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字

古今字

古今字
古今字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 /野、灋/法等。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1.今字往往是在古字的形体上追加义符而成,它成了古字中某一义项的专用字,把古字的诸多义项区别开来。从产生的时代来说,今字必然晚于古字,所以今字又叫专用字、区别字、后起字。

2.古今字具有相对性,一个汉字多承载的词义,有可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后人为了应付这种变化,就造出了新字;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新字的承载对象又发生了变化,于是又造更新的字来相适应。如此一来,原来的今字又成了古字了。

1.时间上: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先后之别,历时.

2.形体上: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字形上的相承关系(或增加意符,或改变意符).

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概念不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意义有不同有相同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

《古今字》

“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关于“古今字”

如:共、供, 舍、舍, 昏、婚, 反返

顾名思义,造字之时,先有前者,

其特点是,在形体上一般是在古字的基础是添加或改变偏旁

如:禽擒取娶然燃孰熟要腰此为增加偏旁

被披说悦敛殓此为改变偏旁

这种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最初造的字少,后来逐渐分化,是汉字分化的结果。

关于“异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异体字都是同音同义的。

如:(泪,涙)(裤,袴)(昵,昵)(邨,村)

再如:峰(“山”在上,“夆”在下)惭(慙)概(“既”在上,“木”在下)

如:(杯,杯,杯)(抵,抵,牛氐)

异体字的最大特点是:

字的功能完全一样,只是形体相异,这是它与上面说的“分化字”的根本区别

如:泪如雨下,其中的“泪”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换成“涙”

两个字之间只是形体有差异,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

另外,古今字(分化字)中的后起字,只是承担了古字中的部分职能,如:取(娶)其中的“娶”只是在表示亲

”这个意义时,才能互通,其它也是如此。

关于“通假字”

通假字是不同的字,在这些字的某一种用法,可以代表同一种意思,在这一个意思上可以互相代用,但是这几个字,不一定什么地方都可以代用。通假字是指有意或无意写错的字,即白字。

通假字在同一用法时才是同音同义的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强”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僵”。

无意中写错的就不必说了,还有一部分是故意写错的,原因是要避讳,君主,父母,师长的名讳是不能提及的,如果给朋友写信,也不能写朋友或朋友父辈的名讳,去别人家串门时要入门问讳,先问好什么字不能说,但是可以内讳不避,即女人(母亲,妻子等)的名字不是需要严格避讳的,随意。比如林黛玉读“敏”字时总是读作“密”,写的时候也总是少些两笔,原因就是她的母亲名叫贾敏。

异体字不过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比如孔乙己所说的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有些字被认为的逐渐简化了但它们是同一个字,比如“於”和“于”

想象一下下面三种情况,

(1)一个先秦的古人在写字的时候,想要写“供给”的“供”字,但是,由于他那个时代,表示“供给”意思

的,只有“共”字。

“供”字还没有产生,只有“共”字可用,所以就一率写成“共”,到了后代,“供”字产生,所以“共、供”

成了一组古今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后代的文章里也会出现“共”字,这是后人故意仿古的结果。

(2)一个古人写字,想要写“茶杯”的“杯”字,但是由于古时的汉字规范工作远远没有今天有体系,因此,同是一个“杯”字,可以写成“杯、杯、杯”等形式,写哪个都算对,写哪个都成。这几个字是异体字,除了形体不同,其它功能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其实,这种异体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前两天的帖子里就有“狼籍”和“狼藉”的问题,就是今天的“异体”问题。

(3)古人写字,想写“疲劳”的“疲”,然而突然之间,提笔忘字,随手就写了一个同音的字“罢”,后来也忘了改了。这样的字传到今天,就是我们说的“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错字,如“早、蚤”,“伸、信”,“错、措”等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xx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 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 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 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弟悌间间说悦孰熟竟境队坠涂涂赴讣冯凭贾价(注:

古今常用谦辞与敬辞

古今常用谦辞与敬辞 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台端——旧时称对方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贵庚——问人年龄 贵恙——问对方的病况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也称潭第。谨悉——恭敬地知道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启——恭敬地陈述兹有——现在有 顷按、顷奉——刚刚接到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径与——直接地同 赓即——接着立即不日——不久,不多天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不时——随时 鼎力——大力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卖完鉴宥——请原谅 不克——不能瑕疵——微小的弱点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迭函——屡次发信 稽迟——拖延、不及时惠纳、笑纳——接受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卓夺——高明的决断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俪:(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07-04-12 10:50:37)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脉偾兴,外彊中干。(《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

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 文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各民族的文字表现的是各民族的语言。但是文字并不是完全消极地表现语言,它反过来对语言也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其中对语词的发展影响尤为明显。汉字不仅对古代语词有影响,对现代语词也有影响。下面我们分析这种现象。 一、汉字与古代汉语语词 古代汉语语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宋、元、明、清)。上古文献除用一些联绵词(或称联绵字)外,几乎都是用单字词的;中古文献,多字词有所发展;近古文献,多字词明显增多。但总的说来,古代文献还是以单字词为主体的。以单字词为主体与汉字的关系更加密切。汉语语词发展的趋势是由单字词向双字词、多字词发展。深入了解单字词,便能进一步探讨双字词、多字词的源流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反过来对汉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语言,总是以明确简洁为佳。在这一点上,汉语是突出的。联合国里正式文本使用中、英、法、俄、西班牙以及阿拉伯文。这几种文字,中文本最薄,而其语言文字能完整无缺地表达文本的内容。可见汉语文是最简明的。 文字产生前,各民族的语言已有区别,语言有的冗长,有的简洁。有了文字记载,其文字也会促使语言向冗长或简明方面发展。 我国祖先创造的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1],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口头上同音的词,书面上用不同形的字表示,词义明确,不会混乱。汉字单字词的构词能力比西文强[2],在上古它已能适应口语里的单词的发展。先秦、两汉的文献只用一万一千二百多字,而汉字单字的发展能力可达数万、十数万[3],故大有余地。人们说话一般要求简明,如用单字词表达意思无障碍,总喜欢用单字词而不用多字词的。汉字的使用,也反过来促使汉语口语中的单字词不断丰富发展。汉语口语中使用单字词的数量早已超过世界上其它民族语言使用单字词的量。由于汉字是一字一音节的,因此它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中使用单音节最多的语言。汉语的单字词为数多,除少数的词外,大部分词中的各字又有其独立的词义。故构双字词的能力,汉字也比西文字母强。西文字母只能表达口头语音。人们说话时出现同音词可用手势、表情、语调、上下文等语言环境帮助区别。如果写成文字,西文对许多同音词是难区别的。因此西文的同音字、同音词绝对不能多。这样,西文只能向创造不同音的词方向发展,用增加词数来满足表达语言的需要。西文相当多的词要用20-30个字母构成,双音节的词少,单音节的词更少。汉语双字词(双音节词)占大多数,而西文双音节词只占一小部分。可见汉语言文字较欧西的简洁。此其一。 其二,汉字一字一义,搭配灵活。 古代汉语语词,基本上是没有形态标志的。其词性不能从单字词上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读古代文献时,只要词义明确,语句中的词性一般是不会弄错的。原因何在?主要是古代汉语的词性是由词序决定的。词序是句法范畴。汉语的句法是比较简明而稳定的。我们查看三千多年来的文献的句式,“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始终是汉语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句式。汉语语词只要置入这一句式的某位置之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词词性之所属,不必斟酌什么词性的形态标志。例如“春风风人”的第一个“风”,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第二个“风”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雨雪交加”中的“雨”是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冬十月雨雪”(《左传·桓公八年》)句中的“雨”是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又例如:“水火不相容”中的“火”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礼记·王制》)中的“火”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十万火急”中的“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 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 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古今字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 /野、灋/法等。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古今字举例

网上下载 古今字举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选编 二○○六年六月 古字今字用例 敖——遨《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敖:①游玩。②地名。 反——返《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暴——曝《汉书·王吉传》):“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 被——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披在身上。 辟——避《史记·张丞相传》:“高祖尝辟吏。”避:躲避。 辟——僻《史记·范雎传》):“秦国辟远。”僻:偏僻。 扁——匾《宋史·吴皇后传》:“梦至一亭,扁曰侍康。”匾:匾额,匾牌。 禀——廪仲长统《昌言·损益》:“天灾流行,开仓库以禀贷。”廪:官府发给粮米。 薄——箔《宋书·礼志一》):“蚕宫生吞著薄上。”箔:养蚕的器具,像筛子或席子。 步——埠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糜而上下者曰步。”埠:水边停船处。采——彩《荀子·正论》:“衣被则服五采。” 采——睬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未声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仓——舱杨万里《初二日苦热》诗:“船仓周围各五尺。” 藏——脏王充《论衡·论死》:“人死五藏腐朽。” 倡——娼白行简《李娃传》:“长安之倡女。” 钞——抄《后汉书·公孙瓒传》:“攻钞郡县。”抄:强取,掠夺。 蚩——媸《后汉书·赵壹传》):“孰知辨其蚩妍。”蚩:貌丑。 臭——嗅《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惬于鼻,尝之而甘于口。” 垂——陲《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边垂不丧。”垂:边疆。 大——太《左传·昭公十九年》:“大子奔晋。”大:太。 镫——燈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镫熹炎光。”镫:①油灯。②盛熟食的器具。度——渡贾谊《治安策》:“犹度江河亡维楫。”度:渡过,越过。 队——坠《国语·楚语下》:“自先王莫队其国。”坠:失掉。 尔——迩《周礼·地名·肆长》:“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尔:近。

常见的古今异义字有哪些

常见的古今异义字有哪些 序号例词例句句中义今义 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 寻未裹,寻病终不久寻找 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26 儿女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青年男女子女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古今字

古今字 说→悦,反→返,知→智,塗→途。涂→途,羞→馐,歛→殓,直→值,志→誌,辟→避, 厌→餍,女→汝,队→坠,御→籞,见→现,道→導,无—毋,禽→擒,陈→阵,適→嫡, 禽→擒,伯→霸,從→緃,章→彰,受→授,属→嘱,责→债,冯→憑,埽→扫,沈→沉, 采→採,内→纳,寤→悟,文→纹,县→悬,决→诀,欧→呕,鄉→向,彊→强,须→鬚. 研→砚,然→燃,张→帐,县→悬,匈→胸。旉→敷,藏→臟,兒→倪,支→肢,利→痢, 酢→醋,鬲→膈,闲→娴,陈→阵。偪→逼,振→赈,没→殁,暴→曝,贾→价,臧→藏, 队→坠,埶→势,刑→型,章→彰。采→棌,士→仕,庸→傭,文→纹,责→债,敖→遨, 卒→猝,指→恉,罔→網,责→债,卒→猝,见→现,舍→捨,张→帐,罔→網,屋→幄 通假字 形—刑,腹—覆,有—宥,菜—采,有—又,部—培,端—耑,脩—修,芸—耘,归—馈,伯—佰,邪—耶,已—以,蚤—早,游—遊,寤—牾,佗- 他,阙—掘,锡—赐,无—毋。绌—黜,税—脱。桀—揭,尽—进,肴—殽,庭—廷, -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溢—鎰,掘—窟,伉—抗,盖—盍,介—芥,籍—藉,句--跔。戮—勠,蚤—早,伏—服,罢—疲,承—乘,傅—附,距—拒,插—锸,溢—镒,无—毋,畔—叛,适—敌:蹈—搯,畔--叛,旃—氈,去—弆,伏—服,驩—欢,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裁—才, --邀,萌—氓,蠲--捐,管—脘,去—弆,已—以,颈—经,已—以,阙—缺,趣—趋,颁—斑,无—毋。有—又,倍—背,尚—上,伯—佰,彊--强,倍--背, 畜--蓄,党—儻,常—尝,错—措。与—举,脩—修,矜—鳏,萌—氓,殿—奠,辩—辨。辩—辨,比—庇,卒—萃,豪—毫,脩--修,翦—剪,窦—渎,橐--托,有—又,上—尚,畜—蓄,罢—疲,脩--修,徇--殉,旃--氊,枪—抢,以—已,摩—磨,敖—傲,有—又,华—花,诎-屈,政—征,亡—无,仟—阡, 佰—陌, 异体字 鼇=鳌,麤=粗,譆=嘻,彊=强,隟=隙,谿=溪,遯=遁,暱=昵,期=期,俛=俯,餝=饰,熿=煌,虵=蛇,饟=饷,徧=遍,嘿=默,竝=并,毉=医,舩=船,霑=沾,衿=襟,覩=睹,鈆=铅,卹=恤,欬=咳,煖=暖,猨=猿。祅=妖,貣=忒,竝=并,飡=餐,鼃=蛙,蜯=蚌,愬=诉,剔==剃,穽=阱,恠=怪,靁=雷,镫=灯,畮=亩,

书法常用繁简字、异体字对照表

法常用繁简字、异体字对照表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并,併 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 併,不写作並;“一起”的意义写作並,並排;很少写并、併; “依傍”的意义只 写作並;“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采,採,寀,埰,棌:“摘取” 寀,埰 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掠夺”,“抄写”之意用抄;“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 , 读 miao3 声 例词:教行于钞; ?沈,沉: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 谦冲节俭;方年冲貌 ,,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例词:天下之 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丑,醜: “地支” 用丑,子丑寅卯;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醜陋,醜悪。 ?仇、讎:地名、姓氏用仇;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斗,鬥(鬦,鬭):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例字:北斗星、車 載斗量、烟斗、斗膽、漏斗;争斗、战斗用鬥:鬥 牛士、鬥智鬥勇。 ? 厄(戹)、阨、轭(軛):——古代是三个字,厄,困苦意,厄运;阻塞、险 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轭(軛) ,牛马拉车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范仲淹;模範、范例则用範。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例词:丰采、丰姿、 丰韵、丰儀;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豐産,豐收, 豐富。 ?復,複,覆:複,有“夹衣” ,“繁复”,“重复”之意;復,有“回来,回去” , “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覆,有“遮盖” ,覆盖,“翻转 ?“为”统一替换为“爲” ,爲、 為为古异体字。 ?才,纔:“才能”之意,用才; 刚刚”、“方才”、“仅仅” 之意,用纔。 的意义写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

古今书法作品书法字画大全

古今书法作品书法字画大全 古今书法作品各有千秋,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古今书法家笔下的书法艺术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今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几乎人人都要写毛笔字,希望写得一手好字,甚至成为书法家,曾经是亿万文化人的梦想。如果父亲是一位书法家,那自然是儿子心中的偶像,他的书法也自然是儿子临习的范本,秉承家法书风,一门双雄,便会被街谈巷议,传为佳话,甚至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纵观中国书法史,这样的父子书家代不乏人,其中的明星大腕就有:三国时的卫觊与卫瓘、钟繇与钟会,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唐朝的欧阳询与欧阳通,宋朝的米芾与米友仁,明朝文徵明与文彭…… 一般来讲,父子书法家都是父亲的地位和影响要大于其子,在“父为子纲”的古代,作为儿子的书法怎能比老子强呢?他们一辈子都是生活在父亲的巨大身影下,若是说话时稍不留神,还会遭来骂名。东晋书坛上攀比风气盛行,人们一谈起王献之的书法,总是要与他老子王羲之比较,非要分出个高下不可,常常令王献之很尴尬。谢安就曾问王献之:“君之书于尊父如何?”作为儿子当然 __自己的书法比他老子好,王献之回答得很妙:“固当不同。”即是说:“我俩的书法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哪知,后人将“固当不同”篡改成“固当胜”,这下给献之惹来了麻烦,带来不孝的罪名。

唐太宗李世民首先发难,说献之的书法“疏瘦如隆冬之枯树”、“拘谨如严家之饿隶”。孙过庭则说献之的书法无论是专长和多能,都不及羲之。 既然“父为子纲”,作为父亲希望书法后继有人,自己创造的书法风格能够得到承传; 作为儿子学习书法当然是幼承家学,以父亲的书法为典范,秉持家风,写的字都很像其父。初唐书法家欧阳询去世时,第四个儿子欧阳通年龄还很小。母亲徐氏将他抚养成人,并且教他学习父亲欧阳询的书法。因为欧阳询的手迹大多流散在民间,家中所藏无几,徐氏不惜重金,叫欧阳通去市面上收购父亲的书迹。欧阳通对买回来的父亲书法刻意临摹,竟写得维妙维肖,拿到市面上出售,人们真假难辨。 因为父母和家族的压力,这些儿辈书法家从小就要临摹父亲的书迹,他们可以写得如出一辄,这也练就了他们非凡的临摹功力。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儿子文彭,王世贞评价他“临摹双钩,是吾朝第一手。”三国时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会,也是书法临摹的高手。他就是临摹邓艾的手迹,以邓艾之名写信给文王司马昭,信中词旨倨傲,多自矜伐。同时,他又向司马昭密告邓艾居功自傲,有反状。文王司马昭看了那封伪造邓艾的书信,听信了钟会,下诏将邓艾拿下,钟会顺势兼并了邓艾的军队。

书法常用繁简字、异体字对照表

书法常用繁简字、异体字对照表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一起”的意义写作並,並排;很少写并、併;“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为”统一替换为“爲”,爲、為为古异体字。 ●才,纔:“才能”之意,用才;“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採,寀,埰,棌:“摘取”的意义写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掠夺”,“抄写”之意用抄;“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例词:教行于钞; ●沈,沉: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丑,醜: “地支”用丑,子丑寅卯;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醜陋,醜悪。 ●仇、讎:地名、姓氏用仇;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斗,鬥(鬦,鬭):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烟斗、斗膽、漏斗;争斗、战斗用鬥:鬥牛士、鬥智鬥勇。 ●厄(戹)、阨、轭(軛):——古代是三个字,厄,困苦意,厄运;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轭(軛),牛马拉车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范仲淹;模範、范例则用範。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豐産,豐收,豐富。 ●復,複,覆: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覆,有“遮盖”,覆盖,“翻转

常用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辨析

常用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辨析 ●“为”统一替换为“爲”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很少写并、併 “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才,纔 “才能”之意,用才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綵,採,寀,埰,棌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 “彩色丝织品”的意义写作綵 “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例词:寀地,寀邑】 “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 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例词:教行于钞】

●沈,沉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 ●丑,醜 “地支”用丑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 仇恨、仇敵可用讎 ●斗,鬥(鬦,鬭)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 【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斗膽、漏斗】 争斗、战斗用鬥(鬦,鬭) ●厄,阨——古代是两个字 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

【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例詞:豐年;豐茂】 ●復,複,覆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干,乾,幹,榦 “天干地支”用干 “冒犯”“干预”用干【例词:干戈】 “干湿”用乾【例词:乾杯、乾旱】 “树干”用榦【例词:樹幹、骨幹、幹流】 “才干”用幹【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谷,穀 “山谷”用谷 “粮食”“俸禄”用穀 ●館,舘 “宾馆,客舍”“图书馆”用舘 “饭馆”用館 ●盡,儘 “尽头”“顶点”“全部”,用盡【例字: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

古今字的演变

古今字的演变 【内容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 导致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汉字承担的语义过多, 影响交际。古今字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先后出现在不同时代、表示同样意义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古今字,它是由于部分汉字承担的义项过多影响交际而分化产生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同源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对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的含义究竟该怎样界定,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方面的分歧甚至是根本性的。因此,我们认为对古今字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同源字演变 【正文】 一、古今字的含义 (一)定义:简单的说就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 早在汉代人们便注意到了它, 但是缺乏专门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始于清代。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①。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

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②。 (二)古今字的分类: 1、字义完全相同,如:墅/野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这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 2、这一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第一种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如:“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3、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4、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古今字与汉字的形体演变无关; 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对的, 没有整体划一的分界时限③。 大家都知道,“古”相对于“今”,如果没有“今”便无所谓“古”。譬如一个字, 原来用它书写两个意义, 后来其中的一个意义使用今字书写, 于是原来的那个字书写这个意义时就相对而言成了古字。原来的那个字书写另一个意义时, 由于并没有相应的今字, 它是不能被叫做古字的。如果这时候也叫它古字, 显然是违背事理的。由此可见, 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而不是书写所有意义时的字。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它在某一意义上与今字产生一对一的关系; 同一个古字的意义范围等于与之相应的今字的意义范围。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④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