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摘要:对30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开设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实践机会不足,管理过程松散4方面问题。根据“双标”引领下的教育精神,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议相关院校应增加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10-05

Abstract:From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urriculum programs used by 30 institutions,the authors collated courses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in terms of structure,type and content etc,and revealed that currently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had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the types of courses opened were

complicated,their credit propor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the course forms were undiversified,theory disengaged from practice;content scopes were ambiguous,the knowledge was out-of-date and repeated;practice opportunities were insufficient,management processes were loose.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spirit guided by “twin standards”,and the need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related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credit proportions of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build a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curriculum system,integrate existing knowledge contents,expand study areas,establish and practice a global view,and diversify classroom teaching forms.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 category;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2011年10月和2012年2月,教育部分别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双标”),作为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双标”既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是教师

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育人为本、师德为先、注重实践与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受到空前关注,同时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更是明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六大学习领域,并给出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这为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在体育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体育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偏重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已是迫在眉睫[2]。

本研究以30所院校(包括8所?w育院校、6所国家直属师范院校、16所省属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切入点,依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定义,即体育院系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对方案中此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参照“双标”所引领的新的时代诉求[3],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1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开设课程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

对30所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整理发现,课

程的开设类型可以归纳为分散型、集中型及混合型3种。(1)分散型院校没有将该类课程统一安排,而是散见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有必修和选修之分,体育院校基本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设置。(2)集中型是将该类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整体出现在课程方案中,也同样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部分师范院校采取集中设置的方式。(3)混合型是前述两种情况的结合,既在学校平台或专业平台课程中有一两门此类课程,又单独设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群。课程设置形式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按照分散型开设,没有将此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使其在科目安排、内容选择和学分比重上都很难控制。比较而言,混合型虽然具有集中设置的优势,但同一类课程出现在不同模块中,不利于课程方案系统性的体现,也容易混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另外,设置了教育类课程模块的院校,对于课程群的归属也不尽相同;将其与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并列作为课程整体框架一部分的仅有1/3院校,而大多数院校都将其划归到专业课的类别下。可以说,各个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安排较为杂乱。在学分所占比例方面,对各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首先,从横向上比较3类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所占比重,专业课程平均开设81.8学分,普遍占到各个院校总学分的1/2以上。而教育

类课程,这个本该与专业课程并肩共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左膀右臂的一类课程,平均开设学分仅为18分,约占11%,可见悬殊的开课量造成了学生体育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之

间严重的不平衡。其次,从纵向上看各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4年本科最低64学分、小学最低32学分以及中学最低14学分的要求比较,当前的开课比例明显没有达到标准,若以居中的小学32学分作为参考,则没有一所院校符合规定。最后,从开设类型上看,分散型院校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少于有模块设置的集中型和混合型院校,最高与最低的学分差距达21分。可见,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在类型和位列归属上都比较模糊,整体学分比例偏低,需要作进一步规范和调整。

1.2 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在课程方案中,各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分为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又包含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两方面内容。不过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按照课程内容进一步划分,只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区分开来。关于理论课程部分,有22所院校在每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中,设计了理论(讲授)、实践(实习、实验)两种或3种授课形式,其初始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连,使各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得以发挥。但实际

状况是,仅有10所院校利用不同课程形式的优点,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指导、教育心理学等多门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的模式,而其余院校或是全部理论,或是只有一两门课程采取学练结合的模式。

这种单一的课程形式,不仅会造成学生对教学知识模糊、抽象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快的转化为实践能力[4]。因为知识并非等同于能力,只是能力的基础,学到多维度的丰富知识以后还要充分接触实践,在知识与实践之间不断转化和优化,方可形成能力[5]。特别是针对体育学科,有区别于一般文化学科的特殊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的课程[6]。因此操作和参与,就成为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类课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场地利用等内容,如果仅是在教室里介绍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圈画场地的合理利用,在电脑上演示危险动作的保护和纠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难以切身体验和了解真正的教学情境,以致到了教育实习阶段,无法很快承担起教学任务。因此,课程形式单一,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连接、相互促进,是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又一重要问题。

1.3 课程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

将30所院校课程方案中开设的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进

行整理,共得到必修课程41门。再根据一般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的分类方式,对课程的开设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内容范畴上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一般教育课程是体育教育课程的两倍。其中,以师范类院校最为明显,并且体育教育课程仅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3门课程作为支撑,其余科目的开课率都非常低。这一情况不仅在必修课中出现,选修课中更为严重。如此设置课程,让学生在未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出现较大不适应。毕竟体育作为一门在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师生交往等环节均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程有很大差异的科目,具备体育专业性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已有课程的范围太过分散。比如有院校将音乐和美术基础能力训练设置为必修课程,占2个学分,还有的将书写规范汉字纳入到必修课中。类似课程并非不重要,只是在针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并不是重点的程度,大可将其开设为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三是课程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7-8],而“双标”的出台也为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理念[9],但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和引领的课程却不见踪影,大部分科目还是围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展开[10],课程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四是体育教育理论排名靠前的课程,不仅知识内容

陈旧没有更新[11],而且重复率也较高。“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体育教学论”都包含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等章节,造成学时极大浪费。再看每门课程的其它内容,也不尽完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实践部分按项目开设,由于内容过多,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法只能一笔带过,而且仅靠一位授课教师也很难将各个项目的精髓通透传授。可以说,对于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在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对应上都存在缺陷,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1.4 实践机会不足,管理松垮

实践活动是师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平台,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实践活动开展得好,才能够有效缩短在校学生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时间。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I课程方案》。也将原有的8~10周实习时间改为10~12周[12],可见其重要性。不过,单纯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未免显得简单和狭隘。在30所院校的实践活动计划中,基本都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学段中期即第2年或第3年之间,为期1~2周,不超过2学分;教育实习大多采取集中实习模式,在第6或第7学期统一进行。其中24所院校标注了实习时长,16.67%的院校实习期仍为8周且没有达到方案要求,实习10~14周的占26.67%,15~

18周的占36.67%,而且体育院校普遍比师范院校实习时间要长。

根据现有情况分析:首先,许多院校已经将实习时间延长,达到14周以上,基本保证学生在中小学可以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实践。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实习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去掉前期听课、后期总结的时间,实际参与授课的次数难以保证。因此,对于教师这一非常需要实践经验来提升教学能力的职业来说,其效果将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预期。其次,见习和实习作为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一直被保持和沿用。但随着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升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仅通过毕业前参加一次教学实习这种锻炼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要求。最后,就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实践形式来看,一些院校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教育见习流于形式。在看课、听课之前没有相关指导,导致学生不清楚看课的目的、应该看什么和怎么看等问题发生,最后影响实践效果;而对实习基地学校的甄选、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也比较松垮,接收实习生的中小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本身体育课的开展就属于“放羊”式,学生到这样的环境中实习不仅得不到锻炼和成长,还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不良影响。若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跟踪,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那么实习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更浪费了学生

大好的学习机会。 2 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议

2.1 增加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

基于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少、开设类型杂乱等问题,建议增加学分比重并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首先,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为标准。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还没有细分面向小学和中学,那么此类必修课至少应保持在25学分上下。其次,打破原有“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这种较为简单且相互独立的形式,建立以“理?课程模块+技术课程+实践活动”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落实“双标”对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新要求。从学校方面来看,能够将“双标”精神贯彻到课程方案中,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而这对于课程本身而言,可以将一类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呈现出来,以提升课程群的地位,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从学生方面来看,以课程为参照,全面了解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衡量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以便在日后的选课和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能力,改善并填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理论课程模块吸取了集中型设置的优势,将课程按照一般教育和体育教育分类,并且关注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将技术课程,也就是通常所说

的术科课纳入到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应用最多的就是各种项目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专项内容更可以称之为立教之本。然而现行技术课程,大部分是在教授学生运动技术,并没有将项目的教法融合到课程中。对于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来说,“会做”仅仅是第一步,“会教”才是终极职业目标。所以,在保持技术课程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意在促使术科教师转变观念,摒弃单纯的技术动作教学模式,将项目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掌握动作的层面,还应当具有将所学技术传授给他人即“教”的能力。最后,再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最终达到体育教师的专业要求。

2.2 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

针对现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科目范畴狭窄、知识陈旧及重复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将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合并或删减。比如有关心理学的课程,目前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6门,再加上体育教学理论中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部分,关于心理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太过庞杂,且集中于一般教育理论,而针对体育课程中儿童心理变化与发展的课程存在缺失,因此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整合。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3门课程,内容不仅有交叉,而且与课程名称也不完全对应。“学校体育学”应当

主要围绕学校体育发展、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管理4大部分展开,而涉及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则由“体育教学论”来承担。所以,课程调整当以其定位和目标为导向,开展有关具体内容的制定。

其次,是在已有课程之外,根据“双标”精神在学习领域上有所扩展。一是关于师德和对职业理解方面的内容:《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在具体领域的第一部分即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核心要求。二是关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介绍,近几年中小学体育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师要时刻应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了解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有意识的在教材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顺利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三是关于教学对象的相关知识:“双标”要求将分别按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形式呈现[13],就表明对教学对象差异化的重视,并且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5个学习领域中,也强调了解儿童发展与学习特征的必要性。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不仅要清楚教学对象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还要更加关注身体上的成长,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动作发展情况等。四是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将“健康”教育的任务划归到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内容的教学,还承担起健康知识与方法的传授,

因此健康教育知识就成为体育教师的必要知识储备。除上述知识范畴,关于体育游戏创编、课余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等内容也应适当增添到教育类课程中,以使课程方案更加完善,符合时代对体育教师多元化的诉求。

2.3 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的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在复杂情境中处理多变的人物、事物的过程,一名新手教师要想取得职业能力上的提升,必须学会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方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14]。波斯纳(Posner,G.J.1989)还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里提到的经验,可以理解为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获取书本知识以外的某些体验。由此,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除了上述对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外,还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二是反思,这也是“双标”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可见,各个院校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实践全局观,也就是说改变目前单一且集中的实习方式,将实践贯穿于本科4年的教育时间里,增加多种实践环节。对于反思能力的培养,则更多的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并根据反思-研讨的结果,进一步改善自身行为,这样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丰富授课形式,引入“课程实习”的概念。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要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讲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内容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观摩体育课,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或是在介绍教学方法后,在课堂上就给学生操练的机会,结合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亦即课程实习。在专项课程中,增加教学能力培养的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在模拟教学、小型课实习等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真正发挥出课堂实践的作用。对于教育实习部分,建议院校能够严格考察实习基地学校的条件,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聘请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基础教育实际,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一线教师的风采。另外,要保证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教师教育课程?俗肌分泄娑ǖ?18周最低标准。在实习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在第5学期末或者小学期进行短期的见习和实习,产生的问题可通过第6学期的课程来解决,第7学期再安排集中实习,避免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却没有机会弥补的情况发生。将“理论-实践-反思”整合成一条教育脉络,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整个培养期间,使学生尽快达到“双标”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崔允?t.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6):10-19.

[2] 张西方. 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关于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107-112.

[3] 赵进. “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11):58-62.

[4] 王宪平. 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于素梅,石雷.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9-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8] 常洪霞,杜林涛,张笑昆,等.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特征及价值[J]. 体育学刊,2014,21(4):81-83.

[9] 高飞,高碧青. 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

求――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解读[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74-75.

[10] 黄汉升,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3):51-57.

[11] 彭健民.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22-524.

[12] 黄汉升,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 体育学刊,2003,10(2):1-4.

[13] 唐炎. 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体育学刊,2014,21(2):61-64.

[14]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一 入园的第一天,李梦彤来了。当妈妈抱着她跨入我们班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使我们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彤彤,让老师抱抱!彤彤真乖。”可无论怎样说都无济于事,只见她双手紧紧勾住妈妈的脖子,哭的大汉淋漓,全身颤抖,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不上幼儿园、、、、、、”直哭的她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妈妈哽咽着道歉:“老师,我们明天再来!”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这样以来,日常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小朋友的教育。面对这特殊的孩子,在家访中找到了症结:孩子入园前一直就由妈妈或姥姥一个人带,很少接触到其他小朋友,孩子见了

生人就害怕。所以孩子对带她的人依恋程度非常高。一旦要脱离她的周围,反应会特别激烈。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耐心对待幼儿的哭泣,这样才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老师积极引导幼儿,关心幼儿成为幼儿的依恋对象,并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忘却孤独和焦虑,投入新的环境中去,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渐渐地可消除她的不安全感。比如:和幼儿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一会儿做妈妈:“喂,是XXX吗?妈妈正在上班,下班后我会去接你。”一会儿扮老师:“喂,是XXX小朋友妈妈吗?我是幼儿园的李老师,XXX小朋友是个好孩子,正在听老师讲故事呢,你安心上班吧。”XXX小朋友听后就真的不哭了。 每天面对这么一大群可爱、纯洁的孩子们,在孩子们中间,幼儿的心是最纯洁的,我们像女王一样拥有着一个梦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新课 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一)时代的发展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知识与信息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总之,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世界各国的应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1.英国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来源:屈老师范文网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建构游戏时间已过半,XX突然将自己搭好的一座房子推倒,“哈哈,倒了!”然后又迅速的将积木搭回原来的样子,并用手掌一推“哈哈,又倒了”他又笑的呵呵的,旁边的女孩子埋怨他:“啊呀,你走开!你在搞破坏,不要影响我们!”但是,XX仍旧重复着自己的破坏式玩法,推倒,搭建,再推倒重建,每次推倒后便手舞足蹈地大笑…… 对于XX的这种行为,我通常会及时制止并且批评他不够认真,不爱惜玩具,甚至会停止他的游戏,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仔细品味XX推倒之后“笑”和“手舞足蹈”的情绪表现,我发现他在推倒搭建的动作中一次次控制着游戏的节奏与游戏进程,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认同感,也许是这种美妙的感觉让他觉得非常有趣,也激励着他乐此不疲的重复推倒搭建的动作,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活动可能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这种游戏的方式影响到了其他小朋友,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教育方法解决。 通过仔细“品味”,我认为遇到这类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游戏行为不能影响到别人的活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共同的游戏时学习如何与

同伴友好相处,如何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 《给每个孩子机会》 在班中,总有几个能力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孩子。会听老师的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事,老师也总是很放心的把一些小事交给他们去完成。例如:把刚洗好的毛巾挂到毛巾架上,摆放体育用具,整理书包等。有些事甚至已经习惯成自然,每天都是这几个小朋友在做。 又到了午餐时间,为了尽快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以谁乖就请谁当值日生来“诱惑”小朋友,最终如我所愿班上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了,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当值日生啊?但为了节约时间想尽快完成任务,我习惯性的喊:“兰兰、丫丫、蕊蕊来帮老师当值日生。”话音未落,边上的贝贝轻声的说道:“老师,何盛兰已经当过两次值日生了,我一次也没有当过。”对呀!前几天一位家长也跟我说起过,说他的孩子回家说:“我从来没有做过值日生。”是呀!应该让小朋友们轮流做值日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为班级出一份力。于是,我请贝贝来帮老师当值日生,他很高兴的完成了任务。下午他爸爸来接她的时候,他很高兴的对爸爸说:“今天,老师请我当值日生了。” 通过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只把机会给能力强的孩子呢?而忽视那些能力较弱却有努力进取的孩子呢?小朋友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老师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落实国家人才战略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教师的要求,天津师范大学提出了“全力打造教师教育特色”的工作目标。“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就是根据这一目标而制定的。该方案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分离的模式,最终达到“双高”的目的,即学科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专业化培养高质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学科专业教育,达到学科专业本科毕业水平并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学有余力且志愿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本科生,在本科专业学习期间可以选修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教育教学顶岗实习任务,可以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业证书。 一、指导思想 1.课程方案要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出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课程方案要按照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合格师资,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3.课程方案要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选择性; 4.课程方案要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体现课程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二、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合格教师: 1.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具备教师职业道德,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敬业爱岗的专业精神; 3.了解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4.掌握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知识,初步养成教育科学素养; 5.掌握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6.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两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学习模块和课程两个层次构成。根据本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通过整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教育知识,每部分设定四个学习模块,名称如下: 模块一:教育理念 模块二:教师职业基础理论 模块三:教师职业基本技能 模块四: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 在四个学习模块内设置精选的课程,课程设置分成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幼儿园教师随笔10篇

幼儿园教师随笔10篇 1、应如何对待孩子发脾气 (1)、置之不理 孩子发脾气时,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这是最见效的方法。气头上的孩子,大人的说理、搂抱都不会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气,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之前会加倍的哭闹,你要坚持住。 也可以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你不哭了咱们再一起玩。”不要多说。如果孩子哭闹的更厉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时把这话重复一次。 孩子不再发脾气时,若无其事地欢迎孩子回来就行了:“过来吧,咱们去街上玩。”不要说:“你刚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类话。 (2)、表扬和鼓励 孩子不发脾气时必须表扬他,但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说:“你能安安静静地看画书,我很高兴,你真听话。”不要说:“你没有发脾气,真是好孩子!”不要强调“发脾气”这个词。 孩子发起气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为此应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你的注意和表达他的沮丧情绪。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你碰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现时,更要关注他,给以表扬。 (3)、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境 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了,孩子会因完不成、不会玩而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定得简单点,让孩子能够完成。 必要时提供帮助。当孩子变得急躁时,你可以给他一点提示,或说几句鼓励的话,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但不要包办代替。 应避免孩子过分疲劳或兴奋。要在他玩的筋疲力尽和极度兴奋之前,结束活动,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绪。 (4)、不要让孩子发脾气来逃避责任 应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能帮助他逃避任务。向孩子讲清楚:他的任务若不干会给他惩罚;随他怎么发脾气,任务必须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给他应得的惩罚。惩罚之前先给他一些警告。惩罚之后让他继续完成任务。 (5)、在来客人时和在公共场所等 孩子会察言观色,当爸妈累了,有客人来访或全家在公共场所时,他的哭闹会更带劲。如果孩子哭闹打扰了周围的人,你可以把孩子领到人少的地方。“跟孩子说,你影响了别人,如果你还哭闹,咱们现在就回家。”为了证明你是说到做到,你可以中途离开。在公共场合不要后退,不要同情孩子的表情。绝不要让步,要让孩子看到你是说到做到的。 (6)、马上就地解决 这是控制发脾气行为的关键。不要事后再惩罚孩子的行为。 2、我来做你来学 因天气冷孩子们都穿着棉袄,來园后,总是把衣服放在桌子上不整理。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带孩子们玩“我来做你来学”的游戏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非常投入,我每做一个动作,他们都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模仿我的动作,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附件2 教育调查报告 (20 15 届) 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1170212 姓名倪荣荣 实习学校诸暨牌头中学 指导教师刘智斌 完成时间:2014 年 11月 8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数学与应用数学倪荣荣11170212 摘要:进入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及指导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了解当前教师的素养现状,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得到有关当前教师素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当前教师队伍的结构、素养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培养教师素养的策略。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对策 一、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才素养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在素质教育中不断提高中国人总体素质的过程。素质教育体系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新课改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敬业精神,健康向上的心态,学生才能尊敬你,信服你,教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前进历程。因此,如何整体把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内容,积极探讨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必将会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总体提高产生影响。但是,当今社会,教师的素质高低没有得到重视,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落后,内容陈旧,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力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经过调查,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现状: (一)教师职业精神的缺乏

关于修订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意见

关于修订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意见 (自2015级开始实施)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做精做强做高做特教师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承继2013级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修订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在保持总学分27学分不变的前提下,以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技能、加强实践、对接国考、改革教学”为基本导向,对我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新设“双师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 1.课程名称 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共选定三门课程:《×××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前一门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为主型课程,后两门为教师技能实训为主型课程。 2.教学要求 校内任课教师为课程负责人,与校外中学一线名师共同研制课程纲要、教学计划、备课、授课与课程评价等,其中后者单独或双师共同授课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5%,旨在促进有效教师技能实训、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学生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3.保障措施 学校按课程系数为2核定教学工作量编制数并将费用下拨相关学院,各学院应足额保障课程实施。

二、推进“达标拿分”,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 1.课程名称 根据教师基本技能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技能类课程模块,同时选定两门课程进行“达标拿分”试点,分别是:《书写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考核要求 “达标拿分”课程采用教考分离,实施全员达标,学生只有达标方可取得相应课程学分,并以此获得进入教育实习的资格。具体详见《杭州师范大学师范生书写技能全员达标规程》与《杭州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全员达标规程》。 3.保障措施 学校设立书写技能全员达标和教学技能全员达标年度专项经费,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三、注重“对接国考”,强化教师资格考试 为进一步对接国考,本次修订一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主要是增设《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中学生学习和发展心理专题》、《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专题》等课程。考虑到当前国家对立德树人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定为必修课程,其它课程着重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定为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调整课程大纲,主要是调整传统的教育理论类《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科教学论》等课程教学内容:前两门着重夯实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后一门着重夯实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具体内容详见全国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或高中)。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16篇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16篇 1、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丽洁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孩子们像发现了奇宝,都争抢着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丽洁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羽绒服里的小毛毛。”“迎春花”“棉花”“小鸟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丽洁说:“它像小伞。”“它是白色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将这颗蒲公英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兴了。 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增长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多留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2、我们应该关心她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动关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去关心他们,去帮助他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但孩子们真正这样做的却很少。有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打扫院子,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田晓晓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李小惠在轻轻扶着她走,走在旁边的张倩说:“哎呀,那么娇气呀!”小惠气呼呼的说:“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样呢!我们应该关心她的,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你病了,没人关心你,你高兴吗?”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很高兴,马上跑过去,询问了晓晓哭的原因,原来晓晓来到幼儿园后,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哭了起来。我马上送她到卫生室看了看,医生说她喘岔气了,一会儿就好了。 送她回来后,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纷纷问:“老师,晓晓怎么了?晓晓怎么了?”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我说:“孩子们,晓晓没事了,她喘岔气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关心同伴了,很好。”并着重表扬了李小惠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4、从兴趣入手学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经验表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轻松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可以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5、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功效 晨间谈话,顾名思义就是晨间活动时对孩子进行的集体或个人的谈话活动。我校幼儿老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使孩子们的口语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老师也会从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孩子们经过一周的的晨间谈话训练,已逐渐盼望着与老师在晨间交流了。晨间谈话可以渗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何穿衣服,给孩子讲解不乱扔纸屑的好处,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肯动脑筋,大胆讲话,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有了进步。老师和家长的心里都高兴极了! 6、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令的口气,很多孩子把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

《教育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资料留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送审稿2010版,36稿)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育人为本 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

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基地。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 七、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音乐学专业导论》是音乐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以及考研课程、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技术刊物,技术权威,参考书目、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的介绍,并了解本院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校内教师的职业成就和承担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专业导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掌握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刊物,权威、参考书目;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和本院系的其他专业的联系;了解四年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及学分绩点的含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课外学分是多少。并以此来帮助完成本科专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了解考研课程、本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顺利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使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延展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没有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音乐专业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参考:《2013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