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室内设计思想

明代室内设计思想

明代室内设计思想
明代室内设计思想

明代的室内设计思想

明代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集大成时期,它不仅表现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各项艺术设计已经十分成熟精致,而且出现了一批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成就和设计理论的著作。

明代仍然有庞大的官方手工业,明初中央所建立的官方手工业,就分为六个部分:1.工部领导的官方手工业;2.内府各监局领导的官方工业;3.户部领导的官方工业;

4.地方官府领导的;

5.都司卫领导的;

6.官方工业的监察与刑事组织。其中工部是最大的官方管理机构。

明代官方手工业工匠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这些当时被划入匠籍的工匠们,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轮流到京师服役,为朝廷服务,被称之为“轮班工匠”。当时全国轮班工匠的人数,据洪武26 年统计,共232089名,分布在62个行业。

室内环境设计包括了室内空间,室内陈设,室内装修三大部分。我国古代的室内设计的发展,是与古代的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步的。但是在明代以前,有关室内环境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性论述和著作,明末清初之际,随着园林建筑和园林建筑室内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涉及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论性著作,如计成的《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

一、计成的设计思想。计成,字无否,生于明代万历十年,吴江人。计成是一名诗人和画家,更是一名造园的设计家和理论家。他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步造园名著《园冶》。郑元勋(1604—1645字超宗,号惠东。明歙县人,家江都(今江苏扬州)。崇祯十六年进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明亡后卒。著有《影园集》,辑有《媚幽阁文娱》)在该书的题词中,把该书与《考工记》相提并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园冶》分三卷,一卷分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篇。二卷全志栏杆,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

在《兴造论》一篇中,计成首先强调了设计和设计师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师在园林建造中,应发挥七分,甚至九分的作用,而工匠的作用,只占三分,甚至只是一分。在《屋宇》中,他进一步指出:“方向随意,鸠工合见”意思是说,园林住宅的方向可以随意,而工匠的操作要符合设计意图。“时尊朴雅,古择端方”,这就是一个设计原则,意思是追趋时尚,要遵依典雅朴素;而仿古则要择取端庄大方。这正是艺术设计在对待传统和创新时所要采取的正确态度。《装折》一篇阐述了室内装修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要求:凡建筑难在装修,园林房舍有不同于一般住宅,须曲折而有条理,方整而不呆板,要从方整之中寻求曲折,到曲折之处保存方整,空间分隔需要运用得宜,错综变化妙在应有规律。。总之,构成整合要适时适宜,样式风格要清新幽雅。计成还分别对室内装修的屏门,仰尘(天花板)、等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文震亨的设计思想

文震亨,字启美,明代苏州府长州县人,1585-1645。系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音:指)明的曾孙。文震亨本人能诗善画,曾“以琴书名达禁中”。著作颇丰,其中《长物志》是有关造园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长物志》共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等十二卷。在《位置》一篇中,已开始就阐明了室内陈设布局的原则:“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光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以须安设的所,方如图画”。对于小室、卧室、亭榭、敞室等不同功能、不同空间的室内陈设和设计风格,则有不同的要求。如卧室“地平天花板虽俗,然卧室取干燥,用之亦可。第不可采画而油漆耳。”“室中精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所宜矣” 。

在《几榻》、《器具》中,文震亨论述了灯具、家具和其他器具与室内陈设的关系。

对各种家具的式样、材料、尺寸、色彩装饰,设计要求是自然、圆滑、精致、古雅、避免流于庸俗,这样才能与园林建筑相得益彰。如“天然几以文木如花梨、铁梨、香楠木等木为之,第以扩大为贵,长不可过八尺,厚不可过五寸,飞角处不可太尖,须平圆,乃古式”,又说“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今人制作,徒取雕绘纹饰,以悦俗眼,而古制当然,令人慨叹实深”。文震亨这里所说的“古式、古制”,实际上就是明市园林室内家具设计的式样。

灯具也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器具》一卷中,文震亨所推崇的珠子灯、玳瑁(音:戴帽,爬行动物,形状象龟)、琥珀灯、羊皮灯、料丝灯,皆为当时驰名的装饰性很强的灯彩。作者认为,这些灯彩清雅如画,品位很高,与园林建筑的室内十分谐调。然后作者认为“至如山东珠、麦、柴、梅、李、花草、百鸟、百兽、夹纱、墨纱等制、具不入品”。实际上,夹纱灯、墨纱灯等,也为当时颇有名气的灯彩,只不过这些灯彩置于园林建筑的室内环境并不很协调,如夹纱灯适合置于室外,在太阳光中能映现出美丽的花纹。作者品轮灯具品位高低和雅俗,完全是以能否适合于园林建筑的室内环境为标准的。

、李渔的设计思想

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1610-1680。李渔作为清代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已被后人所熟知。而李渔同时还是一个设计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闲情偶记》中。

《闲情偶记》成书于康熙十年。全书分为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音:转)部,、种植部、颐养部共六卷。其中,声容部论及生活中的服饰装扮问题;居室部论及房舍构造、窗栏图式及构式、墙壁、联匾、山石等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问题;器玩部论及几椅、床帐、橱柜、箱笼、茶酒具、灯烛、笺简的设计和制作问题;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则分别论述了饮食烹饪、种树养花、养生之道等问题。

《闲情偶记》看似一部闲书,然而,李渔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很鲜明的表达在闲谈散论之中。这些设计思想,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功能,突出实用第一的设计思想。针对清代初期的设计出现脱离实用、脱离生活的倾向,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反复强调了造物的实用功能。如“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具皆所必需。” 李渔一生都以卖文演戏为生,出入过许多达官贵人的门下,他坦言,每每进入这些达官贵人华美的厅堂,看见古玩器皿的辉煌错落,星罗棋布,心未尝没有动过。但他始终认为,这些珍奇古玩的材料虽然美,但用这些材料制成用品却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脱离了实用,脱离了生活。李渔强调“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始为布帛菽(音:书,豆类的总称)粟之才,否则售冕旒(音:刘,旗子上的飘带)而沽玉石,难乎其为购者矣。故予所言,务舍高远而求卑近。”意思是,一般人设计制作器物,必须使人人都能制备,家家都派上用场,只有这样才符合老百姓的心意,否则尽是出售贵族礼帽,贩卖玉食,那就是在是难为买家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