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大纲版)

20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大纲版)

20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大纲版)
20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大纲版)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

一、选择题

美国宇航局2009年2月11日称,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卫星(铱33),

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1时55分,与俄罗斯一颗1993年发射的、现已报废的

卫星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相撞时轨道高度约790 km(在空间站上方),

倾角74°;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据此回答1~3题。

1.卫星相碰事故发生时,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太阳辐射接近一天中最强烈时

B.气温仍在逐渐降低

C.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显著

D.影响了我国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解析:事故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11时55分,此时北京时间(早13小时)是次日的0时55分,正值午夜时分。A、C两项叙述错误。此时气温仍在逐渐降低,至黎明前后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对无线电短波通讯造成影响的是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卫星相撞不会对此有影响。故选B。答案:B

2.关于卫星相碰地点的正确叙述是()

A.气温很高

B.有大量电离层

C.大气密度很小

D.臭氧含量最多

解析:卫星相碰时轨道高度约790千米,属于高层大气,空气稀薄,密度很小,气温低。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高度在80~500千米高空。答案:C

3.1997年美国发射铱33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卫星依次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C.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

D.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气压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解析:A项中电离层属于高层大气;B项中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的叙述错误;C项中卫星垂直运动不会发生偏右现象;只有D项正确。答案:D

4.(2009·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

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的为A和D项,D项气温分布与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故选A项。答案:A

下图表示某一时刻地面(a线)和大气上界(b线)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据图完成5~6题。

5.形成图中a、b两线太阳辐射强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正午太阳高度

B.大气状况

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

6.人类大量燃烧煤炭,会使()

A.①部分增大

B.②部分缩小

C.③部分增大

D.③部分缩小

解析:大气上界的辐射强度高于地面,是因为没有经过大气的削弱;由图可知①为紫外区,②为可见光区,③为红外区,大量燃烧煤炭,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吸收红外长波辐射,故使留在大气中的红外线增多。答案:5.B 6.C

(2010·杭州联考)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

入秋季)。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7~8题。

7.2008年9月15~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解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即为该日的日温差。通过计算可知,该段时间日温差增大;影

响日温差变化的因素为天气状况。答案:D

8.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开始进入秋季

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读出9月24日杭州地区天气转阴,风力加强,阴天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增强。答案: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

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

足足高了3 ℃。回答9~10题。

9.该实验主要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答案:D

10.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甲底部放一层土,能直接获得更多地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综合可知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造成的差异。

答案:B

(2010·南昌模拟)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11~14题。

11.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约()

A.1.5℃

B.2.5℃

C.15℃

D.25℃

解析:在对流层中,由于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一般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下降0.6℃,①②两地相差2500米,温差约为15℃。答案:C

12.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A.A1

B.B1

C.C1

D.D1

解析: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表示太阳辐射的为A1。答案:A

13.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解析:A2表示太阳辐射,D2表示大气逆辐射,当云量增多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大气逆辐射会增强。答案:C

14.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

A.A1>A2

B.B1>B2

C.C1

D.D1>D2

解析:A1和A2均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1地势高,经过的大气层距离短,受到的削弱作用小,A2地势低,经过的大气层距离长,受到的削弱作用强,所以A1大于A2。答案:A

15.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图中此日闷热难当

B.若在苏北冬季,乙图中此日比较暖和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则丁图中的那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解析:甲图中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感觉凉爽。乙图中白天晴朗,升温快,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因此该日比较暖和。丙图中白天和夜晚都是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丁图中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气温日较差最小。答案:A

二、综合题

16.下图表示海、陆表面气温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指气温的变化,它体现了24小时之内出现气温值和值。

(2)这种变化是由于的变化而造成的。

(3)比较图中两条曲线,A线表示,B线表示。

(4)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的不同特点:

①气温日变化幅度:;

②陆面、海面昼夜变化特点:;

③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

解析:从图上横坐标看出是一天的气温变化。根据A、B两地在一天中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可判断出A为陆面气温日变化曲线,B为海面气温日变化曲线(题目已提供“表示海陆表面”的条件)。根据陆面与海面、白天与夜晚、最高温与最低温等方面从A、B两地中进行比较,就可归纳出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的不同特点。

答案:(1)日最高最低(2)一天中海陆表面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

(3)陆面气温的日变化曲线海面气温的日变化曲线

(4)①陆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于海面气温日变化幅度

②在同一纬度,白天陆面气温高于海面气温,夜晚相反

③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海面比陆面滞后

17.(2008·广东高考)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

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1: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2:见下表。

表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1)仔细阅读表中辐射雾和平流雾的概念和特征,不难看出,辐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平流雾四季皆可出现。(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形成雾,符合平流雾的特征。(3)“十雾九晴”是指雾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和清晨。晴天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雾,一般属辐射雾。(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夜晚地面辐射强,再加上水汽充足,尘埃多,易形成辐射雾。

答案:(1)辐射(2)平流(3)辐射(4)辐射雾。

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大气的热力作用习题

1.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 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2.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夜晚气温较阴天高②白天气温较阴天高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④白天大气反射加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 B .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 C .多云比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D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4.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5.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 .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 C .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 .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1题。 9.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 A .7日 B .10日 C .12日 D .17日 10.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A .3日 B .6日 C .11日 D .16日 11.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 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 .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 .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 .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 .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 .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据此回答14~15题 14.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 可能是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教案.docx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 6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 考纲要求 ]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 知识讲解 ]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CO使大气中的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 2, CO 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 减少。 22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 米降低℃。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 对流层②对流动动显着(低纬 17~18、中纬 10~12、高纬 8~9 千米)。热,差异大,对流强,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着。 起初气温变化小, 30 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大气用。 [ 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高度 /Km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80oC -50oC-10oC 20oC温度/oC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

第二章食品热力学基础思考及练习题

第二章食品热力学基础思考及练习题 第一节热力学概述 一、概念题 1、系统(或体系):是指被划定的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与系统(或体系)密切相关的部分。 3、状态:是指系统的所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性质:是指描述系统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5、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是指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简单加和性。 6、强度性质:是指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所含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 7、过程:是指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8、途径:是指系统在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具体步骤。 9、热力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一个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和能量交换,所有的状态函数有确定值,且不随时间而改变,则称这个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10、热量(或热):是指由于温度之差而在系统与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 11、功:是指除了热传递以外,其它各种形式传递的能量。 12、热力学能(或内能):是指系统内部所有粒子各种运动形态的能量的总和。 13、自发过程:是指系统中无需环境施加影响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 14、熵增原理:是指在孤立热力系所发生的不可逆微变化过程中,熵的变化量永远大于系统从热源吸收的热量与热源的热力学温度之比。可用于度量过程存在不可逆性的程度。简言之:孤立系统中的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熵的增加过程。 15、自由能:在热力学当中,自由能是指在某一个热力学过程中,系统减少的内能中可以转化为对外作功的部分。 二、填空题(不做) 1、热力学是研究(宏观)系统在(能量)相互转换过程中所应遵循规律的科学。 2、化学热力学主要解决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但不研究变化的(速率)和(机理)。 3、热力学方法的特点是考察体系变化前后——(起始状态)与(终了状态)之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课题】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材版本】旧版人教版 【授课时间】2011.10 【授课班级】高111班 【主讲】秦宏亮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大气知识的第二个内容,在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后,学生对于大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课主要是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首先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旧版教材和新人教版有所不同,内容比较详细,在新人教版中则省去这一节的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在教材中讲解的比较仔细,对于散射还有图片进行说明,图文结合比较生动形象;大气的保温效应和新人教版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些相似,主要是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这两个过程,只是教材没有把图给画出来。另外还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意义,让学生很直接的知道大气对于我们地球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形成;第二个内容,教材还讲到了全球的热量平衡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自然的平衡还有受人类活动的导致的不平衡。在活动板块,用有大气的地球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相比,凸显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还举例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应用,让地理更贴近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并且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以及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 不同波段的作用。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画图分析各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了解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4.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是如何形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和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大气的温 室效应等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课 题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 基础 课次第一讲(2学时) 教学目的(1)理解状态函数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过程和途径的区别(3)理解热和功的概念及其符号规定. 重点难点状态函数的基本特点热和功的符号规定及计算 教学过程2-1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 课的类型 基础课 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普通化学教案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 §2.1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系统和环境 系统是被人为地划定的作为研究对象的物质(又叫体系或物系)。除系统外的物质世界就是环境。体系分类: 孤立系统:与环境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封闭系统: 与环境无物质交换而有能量交换。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在热力学中,为了描述一个系统,必须确定它的一系列性质,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组成等。当系统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确定的值,则称这个系统处于一定的状态。所以系统的状态是由一系列表征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系统的存在形式,是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由许多宏观的物理量来描述和确定的。例如,气体的温度、压力、体积以及物质的量等宏观物理量确定了,则该气体系统的状态也就确定了。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则体系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前的状态叫始态,变化后的状态叫终态。 系统的每一状态都具有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状态一定,系统的性质也就一定,状态改变,系统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在热力学中把用来说明、

确定系统所处状态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例如p、V、T及后面要介绍的非常重要的热力学能U、焓H、熵S和吉布斯自由能G等均是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特点:一是当系统的状态确定后,系统的宏观性质即状态函数就有确定的数值,亦即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状态的单值函数;二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状态发生变化时所经历的具体途径无关。无论经历多么复杂的变化,只要系统恢复原状,则状态函数也恢复原状。 状态函数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1)广度性质:又称容量性质,当将系统分割成若干部分时,系统的某性质等于各部分该性质之和,即广度性质的值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等均是广度性质。 (2)强度性质:此类性质不具有加和性,其值与系统中物质的量多少无关,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特性。例如,两杯298K的水混合,水温仍是298K,而不是596K。温度、压力、密度、粘度等均是强度性质。 应当指出,两个广度性质的比值,是一个新的强度性质。如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密度、浓度等就是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三.过程和途径 当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时,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人们把状态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而把完成变化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一个过程可以由多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而每一途径常由几个步骤组成。例如,在101.325kPa下,将25℃水加热到75℃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如途径Ⅰ,直接加热升温到75℃;途径Ⅱ,先把水加热到90℃,然后再冷却到75℃。 热力学常见的过程有: (1)定温过程:系统的状态变化是在系统的始态温度、终态温度及环境温度均相等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即T始=T终=T环=T。

012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作用(含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读右图,回答2~3题。 2.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 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 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 右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据此回答4~6题。 4.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①是下沉气流B.②是阴雨天气 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 右图是某中学生绘制的不同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 图中所示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 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 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右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读图,完成9题。9.此时 A.湖泊为低压B.陆地为高压C.可能为白天D.湖泊气温高 右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0~ 11题。 10.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A.M>Q>P>N B.M>N>P>Q C.Q>P>N>M D.P>Q>M>N 11.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得收入主要来自③ D.近地面大气得热量主要来自② 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关,关于两地热力状况得比较,正确得就是() A.青藏高原得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得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得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得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下图为成都与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4.成都与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得根本原因就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得差异 下图就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得等压面与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她们已绘制得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就是正确得。据此完成下题。 6.她们进行测量得时间可能就是( )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13~14题。 13.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1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得点就是( )

A.a ?B.b C.c?D.d 下图为三圈环流示意图(局部)。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①②③④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④为东北季风B.③形成寒冷干燥气候 C.①就是由热力作用形成得 D.②由低压流向高压 6.当③在近地面形成得气压带被大陆上得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塔里木河断流 B.潘帕斯草原绿草茵茵 C.华北平原正值小麦生长季节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11~12题。 11.此时,图示半球得季节可能就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12.受海陆分布得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得就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2~3题。 2.该地得空间位置可能就是() A.北半球;近地面 B.北半球;高空 C.南半球;近地面?D.南半球;高空 3、若该地位于上海4 000米得高空,则此时上海得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D.炎热干燥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物理化学)第二章 热力学基础概念题1

第二章 热力学基础概念题 一、填空题 1、一定量的N 2气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则其吉布斯自由能变 。(填增大,不变,减小) 2、物理量,,,,,,Q W U H V T p 属于状态函数的有 ;属于途径函数的有 ;状态函数中属于强度性质的有 ;属于容量性质的有 。 3、对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T S p ???= ???? ;对理想气体T S p ???= ???? 。 4、21 ln V W nRT V =的适用条件是 ; 1TV γ-=常数的适用条件是 ; p H Q ?=的适用条件是 。 5、1摩尔理想气体经恒温膨胀,恒容加热和恒压冷却三步完成一个循环回到始态,此过程吸热20.0kJ 。则U ?= ,H ?= ,W = 。 6、体积功的通用计算公式是W = ;在可逆过程中,上式成为W = ;在等压过程中,上式成为W = 。 7、给自行车打气时,把气筒内的空气作为体系,设气筒、橡皮管和轮胎均不导热,则该过程中Q 0,W 0 。 8、273.15K 、101.325kPa 下,固体冰融化为水,其Q 0,W 0, U ? 0,H ? 0 。 二、选择题 1、水在可逆相变过程中: (1)0U ?=,0H ?=; (2)0T ?=,0p ?=; (3)0U ?=,0T ?=; (3)以上均不对。 2、理想气体,p m C 与,V m C 的关系为:

(1),p m C =,V m C ;(2),p m C >,V m C ;(3),p m C <,V m C ;(4)无法比较。 3、液态水在100℃及101.325Pa 下汽化成水蒸气,则该过程的: (1) △H=0; (2) △S=0; (3) △A=0; (4) △G=0 。 4、理想气体从状态Ⅰ等温自由膨胀到状态Ⅱ,可用那个状态函数的变量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1)△G ; (2)△U; (3) △S; (4) △H 。 5、公式dG SdT Vdp =-+可适用下述那一过程: (1)在298K, 101.325kP 下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 (2)理想气体膨胀过程; (3)电解水制H 2(g)和O 2(g)的过程; (4)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由()()223N g H g +合成()3NH g 的过程。 6、对封闭的单组分均相系统,且'0W =时,T G p ??? ????的值应是: (1)<0 ; (2) >0 ; (3)=0 ; (4)前述三种情况无法判断。 7、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过程为: (1)0Q <; (2)0U ?<; (3)0W >; (4)0H ?=。 8、一封闭系统,当状态从A 到B 发生变化时,经历两条任意的不同途径,则下列四式中正确的是: (1)12Q Q =; (2)12W W =; (3)1122Q W Q W +=+; (4)12U U ?=?。 9、反应热公式p r Q H =?除应满足“封闭系统,不做非体积功”外,还应满足: (1)21p p ==定值; (2) e p =定值; (3) 外p=p ; (4) 21e p p p ===定值。 三、是非题 (正确地打“√”,错误的打“×”) 1、 理想气体在恒定的外压下绝热膨胀到终态,因为是恒压,所以H Q ?=,又 因为是绝热,0Q =,故0H ?=,对吗? ( ) 2、 气体经不可逆绝热膨胀后,因为Q =0,固其熵变等于零。是不是?( ) 3、在-10℃,101.325kPa 下过冷的H 2O(l)凝结为冰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故此过程的熵变大于零。是不是?( ) 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是: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是不可能的。是不是?( ) 5、绝热过程都是等熵过程。是不是?( )

必修1 2.1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

学案12 大气的热状况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中①为区,②为 区,③为区, 太阳辐射能量约50%集中于区, 可见光可以分为: 、橙、黄、绿、青、、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1、削弱作用 在三种削弱作用中,作用最强,作用次之,作用最弱。 2、保温作用 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相反。 根据物体辐射原理:太阳辐射为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被削弱过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使地面增温,地面升温以后放出地面辐射。大地暖大气:图中①为辐射,由于它属于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和吸收。大气吸收以后会升温,放出大气辐射。 大气还大地:图中②为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三、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 白天的近地面气温,使白天不至于过高,夜间,大气的作用能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得气温不至于过低。从而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四、练习 1、完成下列“大气的热力作用”中有关知识的框线联系图。 a. , b. , c. , A. , B. ,C ,D. . 2、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短波辐射 C.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5、试利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作用。 (2)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作用。 (3)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作用。 (4)夜晚多云时比晴天高:作用。 (5)人造烟雾的防冻原理:作用。 6、读“大气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过程的名称: A. , D , E . (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臭氧、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部分。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字母) 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 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 (4)因吸收地面辐射被称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是气体。 7.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会使() A.太阳辐射减弱 B.太阳辐射增强 C.气温升高 D. 地面辐射作用增强 削弱作用形式参与削弱作用的 大气成分 特征上图中 的字母 有无选择性 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越厚,反射越。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 光最容易被散射 选择性 吸收平流层。吸收波长较短的选择性对流层和吸收波长较长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 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双基回归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

就大。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大气的热力作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的选择 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板书设计 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作用 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六、教学过程 生活化导入:今天天气如何?如果晴天(阴天)你的感觉会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思考承转:地表吸收的热量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提问:太阳辐射是如何使大气升温的呢? 小组活动: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小组间点评)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以下环节:首先穿过大气层,然后到达地表,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自学填出导学案: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

1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 5.形成图中a 、b 两线太阳辐射强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6.人类大量燃烧煤炭,会使 A. ①部分增大 B.②部分缩小 C.③部分增大 D.③部分缩小 (2010 ?杭州联考)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 (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 22C ,则被 认为进入秋季)。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 日期 15 16日 17日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选择题 美国宇航局2009年2月11日称,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 卫星(铱33),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1时55分,与俄罗斯一颗 1993年发射的、现已报废的卫星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 相撞时轨道高度约 790 km (在空间站上方),倾角74°;这是历 卫星相撞事故。据此回答 1?3题。 1.卫星相碰事故发生时,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太阳辐射接近一天中最强烈时 B.气温仍在逐渐降低 C.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显著 D.影响了我国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2.关于卫星相碰地点的正确叙述是 ■ 400 Ion 史上首次 A.气温很高 B.有大量电离层 C.大气密度很小 D.臭氧含量最多 3.1997年美国发射铱 33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卫星依次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C.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 D.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气压越来越低, 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4.(2009 ?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 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J 4>J rq 為咆 — < 1卜 - 1 J F 图表示某一时刻地面(a 线)和大气上界(b 线)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 A.正午太阳高度 B.大气状况 C.地面状况 D. 人类活动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

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③只出现在晚上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2013年南通调研)下图为“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刻,乙地风向是()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4.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至丙地之间气象要素变化的是()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据此回答5~6题。 5.喀什比青岛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B.深居内陆C.纬度较高D.寒潮侵袭6.下列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B.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

C.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大D.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8.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 9.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0.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大气概述 1、干洁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也称干空气。 2、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3、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4、气团变性: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 得新的性质。 5、锋: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处出现一个气象要素(温度、湿 度、风向、风速等)发生剧烈改变的过渡带称为锋。 6、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7、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 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9、锢囚锋:当三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如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可以 产生两个锋面,前面是暖锋,后面是冷锋,如果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前方的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并逐渐合并起来,使地面完全被冷气团所占据,原来的暖气团被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这种由两条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称为锢囚锋。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 高而降低为正值。 11、气温T: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2、混合比r: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r=m v/m d 13、比湿q: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与湿空气质量之比。q=m v/(m v+m d) 14、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气压。 15、饱和水汽压e s:某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水汽压。 16、水汽密度(即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17、相对湿度U w: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水面的相

工程热力学课后题答案

习题及部分解答 第一篇 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指出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些是状态量,哪些是过程量: 答:压力,温度,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2. 指出下列物理量中哪些是强度量:答:体积,速度,比体积,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3. 用水银差压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为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产生,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若水柱高 mm 200,水银柱高mm 800,如图2-26所示。已知大气压力为mm 735Hg ,试求容器中气体的绝对压力为多少kPa ?解:根据压力单位换算 kPa p p p p kPa Pa p kPa p Hg O H b Hg O H 6.206)6.106961.1(0.98)(6.10610006.132.133800.96.110961.180665.92002253=++=++==?=?==?=?= 4. 锅炉烟道中的烟气常用上部开口的斜管测量,如图2-27所示。若已知斜管倾角 30=α,压力计中 使用3/8.0cm g =ρ 的煤油,斜管液体长度mm L 200=,当地大气压力MPa p b 1.0=,求烟 气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解: MPa Pa g L p 6108.7848.7845.081.98.0200sin -?==???==αρ MPa p p p v b 0992.0108.7841.06=?-=-=- 5.一容器被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并在各部装有测压表计,如图2-28所示,其中C 为压力表,读数为 kPa 110,B 为真空表,读数为kPa 45。若当地大气压 kPa p b 97=,求压力表A 的读数(用kPa 表示) kPa p gA 155= 6. 试述按下列三种方式去系统时,系统与外界见换的能量形式是什么。 (1).取水为系统; (2).取电阻丝、容器和水为系统; (3).取图中虚线内空间为系统。 答案略。 7.某电厂汽轮机进出处的蒸汽用压力表测量,起读数为MPa 4.13;冷凝器内的蒸汽压力用真空表测量, 其读数为mmHg 706 。若大气压力为MPa 098.0,试求汽轮机进出处和冷凝器内的蒸汽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 M P a p M P a p 0039.0;0247.021== 8.测得容器的真空度 mmHg p v 550=,大气压力MPa p b 098.0=,求容器内的绝对压力。若大气

高三复习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运动

第六课时——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大气中的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而其他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所以通常称为选择性吸收。 水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部分能力最强,它的吸收波长范围主要在0.93~2.85微米。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是变化的,所以它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有个变化幅度。 大气中氧(O2)的含量虽然很大,但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强,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2微米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臭氧(O3)含量虽少,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由于臭氧的吸收作用,小于0.29微米的紫外线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就保护了地球上生物不受强紫外线辐射之害。臭氧对0.6微米附近的太阳辐射中最强的部分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因此,臭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很显著的,它对平流层的增温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CO2)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弱,仅对红外线4.3微米附近的辐射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这部分的太阳辐射很微弱),所以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 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尘埃等杂质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其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滴、尘埃等杂质在大气中的含量。例如在大城市上空或出现沙暴等天气时,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成分主要是水汽、杂质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要是臭氧;高层大气里主要是氧。 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反射能力的大小通常用反射率来表示。照射到某物体上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00,其反射出去的能量占百分之几,即为该物体的反射率。一般情况下,云的反射率平均为50%~5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