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整理

中国近代史整理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帝主义和封建主义双压下(后来还有官僚主义),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日益贫困化,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

这种社会性质及其特征,是随着资—帝主义侵略的扩大,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前者最主要。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封建统治阶级中部分成员(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意义:期间,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同时,一些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内容浅近,但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新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对一部分人来说,西方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维新运动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甲午战争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新的高度。在内忧外患和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如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巨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

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103天,发布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提倡廉政,准许其人自谋生计;

经济——保护奖励农工商业、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广办邮政,修铁路,开办商学、商报;

军事——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文化教育——创设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派人出国留学,准许自由组织学会。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和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思想启蒙运动;改革社会风气,开启社会新风(革除吸鸦、裹脚等恶俗陋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革命纲领,同盟会政治纲领:(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民主义”(11月,机关报《民报》)。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为什么使近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

1、推翻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助于人们精神解放。

5、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

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探索。(1840—1860)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主张禁烟;(2)积极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3)不主张全面封关禁海的闭国政策;(4)主张坚决抵制外来入侵,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5)没有真正了解英国。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技术的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1860—1894)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最早尝试,这时期也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然而,这次早期工业化的努力则是最保守的尝试。

3、体制的改良——甲午战争后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1894—1911)

(1)戊戌变法运动;

(2)晚清新政:慈禧1901年发布上谕实行新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场变革运动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途夭折。一个追赶西方的最难得的机会终于完全丧失了。

4、体制的革命——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1911—192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人的改造——新文化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三种主要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2、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不同建国方案: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中国人民唾弃);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三个不允许:1、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他们既不愿意

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他们的

竞争对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2、中国反动统治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十分残暴、同时

十分虚弱,不能容忍也不能经受住任何的民主改革,他们对中间党派、人士进

行残酷迫害。这些中间党派、人士逐步放弃走中间路线,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

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

3、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工人、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一个不可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群体;也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

总的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方案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拥护。

●新文化运动

一些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如隔岸观火、熟视无睹,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根本。因此,欲图根本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民从封建思想束缚和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从历史合力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1)资本主义道路探索失败的历史指向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演进的内在导向

古代中国大同理想在近代的新表现:洪秀全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孙中山的民生空想社会主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西方文化的危机

(4)中国启蒙运动的新趋向:批判进化论;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批

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向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四股历史强力同时趋进与十月革命的样板:马克思主义成为唯一的选择。

2、选择的过程

(1)社会主义风云涌起(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2)实践失败;

(3)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实现途径:阶级斗争

理想模式

(4)十月革命样板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一批爱国的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摸索,走上了马克思道路。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2、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主义的理论;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一些活动,促进了马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共的创建及意义: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举行。参加的人物: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

中共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中共是一个先进坚强的政党,使勤劳勇敢、富于斗争、却在斗争中屡遭挫败的中国人民有了能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恐慌;

3、新生的中共必须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所以要胜利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革命新局面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坚定革命性和坚强战斗力,扩大了中共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3、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标志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主持,广州。新三民主义:民族上突出反帝、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上“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工农生活状况)

●1927年,七一五政变;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提出“要找到新的道路”使中共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三大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

毛四文:(新道路萌芽时)1928年10月、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道路基本形成)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三次“左”倾错误(实质:教条主义,没有根据实际国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危害:革命又一次失败)

1、1927年11月——1928年4月,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3、1931年1月——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要错误:(1)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地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2)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配合攻打中心城市。(3)土地革命问题,坚决打击富农。(4)军事斗争,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5)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会议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做出的。确立以毛为代表的马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及其危机情况下挽救了中共、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首先赢得战争主动权,又同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最后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考这支队伍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到取得全国胜利;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2、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有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造成傀儡政权。

一二·九运动(同年)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被国民党军警镇压。16日,学生和1万多市民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意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二人在对蒋“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

1、国民党军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国民党共组织会战22次,主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71次;共毙、伤日军276万;国民党官兵伤亡320万)

3、值得检讨的地方:

(1)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多数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未能根据军事形势的变化,较好的运用运动战术,以更好的歼灭敌人。

(2)片面抗战的路线: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对发展民众运动作了不少限制,不敢发动群众、推行全民族抗战路线。

(3)中国军队素质差,一些将领为保存实力,不作积极抗战准备,望风而逃,甚至与日军妥协,以至防线敞开,失地过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促进者和维护者,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中共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四大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5—6)

(2)游击战略方针的确定:洛川会议(1937、8)

通过游击战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政治: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可以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经济: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发展,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中共中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创办大量学校。

●中共整风运动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将以毛伟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思想,并将毛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

●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1947年7月到9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县,全国土地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原因(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政治经济危机:由于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以严重丧失人心。

2、人民民主运动在学生运动的高涨下发展起来;

3、中共三大战役P187(辽沈、淮海、平津)的打击;

●中共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工农联盟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着重思想建设,遵循毛建党学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们从此站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

4、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5、中共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凝聚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发展生产力,造福中华民族。

●中共领导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以共和国建立为分界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解决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个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双翅膀: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对国家和国营经济又很强的依赖性。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长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外交、军事上封锁、遏制,中国不能从中得到援助,进行普通贸易、交往很困难)。

通过历史性的选择,中共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农业合作化基本原则方针

1、在中国条件下,可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

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部分: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对后者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两个形式:

初级形式,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司联营。

高级形式的国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京、沪、津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

1、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3、社会阶级关系的改变:统治阶级转向底层,底层劳动、工人阶级翻了身。

●中共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这是良好的开端。

(2)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吧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9月中共八大指导思想)。

(3)在新的历史条件相爱从经济方面(主要)和政治方面提出了心的指导方针。

2、中共八大

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和主要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集中力量保护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发表)

(由大到小分析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间。

(2)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完全不同,必须区分,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不能用解决前者的方法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说服、教育、“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北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在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