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史》复习大纲

《中国法律史》复习大纲

《中国法律史》复习大纲
《中国法律史》复习大纲

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复习大纲

复习前言

中国法律史对于初学者几乎纯属于死记硬背的内容(关键要明白本课程主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大家也知道应记忆重点的知识点。但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时间跨度长、法律体系不同于现行法、古文障碍等,导致知识点多而杂。因此,要有耐心,最好自己整理并作些对比工作。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免得张冠李戴,知识错乱。

至于记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学习习惯、特长选择采取有特色的记忆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记忆方法:

1、联系历史背景来记忆;

2、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记忆;

3、睡前回忆的强化记忆;

4、知识点对比联想记忆,如借助《法制史系统表》进行知识点的对比就便于记忆;

5、同学间互相设问或诘问以强化记忆。

特别注意中国法制史的复习中的两条线索:

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为

线索,也就是说,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近现代化。

横向:以各时期的立法概况(或)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司法制度的发展为线索。

如果按所谓的四阶段划分法,中国各阶段法律史相对的重点大约是:奴隶制法以西周法律为重点;封建制法以唐律为重点;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以清末变法修律(实应以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为重点;人民民主政权法制的重点则在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附一:思考题:

(一)简单列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名称

奴隶制五刑,五过之疵,唐御史台三院,明律七篇篇名,宋代田产买卖契约的四要素,十恶,孙中山建国三时期与五权宪法,九章律,唐律12篇,

(二)名词解释

刑罚世轻世重、质剂、吕刑、五过之疵、廷行事、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廷尉、春秋经义折狱、张杜律、公罪、折杖法、刺配、“四等人”、宣政院、理藩院、大诰、奸党罪、廷杖、秋审、《六法全书》、录囚、九卿会审、凌迟、六赃、保辜、《大清新刑律》、《贿选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和原因。

2、简述中国刑罚体系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意义。

3、简介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西周婚姻制度。

4、简论西汉文景时期刑法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意义。

5、何谓“准五服以制罪”?它对中国古代法律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6、简介封建法典(如唐律)中《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或:简述唐律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或通例)]。

7、宋代的继承制度有那些内容?

8、比较唐明律在定罪量刑上有何变化。

9、简介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及其意义。

10、简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

11、简介隋唐宋、明清、清末三个时期中央司法机关的分工及其变化。

12、《大清新刑律》新在哪儿?

附二:中国法制(以古代法为中心)演变的重要

线索

一、主要法典

1、夏商周三代

习惯法;禹刑、汤刑、九刑;吕刑、殷彝、遗训;周公制礼。

2、战国

《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李悝在魏国制定。

3、秦汉

秦墓竹简中的秦律问题。

《九章律》,(九篇:《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刘邦命令丞相萧何参照秦法作律。

《傍章律》,有关礼仪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叔孙通在高祖和惠帝年间制定。

《越宫律》,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张汤制定。

《朝律》,《朝贺律》,有关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赵禹制定。

以上汉律共四部六十篇。此外还有单行法律、法规。

4、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律》(新律),魏明帝于太和三年下诏改定刑制,18篇,改具律为刑名篇并列于律首。

《晋律》(《泰始律》、《张杜律》),,晋武帝泰始三年诏颁。20篇;刑名、法例;区别律令。

《北魏律》,北魏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由律学博士常景等人撰成。20篇。

《北齐律》,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由封述等人制定,首定《名例律》、12篇与“重罪十条”。

5、隋唐五代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下令制定。四个基本特点。

《大业律》,十八篇,废除《开皇律》中“十恶”的规定。

《武德律》,唐朝第一部正式的基本法典,唐高祖武德年间。

《贞观律》,唐代基本法典即律的定型,唐太宗贞观年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所修。

《永徽律疏》,唐太宗永徽二、三年间命长孙无忌等人撰定律令,元代以后被称《唐律疏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法典。

《开元律疏》,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永徽律疏》而成。《唐六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

内容分为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等六个部分,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而成。

《大中刑律统类》,张戣制定,为后代“刑律统类”的渊源。

《大周刑统》,周世宗柴荣时制定。

6、宋元

《宋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宋太祖建隆初年至建隆四年修成。内容沿袭《唐律疏议》,增加折杖法;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的《大中刑律统类》和《大周刑统》。

特别法:《窝藏重法》,宋仁宗嘉右年间创立;《盗贼重法》,宋神宗熙宁四年颁行。

《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令右丞相何荣祖等制定。《大元通制》,元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3年)修订。《元典章》,地方政府对至元以来到英宗至治时期约五十五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等的汇编(按行政部门汇编),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7、明清

《大明律》,明太祖朱元璋历经30年修成,开创以名例及行政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七篇的

格局,460条,是祖宗成法。后附上《问刑条例》382例,形成律例合编体例——《大明律集解附例》。

改变传统的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职能为纲编撰法典的模式,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并影响了清律。

明《大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具有与《大明律》同等的法律效力,是其独创性的立法成果,包含案例、重刑法令和训导之词。《明会典》,模仿《唐六典》制作,以六部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就其内容、性质及作用而言,颇具行政法典的特征,对调整封建国家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明英宗正统年间开撰,未及颁行,后增《正德会典》、《万历会典》颁行天下,并流传至今。《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顺治入关后匆忙制定的,在体例、条文上都沿用明朝旧制,无异于明律的翻版。该法典实际上没有认真贯彻执行。

《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制于乾隆5(公元1740)年,其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亦分七篇,436条,附例一千余条。(雍正时有原例、增例、钦定例之分)

《大清会典》(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

8、清末

《大清现行刑律》,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1910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民初“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继续被适用,成为此期大理院最重要的民事法源,直至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公布实施后,才告废止。

《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根据沈家本提出的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唯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的原则制定,1911年1月25日颁-而未行,并有《暂行章程》5条作为附则。它演化为1912年的《暂行新刑律》,直至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公布实施后,才失去效力。

《大清民律草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民法典草案,1911年8月完成,五编,未正式颁行与施行。民律草案前3编即总则、物权、债权由松冈义正起草;后2编即亲属、继承由礼学馆主持起草。编纂宗旨有以下4点: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

《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奏颁,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

《商律草案》(即志田案),共计有总则、商行为、公

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5编1008条,以志田钾太郎为中心,按照商法典的规模和要求来编纂,1909年完成而未颁行。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采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合一的体例,沈家本等修订,采用了西方法律的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仿照德、日诉讼法而成,但均未及颁行。

《大理院编制法》,是关于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的单行法规。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作为《法院编制法》以及刑事、民事诉讼法颁行前的一部过渡性法规。

《法院编制法》,共16章164条,是关于法院组织的法规,吸收了西方的一系列司法原则:司法独立、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合议制度,1910年颁布,但未能真正实施。进入民国初期的约20年间,该法却以某种形式而被援用。如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它被暂时援用。1915年6月20日北京政府对其加以修订,废除初级审判厅,改为三级三审制,其他则变化不大。直至1932年南京政府《法院组织法》公布,它才完全失效。

9、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立总统共和政体,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1911年12月3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内阁制,以约束袁世凯为特色,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了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中国近代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

《暂行新刑律》,在《大清新刑律》基础上稍加删除而成,其篇章体例一如《大清新刑律》,并无改变。《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

“旧刑法”,1928年3月公布的第一部《中华民国刑法》。

“新刑法”,1935年1月1日公布修订第二部《中华民国刑法》。增加保安处分一章。

《中华民国民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

典。总则(1929.5)、债及物权(1929.11)、亲属和继承(1930.12)。

10、人民民主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7日,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制定,是土地革命后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34年4月颁行。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基本点:抗日、团结、民主(三三制、人权)、发展经济与教育的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解放战争时期的代表性宪法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基本任务、原则、司法保障措施——人民法庭。

二、法律体系(形式)

1、夏商周三代:

习惯法,诰、誓、命,殷彝(西周)。

刑——法——律——法律。

2、秦朝——法律形式的多样性:

诏令:皇帝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律:是国家大法,秦朝法律的主体,带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刑事性的特点。但秦汉时期律令区别不严。

廷行事:是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判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

法律答问:是国家对法律条文、术语、律义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因采用答问的形式,故称为“法律答问”,类似于后世的“律疏”。

式:是关于国家机关工作的程序、原则及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

3、汉朝——四种:

律:汉代基本的法律形式,包括以刑事法律规范为主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成文法典。著名的有四部六十篇。

令:皇帝所发布的诏令,内容广泛,法律效力最高。分令甲、令乙、令丙等。

科:是律以外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单行禁条,也称“事条”、“科条”。

比:是指在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最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典型判例处断,又称“决事比”。

4、三国、两晋、南北朝——过渡期特征明显:

律、令的相区别

科:起着补充与变通律、令的作用,北朝北魏实行“以格代科”,科才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比:仍然存在。

格:也起着补充律的作用,北魏的《别条权格》和东魏的《麟趾格》均带有刑事法律性质。

式:西魏的《大统式》是“中兴永式”,成为隋唐法律形式之一的渊源。

5、隋唐——四种:

律:唐朝的基本法典。

令:是国家政权组织方面的制度与规定。

格:是禁违止邪的官吏守则,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留司格与散颁格。唐朝时期把皇帝临时单行制敕加以汇编——“永格”。

式:是封建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规则,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经汇编后——“永式”。

或加典:是行政法律的主要形式。

6、宋朝:除沿用律、令、格、式之外,有:

敕:宋朝对皇帝临时发布的敕令加以汇编,使之成为带有普遍性的法律。律与敕的关系。

例:宋朝对皇帝和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加以汇编,称为“条例”或“指挥”,或对审判的典型案例加以汇编,称为“断例”。

7、明清——变化不在于律,而在于例——律例合编:《大明律》、令(作为法律形式之一最后出现)、大诰、教民榜文。

例:一种是作为判案依据的典型判例,一种是单行成例。地位逐渐提高,《问刑条例》

典。

《大清律例》、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法、省例、五朝会典

三、司法制度——司法与行政混同的特征明显

1、夏:中央最高司法官叫“大理”,专门司法官吏称为“士”和“理”。

2、商:国王之下的最高司法官改称“大司寇”或称“司寇”,下设“正”、“史”等属官。

3、西周:周天子。中央最高司法官仍称“大司寇”,大司寇之下设小司寇、士师;乡士、遂士;诸侯、司寇、士师;族长。

4、秦朝:

中央: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中央司法机关长官

为“廷尉”,监察官吏为“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监督。

地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司法长官,“县令”与郡守相似,兼理本县司法。

诉讼:“告诉”、“劾举”;“公室告”、“非公室告”等诉权限制。

5、汉朝:

中央: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力,中央司法长官为“廷尉”(秦汉廷尉的两种职能:一方面审理皇帝交办的刑事案件——“诏狱”,另一方面审判各地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疑狱”),廷尉属官有“左右正”、“左右监”、“左右平”等。

联合审判——杂治。

地方:“郡守”为郡的司法长官,下设“决曹掾”,“县令”为县的司法长官。东汉末有“州刺史”一级。诉讼:“告诉”、“举劾”,严禁越诉。

西汉在京师设置“司隶校尉”,凡京师与中央机关有关滞狱、淹狱、冤狱以及司法官执法违法行为,都有权力加以监督。汉武帝时地方划分为13部刺史,并按手诏“六条问事”。

6、西晋: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直诉于皇帝。北魏亦在京城宫门外悬设“登闻鼓”,可直诉。

7、北齐:废廷尉,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

8、隋唐:

中央:“大理寺”,职掌中央司法审判权,以“正卿”和“少卿”为其正副长官,下设正、丞、司直等。“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职掌案件复核权,以“尚书”和“侍郎”为其正副长官。“御史台”,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其正副长官,唐代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其职掌是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

三法司各自分别工作。联合审判则有三司推事、三司使。

地方:唐代州设“法曹参军”或者“司法参军”(刑事案件)、“司户参军”(民事案件),县设司法、司户“佐”等。

诉讼:“告诉”、“举劾”。有禁止告诉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严禁越诉,直诉有“邀车驾”、击“登闻鼓”、“上表”等形式。

管辖:初步规定了地域、级别管辖。审判回避;刑讯的限制;死刑复奏。

9、宋朝:

中央:另立“审刑院”,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

使“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

地方:太宗时期开始,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

诉讼:民事方面的“务限法”;刑事方面有“鞫谳分司”、审判分离和“翻异别勘”制度。

10、元朝:

中央:“刑部”掌司法行政,并部分取代“大理寺”职能,主持审判。

“大宗正府”专理蒙古贵族王公案件。

“宣政院”专理宗教僧侣的审判。

此外,“枢密院”兼掌军法审判。“道教所”主理道教案件。“中政院”兼理宫内案件的审理。

地方:行省、路、府(州)、县四级,省设“肃政廉访司使”。地方行政、司法长官(监临官)为蒙古人“达鲁花赤”。

诉讼:书铺“书状人”的代诉行为、调解、不得夜审。四等人地位不平等。

11、明朝:

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左右都御史”为其长官(在中央设六科给事中,对地方有13道监察御史);刑部主审判,下设13清吏司;大理寺负责复劾,都察院负责法律监督。注意其与隋唐宋中

央司法机关职能方面的差异。

地方:省、府、县三级,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以下案件,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

诉讼:录囚——会审、厂卫、廷杖。

12、清朝:沿袭明朝,中央: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理藩院。

地方: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巡抚)。

诉讼:严格禁止越诉行为,实行审判回避。会审制度。幕吏擅权问题。

13:清末:自1906年开始,中央与地方:

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地方设高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

检察: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总、高级、地方、初级)。

诉讼:四级三审。引进近代化的制度。

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

14、中华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为最高司法行政机关。“临时中央审判所”或者“最高法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北洋政府: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或县知事兼理司法。

检察: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

诉讼:(四级)三级终审。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

检察:审检合署,检察机关置于法院内。

诉讼:三级三审(第三审为法律审)。特刑庭、军事审判、特务组织。

15、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专管司法行政工作。“最高法院”专管审判工作。

地方:“裁判部”——省、县、区设各级裁判部,兼理审判工作与司法行政。

“军事裁判所”——专门审理现役军人及作战地区的违法案件。

检察:审检合一。

抗日民主政权:边区高等法院、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高等法院分庭、县司法处。

检察:审检合一。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院、军事管制时

期的军事法庭、各级人民法院。

四、刑罚制度

1、奴隶制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劓刑、剕刑(又称刖刑)、宫刑、大辟——肉刑为中心。

2、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二十等——徒流体罚苦役为中心。

文景改革刑制,北魏:死、流、徒、杖、鞭。

3、近代五刑:死刑、无期、有期徒刑、拘役、罚金——自由刑为中心。

管制——罚金

五、会审制度

“杂治”:汉朝在发生重大案件时,由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吏组成的共同审理制度。

“三司推事”:唐代中央和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长官会同审判,对于地方上的大案,如不便解送中央审理,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司使”,前往审理。

九卿“圆审”:明代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则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联合审判,最后报奏皇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复习题

民族民间音乐复习题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一)形态特征 1.音的带腔性 在音的构造方面,中国音乐中除了平直进行的音之外,还大量存在着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 2.音调的五声性 指在音调的组织形式方面,中国音乐以五声为骨干,宫商角徵羽为五声,其它的音为偏音。 3.节拍、节奏的灵活性 指在节拍、节奏方面,中国音乐(1)节拍重音不确定(2)大量运用非均分律动和散板节奏,紧打慢唱。 (1)节拍重音不确定 我国把节拍称作“板眼”,记谱时也把“板”放在小节线之后,但是“板”不等于强拍,“眼”也不等于弱拍。 4.织体思维的横向性 我国音乐大多属单声性(单声部)的,注重旋律性,旋律几乎是音乐的全部,而西方音乐是多声性(多声部)的,旋律只属于音乐的表层,加上和声、复调等因素才是整体的音乐。 (二)审美特征 1、“和”的精神——以中和为美 中国音乐更强调统一,西方更强调对比 2、“线”的形态 中国音乐强调旋律性,西方则强调立体性 3、“虚”的意境 中国音乐强调“神似”和“虚灵”,西方则强调“形似”与“写实” 二.号子、山歌、小调各自的演唱场合、功用意义及艺术特点 【号子】演唱场合——在劳动过程中直接产生,伴随劳动歌唱。

功用意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振奋精神,解除疲劳。 艺术特点——(1)基本演唱形式:一领众和(2)歌词:即兴编创;领唱的唱实词,和唱的唱虚词(3)节奏:与劳动强度相一致(4)曲调:简洁明快,平直有力;劳动强度与旋律性成反比(5)结构:曲体简单,句式分明,多为上下句结构 【山歌】演唱场合——辽阔的大自然。 功用意义——自我抒发情感 艺术特点——(1)歌词:即兴编创;大量运用比兴手法(2)节奏:自由(原因:在辽阔的大自然环境中自我抒发情感)(3)曲调:具有辽阔奔放的性格特征;多出现上扬的自由延长;旋律与地方语言的关系较为密切(4)曲式结构:北方山歌多为上下两乐句,南方山歌多为起承转合四乐句 【小调】演唱场合——在群众的休息娱乐吉庆等场合演唱 功用意义——娱乐 艺术特点——(1)唱词较固定,并大量运用衬词(2)节拍规整,节奏匀称(3)旋律委婉流畅(4)形式多样 三.民歌的调式分析(重点在转调) 四.民歌的曲式分析 (一)平叙结构 特点:平列叙述,不分上下句。例:《小两口抬水》河北 (二)呼应结构 特点: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不稳定,具有引发展开的性质,后一部分稳定,具有应和、收束的性质。 1.一上一下式例:《一心向着毛泽东》《桃花红杏花白》《推船号子》第一段 2.一上两下式例:《秋收起义歌》湖南 3.两上一下式例:《打南沟岔》陕北 4.一上三下式例:《打兰调》 5.三上一下式例:《三十里铺》陕北 6.上上下下式例:《揽工人难》陕北 7.上下上下式例:《小放牛》辽宁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中国音乐通常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有: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专业创作音乐等。 1、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的民族音乐。 2、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规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 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3、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宫廷雅乐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的音乐,这种音乐往往是沿用古乐或摹拟古乐。宫廷燕乐是宫廷中饮宴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的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内容及形式都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4、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善弹古琴著称。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其他文人音乐,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 5、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道教音乐是在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 6、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主要种类有: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二、中国民间音乐种类及其特点 1、种类:(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音乐(3)说唱音乐(4)戏曲音乐(5) 民间器乐 2、特征:(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2)地域性:包括语言、性格、音乐特征(3)即兴性(4)流传的变异性 三、民歌的价值 1、民歌具有人文价值; 2、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3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四、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于乐的高度结合;2,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五、民歌的分类 按历史时期分:传统、革命、新革命等;按民歌歌词内容:劳动类、叙事类、爱

中国民间音乐复习大纲

中国民间音乐复习大纲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 1. “萨满舞”属于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宗教舞蹈。 2.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3. 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小场演唱、锣鼓打击乐、唢呐吹奏。 4. 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有:灯舞、集体歌舞、小型歌舞。 5、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茶歌”、“茶灯”、“歌舞小戏”。 6.赛乃姆是我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果谐、堆谐和囊玛是藏族各地区的民间歌舞,农 乐舞和长鼓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安代是蒙古族民间舞蹈。 7. 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我国汉族说唱艺术大致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 8. 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很像后来说 唱文学的结构。 9. 唐代民间流行的“说话”、以及佛教徒宣传教义的“俗讲”(变文),都可看做是今天说唱音乐的前身。 10. 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和主括体四种类型。 11. 单弦牌子曲又叫单弦或八角鼓,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省各地和东北地区。 12. 四川清音由明、清两代的时调小曲和四川各地的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流行于四 川各地,又叫“唱琵琶” 、“唱月琴” 。 13. 时调是小调类民歌的一种,其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 14.信天游又叫“顺天游” ,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 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15.小调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几种歌唱形式,以独唱最为常见,演唱时常有丝竹伴奏。 16. 苏州弹词中凤点头和叠句打破了单纯的上下句结构的规律,使唱腔结构免于呆板, 新鲜活泼。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2019至2020音乐中考复习大纲

中考10首演唱曲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2.《龙的传人》 3.《茉莉花》(一) 4.《我和你》 5.《彩云追月》 6.《青春舞曲》 7.《爱我中华》 8.《赶圩归来啊哩哩》 9.《大海啊,故乡》10.《踏浪》。 欣赏和音乐常识部分 七年级上 一、欣赏部分 1、《伙伴进行曲》(管乐合奏):熟悉主题一,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作于1889年,进行曲速度。 2、《金蛇狂舞》(民乐合奏):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2月出生于昆明。1933年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和《卖报歌》;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创作了《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码头工人歌》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1935年,他写下了《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倒八板》改编而成。乐曲高潮部分采用民间锣鼓“螺蛳结顶”的手法。熟悉主题一和主题三。情绪:热烈地。 3、《红旗颂》(管弦乐);此曲以红旗为主题,用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积极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深情憧憬了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整首乐曲有气壮山河之势。 作品以《国歌》号角的音调开始,以颂歌及进行曲的风格,采用主题贯穿和变奏的手法塑造了乐曲的主要音乐形象。 4、《图兰朵》:(女声合唱) 1.普契尼: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十九世纪意大利音乐的主要领域是歌剧,普契尼是继罗西尼、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着有《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等12部歌剧。他在歌剧《图兰朵》中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和《妈妈娘好糊涂》的曲调,作为渲染异国情调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他的这部歌剧能受人欢迎、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三幕歌剧《图兰朵》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作于1924年(未完成)。这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在这部歌剧创作即将完成之际,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这部作品的最后一场由他的学生阿尔法诺于1926年替他完成。 《图兰朵》取材于意大利作家卡洛·戈齐的同名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北京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授课内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007年3月12日授课内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2、理性与感性熟悉各门类的音乐本体; 3、使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继承与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文化; 4、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中国音乐涉及的内容;民间音乐的种类及特征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知识讲解、文献解读、赏析作品、课件演示、课上提问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学科介绍 中国音乐通常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有: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1、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的民族音乐。 2、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规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3、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宫廷雅乐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的音乐,这种音乐往往是沿用古乐或摹拟古乐。宫廷燕乐

是宫廷中饮宴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的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内容及形式都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4、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善弹古琴著称。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其他文人音乐,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 5、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道教音乐是在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 6、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主要种类有: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二、中国民间音乐种类及其特点 1、种类:(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音乐(3)说唱音乐(4)戏曲音乐(5)民间器乐 2、特征:(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2)地域性:包括语言、性格、音乐特征(3)即兴性(4)流传的变异性 三、赏析相关作品

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

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 推荐一、基本知识 1、演唱形式: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对唱、轮唱 2、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 3、中国戏曲艺术: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 15册 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穆桂英挂帅》选段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铡美案》选段 《智斗》《沙家浜》选段 《浑身是胆雄赳赳》根据现代京剧《红灯记》编曲 越剧:《十八相送》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16册黄梅戏:《满工对唱》《天仙配》选段18册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选段18册昆曲:《望家乡,去路遥》《林冲夜奔》选段18册4、中国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山歌:《黄河船夫曲》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信天游 5、地方民歌 13册 《牧马之歌》《褐色的鹅》哈萨克族冬布拉 《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手鼓 《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 14册 《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龙船调》湖北民歌 《欢乐歌》江南丝竹特点:清新流畅优美典雅细腻 15册 《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藏族民歌 《嘎达梅林》蒙古族民歌马头琴交响诗 《我的祖家是歌乡》高山族民歌 《五指山歌》黎族民歌 《雨打芭蕉》广东民间音乐 《八骏马》福建民间音乐 16册 《阿西里西》彝族民歌 《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民歌 《瑶族舞曲》瑶族民歌民族管弦乐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民歌 《五月蝉虫唱得好》侗族民歌 17册 《黄河水手歌》陕北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 《在银色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甘民歌 18册 《我的家乡多美好》《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 《阿里郎》《迎春谣》朝鲜族民歌伽倻琴 6、外国民歌 《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男低音 《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意大利《我的太阳》男高音 《美丽的村庄》意大利 《森林之声》波兰民歌 7、17、18册理论基础知识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源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曲艺中,除少数曲种(如:相声、快板、快书)外,大多以说和结合运用为其特点,唱居主要地位。曲艺是中国有久远历史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简便,演唱人员不多,不需要用很多乐器伴奏,是有说有唱的叙事性音乐形式。 如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1、快板;2、慢板; 3、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4、急板或快板。 印象主义音乐:又称印象派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受文学和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作品中渲染了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骆玉笙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鱼咬尾”及“换头合尾”。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优秀歌曲,此歌最早流传于唐代。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 伽倻琴:朝鲜的弹拨乐器,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二人转:流传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曲艺,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人转的音乐颇为丰富,仅其曲牌就有三百多首。 玛祖卡舞曲:波兰民间三拍子舞曲。速度或缓慢或快速。其突出特点是在小节中,重音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圆舞曲:又译为华尔兹。三拍子,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既在舞会中作伴舞之用,也在音乐会上演奏。 波莱罗舞曲:起源于西班牙的三拍子舞曲。中庸速度、常伴以响板。 起源于古巴的二拍子舞曲。速度缓慢或中庸。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元代初期已有“昆山腔”的名称,距今有六七百年历史。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许多剧种的发展都产生影响。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南开大学09年近代史纲要试卷及答案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本科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期末统考试卷(A卷)[闭卷](100分钟)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30:70)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将1-20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外国资本企业 D.辛亥革命后的新兴企业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 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 A.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 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0.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1.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 12.()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根据地建设 D.武装斗争 13.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是 ( )。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 )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和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 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 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 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矫正外部效应;3、 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 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 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 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 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 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 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 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以呼 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 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 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 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 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 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 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 多样。 6.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内部结构的规整性和匀称性较强。大部为单乐 段结构,或者是单乐段的扩充结构。 8.音乐学家王光祈已指出世界音乐分属三大体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这三个乐系的划分和世界语音的语系划分有密切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考试资料-音乐师范专用-考试例题答案

填空与选择: 中国民族音乐从音乐体裁角度来分类五分法: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 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三大调式体系:希腊-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表格)民歌历史上曾经沿用过的称谓:乐,歌,风,谣,声,曲子,山歌,小令,时调等。 民歌的当代分类为以下五种:体裁,题材,场合,历史,民族分类法。 中国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奏乐器、打击乐器。 民族器乐总体分为“民族器乐独奏音乐”和“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两部分。民族器乐合奏分为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与现当代创作民族器乐合奏音乐。其中前者分为: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清锣鼓五部分。(表格) 民族歌舞音乐以歌舞音乐体裁样式为依据可分为:舞歌、舞乐、综合歌舞乐三部分。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表述为主要方式来进行“说、唱、演” 的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与诞生国外后传入中国的话剧、舞剧、歌剧三大戏剧形式相比,有很大不同。 名词解释: 1.民族音乐:中华民族历史上创建的所有传统音乐类型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来的,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明确文化血缘关系的各种音乐体裁、类型和作品的总合。 2.民歌: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唱词、韵文与民间曲调相结合而成的歌唱体裁;是由大众群体在多样社会生活中世世代代口头传唱并不断提炼而成的,具有变异特点、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歌曲类型。 3.歌种:凡是在民间音乐生活中,已约定俗成而获得某一专门称谓的,在流传范围、使用场景、歌唱方式方法、音乐风格特点等方面都约相一致的民歌群,即可视为是一个“歌种”。 4.器乐: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自身音乐生活中用乐器演奏出的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和不同形态特征的音乐体裁和作品。民族器乐,是指中华民族在传统音乐文化历史进程中创建和积累下来的所有传统乐器演奏的器乐体裁和器乐作品。 5乐种:是历史传承于某一文化区域或某一文化阶层内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丰富传统曲目,典型音乐形态与序列表演程式,并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乐曲演示和音乐演绎而与其他器乐演奏样式风格和特征相区别的一种类型化器乐演奏种类。. 6.秧歌:舞歌的一种,即民间歌舞秧歌表演时所唱的舞蹈歌曲。民间歌舞秧歌,也称社火,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其中以北方地区的最具代表性。作为歌舞表演样式的称呼,它指各地民间流传和传承的一种民俗性歌舞表演类型;作为歌舞中的音乐样式称呼,它则指此类歌舞表演中演唱的歌曲。 7.弹词:曲艺的一种类型,即“弹唱词话”的简称。其唱本“词话”因与评话说本为一体,故有些地方又称“评弹”。这是说唱者兼用琵琶或三弦、月琴等弹奏类弦乐器自我跟腔伴奏,再适当配以其他丝竹类乐器伴奏以说唱古今故事的一类曲艺表演形式。所含曲种,主要流行在中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市。 8.鼓词:曲艺的一种类型,又称“鼓书”、“大鼓书”、“鼓儿词”,意为“击鼓说唱书目言词”。这是指说唱者兼用鼓、板击奏乐器击节,另配少量丝弦乐器和小型击奏乐器伴奏以说唱古今故事传说的一类曲艺曲种。

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题 一、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运动和发起阶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 太平天国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3)直接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难。 (4)主观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 二、太平天国制度建设的两大方案及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一)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三)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四)没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一)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二)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没能付诸实施。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首先,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其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再次,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最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客观原因:敌人(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强大。 教训: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 兴办洋务事业之目的 1.压内——镇压农民起义 2.防外——加强海防、边防 3.固体——发展本集团的政、经、军实力 五、洋务事业的主要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三)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