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 微观经济政策 案例

第7章 微观经济政策 案例

第7章  微观经济政策  案例
第7章  微观经济政策  案例

第7章微观经济政策

7.1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交易费用——越低越好(7.1)

交易费用是为了实现交换所付出的代价。交易费用很高时,交换变成无利可图,社会的经济效率将降低。空气、河流一般是公有产权,无法实现私有。或者所有者人数太多,这些所有者自己先达成协议再与污染者谈判,交易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在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交易费用。

因此科斯定理的应用也有一定条件。这就是产权的界定和交易成本大小。有些资源无法确定明确的产权,例如空气、河流等等。比如,私人就无法修普通的公路(不含高速路),因为修路的成本他无法收回,假如你要收回,就需要在公路上设卡收费,如此带来的交易成本太高,这是市场也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向普通公路的建设就必须靠政府来完成。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制度是否完善决定了交易费用的高低。这可以从著名的“莱索托经济学实验”得到证明:经济学家莱索托带领4名学生分别在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程度有重大差别的秘鲁和纽约建服装厂,要求在取得许可证的过程中,忠实履行每道手续,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行贿。结果,在秘鲁花费了289天,且经过2次行贿才获得批准;而在纽约则在没有行贿的情况下,4个小时就办妥了一切手续。后者的效率是前者的700倍。这个实验说明: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使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完全的作用,才能节约资源,降低交易费用,这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7.2 公共物品

鸡为什么不会绝种

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物种都遭受到了灭绝的威胁。但没有人担心鸡会绝种。全世界现在有多少只鸡呢?恐怕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鸡永远也不会绝种。这是为什么呢?鲸鱼正濒临绝种,那么为什么鸡多得不行而鲸鱼这么稀少呢?为什么母牛有很多而大象正越来越少呢?

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洲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广泛,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有人把大象因被偷猎而减少的原因归结于象牙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看来是对牛肉的大量需求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地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希望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来获得更多的收益。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却很少有偷猎者去保护大象种群,所以,大象就越来越少。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所有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更多更长远的收益。

简单的回答就是,你可以把鸡和牛养起来,但是你不能养大象和鲸鱼。同样重要的是,人们有理由养鸡养牛,照管这些禽畜,而那些不属于任何人的资源则被随意滥用:空气、海洋以及里面的鲸鱼。经济是可以

自律的。但是自律的核心是私有财产。可是当所有权没有被清晰地界定时,市场动力消失了,需要规章制度的情形就变得更迫切了。

基础理论知识是公共物品

如果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个新定理,该定理成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由于知识是公共物品,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就可以免费使用别人创造的知识,结果用于知识创造的资源就太少了。

在评价有关知识创造的适当政策时,重要的是要区分一般性知识与特殊的技术知识。特殊的技术知识,例如一种高效电池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因此,发明者得到了他的好处。与此相比,数学家不能为定理申请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这种一般性知识。换句话说,专利制度使特殊的技术知识具有排他性,而一般性知识没有排他性。

以美国为例,政府努力以各种方式提供一般性知识这种公共物品。政府机构,例如,国家保健研究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贴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研究。一些人根据空间计划增加了社会知识宝库来证明政府为空间计划提供资金的正确性。的确,许多私人物品,包括防弹衣和快餐汤,都使用了最初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登月研究中开发出来的材料。当然,决定政府支持这些努力的合适水平是困难的,因为收益很难衡量。

为什么鲸鱼会有灭绝的危险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消费牛肉73磅,猪肉59磅,鸡肉63磅,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这种消费可能导致对牛、猪或鸡的灭绝的担忧。相对而言没有多少美国人吃鲸肉;然而在日本等一些国家,鲸肉被视为佳肴。1986年,由于担心鲸可能灭绝,一项暂停商业猎鲸的国际法规出台。为什么同样一个市场系统可以保证产出足够的牛、猪和鸡,却偏偏威胁到某些种类的鲸的生存呢?

经济学家从财产权着手进行分析。农民拥有他所养殖的食用牲畜,将这些动物视为自己的财产,因此觉得有必要好好照看它们,增加存栏数量。与此相反,鲸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换言之,它是世界共有的财产。于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鲸可以赚大钱,不少人蜂拥而上;另一方面,保护和繁殖鲸类则由于缺乏直接经济利益而乏人问津。这个模式称为“共有财产的悲剧”。如果一样东西属于大家,例如海洋,每个人都有经济上的激励去加以开发利用,却没有人有经济上的激励去保护。如果可能是鲸从海洋中消失。

当然,不仅鲸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美国,共有草原上的著名的美洲野牛濒于灭绝就是另外一个例子。要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情况下需要全社会联合起来,制定经济激励或法规保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而导致破坏。

有时甚至法规也不足以产生作用。就在限制商业捕鲸法规通过的1986年,某些国家似乎一夜之间出现了动物学研究的热情,急切希望对鲸加以“研究”。1987年,日本宣布增加其“科研用鲸”的数量,几乎是该国原有商业消费量的一半!同时,在日本的高额悬赏吸引下,本身并不属于鲸类消费国的冰岛也跃跃欲试,准备将其大部分的“科研用鲸”制成冻肉运往日本。

7.3 外部性

解决外部性需要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市场化和内部化。例如,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个企业,上游企业有排污权,下游企业有河水不被污染权利,下游企业要想使河水不受污染就必须与上游企业协商并要求支付费用,以得到清洁的水,这样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上游企业要想排污将给予下游企业一定的赔偿,上游企业会在花钱治污与赔偿之间进行选择。总之,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可转让,那么市场交易和谈判就可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就会趋于一致。除此明确产权的外,还有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办法。按照科斯定理,通过产权调整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将这两个企业还合并成一家,合并为一家以后,必然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因为是一个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得失,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即把上游生产的边际效益等于下游生产的边际成本。

还比如,一个湖泊里的鱼的数量是有限的,大家都来捕鱼,鱼越捕越少。对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办法?湖泊里捕鱼太多会使鱼的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是有害的外部性。解决这个问题可用明确产权的办法,即由某一个企业或个人来承包这个湖泊的捕鱼作业;也可用征税的办法,即对捕鱼者征税,并把税收用于投放鱼苗。也可以用法律手段明确规定休鱼期禁止捕捞的时间。

7.4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对称中的医疗行业

2005年11月份,哈尔滨一位古稀老人在医院住院治疗2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共支付了550万元的医疗费。根据缴纳的收费账单显示,他最多一天输血94次、注射盐水106瓶。而输血的最小单位是100毫升,94次意味着至少每天输进9400毫升血液,一名成人的全身血液总量只有4500毫升左右,这就相当于一天给老人全身置换血液两次多。我们不禁要问:这可能吗?有必要吗?

医疗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患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做哪些检查以及用什么药,都由医生决定,患者只能无条件服从。550万元医疗费,因为数字庞大而容易看得出问题来,可是老百姓如果花了5万元怎么办?谁来判断这个医疗费是否高了?老百姓又如何知道哪个药是否有效,哪个药的成本是多少?”

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就有可能以自己的信息优势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因此,急需要靠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非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卖的精”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信息不对称。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面掌握的信息多一点,一方面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引申比喻某些人徒有其表。在商品中,有一大类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商品的内容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这时卖者很容易依仗买者对产品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如此看来,消费者的地位相当脆弱,对于掌握了“信息不对称”武器的骗子似乎毫无招架之术。

由于信息不对称,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就会失灵。比如某商品降价消费者也未必增加购买,消费者还以外是假冒伪劣商品;某商品即使是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价格消费者还以为只有真货价格才高。这就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的无效率。

为消除因信息不对称,精明的商家想了很多办法。在大商场某一生产鸭绒制品的公司开设了一个透明车间,当场为顾客填充鸭绒被,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及其防止——解读二手车市场

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假如我们在交易谈判之前,一部分人知道信息,而另一部分人不知道信息,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逆向选择。

比如说,你去买车,市场上有两类车,一类车价值在20万元,另一类车价值在10万元,每种可能性都是50%,你不知道这车是哪种类型的,你只知道50%的可能性是20万元,50%的可能性是10万元,但是卖车的人他知道,那我现在问你,你愿意付多少钱买这辆车,你可能说15万,平均价值是15万,如果有人真愿意卖这车,你愿意买吗?你肯定不愿意,如果15万买这辆车,那么20万元的车别人早拉回去了,愿意卖给你的肯定是10万的那辆车。所以你不会出15万买那辆好车,你最多只能付10万元。这样来看,好东西不一定都卖了去。这就是次品充斥市场、质量好的商品被驱除出市场的逆向选择。

案例3:婚恋市场的逆向选择(7.4)

我们经常看到一对男女,男的不如女的漂亮,为什么呢?这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的结果。假设,某优秀的男生甲和另一男生乙共同追求美丽的女生。男生乙自知在相貌、品学和经济实力等诸方面均不如男生甲,所以追求攻势格外的猛烈,而优秀男生甲虽然也非常喜欢美丽的女生,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自持实力雄厚,追求美丽的女生内敛含蓄不温不火。美丽的女生实际上喜欢甲要胜过乙。但女孩子的自尊心作怪,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她不知道甲是不是喜欢她,所以会显得很矜持。最后的结果是不如甲的乙追到了美丽的女生,而美丽的女生带者遗憾,心里想着甲却成为别人的新娘。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也叫作“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这种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这个道理不知对正在谈婚论嫁的男女有什么启发。

7.5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微软垄断案

早在1991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开始着手调查微软公司对“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从此,美国政府与微软间的司法冲突就此起彼伏。1998年美国司法部、2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检察官,联合向微软提出近百年来最大宗的反垄断诉讼,这次诉讼缘起微软在当年推出的新产品“视窗98”中内嵌了一个原先独立销售的互联网浏览器——“探索者”。当时的预测和后来的事实都证明,这个“探索者”借助“视窗”系列产品在市场中的压倒优势,成为计算机用户浏览互联网的首选,使原先独步天下的网景公司“Navigator”在强大的压力下江河日下。虽然这场官司以联邦上诉法院判决微软胜诉告终,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和思考并未结束。

谈到反垄断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98年曾这样说:“多年来,我对反垄断法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刚入行的时候,作为一个竞争的支持者,我非常支持反垄断法,我认为政府能够通过实施反垄断法来推动竞争。但多年的观察告诉我,反垄断法的实施并没有推动竞争,反而抑制了竞争,

因为官僚总舍不得放弃调控的大权。我得出结论,反垄断法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所以最好干脆废除它。”的确,诞生于19世纪,兴旺于罗斯福“新政”时代的美国反垄断法在信息时代的微软案上是力不从心的。上世纪70年代起,“法和经济学”思潮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蓬勃兴起,西方二战后的法理学新流派——经济法学派由此发轫。他们为自由竞争下形成的自然垄断正名,对企业“捆绑销售”做法的合理性给出证明。他们不仅认为政府应该对优胜劣汰听之任之,应该对自然垄断袖手旁观,更指出真正的垄断恰恰来自于政府在行业入口所设置的障碍。政府无权指导厂商如何设计产品,至少因为政府肯定缺乏必要的知识;政府应该放手让厂商和顾客缔结自愿的、互利的契约,而不应该越俎代庖,替需求迥异的广大顾客做主。历史表明,自然垄断总是很快被新形势摧毁,但由政府造成的垄断则总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20世纪末,接受经济法学派思想熏陶的联邦上诉法院法官们在微软案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他们严词驳回杰克逊法官对微软的拆分判决,指出法庭不应该卷入有关应该如何设计软件的技术性问题;也正是他们精辟地指出,只要有证据表明消费者从微软的捆绑产品中获得好处,微软就不算违法。

我国哪些行业应破除垄断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的700余位居民进行了调查。电信、邮政、铁路和电力等部门应破除垄断哪些行业应破除垄断呢?79.9%的居民认为是电信行业,52.8%的居民认为是铁路部门,47.5%的居民认为是邮电行业,45.8%的居民认为是电力部门。另外,认为是公交、航空、金融、保险的居民分别占37.9%、29.6%、24.1%和14.6%。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表示,必须坚定不移地对电信、铁路、邮政、电力等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和重组,通过使同一业务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非国有资本包括外国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改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等,创造开放和竞争格局,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应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

多数居民认为现在的电费价格偏高电力是不是一种商品?调查显示,85.8%的居民认为电力也是一种商品,只有11.1%和3.2%的居民分别表示不是和不清楚。同时,相对于自己的收入水平,55.8%的居民认为现在的电费价格偏高,41.6%的居民认为合适,只有1.6%的居民认为偏低。既然电力也是一种商品,作为这种商品生产者的电力部门就必须遵守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信息,灵活地制定和调整其价格,这样才能使电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否则改革滞后,使其价格偏离电力价值、服务水平和人民的收入状况,不仅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电力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绝大多数居民赞成采取价格听证会制度现在,多数群众对电力行业垄断和电力价格不满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部门的电力生产成本和定价规则缺乏公开性。电力价格听证会的宗旨是为了了解电力成本构成情况,其目的是增加电力价格的透明度,提高电力部门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据调查,74.2%的消费者赞成对电力定价采取价格听证会,只有21.6%和3.7%的居民分别表示无所谓和反对。所以,一方面,电力部门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有关程序,对电力定价采取价格听证会,使消费者了解电力成本和利润,科学合理的制定电价;另一方面,价格听证制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同时,作为垄断行业的电力行业,根本的问题是进行改革和重组,破除垄断和垄断价格。

7.6 不公平与反贫困

缩小我国偏大基尼系数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了,使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的指标基尼系数有扩大趋势,引起了经济学者重视,如何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归纳经济学家的观点,应从以下方面采取

相应的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经济。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收入差距的拉开和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也必须建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其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核心内容。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偏大。因此,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关键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国政府向农业倾斜的各项政策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有效政策。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重要途径。地区差距是形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第四,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调节收入差距。这是缩小偏大的基尼系数的主渠道。规范收入分配关系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1)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保障最低收入。

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基本状况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革过程。在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上,这个过程表现为居民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过程。同时,中国经济改革又是一个分阶段推进的过程,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改革重点和难点,各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幅度和变动因素也有不同的特点。

(一) 改革的第一阶段——农村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1978年—1984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在此期间,实施了两项重大改革措施,一项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另一项是市场化改革,其中包括了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松管制。这两项改革举措极大地刺激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户人均收入迅速增加。从各个改革阶段经济增长与收入均等之间的替代系数[1][1]来看,这一时期是最低的,总体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基尼系数仅上升了0.084个百分点。由于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在摆脱传统经济体制后产生的一次全面的突破性的增长过程,加上两项举措为农村居民创造了较为平等的、无歧视的致富机会,绝大多数农户从快速农业经济增长中受益,因而伴随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穷者更穷的现象。就全体农村居民而言,社会福利指数由1978年的106上升为1984年的171,年均上升了7.1%。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村的改革真正实现了效率提高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统一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与农村全面推进的经济改革相对照的是城市经济改革的严重滞后,传统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仍维持不变,因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的变动幅度是微乎其微的,并且略有下降。虽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如奖金和计件工资的引入,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出现等,

但是一些平均化的因素如工资的普调和价格补贴按人头平均发放等,却在起着抵消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从基尼系数的变动上看,1978年的数值为0.16,1983年降为0.15。这意味着这一时期收入增量的分配基本上仍是在原有的分配模式下进行的。

由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3年1.70的最低点。需要特别指出,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也正是由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幅度下降,这一时期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趋势。

(二) 改革第二阶段——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1984—1992年)

1984—1988年: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有两项:一项是企业承包制的推广,它不仅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也拉开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另一项改革举措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这一举措的直接效应也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导致了非国有部门内部的收入差异明显化,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职业群,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幅度是整个改革时期中最大的,年均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在农村地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的不断递减,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调幅度又有限,致使这一时期农户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9%。并且这一增长主要是靠非农业生产收入的支撑,因为这一时期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人均实际纯收入出现了下降,年增长率为

-0.08%。不难想象,如果农户的收入增长主要源自于农村中的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那么非农收入增长的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幅度。这一时期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势头。到1988年,城乡收入比率上升到了2.05,相当于1981年的水平。由于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因而也就必然起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

1989—1992年:为期3年的经济调整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经济改革的进度。出于稳定的需要,一些计划中的改革举措不得不推迟出台。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直接导致了1989年城乡居民的实际人均收入的下降。在1989—1991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只有3·7%。比前一时期正好降低了2个百分点。而这一时期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0.7%,也低于前一时期的水平。这一时期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的年均变动百分点都比前一时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然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虽然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

(三) 改革的第三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中国自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又重新步入了快车道。在此期间,城镇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商品零售额等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年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了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相对应,在分配领域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而非国营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以及非国营经济之间本身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呈现高低不同的阶梯状分布,进而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而逐年拉大。以1997年为例,不同经济成分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差异见表1:

表1

注:括号内的数字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为100计算出的数字。

如果具体到个人,则差异更大。1993年10月11日上海《文汇报》称:国家工商局通过调查,中国私营企业中百万富翁已有近500名。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私营企业调查后认为,全国百万富翁有五千户。1994年,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有名有姓地统计出中国大陆资产超过一个亿的有17人。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已超过100万人。”同年《中华工商时报》的文章说:“实际上这个数字乘以三还保守。”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三万亿元计算,仅

占全国1‰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1999年中国个人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已超过500万人,拥有500万元资产的也已达到及100万人左右。这一阶段也是资本市场逐步形成时期,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外资大规模涌入,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批参与这类经济活动的高收入者。1999年,中国沪深股市中,个人大户拥有股票市值超千万元者近500人,其中超亿元者也有7人。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在逐年扩大,但是政府对其亏损补贴却在逐年减少。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亏损补贴减少的幅度会更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亏损、停产和破产的最直接结果是企业职工工资的减少、职工下岗和失业。城镇中的低收入阶层随之扩大。

1994年开始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进一步拉开了不同年龄组之间和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差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时期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其基尼系数分别比上一年上升了2个和3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快的增长,这一时期收入增长对收入差距的替代系数并不是很高。

城镇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就业机会。这不仅减轻了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也增加了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此外,1994年政府又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户收入的增加。但是一些收入不均等指数却表明这一时期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这说明在农村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相关联的因素,它们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

至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别自1984年以来基本处于扩大状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上升到1997年的2.47。

据测算,1996年,中国10%的最高收入者与10%的最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4倍以上。

1997年中国最贫困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50.24%。

总之,一般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所增加的收入大部分是被少数人所获得。一般的工薪阶层虽也有所获益,但远不及上述的少数人。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断在扩大。更有甚者,随着经济增长,一般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的趋势。这从中国1985年至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的比较中可以得到证实。详表2。

表2 国内生产总值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对比

注:括号内数字以1985年为100计算出的数字。

从上面的对比图及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5年的8.34倍,但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却只相当于1985年的5.64倍。1994年至1998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5%,而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只有5.3%。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在沿海经济特区实行了有别于内地的优惠政策,再加上资源分布不均等的地区差异,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收入水平上出现分化。中国现行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便是这种差距的自然反映。以1997年为例,职工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的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收入及其差距见表1-3:

表3 职工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的省市

注:西藏因其特殊性未列入比较对象中。

中国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起飞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难以避免的,以压缩工资差距和收入差距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分配体制的逐步解体,相应地多元化分配机制的形成,无疑会拉大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应该看到,对于现阶段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会带来收入差距扩大,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后者的边际上升率随着前者的上升而递减。如果这个关系是确立的,对于一个必须要付出收入差距扩大的代价才能完成一定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较高的增长速度无疑是减小这种代价的一种较优的选择。

二、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影响

公平与效率向来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度地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以有利于激发人的创业精神,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悬殊,有悖社会公平的要求,而且会导致诸如贫困、腐败、社会冲突等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都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对中国大陆和欠发达国家的观察结论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势头,事实上,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不公平的现状和不平等的机会起到了坏的榜样,助长了国民无责任化倾向,破坏了社会公正的独立价值和对国家的凝聚力、认同感。

因而,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恰当的宏观调控手段,将收入分配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近期政策

中国社会分配中存在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日趋严重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政府有责任对于个人收入格局进行宏观调控,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增长。

个人所得税在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方面有其他税种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个人所得税法》,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994年中国实行新税制,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卡拉OK歌舞厅等高消费行为征收的营业税适用较高税率,这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促进作用。1999年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这次调整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从1999年7月1日起,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一次性补发1999年6月底前拖欠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等。这次调整分配所涉及的范围较宽,主要提高收入的对象是低收入阶层,全国大约有8000多万人将受益。此次调整的标准大致是各收入阶层都增加收入30%左右,其中,国家在职公务员平均每人每月提高工资120元左右。据测算,这次调整收入分配,仅1999年下半年,全国就需增加经费支出540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由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来负担。

1999年9月,九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个人所得税修订法案》,决定从1999年11月1日起恢复征收个人存款储蓄利息税,为社会保障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利息税收入专项用于对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全部用来解决下岗职工及生活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2000年4月1日,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政府不断强化自己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职能,就需要利用税收等手段,利息税、遗产税都是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杠杆,这些杠杆的运用都需要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前提,即个人金融财产的信息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实行储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公平尺度,实行储蓄实名制对中低收入人群有利。

四、点评

1. 本案例分析了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并简单介绍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和政策。

2. 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键。用市场机制决定人们收入的初次分配,用非市场机制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是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非市场机制(政府)不恰当地介入了初次分配,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仍然是平均主义,其对经济效率的负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正是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使市场机制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才使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利用非市场机制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就显得更有必要。本案例提供了一个证明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问题的素材。

3. 就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而言,主要问题可能并不是市场机制的引入,而恰恰是市场不完善所致。由于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出现机会不平等和大量“灰色”收入。由于这种收入差距的副作用较之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收入差距的副作用更大,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应该是完善市场和法制。

4. 从上述意义上说,基尼系数只能(部分)说明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而不能解释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显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政府要做的不是消灭或简单地缩小差距,而是使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公众可容忍的范围之内。而公众容忍的差异水平,恰恰是由造成差异的原因决定的。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考研资料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考研资料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西蒙菲莎大学 在西蒙菲沙大学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创建于1802年,是加拿大享有盛名的大学之一,在教学质量、未来领导者、综合实力以及最具创新方面,被加拿大权威时事杂志《Maclean's Magazine》评为全加综合类大学第二。曾有“加拿大最有价值之综合性大学”的美誉。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湖首大学 加拿大湖首大学位于桑德贝市,该市临Lake Superior 湖。学校成立的37年中,努力服务于所在的社区,大力创新,在北部地区知名度很高。学校许多课程使湖畔大学非常出名,如林业,户外娱乐,生物,地理及地质专业。同时,学校凭借其对土着人研究课程赢得了名声。另外,其工程,商业等专业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学生。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 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 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 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 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 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 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 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 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 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 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 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 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 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 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 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 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 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 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 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2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二、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4

案例: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使用范围: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 影响流行文化需求的因素; 网络外部性与需求; 3.思考题: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个体独立性的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同。当代中国青少年既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成果、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又目睹了市场经济大潮对其父辈们洗礼的过程乃至产生的阵痛,利益取向成为他们价值观上深深的印痕。如果说"芙蓉姐姐"坚持不懈地在网络空间书写文字、张贴自己的S型照片,还只是隐隐地表达着一种个人利益诉求的话,"超级女声"则是"超女"们、电视台、娱乐公司、短信服务商以及网络等众多媒体分享的一份利益大餐。

微观经济学案例1

案例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习题答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配置资源的不均; B、市场不能产生任何有用的成果; C、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稀缺的资源; D、收入分配所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2、在以下哪种情况,“搭便车”问题就会出现() A、所有消费公共物品的个人都支付相应的费用; B、个人愿意支付他们的消费费用; C、所有消费和生产的商品都是个人用物品; D、某些人享用了公共物品,并不需要支付其全部费用 3、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5、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6、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问题就可得到妥善 解决。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为多大 D、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7、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市场不提供纯粹公共物品,是因为()。 A、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B、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C、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是 9、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10、一项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主要看()。 A、效益 B、政府的意志 C、公众的意志 D、成本和效益的对比 1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一些情况,是由于()。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一些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费成本太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亚当·斯密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会最好地促进社会利益的观点被称为()。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 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使用范围: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影响流行文化需求的因素;网络外部性与需求; 3.思考题: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 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 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 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 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 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 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 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 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

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 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 人参与的集体狂欢。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 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 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 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 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 “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 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个体独立性的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逐步得到国 人的认同。当代中国青少年既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 高度物质文明成果、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又目睹了市场经济大潮对 其父辈们洗礼的过程乃至产生的阵痛,利益取向成为他们价值观上 深深的印痕。如果说“芙蓉姐姐”坚持不懈地在网络空间书写文字、张贴自己的S型照片,还只是隐隐地表达着一种个人利益诉求的话,“超级女声”则是“超女”们、电视台、娱乐公司、短信服务商以 及网络等众多媒体分享的一份利益大餐。活动组织者、协办者以及 相关各方追逐利润的本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目共睹,仅每周数 百万条投票短信就足以让他们喜上眉梢。而随着比赛的推进,“超女”们为日见增长的“身价”、“人气”而日益陶醉也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环境的开放性 发达的交通、通讯和传媒,使现代青少年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空前增多。现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 环境之中,他们面对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不 仅视野、思维、心理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 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其对开放环境的适应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题

案例:小安是个农村青年,今年22岁,高考落榜后,他决定到城里做生意闯一番事业。怀着雄心壮志的小安经过考察,决定开一家服装店。第一次进货,他找了个行家,精心挑选时尚流行的款式,谁知衣服挂出来十多天就只卖了二三件。小安一下急了,差不多款式我的价格还略低点怎么就销量不好呢后来在别人的指导下,他对服装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服装店配上音响,制作大幅广告加以宣传,原来标价70的服装都变成了288,298。对外声称香港着名品牌服装独家代理,开业期间一律不打折。结果来他服装店的人络绎不绝,重新开张的第一天就卖了几十件,随后几天生意也是相当火爆。 为什么衣服便宜反尔不好卖,价格提高了去生意红火 分析: 70元一件的衣服,与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价位在300左右的服装相比,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低档和中档两种层次的差别,服装价位品牌等同时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的产品,他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在设计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能代表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另外,它还可使自己感受到相应的身份、地位、荣誉和自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与体验,提升消费效用。这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消费者最终在这种品牌上找到了归宿感。所以,即使这件物品的定价再高,他也会选择这种品牌的物品。很多服装消费者对看似高端的服装有强烈的消费偏好,消费服装的效用较高 所以,即使是质量一样的衣服,消费者很难判断它们质量是否相同,他们只能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好坏,通过高价来买到好的商品。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 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 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 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 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 “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 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 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 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 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 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 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 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 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 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 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 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 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 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 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 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 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 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 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 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系编 2010年4月

目录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 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1) 案例3: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 案例4:雪天的杂货店 (1) 案例5: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 案例6: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 案例7:“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 案例8: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 案例9: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1) 案例10: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1) 案例11: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1) 案例12:把每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1) 案例13: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1) 案例14:理性与风险难题 (1) 案例15:上大学值吗? (1) 案例1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1) 案例17: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1) 案例18: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1) 案例19: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 案例20: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 (1) 案例21: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 (1) 案例22:有效金融市场的难题 (1) 案例23: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 案例24: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1) 案例25: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案例26:垄断竞争下的差异化战略 (1) 案例27:广告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案例2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案例29: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1) 案例30:满意即最优 (1) 案例31: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1) 案例3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1) 案例3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1) 案例34: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1) 案例35: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1) 参考文献 (1)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二

经济学考研: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二 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使用范围:第一章导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供求理论; 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弹性及其与企业收入的关系。 3.思考题: (1)从这个案例中,为什么苏州公园通过降价就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为什么后来苏州公园不降价了?假若继续降价苏州公园还能盈利吗? (3)你对目前北京的许多公园的高票价现状持什么意见?为什么这些票价降不下来? (4)对于像公园这样的准公共用品,其价格应该由什么来决定?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001年夏,苏州乐园门票从六十元降到十元。一时间,趋之者众,十天该园日均接待游客量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四百万元以上。 10元门票引来25万人盛夏的苏州乐园,十分过瘾地火了一把。 "火",是自7月20日傍晚5时点起来的。这是该园举办"2001年仲夏狂欢夜"的首日,门票从60元降至10元。是夜,到此一乐的游客竟达7万之多,大大出乎主办者"顶多3万人"的预测,这个数字,更是平时该园日均游客数的15至20倍,创下开园4年以来的历史之最。到7月29日,为期10天的"狂欢夜"活动落下了帷幕。园方坐下来一算,喜不自禁:这天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净利润250万余元…… 这些指标,均明显超过白天正常营业时间所得。正常情况下,苏州乐园的门票每人每张60元,每天的游客总数在3000-4000人之间,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而"狂欢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从每天下午5时到晚上10时,门票却降到10元。就是说,"狂欢夜"这10天,这家乐园在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天延长了5小时的营业时间,营业额和利润就翻了一番以上。"狂欢夜"与该园举办的"第四届啤酒节"是同时进行的。42个相关厂家到乐园助兴--其实,厂家是乘机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据园方介绍,以往搞啤酒节,乐园是要收取厂家一定的"机会"费用的,但是,这次却基本不收或少收些许,而厂家须向游客免费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等。减免了货币的支付,厂家岂有不乐的?园方也承认,众厂家的参与,带来大笔场地费,降低了乐园搞"狂欢夜"活动的风险,不过,它并非这次活动最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分析题集锦 1、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2分)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3分)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3分)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3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3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1分) 2、19世纪80年代着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

宏观经济学-第11章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洋 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几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 解答:在某些情况下,指市场机制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即无效率的结果,这就是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2.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解答: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3.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解答: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 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4.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用吗? 解答:第一,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财产权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不一定为最优。 第四,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5.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解答: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 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 6.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解答:当某种物品具有竞用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即是所谓的“公共资源”时,每个人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都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这种物品,使它很快地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情况被西方学者称为公地的悲剧。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

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 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二、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群消费欲望的集中爆发来解释。3个月前,当德国人斯蒂芬把90副LOTOS眼镜在坐落于北京王府井的雅视一仟眼镜店摆开时,有中国媒体惊呼“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斯蒂芬表示,在LOTOS最大的市场日本,几乎政府所有官员都是这些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眼镜的顾客。因此在中国,他也坚持认为,“这(政府官员)将是一大块潜在市场”。斯蒂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雅视集团的认可,2003年9月,雅视一仟曾经试着引进了日本的一个眼镜品牌,售价在人民币1至3 万元之间,原来担心卖不掉,结果5个月就卖掉了10副。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这些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因此,雅视集团对LOTOS的下一步销售措施是:在今年斯蒂芬再次来华后,将专门组织一次针对政府官员的市场推广。奢侈品背后的富豪动力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眼镜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的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50岁之间,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上海公司总经理凤时宏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一、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二、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四、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2、形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形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和非对称信息等。 二、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的含义 所谓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2、外部性的分类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即有益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即有害外部性)。 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外部经济又分为消费的外部经济和生产的外部经济。例如接受教育是消费的外部经济,而提供教育就是生产的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地危害。外部不经济又分为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和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例如:某人在三更半夜时大声唱卡拉OK就是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木工装修房子所产生的噪音就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最终都将造成资源配置失当,不能实现帕雷托最优状态。 ①外部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经济对外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得到回报的。因此外部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小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高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经济导致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不足,如下图所示: 如果从社会中其他人得到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补偿私人的损失,这种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就会增加,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即帕雷托改进,例如教育。 ②外部不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不经济对外带来的危害是无法进行补偿的。因此外部不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大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低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不经济导致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过多,如下图所示: 如果从私人得到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补偿其他人的损失,这种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就会减少,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好处增加,即帕雷托改进,例如乱扔或乱倒垃圾。 4、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Q P Q S 0 Q P Q P Q S 0 Q P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