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24.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5.B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处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26.A

27.D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①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主要集中在学习领域。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即行为主义学派和格式塔学派。

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一5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但是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在理论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

③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形成了公认的几个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在理论上,行为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认知派学习理论受到重视,并在一定意义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出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④教育心理学的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而且越来越重视为教学实践服务,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潮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布鲁纳在194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2)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①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08)。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在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介绍和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本土化研究,但总体上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大多是模仿西方,没有太多的理论创

新。

②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时期(1949—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学习苏联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表现出的特点: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引入了与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儿童入学年龄问题的实验研究;学科心理的实验研究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教育心理学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了中断状态。

③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先后出版了由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8/1997)、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1989)、冯忠良的《结构化与定项化教学心理学原理》(1998)等。这些成果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答案要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确定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就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体现本学科的特殊性。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定义要反映本学科的特殊性。

(2)明确临近学科的区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中分离出的学科,其临近学科有母系学科,即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还有从共同的母系学科中派生出来的姊妹学科,如教育史、教学设计等。

(3)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不宜沿用早期的泛而不切的教育心理学对象定义,否则本学科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严格确定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本学科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3.【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具体包括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1)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

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研究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揭示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同时要研究各种类型学习的特点。研究学习的规律,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同时要研究各种特殊规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所谓设计教育,即确定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材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以及教育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系统。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依据有关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知识去组建及优化教育系统所必需的心理学原则。依据以上观点,把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说成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或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的、片面的。这种说法使本学科失去了独立性,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分析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在关于研究对象的问题上,大体存在着两种不同见解。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实际中的心理现象。

②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许多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实际内容是教师所需知识的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汇编。教育心理学至今体系庞杂零乱,主要原因在于其对象问题至今没有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

③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上,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附属部分。其次,在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上,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的心理或本性的过程,因此必然包括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第三,在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教育法等教育学科关系上。l9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倡导者裴斯塔洛齐与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必须依据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与传统意见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要依据教育学。

④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研究对象不明确,必然影响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人们把教育心理学当作是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时,会忽视本学科的特殊性,生搬一些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

(2)教育心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①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被人们所接受。③对实践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3)研究趋势:①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认知与学习机制研究)与新领域(脑科学、信息技术)互补。②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势。注重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③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发展为具有系统和完善的体系。④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方向发展。⑤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⑥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 2.C 【解析】 识记性知识。

3.A 【解析】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4.D 【解析】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

5.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6.A 【解析】 识记性知识。

7.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8.D 【解析】 人格的结构包括:知一情一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世界观等;自我调控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9.A 【解析】 艾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友爱亲密对孤独、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繁殖对停滞。

10.C 【解析】 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

11.B 【解析】 习俗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此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好孩子取向和权威与社会秩序取向两个阶段。。

12.B 【解析】 科尔伯格的这种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作出的划分,向我们勾画出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13.B 【解析】 智力由于性别差异也有所不同,但无高低之分。有人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男生的成绩偏于优秀和差两端,女孩成绩

以中等居多。就平均成绩来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

14.C 【解析】 黏液质的人,踏实、顽强、认真.但容易优柔寡断对黏液质的人,改变“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提醒他有错就改。

15.B 【解析】 具有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16.C 【解析】 识记性知识。

17.D 【解析】 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18.C 【解析】 婴儿出生时只有生物学意义的性别差异,没有心理行为的性别差异。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女性心理发展占优势;青年发育期开始,男女心理发展总体上趋于平衡,但心理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明显的。男女的思维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言语发展的差异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

19.A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0.A 【解析】 认知地图是托尔曼提出来的。

21.A 【解析】 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2.D 【解析】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23.A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4.C 【解析】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叉称命题运算阶段。

25.C 【解析】 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26.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7.D 【解析】 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准备,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

28.B 【解析】 内倾者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价外部事件。内倾者的思维是受个人对事务的理解和看法影响的,甚至因为它们而困惑。

29.B 【解析】 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操作空间效率提高。

30.D 【解析】 心理发展的差异表现在:智能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31.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32.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33.B 【解析】 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言语实现的。

34.A 【解析】 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信任对怀疑(0~1.5岁)、自主对羞怯(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l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35.B 【解析】 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这六个阶段的顺序是选项B。

36.C 【解析】 识记性知识。

37.B 【解析】 功能固着常常使人们对某一事物或工具只想到其固定基本功能,执著于某一方面。

38.A 【解析】 小学低年级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压力,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

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39.A 【解析】 识记性知识。

40.A 【解析】 场依存性占优势的人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1.C 【解析】 人格特质的不同方面反映的是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冷对千夫指,而另一方面又甘为孺子牛,可见人格的复杂性。功能性如“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稳定性

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2.D 【解析】 行为过程不包括在心理过程之中。

43.B 【解析】 价值观对人格起控制作用,其他三项不起这种作用。

44.B 【解析】 记忆并需要结合各个不同阶段加以理解、分析。

45.A 【解析】 记忆性知识。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

46.D 【解析】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而不是不变化。

47.A 【解析】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并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儿童与自己的交流,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48.A 【解析】 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

49.B 【解析】 这个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智力类型上的差异。所谓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②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的人从小聪明过人,有的人20多岁还呆头呆脑,这就是智力高低的不同。

③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成。

④智力由于性别差异也有所不同,但无高低之分。有人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

(3)智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教育条件和个人的主观努力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智力的发展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应当帮助人们扬长补短,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 ’

2.【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

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体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答案要点】 高级心理机能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在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

发生问题。

(1)维果茨基区分了人的两种心理机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茨基详细地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而就产生了有别于低级心理机能的高级心理。

(3)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劫、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3.【答案要点】 (1)“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2)维果茨基认为,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笃行之。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并促进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因而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3)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①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②依靠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在此基础上,一是要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4.【答案要点】 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出生~18个月)。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

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

(2)自主对羞怯(18个月~3岁)。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像吃饭、穿衣、大小便)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特点,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如果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初期)。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他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户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

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

5·【答案要点】 (1)根据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②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

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阶段3: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⑧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他们认为应运尉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

(2)科尔伯格的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作出的划分。向我们勾画出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该理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四、分析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

①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极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认为,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创设或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

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②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人均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或体会到一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理解或知识。因为学生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检验自己的思维并不断地得到反馈,具体的经验也提供了思维的素材,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

(2)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①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构造出一个内在的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任何学习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里,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背景尤其是社会性作用,将从不同途径影响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能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②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

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智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 2.【答案要点】 (1)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心理

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作用不是唯一的、无条件的,因为除了教育之外,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所谓准备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在我国教育学中,又称之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其一,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其二,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2)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的。学习准备也可以相应分为这三个方面。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至少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选定什么教材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即确定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能最有效地掌握的教材,采用最适合某一年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辩证地认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为了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和发展的互惠原则。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3.C 【解析】 识记性知识。

4.C 【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5.D 【解析】 布鲁纳提出了四条教学的原则是: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和动机原则。

6.D 【解析】 华生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7.D 【解析】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8.A 【解析】 认知策略的学习不属于我国的学习结果分类。

9.D 【解析】 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动机阶段。

10.C 【解析】 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11.B 【解析】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2.C 【解析】 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与强化无关,只不过是对孩子的惩罚而已。

1 3.B 【解析】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

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题中并无中性刺激,不符合条件反射,只是逃避条件作用的结果。

14.A 【解析】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人类知识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选A。

15.A 【解析】 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际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教学及行为矫正。

16.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1 7.D 【解析】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包含: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18.C 【解析】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他的行为就属于自我强化。

19.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0.A 【解析】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

21.C 【解析】 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实采用的实验是叠箱实验。

22.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3.D 【解析】 托尔曼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形成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所谓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这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24.A 【解析】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

25.B 【解析】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26.C 【解析】 信息的三级加工:感觉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7.A 【解析】 识记性知识。

28.C 【解析】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新信息的进入就会挤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种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复述策略。

29.B 【解析】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不仅条件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应,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一些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泛化。

30. B 【解析】 概括阶段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

31.B 【解析】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菲为典型代表。

32.C 【解析】 社会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33.B 【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主导者、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

34.A 【解析1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消极的强化,属于消退。

35. B 【解析】 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第四,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符合以上条件的只有B项。

36.A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

37.B 【解析】 巴甫洛夫提出了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38.A 【解析】 加涅对学习的分类:信号学习和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和解决问题、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和多重辨别学习。

39.A 【解析】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小老鼠独自探索当然属于独立的发现学习。

40.B 【解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与“催化剂”,而不是权威的学习理论。

41.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42.A 【解析】 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与负迁移。

43.C 【解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知识的评价。

44.A 【解析】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45.B 【解析】 识记性知识。 , 。c

46.B 【解析】 布卢姆对学习进行分类是为了用于课程设计,因而是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47.C 【解析】 识记性知识。

48.B 【解析】 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反之,则是顺向迁移。

49.D 【解析】 开始阶段所学的信息要比其他信息更易记住,这称之为首位效应。

50.D 【解析】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51.C 【解析】识记性知识。

52.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53.D 【解析】 认知建构理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该理论强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情境性。

54.A 【解析】 托尔曼、布鲁纳属于认知派,皮亚杰属于建构主义心理学派。

55.A 【解析】 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56.D 【解析】 态度的学习包括以上三个方面,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57.C 【解析】 其涵义指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58.B 【解析】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反应与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控制作用,并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59.B 【解析】 题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逃避了”,从题意来看也应选8项。

60.D 【解析】 应该是扩大了联结派的眼界,是其优点,不是缺点。

61.A 【解析】 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其余三项分别是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62.B 【解析】 理解性知识。

63.A 【解析】 记忆性知识。托尔曼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形成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

64.A 【解析】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事物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

65.D 【解析】 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66.A 【解析】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67.C 【解析】 记忆性知识。

68.D 【解析】 识记性知识。

69.D 【解析】 以上三项都是“自上而下’’的知识。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①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②负强化是指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荆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那么法律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3)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为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2.【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①认知学习观。第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把主动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建构其知识体系。第二,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⑦结构教学观。第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结构原则:为所有学生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③发现学习。步骤: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第二,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第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第一,有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第二,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部

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些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认知同化理论观点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先行组织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为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③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他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所学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

(3)因此,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是有区别的。

3.【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是产生即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从主观条件看,

主要包括三点:①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③学习者必须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4.【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①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人为性联系。一方面,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使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另一方面,材料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材料(主要为教科书)都是对人类知识成果的一种精炼的反映,在编撰时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因此,也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

②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是心向或倾向性,也就是说,面对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学习者必须希望进行有意义学习。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3)做到有意义学习,关键因素有两个:①学生认知结构中有相应的旧观念。②学生要发挥主动性去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加涅是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结果时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发生的事情,称

为学习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内部过程。因此,教学阶段应该与学习阶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学过程发生的事情称为教学的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相匹配。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结构和过程。

(2)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学习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总之,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答案要点】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布鲁纳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以上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其效应是长期的,教师如能促进和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可以推动学生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②结构原则。布鲁纳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人有三种表征系统,这三种表征系统也是人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动作表象、图像表象、符号再现表象,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通过这三种表象形式进行教学呈现,教师选用哪种呈现形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的性质。

③序列原则,或称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

④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者必须获得反馈,知道学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一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霍尔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1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法国的左拉 B.英国的斯宾塞 C.中国的孟子 D.苏格拉底 12.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1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逐章练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年 4 月) C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 者是(06年10月)B A 、詹姆斯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06 D 、临床个案法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 D 、布鲁斯 D 、行为学习 《教育心理学》 ,该书的出版于 (075、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 是 ( 07 年 10 月) B A .华生 B.桑代克 C .布卢姆 D.詹姆士 6、 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究 方法叫( 07年 10月) C A.观察法 B 调查法 C.实验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7、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 ,该书出版的时间是( 08 年 4 月) A . 1933 B.1923 C . 1913 D.D 1903 8、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 08 年 4月) C A .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 、一般认为, 1903 年桑代克的 《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 志。(06 年 4 月) 2、 在教育心理学得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得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调 查法 。(07 年 10 月) 3、 《教育目标分类》是心理学家 布鲁姆 的代表作。( 07 年 10 月) 三、简答题 1、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07年 10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 06 年 4月) B A 、史莫克 B 、莫雷若 C 、加涅 D 、奥苏贝尔 2、 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 响的是( 06 年 4 月) D A 、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B 、中等年龄的学生 C 、年龄较大的学生 D 、年纪较小的学生 3、 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 1968 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07 年 10 月) D 3、 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06年 10月) A A 、掌握学习 B 、认知学习 C 、情感学习 4、 一般认为,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桑代 克著 年 4 月) A A 、 1903 B 、 1913 C 、 1923 D 、 1933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3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3.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 A.O~4周 B.4~8周 C.O~3个月 D.O~6个月 4.眼手协调动作发生于()。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7.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8.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 A.语词概括的出现 B.真观概括的出现 C.动作概括的出现 D.感知概括的出现 9.某幼儿给“鱼”下定义时说:“鱼是一种会游的动物”。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 A.初步概念水平 B.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C.不会下定义 D.同义反复 10.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11.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12.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13.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 14.()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

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有实施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3、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时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普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等。 3、教育心理学为哪几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特点、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骄傲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三、论述题: 1、具体论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答:第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二、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过程。第三、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第四、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第五,教学情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来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 3)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