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9-05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

第一章 绪论
一、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广义农业指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产前部门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服务性行业,产中部门为农业生产部门,产后部门为农产品运输、储藏、保鲜、加工、销售。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经济再生产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进行引导和强化的过程。也是就是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

对象所进行的人的生产劳动过程。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是:
——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彼此结合,相互交织
——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
——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
——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农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2)农业的一般特征
由于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一本质特征,使农业具有若干区别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一般特征。
——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
——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数量有限,但合理利用可以使其反复投入生产过程,通过保护和改良土壤,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而且不可控因素多,农业生产成果具有不稳定性。认识和遵循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农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
——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使得农业生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具有季节性,农产品的获得具有间断性,农业资金的收支具有不平衡性。生产周期长。
——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不可控自然因素多,自然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加之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的特点,市场风险大。
二、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
1、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纯粹”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并立的格局近代才形成到。独立出来的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的稳步发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是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是以外国的农业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农产品尤其是谷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非农产品——主要原因,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不断增加,水平提高。世界各国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农业比重下降≠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2、农业的贡献
(1)产品贡献。所谓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

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原料)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包括价值贡献和物质贡献。
(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3)市场贡献。一方面,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农业对国家的外汇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二是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指农产品直接出口赚取外汇。间接贡献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再进行出口创汇。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份额一般会下降。但农业外汇贡献份额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外汇贡献的消失,农业出口创汇的绝对量还可能增加。为资本品的进口提供外汇。
(5)生态贡献。生态贡献指农业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能。
3、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护环境、保留田园景色和乡村风味等。农业的多功能性既决定了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产业,又预示着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环境功能包括环境保护(农业景观、生态平衡)、补充地下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 、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同时也包括不利的方面如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耕作业的过量、投入化学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物栖息地减少等。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

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功能包括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农业景观、社会公平。
文化功能是指形成和保护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三、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这个时期的思想是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有关的经济思想多是与其他著作成果结合在一起的。色诺芬揭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其原意是“家庭管理”。这里的经济实质是家庭经济。
西欧中世纪的以研究神学为主的经济学者,主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培养品德、冲淡物欲、清心寡欲,同时商品经济是以利己的卑鄙动机为前提。强调公平忽视效益,重农抑商,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农业经营思想。
2、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强调赋税是财富的根本源泉,而财富的最后源泉是土地和劳动。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系统研究地租、利润、价值两重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利润和地租都存在二重性,都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形式。大卫.李嘉图批判亚当.斯密的两种价值标准,创建地租理论。地租是利润的派生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魁奈(法)强调农业经营,大农业优于小农业。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阿瑟.杨(英) 1770年出版《农业经济学》主张追求利润。屠能(德)在《孤立国》用边际分析法,建立农业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又称为农业圈境说)其理论为后来的农业经济思想

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思想体系。
3、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一般经济学中的代表马克思主义重心在于边际分析法、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论,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庸俗的经济学家克拉克、马歇尔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放弃劳动价值论,用报酬递减规律来解释农民收入低,工人收入低的原因。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提出纯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思想。其经济理论极大丰富了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农业化学理论代表李比希提出农业土地肥力补偿说,主张改革农业高校教育制度,农校搬到城市。现代农业经济学奠基人艾瑞保和布林克曼以屠能的理论为基础,把农业经营学的重心放在经济学方面。
4、现代农业经济思想----从一般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也包含了大量对有关农业分析、研究及结论 。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经济学中反映的较少,不过也在一些地方涉及农业,或者一些研究农业问题所直接、间接需采用的分析方法。 马歇尔建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体系是研究农业经济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偏重经济总量分析,对农业经济研究虽然较少,但也涉及到研究农业问题所需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如经济增长,农业政策等方面。
(2)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农业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把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分成四大类: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这四大类可以归为三大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农业机械、工程科学;农业生物、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土地利用、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学、农业财政、农业会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国际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现代农业经济思想主要集中于农业经济科学各分支中。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深受相对独立发展较早的德国农业经营学派思想的影响。
(3)现代农业经济思想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发展经济学中 。1954年,WA刘易斯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二

元经济发展模型 。费景汉和G拉尼斯1964年发表了《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一步扩展为更为严密的宏观总体发展理论。舒尔茨在1964年发表《改造传统农业》,提出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系列建议。乔根森(D. W. Jorgenson)1967年发表《剩余农业劳动和二元经济发展》,提出了与舒尔茨含义相同的新二元经济模型 。
(4)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新趋势。
首先是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五十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进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其次是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从经济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农业经济的运动规律),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再次是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涉及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生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公共政策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门财经类学科,以及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土壤肥料学、生态学等农学类学科乃至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
5、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有较丰富的成分(如土地问题上殷周的井田制、西汉的限田主张、北魏的均田制,农业地位认识上的农本论、重农抑商论等,但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木农具——开始古代农业,且农田水利得以发展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汉代出现穗选法、留种田、绿肥轮作制、嫁接等创造发明。隋唐时期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等。我国古代农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经济学说和农业经济学理论。但是,在旧中国的动荡年代,科学研究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受阻(直到1978年底开始改革,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的经济学教科书,《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诠释,没能留下多少可供使用的一般理论和分析范式

及其工具)。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之中(改革开放,农业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最先被突破的地方。农业和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的约翰W戈德温在其所著的《农业经济学》中将农业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各种有限资源在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用途方面进行分配的社会科学。
美国的盖尔克拉默则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农业经济学和经济学一样都是为寻求发现因果关系。农业经济学应用经济理论方法探索对农业和农业企业问题的解答。
朱道华在其所主编的《农业经济学》中则认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言之,就是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间的运动规律。从广义上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更选和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但通常的农业经济学是狭义的,是以研究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所以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或以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的几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第二,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第三,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我们认为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问题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农业的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

源和科学技术的组织利用和经济效果;农业计划、农业经济核算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农业资金和财政信贷;农业中的分配和农业扩大再生产问题等。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学、农业发展经济学等。
3、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
首先应当强调的,就是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即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要对农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这些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产生原因和今后应有的对策。
其次,在对农业经济问题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时,既要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资料和典型调查研究的方法,又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研究的方法。前者可以使我们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生动的了解;后者可以使我们了解农业经济问题在大范围内的总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既避免“以点代面”的片面性,又能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
第三,在对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以形成结论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的特点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或理论认识,推导出新的认识或理论。归纳法的特点是根据大量事实,归纳出新的认识或理论。演绎法在所根据的已知判断或理论是正确的条件下,虽然也能推导出新的认识,但是往往由于已知判断的局限性,使其所推导出的新认识发生失误。与此相比,归纳法更加符合从实践中产生真理,发展真理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应更加重视运用归纳法。
第四,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善于恰当地运用数量分析法。影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运动,又很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反复的观察,所以长期以来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只是进行质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其发展的大体趋势和达到预期目标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这样的研究方法,也能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因而今后必须继续予以重视。但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量的规定性,因而在运用上很难准确掌握。因此,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今后应进一步引进数量分析方法,使其所揭示的规律和原则尽可能数量化、精确化,成为更加精确的科学。然而,也必须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即使在数量分析十分发达的国家,数量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最后,

在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当善于学习和吸取西方国家,即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不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许多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研究和推动不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虽然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许多理论和经验,对于我国还是大有参考价值的。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对资产阶级的东西只能批判,不能利用的“左”的观念。


思考题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什么会不断下降?
2、在农业缺乏竞争力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农业的稳步发展?
3、“农业的多功能性”为什么成为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
4、农业、农业多功能性、粮食安全
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6、农业的作用及其延伸
7、二战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8、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