰难,孔子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目光。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有些早熟,对人情冷暖非常敏感。然而他并没有变动孤僻、冷酷,相反,他养成了勤于思考,执着向上的品德。孔子所处的年代,以礼治国的制度已经走向了崩溃,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人民流离失所,孔子对周王朝的礼治时代非常向往,15岁时,孔子立志学习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但是当时的三桓,也就是当时的三个家臣,季孙士、叔孙士、孟孙士掌握着鲁国的军权、政权、财权,而鲁君基本上是架空的,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孔子在55岁时带着他的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支游说的队伍在孔子的带领下,几乎每天都会遭遇磨难和打击,甚至还有羞辱和凶险。有一次经过卫国的匡城时,他被当地人误认为是曾经危害当地百姓的恶霸,遭到众人的围追堵截。子前往楚国的路上,他们被乱兵围困,连续断粮7天,孔子照样讲学,照样弹琴唱歌。在他68岁时,14年的游说生涯走到了尽头。尽管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也没有一个王侯认同他的主张和理想,但是他就向一个勤劳的播种者,把他的智慧和思想播撒了出去,提高了他的国际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重点: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一)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三)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四)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知识点归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 (1)“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②方法:“忠恕”之道 (《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 (1)中庸的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5、意义 (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 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6、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1、以下哪一个不是儒家思想的观点() A、中庸之道 B、礼与仁的制度观 C、天人合一 D、知解理性 答案D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主张学思结合⑤“当仁不让于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 ①以德治民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5、阅读以下图片: 图一《诗经》书影图二《礼记》书影 图三《易经》书影图四《春秋》书影 图五《尚书》书影图六《论语》书影 回答: (1)有人说上面图片反映的是孔子兴办私学采用的教材——“六经”。你认为准确吗? (2)上述图片反映了有关孔子哪两方面的信息? 答案(1)不准确。“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包括《论语》。孔子死后,他一生的主要言论由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 (2)一是孔子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二是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解析此题考查孔子对整理传承文化典籍的贡献和关于“五经”“四书”的文化常识。要注意图片具体所示的是哪本书,并结合文化常识回答以下问题。 6、阅读以下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论语》 请回答: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4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基础达标练】 1.(2015·厦门高二检测)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解析】选C。A出自墨家学说,B出自道家学说,D出自法家学说,C出自儒家学说,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因此选C。 【拓展延伸】儒家、道家、法家具有互补性 (1)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2015·郑州高二检测)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A属于周礼;B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D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C合乎题意,故本题选C。 3.(2015·保定高二检测)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选B。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 【备选训练】 1.孔子曾说:“……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高中历史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学习内容】

【课堂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4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不属于孔子晚年整理的文化典籍的是 A《诗经》、《礼》 B、《论语》、《书》 C、《乐》、《易》 D、《春秋》、《书》 2、孔子一生积极参政,虽然屡屡受挫,但也曾经一度辉煌,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是 A、出任鲁国代理宰相 B、51岁任鲁国中都宰 C、升任大司寇 D、在齐国任大司空 3、政治斗争让孔子屡屡失意,为实施其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有①孔子主张的礼违背了诸侯国君的意愿②反对变革旧制度的主张违背大变革的主流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4、孔子依据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它是 A、仁和礼有机结合,既有温情,又有差别 B、维护周礼,保证长幼有序 C、提倡“忠恕” D、主张爱有差别,提倡爱应该建立在自然感情上 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成为各国变法的政策依据 B、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青少年时代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 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 ?天下无道久矣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课时) [课程标准] 1、 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 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思路]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及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谈话法、情景设计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文化古籍整理:编订整理《六经》 [教学步骤] 导入:投影1986年《美国人民年签》世界十大思想家,首榜——孔子 新课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视频:《孔子的一生》、学生阅读教材、孔子自我一生评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学生归纳: 1、学习礼乐(15岁)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1)春秋时期,出现了“臣杀君、子杀父、少陵长、庶废嫡”等行为,孔子对此十分愤怒。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孔子生平: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 仁(核心)、礼、中庸;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

——《中国哲学史通览—秦哲学》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1、背景: ①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 、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 ——礼是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 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 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 、中庸(调整方法) ——属于哲学概念.... ① 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 、中庸的含义:“恰如其分” b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孔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青少年时代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 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 ?天下无道久矣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②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 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齐景公改变了态度,对孔子敬而远之。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在鲁从政 ①管理内政 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 氏 ----《史记》 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 (1)(1)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