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

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

(中国风歌曲:半城烟沙半面妆悲曲长衣袖床前明月光春熙路旁蝶离飞断桥残雪发如雪故人叹蝴蝶花甲花落随回音诀别诗看穿兰亭序梨花香龙鳞庐州月

牡丹江娘子写七夕千里之外秦月楼青花瓷青衣清明雨上如果当时若相惜三国恋少年游诗人的眼泪蜀绣谁动了我的琴弦苏三说岁堤春晓桃花开天下无瑕西关

西厢月光仙剑问情潇湘雨笑望蝶烟花易冷一句一伤忆长安姻缘葬英雄诛仙恋

醉赤壁醉青楼)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

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

解。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

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

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

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

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

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

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

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

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

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

A、124

B、234

C、134

D、123

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6、2005年4月,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大陆民众最感动的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

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

B、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C、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

课后作业: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因有人说我们应该取消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你赞同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补充资料:

1、京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2、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已传到世界各地。

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及答案韩百芹

高二政治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案 编制: 审核: 【学习目标 】 1. 识记并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把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 理解文化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识记并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理解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预习导学】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2. 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 (1) _______________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的继承。中国 __________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具有深刻影响。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 1、 ( 着 的 (2)传统文化具有 o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它 O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 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材 42页标注))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面对传统文化,要 ________ 化中 __________ : _________ 的东西,必须 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 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 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有数据表明,75%勺在校大学生不知道作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的奠基经典《黄帝内经》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曾调 查估计,全国中医院中,中医药的收入与西医药的收入之比 为3: 7。很多中医院走上了“中西医 结合”的道路。 材料二: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在 ___________ ,分辨其中的 的内容,应该 ,自觉地加以 ____________ ___ o [来源: ___ 。对于传统文 o 对于传统文化中 其博客上撰文称,中国应该取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文化传播的有关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商业活动,在迁徙活动中在教育中传播。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将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活动一:现象题图与罗列特点 出示一组图片(针灸京剧书法)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分享这些说法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其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以便从它们各自的历史渊源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

*问学生它们产生于什么时代,属于什么民族,在现实中有什么表现,各自存在于什么领域,等等。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 教师:大家对传统文化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大家来看书本第39页第一自然段传统文化的概念。(读一遍)从这个定义中大家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答:继承性。 教师:非常好 *一是要概述什么是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概念。二是要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形成中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教师:大家来看一下本框的标题为“传统文化面面观”,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所以,我们这节课呢,就只是以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为例,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所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作为物质形态,如器物至今仍在使用,如文物供人观赏和研究,但它最重要的意义仍然表现为内在的精神价值。 探究活动二:情境图说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意在引导学生把今天的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识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的生活中延续,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它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由此感受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根基。 教师提问: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这是思考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可以有多种思维触角。比如,有民族的、环境的影响,有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等具体因素。而从传统习俗的形成机制来看,那就是课文中所指出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 教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需要。 看完了传统习俗,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建筑 探究活动三:建筑图说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 教师提问: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下面请大家来谈一谈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它具有较强的辨析意义,掌握好了,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很有益处。但是,就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而言,应该力求使学生在经历辨析的过程中超越辨析的具体结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完美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观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 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文化生活》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体现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本框题围绕“传统文 化的继承”,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使课堂教 学中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课上,教师采取“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点拨学生 归纳出理论知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怎样正 确地对待传统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表现。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双重作用。 (3)辩证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

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双重作用。(重点) 2.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难点)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不少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 1. 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2. 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3. 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统文化课堂课教案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国学是传统文化吗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 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 6. 自由练习朗读

4. 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篇三: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

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阐述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材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已经向学生讲述了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掌握。本框题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起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特点、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的探讨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意义,既较好衔接前面的内容又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学习做好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2、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3、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了

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对文化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有必要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现象观察、生活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科学分析、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法设计: 把徐闻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调查、自主展示中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提过探究徐闻贵生思想的发展、闹元宵游神民俗活动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展示徐闻登云塔全貌及文字简介。(直接导入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传统古建筑直接导入课程,迅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所见所闻。 课前布置同学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徐闻县的传统文化现象,并用简短语言描述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徐闻民俗风情浓郁闹元宵游神、海边渔民的祭海仪式、塔头的广府会馆、贵生书院、《穿令箭》表演、龙塘镇博赊港妈祖庙及妈祖文化、汉代古港、海安过火山、滚刺床表演、雷剧雷歌、功班藤牌舞、贵生思想、宗亲庙宇思想等。 教师引导学生把展示的内容结合教材,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

2021年高中政治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知识导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的含义:。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之一。 实用文档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优美的、丰富的,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以、、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和等。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今天中国人的、和中国的,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又能够实用文档

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反之,如果,就会起阻碍、的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它在,分辨其中的。 实用文档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的内容,应 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必须, 自觉地加以。 巩固练习 1.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A.①②B.②③C.① ③ D.①④ 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档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政和二中郑有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说课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的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5.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品读——欣赏法。 2.讨论法。 ●教学用具 1.图书馆有关屈原的资料。 2.投影仪。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二、整体初读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