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读了王实甫《西厢记》之后,又看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一种莫名的滋味,就像刚啃完哈密瓜又去咀嚼青橄榄。同样是爱情戏,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海西海共通的文心。

(一)主题思想

这两部剧的故事都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润饰加工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反封建的主题,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王实甫的《西厢记》本于元稹的唐人传奇《莺莺传》,到了北宋时期,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书会先生是比较实际的,考虑到民间说书、说唱的主要对象是市民阶层,他们对于《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当然不爱听,为了收到好的演出效果迎合市民的口味,这就很自然地使崔、张恋爱故事改变为以团圆收场。宋金时期,说唱家董解元写了一本西厢记搊弹词,又称“董西厢”或《西厢记诸宫调》。他为崔、张故事新添了三个情节:张生科举入仕、莺莺私奔相从和二人大团圆,原有悲剧性结局变为了喜剧性结局,愿有“善于补过”的思想也改成反封建的主题。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

到了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故事虽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王实甫更是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角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的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王实甫《西厢记》所以能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青年读者的喜爱,这主要是由于它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整部剧主要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剧中人物凡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坚定不一、废寝忘食甚至抑郁生病的,如莺莺、张生、红娘,都给我们一个热情勇敢、生动可爱的印象。反之,为维护门第尊严而不惜食言把莺莺许配给郑恒的老夫人,仗恃武力、欲强娶

莺莺为妻的孙飞虎,依着父母之命、花言巧语上门抢亲的郑恒,都给画上了不同的丑恶嘴脸。

王实甫《西厢记》也充分体现了市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现实里“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冤》),“惩恶扬善”只能在主观幻想中:欲掳莺莺为妻的孙飞虎成了阶下囚;诓骗良人的妻子的郑恒终落得个触树身亡;白衣秀士张生功成名就,和莺莺大团圆。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当然市民阶层的思想不能不受到统治思想的影响,往往也混杂着封建的思想。他们向往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生活,梦想一夜发迹,迷信超自然的力量。《西厢记》里的人物于是都有了“来头”,莺莺的父亲是前朝相国,郑恒是尚书之子,即便是书剑飘零的张珙,祖上也曾拜为礼部尚书。张生在第五本第四折唱“玉鞭骄马出皇都。畅风流玉堂人物。今朝三品职,昨日一寒儒,御笔亲除,将名姓翰林注。”张生一举及第,功成名就,可以说是天遂人愿,也可以说是市民理想的心想事成。王季思先生在《西厢记·前言》里指出了王实甫剧本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某些不健康的情趣,如第四本第一折里部分地方的色情描写以及第一本第二折里张生对法本开玩笑等不必要的噱头。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

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从这个角度讲,《西厢记》以大团圆作结,也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已有流传。它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人马乔笔下时已经具备了日后莎翁剧作的情节特征。达·鲍特把故事主人公落户在维洛那城;班戴罗细腻的笔触又为它增添了新的色彩。不久流传到了法国,进而跨越英吉利海峡。莎士比亚是通过布鲁克长达三千零二十行的诗体译文了解到这个故事并把它改编为舞台剧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一见倾心,但由于家族间的仇恨,他们只能秘密结婚,由于偶然犯下的错误,他们错过了私奔的良机,先后殉情自杀。最后,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就的错误,消弭宿怨,言归于好。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虽然青年主人公双双牺牲了,但剧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爱情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精神其实就是反封建的精神。《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集中反映了反封建精神。他们一经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刎,醒后的朱丽叶也只好相随而去。这里有轻率和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丝毫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

从《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本爱情剧可以看出,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坚贞不渝,这也是东西方青年向往的爱情方式。为了追求它,为了得到它,崔、张排除各种阻挠,战胜别人,战胜自己;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牺牲性命也再所不惜。为反对封建门第观念或冲破封建家族世仇藩篱,不论圆满结合也好,双双殉情也罢,他们四个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千古流芳的爱情颂歌。

(二)情节安排

两剧的情节都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时都比较注重“偶然因素”,印证了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无巧不成书”。在剧情安排方面,本文重点选取了两点作比较。首先,这两部戏都为剧中两对恋人安排了破坏他们姻缘的人物来阻挠。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巴里斯”,《西厢记》里的“孙飞虎”、“郑恒”,他们有地位、有权势,进而凭借这些世俗的东西正式向女主人公提亲、订婚,就要在这大喜的日子快要来临时,一个又一个迷惑被化解。一厢情愿的巴里斯眼巴巴的看着冷冰冰的新娘,发出了本不该有的诅咒“最可恨的死,你欺骗了我,杀害了她,拆散了我们的良缘,一切都被残酷的、残酷的你破坏了!”孙飞虎的黄粱美梦被张生一纸退兵信撕毁,束手就擒;郑恒靠着老夫人,依着父母之命,巧言令舌在事实面前终归是苍白无力,良辰吉日反成了命归黄泉之时。一方面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一方面反证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

其次,在写到男女主人公偷情时,东西方恋人都有着翻墙越室的好功夫。据说,西方的《小夜曲》就是幽会的恋人向楼上倚窗而立的情人抒情而唱的歌、弹的琴。阅读《红与黑》无不钦佩于连爬楼梯,跳窗户时的身轻若燕。当朱丽叶问罗密欧,花园的墙那么高怎么爬过来时,罗密欧的回答很经典,“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因为瓦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不过,这种幽会西方的情人们显得要大胆、外露些,尽管朱丽叶也承认“倘不是你我趁不备的时候偷听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一定会更加矜持一点的”;而东方的人儿更

做得含蓄些、老练些,毕竟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崔莺莺是一个封建时代有着诗人气质的大家闺秀。她举止端庄、沉默寡言,初见张生,采取的态度是矜持的、防卫的。即使后来心中真正爱上了张生,在红娘面前仍是虚情假意。在封建时代,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轻易对一个男人表示爱慕,是被认为是可耻的。因此,在看到张生的信时对红娘发作一番,甚至在写好回信约张生来幽会时,还把信丢在地上。张生应约翻墙来见时,莺莺又是不能不硬着心肠,数落他一番逼他回去。莺莺的作假,真是假到了十二分。莺莺灵魂深处,实际上却燃烧着青春的烈火。后来再次私会时,莺莺嘴上“羞人答答的”不停,“脚步儿早先行”(红娘语)。莺莺这种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充分揭示了东方少女情感波澜中的心灵美。反观张生就轻狂冒失得多,第一次越墙见面,眼慌心急,把一个红娘作小姐搂抱。他在追求爱情时也有软弱的一面。

老夫人赖婚之后,他竟要解腰带自尽。这些是为了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而加以渲染的。(三)配角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在女主人公身边都有一个仆人一样的角色。他们为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牵线搭桥,功不可磨。

相比之下,莺莺身边的红娘的戏比朱丽叶的奶妈“乳媪”多,并显得更重要。红娘有着一种受压迫者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标准出发的正义感。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她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她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他们结合。她常常不满张生的书呆子气和软弱,俏皮地说他是“傻角”。在老夫人发觉莺莺与张生的私情后,他俩惊慌失措,红娘从容镇静,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为他们据理力争,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在红娘身上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和反封建的精神。在红娘身上也折射有下层人民的泼辣和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第四本第一折,红娘敲门,张生问是谁,红娘回答“是你前世的娘”,红娘的快人快语溢于言表。第三本第一折张生许诺红娘递简以金帛为谢,立即遭来红娘的责备。红娘唱到“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红娘是出于对受到封建礼教迫害的人的同情,出于崔、张爱情的真挚和老夫人的背信弃义而为崔、张奔走出力的。乳媪是朱丽叶的奶妈,对朱丽叶也是特别的疼爱,“亲亲”“心肝”不离口。这或许寄托着她对自己与朱丽叶同龄的亲生女儿的怀念之情。她有时唠叨仿佛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了。或许出于底层人民考虑,出于对朱丽叶能找到一个称心的丈夫,有时夸奖伯爵巴里斯,夸耀提伯尔特,有时又盛赞罗密欧。

总之,乳媪是一个善良的妇人,善良得有时失去了是非标准。此外,两部戏语言都十分优美,常常选取一些意象作比喻,有时辅之以一些神化典故。《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一部话剧,从中可以领略到莎士比亚排比式比喻的宏大气势。《西厢记》作为一部演唱的戏曲,有着中国传统华美的曲词和铿锵的节奏与韵律。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 人物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 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 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完整word版)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自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敷演崔莺莺、张生爱情的“西厢”故事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传演变,“西厢”故事也因此而成了寄寓不同的母题。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西厢故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本源的话,《西厢记诸宫调》则是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西厢记》则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它们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下面探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前者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忍情”变成了后者对张生和莺莺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而且诸宫调中的故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宜用戏剧形式来表演。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西厢记诸宫调》仍有不少显得粗糙的地方。它的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它的人物形象也时有暧昧之处,如张生忽而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但在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一定的破坏。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在关目的安排上,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

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题材故事的源起及流变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璀璨宝库中,王实甫《西厢记》应该算是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巨星。明代贾仲名直截了当地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凌波仙》吊词),就连一代文豪、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也推崇《王西厢》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不过《西厢记》并非是王实甫凭空独创的新词,在《王西厢》诞生以前,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在《王西厢》问世以后,又有许多翻写改易之作。《西厢记》嬗变翻创现象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乃至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将有关西厢故事的各种体裁作品择其主要者介绍如下。 一、唐元稹《莺莺传》,本名《传奇》,因为里面有《会真诗》30首,故又名《会真记》。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属于唐传奇。元稹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小说叙述张生与姨母郑氏的女儿崔莺莺恋爱又始乱终弃的故事。小说一方面对男女恋爱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礼赞,另一方面又诬蔑莺莺为惑人的“尤物”,小说最后写莺莺别嫁他人,张生也另娶妻子。作者在小说中借张生之口说像莺莺这样的天生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意思是说漂亮的女子往往会引诱男子学坏。作者对张生辜负莺莺并最后抛弃她的行为不仅不加谴责,反而称赞其“为善补过者”。后来有学者认为张生就是元稹本人的自叙状,作品流露出的偏见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局限和落后。 二、《商调蝶恋花》等宋代咏唱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莺莺传》产生以后,曾出现过许多歌咏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话本小说曾有《莺莺传》,宋官本杂剧也曾有过《莺莺六幺》,不过可惜的是,这两种作品早已经佚失了。宋代还曾出现过以舞曲和鼓子词形式歌咏莺莺故事的作品,秦观和毛滂就写过《调笑转踏》。《调笑转踏》是一种以八句七言的引诗和一首《调笑令》词来歌咏一个故事的舞曲曲辞,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是由八个分别咏唱古代八个美人的小故事连结成套组成的,每个小故事咏唱一个美人,歌咏崔莺莺就是这中间的一个小故事。秦、毛叙写的故事虽没有超出《莺莺传》的内容,但以舞曲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内容,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此后,赵令畤写成《商调蝶恋花》(全称《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因为他是采用当时民间说唱中的鼓子词形式写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是《蝶恋花鼓子词》。赵作是由12首《商调蝶恋花》词和散文说白组成,这其中的12首词是赵令畤的新创,说白则主要是删节元稹《莺莺传》而成。以鼓子词形式说唱莺莺故事,对《董西厢》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董解元的名字已不可考了。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董解元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他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我国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成就最高的一种(另外两种是金代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它用宫调来唱词,用散文来说白,相传为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诸宫调的唱词是先以自成首尾的某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一套,然后联合各个宫调的许多套数而成长篇联套,每套宫调间穿插散文说白。由于它是用若干套即若干宫调唱奏一个故事的,所以就称为是诸宫调,“诸”就是若干的意思。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从头至尾只用一个宫调即商调咏唱,《西厢记诸宫调》则用了仙吕调、般涉调、高平调、商调、双调、中吕调、大石调、正宫调、越调、黄钟调、道宫、黄钟宫等宫调来连成长篇巨制,它总共使用了191套套曲和2支单曲。《董西厢》有5万多字,内容也很丰富,较之此前的崔、张故事作品,它的篇幅已作了很大的扩充,作者自创的成分很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董西厢》改变了原来《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方式,写张生与莺莺两人为追求恋爱自由而共同斗争,最后两人终于结成美满姻缘。我们把这一改悲为喜的结局安排看作是普通的戏曲大团圆模式的表现,董解元的这一改动反映了他对崔莺莺的同情和肯定,表现出他思想意识的进步。另外《董西厢》还突出了红娘这一人物角色,奠定了《王西厢》中红娘形象的基础。 不过,《董西厢》还只是由一个人弹着弦索歌唱的,所以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

第四章 王实甫 第一节《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和封建道德藩篱下的

第四章王实甫 第一节《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和封建道德藩篱下的 自由恋爱 《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突破一本四折体制的鸿篇巨制,故事动人,文词优美,是元曲创作的高峰,明代王世贞称“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艺苑卮言》),明代徐复祚评它是“南北杂剧之冠”,现代学者赵景深将之和《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代文艺的双璧”。《西厢记》以其光辉的思想主题,圆熟的艺术技巧,典雅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戏剧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一、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录鬼薄》称其为大都人,被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他在苏天爵《滋溪文稿》中发现,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名王德信,孙楷第认为这个王德信即是王实甫。《文稿》载: 公(王结)易州定兴人。……父德信,治县有声,擢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与台臣议不合,年四十余即弃官不仕。累封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护军、太原郡公。母张氏,封太原郡夫人。 《西厢记》曲词中有“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倾田,也曾泛

浮槎(cha)日月边,”和他晚年诗词中“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等诗句,透过作者的情致,可以看到他曾经做过元朝皇帝身边的高官,并且颇有政绩。如果,这个王德信确实是王实甫,那么,他连任太原郡公、河南行省参知政事、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期间,从大都或他的故乡定兴县往来于晋、陕、豫之间,是有利于他了解和熟悉蒲郡周围的生活、传说,以及诸宫调和中原音韵的。他怎样“与台臣议不合”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所以他才会借张生之口说出:“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的遭际,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了自保,他只好抽身回避了。他在《商调·集贤宾》散套《退隐》中说:“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事休”。可以反映出他正值壮年,“四十余即弃官不仕”的郁郁心情。在蒙古人统治下,汉人做官本身就是一条险路,何况又与台臣议不合,弃官也许是明智之举。 明朝李玉在《北词广正谱》中抄录了王实甫的另一首曲子,其中有:“再不把名利侵,且须将是非躲”,以及《退隐》中“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的诗句,说明他确实做过官,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激流勇退的决心。 根据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自序,可知道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以前已经去世,由此可知他属于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而《文稿》中所记的王德信在惠宗至元二年(1366)仍在世,两下对比,两个王德信就不是同一个人了。我们的疑问是:如果王实甫是前期作家,那么元曲四大家中为什么没有王实甫?前期的杂剧作品,都是一本四折,一人独唱,而《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多人演唱,很显然受

《西厢记》

元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故事曲折、情节跌宕、形象鲜明、文辞华美,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篇传奇成功讲述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悲剧,却在篇末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大骂莺莺“妖孽”,造成了作品主题思想的矛盾。尽管如此,后世读者对传奇中的莺莺仍深表同情。这种作品客观效果与作者主观评价的不一致,为后人改写留下了空间。北宋时期,这个故事通过说话、说唱、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广为流传。到了金代文人董解元的笔下,西厢故事发生了一次根本性演变:悲剧演变成喜剧,莺莺和张生最终美满团圆。董解元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将其铺展为洋洋五万字的讲唱文学作品,即《西厢记诸宫调》,人称“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董西厢”有两个最大的不同点:一是以崔、张的相爱、私奔直至胜利地团圆,代替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二是将矛盾的双方由《莺莺传》中的崔、张改为了争取团圆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突出了作品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董解元增添了许多人物和情节,创作了大量精彩动人的曲词。这些都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记》奠定了雄厚基础。 元代前期,剧作家王实甫编写成歌颂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杂剧《西厢记》,人称之为“王西厢”。它叙事结构严谨致密,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情节安排回环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剧情铺展合理合度,曲辞又典雅华丽,且全篇都带喜剧和诗剧色彩,赢得国内外各个时代人们的喜爱。“王西厢”与“董西厢”有很大的不同。“董西厢”是供说唱艺人弹唱用的搊弹词,而“王西厢”则是供杂剧演员登场演出用的剧本,二者在文体结构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除此之外,“王西厢”与“董西厢”更大的不同表现在情节、人物形象和题旨上:情节上,“王西厢”改动了某些重要关目,删除了“董西厢”中部分不合情理和有损人物形象的细节;人物形象上,“王西厢”里的张生不再庸俗、懦弱和对爱情游移,转变为一个对爱情执着的“志诚种”,莺莺也不再既想得到爱情而又要遵“礼”,“情”在她心中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题旨上,“王西厢”里崔、张一见钟情,爱情的发展不可阻挡,一被阻挡便爆发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举动,莺莺的越轨行为也不再以报恩为掩护,剧末更是正面歌颂了爱情。这些可贵改造使“王西厢”的思想内容更深刻,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更鲜明,远超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西厢记》问世后,轰动当时和后世,在文艺传播史上声誉卓著,地位崇高,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作为反封建题材的先导,《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众多戏剧作者效法学习。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其都有明显的继承。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 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