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学名词解释

药学名词解释

?
.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3.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7.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8.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
9.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
10.受体向上调节:连续应用受体激动药,使受体数目减少.
11.受体向下调节:连续应用受体拮抗药会使受体数目增多.
12.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13.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
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22.css:表示稳态血药浓度(坪值),即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以恒速恒量给药后,经过5个半衰期后,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处于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23.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
24.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25.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

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26.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
27.零级动力学:是指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定时间消除一定量,即恒量消除.
28.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即恒比消除.
29.调节痉挛:当动眼神经兴奋或应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时,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远处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故视远物时模糊不清,只适合视近物.
30.调节麻痹: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降低,故不能将近距离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
32.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
3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34.pKa: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溶液PH值.
35.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6.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37.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
3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它们除有阻断B受体作用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
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40.早后除极:是指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发生的除极,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