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2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2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2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附件2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1、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要求

(1)从事狂犬病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暴露前免疫,所有意外暴露于狂犬病毒时必需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

(2)操作所有潜在狂犬病感染的材料均应在P2或P3(实验室固定毒在P2,病人或动物分离的街毒在P3)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

(3)当实验室对接收到的动物标本进行操作时,必须在P3以上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没有安全实验室(P3级)的单位,严禁从事病毒分离工作。

(4)实验前要穿戴好防护服装、眼镜、手套,作好技术上的准备。

(5)由于空气传播狂犬病毒已经得到证实,因此高速混悬或离心操作应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6)实验后要作好善后消毒处理,狂犬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醚、氯仿、丙酮),45~70%乙醇,碘制剂和四铵化合物敏感,操作完毕对操作台、实验

材料等要用相应的消毒剂或高压蒸汽进行消毒处理。

2、实验室检测网络组成及职责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区域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实验室检测网络。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A.诊断试剂的研制、标准化,并推荐质量稳定可靠的诊断试剂;

B.负责毒株的鉴定和病毒变异性调查;

C.对各级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D.协助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A.收集、保存辖区内各监测点的各种待检测标本。

B.辖区内各种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C.对本省监测点标本采集和运送给与技术指导和协助。

(4)县级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采集病例标本,运送病例标本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实验室检测方法

(1)病原检测:

A.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病人的脑脊髓液或唾液直接涂片、病人的角膜印片或咬

伤部位皮肤组织或脑组织印片或冷冻切片,丙酮固定,抗狂犬病毒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B.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原:用pH 9.6的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抗狂犬

病毒核衣壳IgG包被96孔酶标板,4℃过夜;用含0.3%牛血清白蛋白和5% 蔗糖的pH9.6碳酸盐缓冲液封闭30分钟;将采集到的标本研磨,用pH 7.4 PBS 制成30%的悬液,离心取上清加入酶标板孔内,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200 μl/孔,37℃孵育1小时;洗板四次后加入纯化的酶标记抗狂犬病毒抗体200μl/孔,37℃l小时后洗板,加入酶反应底物,室温作用30分钟,2M H2SO4终止反应,肉眼观察或酶标仪测定结果。

(2)核酸检测:

RT-PCR方法:以特异性扩增核蛋白(N)基因最保守区域为目的基因,设计一对引物:N1(+):5’-587TTT GAG ACT GCT CCT TTT G605-3’; N2(-):5’-1092CC CAT ATA GCA TCC TAC605-3。唾液、脑脊液、皮肤或脑组织标本以及感染病毒后的细胞培养物或鼠脑均可用于病毒核酸的检测。基本步骤为:待检标本用细胞总RNA分离试剂提取病毒RNA,再通过逆转录反应合成与目的基因RNA序列互补的cDNA,PCR循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cDNA,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判断检测结果。

(3)病毒分离: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可以进行病毒分离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A.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将唾液、脑脊液、皮肤或脑组织标本研磨后,用PBS或

MEM制成30%悬液→4℃2000r/min离心20分钟→取上清接种在96孔或24孔培养板内已形成单层的敏感细胞(鼠神经传代细胞、Vero细胞或BHK21 细胞)上,吸附2小时后补加含2%血清的维持液,37℃5%C02 孵育约4~5天,丙酮固定感染后的细胞,用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观察特异性荧光包涵体判断结果。阳性时吸取上清至一无菌容器内-70℃保存备用或继续传代。病毒通过细胞的多次传代可以适应细胞培养并得到扩增。

B.乳小白鼠接种法分离病毒:30%的病人或动物脑组织悬液,离心取上清,接种

1~2日龄乳鼠脑内,每个样品注射一窝乳鼠;注射后的乳鼠应在具有高效滤过装置的负压饲养柜内饲养。症状不典型时可于接种第一代后取脑继续传代,连续传代后潜伏期逐渐规律,一般为5天左右。发病乳鼠若确定为狂犬病毒感染,无菌取脑,-70℃或用含50%甘油的PBS -20℃保存,也可研磨后加灭菌脱脂牛

奶制成20%悬液,真空冷冻干燥,长期保存。未发病存活的鼠保留至21天后杀死作免疫荧光检测

(4)抗体检测

A.特异性抗体检测:在自然感染情况下,狂犬病毒通常由被疯动物咬伤时通过其

带有病毒的唾液进入机体伤口内,在入侵部位狂犬病毒基本上不增殖,一般也不侵入血流,故不能形成病毒血症。因此,在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狂犬病毒或其抗原不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广泛接触,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狂犬病的晚期因血脑屏障作用被破坏,脑内大量病毒抗原得以进入血流,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因此,许多狂犬病人在发病早期血清中查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很低,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只在临床疾病的晚期出现。

B.中和抗体检测: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是测定疫苗免疫力程度的

评判指标,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0.5IU/ml血清,表示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传统的小鼠中和试验或WHO推荐的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RFFIT试验时倍比稀释已经灭活的血清样品,同时设阴、阳性血清对照。病毒用标准固定毒CVS株,细胞用BHK21细胞系。首先将稀释的被检及对照血清0.1m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再在各血清孔中加入0.1 m1标准病毒稀释液(100TCID50),37℃中和

1.5小时;然后每孔加入细胞,37℃、5% C02培养过夜后弃掉培养液,PBS洗

一次,丙酮固定。干燥后,加荧光素标记的抗狂犬病毒抗体,37℃30分钟,PBS洗3次,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比较实验组和阴性血清组的荧光灶,实验组中能使荧光灶抑制≥50%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即为被检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实验室常用仪器

口罩respirator试验管tube 耐酸橡胶手套rubber gloves试管架test tube rack (acid resistance)药匙lab spoon 洗瓶plastic wash bottle 钳子pliers玻璃搅棒glass stirring stick 扳子spanner研钵mortars 螺丝刀screw driver研棒pestles 多用电源插座multi-purpose socket冰盒ice box 复印纸copy paper液氮罐Dewar flask 笔记本note book 记号笔marker pen培养皿culture dish 夹子clip皮氏培养皿petri dish 擦镜纸wiper for lens培养三角瓶culture flask 标签纸paper label接种环inoculating loop 打火机lighter接种针inoculating needle 温度计thermometer过滤灭菌器syringe filters 定时器timer镊子forceps 棉线(细绳)cotton rope剪刀scissors 橡皮圈rubber band解剖刀片scalpel blade 清洁布rag解剖刀柄scalpel handle 牛皮纸kraft paper酒精灯alcohol burner 塑料筐plastic basker样品推车lab cart 塑料桶plastic basin 保温桶thermos封口膜parafilm wrap and dispenser 不锈钢盘stainless steel tray塑料膜plastic film 搪瓷盘enamel tray保鲜膜cling film 铝箔纸aluminum foil 烧杯beaker脱脂棉absorbent cotton 三角瓶、烧瓶flask 容量瓶volumetric flask铁架台iron support 量筒graduated cylinder石棉网asbestos board 移液器pipette玻璃干燥器glass desiccator 移液管serological pipette三角漏斗funnel 吸耳球bulb for pipet布氏漏斗buchner funnel 移液管架pipet rack玻璃漏斗glass funnel 离心管架centrifuge tube rack酸碱滴定管Burette

常用无损检测技术分析

158 第三篇 常用无损检测技术 第15章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 15.1射线照相检测技术概述(Ⅱ级人员仅要求本节内容) 射线是具有可穿透不透明物体能力的辐射,包括电磁辐射(X 射线和γ射线)和粒子辐射。在射线穿过物体的过程中,射线将与物质相互作用,部分射线被吸收,部分射线发生散射。不同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和散射不同,导致透射射线强度的降低也不同。检测透射射线强度的分布情况,可实现对工件中存在缺陷的检验。这就是射线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射线照相检测技术,利用射线对胶片可以产生感光作用的原理,采用胶片记录透射射线强度,在底片上形成不同黑度的图像,完成检验。图15—1显示了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射线照相检测的基本过程为准备、透照、暗室处理、评片,从底片上给出的图像,判断缺陷性质、分布、尺寸,完成对工件的检验。 图15-1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图15-2 光电效应示意图 射线照相检验技术可应用于各种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各种产品缺陷的检验。检验技术对被检工件的表面和结构没有特殊要求。检验原理决定了,这种技术最适宜检验体积性缺陷,对延伸方向垂直于射线束透照方向(或成较大角度)的薄面状缺陷难于发现。射线照相检验技术特别适合于铸造缺陷和熔化焊缺陷的检验,不适合锻造、轧制等工艺缺陷检验。现在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兵器、核能等工业领域。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直接获得检测图像,给出缺陷形貌和分布直观显示,容易判定缺陷性质和尺寸。检测图像还可同时评定检测技术质量,自我监控工作质量。这些为评定检测结果可靠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特殊问题是辐射安全防护问题。必须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法规、条例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发生辐射事故。 15.2射线照相检测技术基础 15.2.1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按其特点分为二类: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以下仅讨论X射线与γ射线(电磁辐射)。 X射线、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光量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量子与原子、原子核、原子的电子及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主要的作用是: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和瑞利散射。图15—2、图15—3、图15—4是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作用示意图。

实验室技术总结

实验室技术总结 是最新的《实验室技术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工作总结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工作总结 随着国家认证实验室评审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设备、技术能力、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本质量检测中心质量体系运行已有一年多时间,为了验证我们的检测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体系的要求,同时保证本中心的质量方针、目标、质量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并得到持续改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一.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检测、检验的法令、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通过上跟踪查询,购买最新版本的相关标准等渠道,不断更新中心现有的标准资料,并通过外来文件确认表及文件定期审查表和文件清单的形式不断更新。随着我们质量检测中心的核心标准之一GB/T颁布实施,不仅我们的人员需要进一步培训,我们的体系同时做出了重大的修订,对于文件定期审查表、外来文件确认表的升级,对于新版标准中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重新学习、评估质量检测中心在新版标准下的检测能力,重新进行了抗拉强度和脱碳试验两个检测方法的确认,对本质量检测中心经过严格能力评估以后,认为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检测要求。同时又进行了合同的评审等等,使得我们质量检测中心能够迅速适应新版标准,使用新版标

准进行检测工作。结果证实我中心采用的标准是持续和有效的。 二、作业指导书的组织制定和批准 今年上半年本质量检测中心购入了一台新型金属分析光电直读光谱仪,以替换先前使用的直读光谱仪,由光谱操作员和本人编制批准了新型金属分析光电直读光谱仪的操作规程。由于GB/T的颁布范文TOP1O0使得本质量检测中心的抗拉强度和脱碳试验这两个检测项目发生了部分变更,又重新对这两个试验项目的检测细则进行了审核,并修改了局部内容。 三、仪器配置工作 所有检测仪器均已由第三方计量机构进行检定和校准,并按规定程序完成金相显微镜、影像投影仪、数显卡尺、数显高度尺、数显千分尺、直读光谱仪等设备的期间核查,确保设备在有效期内能正常使用。所有的检测室均配备空调系统和温湿度计,每天填写温湿度值。经检查表明符合《设施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资源配制方面比较合理,完全符合本检测中心检测方面的要求。鉴于本质量检测中心的300KN万能试验机年代较为久远,虽然运行正常,但有故障隐患,为了保证检测工作不受检测设备可能的故障影响,今年又添置了一台新的300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而为了完善钢结构连接副的检测工作,又配置了一台10000NM 的高强度螺栓轴力扭矩检测仪。 四、检测人员的培训情况 今年我们又进行了ISO17025体系标准及管理文件再次培训,

测试技术基础答案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一、知识要点及要求 (1)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分类方法;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 (3)了解常用传感器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二、重点内容及难点 (一)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1、定义:工程上通常把直接作用于被测量,能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同种或别种量值输出的器件,称为传感器。 2、作用:传感器的作用就是将被测量转换为与之相对应的、容易检测、传输或处理的信号。 3、分类: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2)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机械式、电气式、光学式、流体式等; (3)按信号变换特征分类,可概括分为物性型和结构型; (4)根据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能量关系,可分为能量转换型与能量控制型; (5)按输出信号分类,可分为模拟型和数字型。 (二)电阻式传感器 1、分类:变阻式传感器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可分为金属电阻应变片式与半导体应变片两类。 2、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应变片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v S g 21+=。 3、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的变化引起的电阻的变化。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E S g λ=。 (三)电感式传感器 1、分类:按照变换原理的不同电感式传感器可分为自感型与互感型。其中自感型主要包括可变磁阻式和涡电流式。 2、涡电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金属体在交变磁场中的涡电流效应。 (四)电容式传感器 1、分类:电容式传感器根据电容器变化的参数,可分为极距变化型、面积变化型、介质变化型三类。 2、极距变化型:灵敏度为201 δ εεδA d dC S -== ,可以看出,灵敏度S 与极距平方成反比,极距越小灵敏度越高。显然,由于灵敏度随极距而变化,这将引起非线性误差。 3、面积变化型:灵敏度为常数,其输出与输入成线性关系。但与极距变化型相比,灵敏度较低,适用于较大直线位移及角速度的测量。 4、介质变化型:可用来测量电介质的液位或某些材料的厚度、湿度和温度等;也可用于测量空气的湿度。 (五)压电式传感器 1、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压电效应。

无损检测技术综述

无损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安全工程1401班 2014074201 1无损检测技术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随着中国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高温、高压、高速度和高负荷已成为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标志。但它的实现是建立在材料高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必须采用不破坏产品原来的形状,不改变使用性能的检测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这种技术就是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不损害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应用多种物理原理和化学现象,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结构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连续性、完整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信息。目的是为了评价构件的允许负荷、寿命或剩余寿命,检测设备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结构不完整性及缺陷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障设备安全[1]。 无损检测技术是机械工业的重要支柱,也是一项典型的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工程应用技术。可能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个应用学科分支,其涵盖的技术知识之渊博、覆盖的基本研究领域之众多、所涉及的应用领域之广泛能与无损检测相比。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发给美国无损检测学会成立20周年的贺电中曾说过,(无损检测)能给飞机和空间飞行器、发电厂、船舶、汽车和建筑物等带来更高的可靠性,没有无损检测(美国)就不可能享有目前在飞机、船舶和汽车等众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领先地位。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术,只有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结合,解决国家大型和重点工程项目中急需解决的安全保障问题,无损检测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无损检测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其总体形势和水平已是十年前无法比拟。在我国各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我国无损检测工作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 2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类型及其原理 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类型主要有超声检测技术、射线检测技术、磁粉检测技术、渗透检测和红外检测技术五种,本文选取其中3种检测技术对其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的讲述,选取超声波检测技术和红外检测技术这两种检测技术进行

实验室常用标准

1.GB21549-2008实验室玻璃仪器玻璃烧器的安全要求; 2.GB/T21784.2-2008实验室玻璃器皿通用型密度计第2部分:试验方法和使用; 3.GB/T21298-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试管; 4.GB/T21297-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互换锥形磨砂接头; 5.GB/T11414-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瓶; 6.GB/T12804-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量筒; 7.GB/T12805-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滴定管; 8.GB/T12806-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容量瓶; 9.GB/T28211-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过滤漏斗; 10.GB/T28212-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冷凝管; 11.GB/T28213-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培养皿; 12.GB/T22362-2008实验室玻璃仪器烧瓶; 13.GB/T22067-2008实验室玻璃仪器广口烧瓶; 14.GB/T11165-2005实验室pH计; 15.GB/T30431-2013实验室气相色谱仪; 16.GB4793.7-2008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7部分:实验室用离心机的特殊要求; 17.GB12803-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量杯; 18.GB12807-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分度吸量管; 19.GB12808-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吸量管; 20.GB21549-2008实验室玻璃仪器:玻璃烧器的安全要求; 21.GBT11414-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瓶;

22.GBT12804-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量筒; 23.GBT12805-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滴定管; 24.GBT12806-2011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容量瓶; 25.GB/T12807-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分度吸量管; 26GB/T12808-1991 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吸量管; 27.GBT12809-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玻璃量器的设计和结构原则; 28.GBT12810-1991实验室玻璃仪器:玻璃量器的容量校准和使用方法; 29.GBT14149-1993实验室玻璃仪器:互换球形磨砂接头; 30.GBT15723-1995实验室玻璃仪器:干燥器; 31.GBT15724-2008实验室玻璃仪器:烧杯; 32.GBT15725.4-1995实验室玻璃仪器:双口、三口球形圆底烧瓶; 33.GBT15725.6-1995实验室玻璃仪器:磨口烧瓶; 34.GBT21297-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互换锥形磨砂接头; 35.GBT21298-2007实验室玻璃仪器:试管; 理化仪器类 1.GBT1914-2007化学分析滤纸; 2.GB24789-200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3.GBT11007-2008电导率仪试验方法;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doc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 电气信息工程系 2006年4月6日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必要性 为了适应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我院的教育宗旨—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对我院的现有实验条件的分析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应在现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新建测试技术实验室,组建一个既能面向学生实验,又能有助于教师进行科研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测试技术实验室。 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在各种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上的应用,使新的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领域以及仪器结构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在许多方面已经突破了传统测试技术的概念。基于虚拟仪器的现代测试技术逐步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虚拟仪器是一种功能意义上的仪器,它是由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孕育出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虚拟仪器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由强大的测试应用软件支持的,具有虚拟仪器面板,足够的仪器硬件及通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例如,计算机加上A/D转换器及其他少量辅助电路,编制各种软件就可实现数据采集、波形显示、电压测量、时间测量、频率测量及频谱分析等各种功能,取代传统的示波器、电压表、频率计、频谱分析仪等仪器,配上相应的传感器,就可实现对非电量的测量。可见,虚拟仪器可借助通用数据采集装置,通过编制不同的软件测试方案,可构造任意功能的仪器,即定义仪器的功能。与传统的仪器相比较,虚拟仪器具有模块化及开放性和互换性的特点和资源复用性,同时可方便、经济地组建或重构自动测试系统。因此,与传统的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4大优势: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少,以及出色的集成功能。 将虚拟仪器引入测试系统,就可以建立便于更新、机动灵活、资源共享、功能强大、成本低廉、自主版权的测试系统。这种测试系统能够按工程测试的要求,自由增减系统模块,通过重新配置系统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标准化系统资源,以透明的方式提高工程测试技术综合应用的效率。 现代测试技术知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所必须

实验室内审员培训习题2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习题 三、分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请说明是否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简单描述不符合事实,不符合《评审准则》的哪一条款及内容? 1、评审组在现场参观实验室时发现其中一间办公室装修很好。室主任讲,那是从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工作室,我们从事房间装饰装修、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直到空气质量检测的一条龙服务,为业主创造方便条件。 2、评审员在检查实验室的用户申诉和投诉记录时发现有一条意见“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经常不在家,检测报告中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及时解决。”技术负责人如是说:“这是没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确实需要经常出差。” 3、在某实验室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召开座谈会时,评审组长询问某检测室年轻的检测员是否了解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什么?你们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什么?回答:“不太清楚,那是领导的事,跟我们关系不大,我的工作就是做好检测工作,把结果报出去。” 4、评审组在现场样品检测考核时,见实验室人员正在查阅专业方法标准合订本,实验室主任讲,合订本便宜,用起来方便,方法标准不保密,不受控,我们只盖实验室公章放心使用,评审员翻了几本,果然干干净净,但发现有已被代替的标准。 5、评审员发现某实验室的人事部仪器设备均选择当地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溯源,当询问一台大型专业检测仪器当地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是否有能力检测时,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是否有能力检测我们不清楚,但我们选择的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所以它们出具的证书和报告肯定符合要求。” 6、评审员在某实验室评审时,询问有关实验室合同评审的情况,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我们实验室制定了相关合同评审的程序文件,但实验室没与客户签过检测合同,所以也没有进行过合同评审。” 7、评审员在某实验室评审时,询问有关实验室申诉和投诉处理和主动征求客户意见的情况,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我们实验室制定了申诉和投诉处理的程序文件,并且向客户发函主动征求客户意见,客户反馈意见不多,而且反馈的意见不尽合理,也以也没有进行处理。”

常用软件测试技术介绍

常用软件测试技术介绍 1、灰度测试 灰度测试,是在某项产品或应用正式发布前,选择特定人群试用,然后逐步扩大其试用者数量,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问题。另一个是为了降低同时大量的访问对服务器资源造成压力。常见的灰度测试场景如APP新版本升级,系统升级等。 灰度测试主要是按照一定策略选取部分用户,让他们先行体验新版本的应用进行验证。该方法具有用户流量随机,在真实的用户和场景下得到验证,可以实时监控崩溃、用户反馈等问题进行召回、进行定位,进而决定继续放大新版本投放范围直至全量升级或回滚至老版本。灰度测试覆盖到达到了机型、系统、网络、地域多类型的目的。 2、A / B测试 A / B测试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医学的双盲测试,双盲测试中病人被随机的分成两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给予安慰剂和测试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再来比较这两组病人的表现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决定测试用药是否有效。 A / B测试制定网页或应用程序的两个或多个版本,是在同一时间维度,让一部分用户使用A 方案,同时另一部分用户使用 B 方案,然后收集统计并对比不同方案的转化率、点击量、留存率等指标,以判断不同方案的优劣并进行决策,分析评估最终哪个版本被采用的方法。 3、模糊测试 模糊测试(Fuzz testing)是一种软件测试技术,其核心思想是自动或半自动的生成随机数据输入到一个程序中,并监视程序异常,如崩溃,断言失败,以发现可能的程序错误,比如内存泄漏。模糊测试常常用于检测软件或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漏洞。 4、探索性测试

探索性测试是敏捷开发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测试方法,是功能测试和自动化测试的重要补充。探索性测试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测试方式,没有测试脚本,可以使你的测试超出各种明显已经测试过的场景。 相对于传统软件测试过程中严格的“先设计,后执行”来说,具有很大区别。另外探索性测试不是自由测试,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来指导。探索性强调测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抛弃繁杂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设计过程,强调在碰到问题时及时改变测试策略。 探索性测试可以用来找到系统深层次的缺陷、也可以加深测试人员对被测系统的了解。但是特别要注意不要将探索性测试和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回归测试混淆,同时探索性测试不能用来评估软件质量。 5、基于模型的测试用例设计 基于模型的测试(Model-Based-Testing)是一种技术,是自动化测试的一个分支,有时被标榜为“自动化测试设计”。它是将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托于被测系统的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的技术。 没有测试模型,基于模型的测试工具就无法生成任何测试用例。没有好的测试模型,该工具就无法生成好的测试用例。因此,基于模型的测试技术,是从测试设计变成了测试模型设计。

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清单!(附实验室图)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清单 1 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分析 2 阿贝折射仪:测透明半透明液体或固体的折射率和平均色散 3 氨气分析仪:测样品中氨的含量 4 测汞仪:测固、体液体样品中汞含量 5 电导率仪:测电解质溶液电导率值 6 二氧化硫测定仪:大气环镜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自动监测 7 二氧化碳测定仪:大气环镜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自动监测 8 离子交换纯水器:使用离子交换法制纯水 9 粉层采样器:该采样器适用于煤矿及其它粉层作业环镜中进行粉层采样 10 光电浊度仪:测量浊度 11 光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 12 火焰光度计:监床化验用病理研究 13 激光粉层仪:检测粉层浓度 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辐射的吸收程度、定量分析 15 紫外辐射照度计:紫外辐射照度测量 16 自动量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 17 自动旋光仪:测物质旋光度,分析物质的浓度、纯度、含糖量 18 酶标仪:定性定量 19 冷原子荧光测汞仪:专用测贡仪器,测痕量贡 20 离子计:测离子浓度 21 CO分析仪:测大气环镜中一氧化碳含量 22 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固、液体中汞、砷、硒、锑、锗、锡含量测定析 23 手持糖量计:测体的含糖量 24 生化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浓度,酶反映速率和酶的活性等数十种生化参数 25 洗板机:与酶标仪配套使用 26 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微量液体 27 显微镜:观察微小物质 28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和测试各类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及多种监床药物 29 医用净化工作台:提供无尘无菌高洁净工作环镜 30 便携式红外线人析器:测定公共场所中的CO2浓度 31 电子微风仪:适用于工厂企业通风空调,镜污染览测动压平衡自动跟踪等速烟尘采样器的采样 32 放射性污染计量仪:测试放射性污染是否超标 33 热敏电阻(测辐射热计):用于辐射探测 34 紫外光功力计:测试检测紫外光功率 35 热球式电风速仪:测定室内外或模型的气流速度时,是一种测量低风速的基本仪器 36 红血蛋白仪:检测血红蛋白

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应用 射线检测 1.检测结果有直接记录——底片 2.可以获得缺陷的投影图像,缺陷 定性定量准确1.体积型缺陷检出率很 高,而面积型缺陷的检 出率受到多种因素影 响 2. 不适宜检验较厚工 作。 3. 检测角焊缝效果较 差,不适宜检测板材、 楱材、锻件。 4. 对缺陷在工作中厚 度方向的位置、尺寸 (高度)的确定比较困 难。 5. 射线对人体有伤害 1.焊缝透照。 2.平板对接焊 缝透照。 3.角形焊缝照 射。 4.管件对接焊 缝照射。 超声检测 1.面积型缺陷的检出率较高,而体积 型缺陷的检出率较低。 2.适宜检验厚度较大的工件,不适 宜检验较薄的工件。 3.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试件。 4.检测成本低、速度快,仪器体积 小、重量轻,现场使用较方便 5.对缺陷在工件厚度方向上的定位 较准确。1.无法得到缺陷直观图 像,定性困难,定量精 度不高。 2.检测结果无直接见 证记录。 3.材质、晶粒度对检测 有影响。 4.工件不规则的外形 和一些结构会影响检 测。 5.探头扫查面的平整 度和粗糙度对超声检 测有一定影响。 1.陶瓷气孔率 的检测。 2.陶瓷表面缺 陷检测。 3.钻孔灌注桩 的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1.磁粉检测对工件中表面或近表面 的缺陷检测灵敏度最高。 2.对裂纹、折叠、夹层和未焊透等 缺陷较为灵敏,能直观地显示出缺 陷的大小、位置、形状和严重程度, 并可大致确定缺陷性质,检测结果 的重复性好。1.随着缺陷的埋藏深度 的增加,其检测灵敏度 迅速降低。因此,它被 广泛用于磁性材料表 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1.压力容器的 探伤。 2.锻件探伤。 3.疲劳缺陷探 伤。

检测公司实验室技术质量部管理制度

目录 1. 实验室管理制度 (160) 2. 化验室管理制度 (162) 3. 计量管理制度 (166) 4. 资料室管理制度 (167) 5. 取样班管理制度 (169) 6. 堆浸工段管理制度 (171) 7. 实验室考核制度 (172) 8. 化验室考核制度 (173) 9. 计量班考核制度 (175) 10. 取样班考核制度 (176)

技术质量部组织机构图 图一技术质量部组织机构图

1. 实验室管理制度 1.1 实验室工作 1.1.1 试验室保持肃静,集中思想,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如实记录结果,积极思考问题。 1.1.2 试验时应保持试验室和桌面清洁整体。废纸,火柴梗和废液等应倒在废物缸内,严禁到入水槽内,以防水槽和下水道堵塞或腐蚀。 1.1.3 爱护公司财产,小心使用仪器和实验设备,注意节约水、点和煤气。 1.1.4 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细心谨慎,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报告并联系维修人员。 1.1.5 使用药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药品应按规定量取用,应注意节约,尽量少用; b. 取用固体药品时,注意勿使其撒落在实验台上; c. 药品自瓶中取出后,不应倒回原瓶,以免带入杂质而引起瓶中药品变质; d. 试剂瓶用过后,应立即盖好塞子,并放回原处,以免和其他瓶上的塞子搞错,混入杂质; e. 各种试剂和药品,严禁拿到自己的实验桌上; f. 实验后要回收的药品,应倒入回收瓶中。 1.1.6 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刷干净,放回规定的位置,整理好桌面。 1.1.7 值日生打扫整个实验室,最后负责检查水龙头是否关好,拉开电闸,关好门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1.2 实验室工作中的安全操作 1.2.1 一切有毒的或有恶臭的物质的实验,都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 1.2.2 一切易挥发的和易燃的物质实验,都应该在离火较远的地方进行,且应该尽可能的在通风橱中进行; 1.2.3 加热试管时,不要将试管口指向自己和他人,也不要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免溅出的液体将人烫伤; 1.2.4 在闻瓶中气体时,鼻子不能直接对着瓶口或管口,而应用手把少量的气体轻轻扇向自己的鼻孔;

试验室常规材料常用检测仪器清单全解

试验室常规材料常用检测仪器清单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一、水泥室 台 1 维卡仪 1 ISO标准法只标准筛 0.09mm 5 2 台3 电动勃氏透气比表面积仪 DBT-127 1 台3kg/0.1g 4 电子秤 1 台 5 雷氏夹膨胀值测定仪1 LD-50 只雷氏夹 6 6 盒 7 雷氏夹附件 1 只 2 雷氏夹托架8 台 LS-170ml 1 9 量水器 台 1 SZ-280A 10 数字传感护温湿度记录控制仪2 0.045 水泥标准筛11 只2 0.08mm 12 水泥标准筛只1 SF-150 13 水泥负压筛析仪台1 14 水泥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 HBY-20B 台1 水泥胶砂搅拌机15 JJ-5 台1 16 水泥胶砂振实台ZS-15 台1 NLD-3 台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17 1 台18 水泥净浆搅拌机 NJ-160A 9 160×40×40水泥试模19 付二、砂石室 10 0-300℃支 1 棒式水银温度计 1 ¢国标,300 套标准砂石筛2 1 ¢行标,300 3 标准砂石筛套 1 ,套¢标准石子筛4 300 国标1 行标, 5 标准石子筛 300 套¢5 李氏比重瓶6 500ml 只1 101-3S 电热鼓风干燥箱7 台1 15kg/1g 台电子秤8 1 9 电子天平台200g/0.1g 1 10 台石子压碎值指标测定仪 5 11 量筒只 1000ml 5 量筒12 只10ml 5 量筒13 250ml 只5 量筒14 500ml 只1 付针片状规准仪15 国标 1 容积升16 套1,5,7,10,20,30 2 17 游标卡尺 0-200mm 把三、拌和成型室 1 台SHBY-20B 低温箱1 2 电子秤 6kg/1g 台 1 台 3 电子台秤 1 200gkg 台 4 混凝土贯入阻力仪1 HG-1000 台 5 混凝土强制式搅拌机 HJW-60 台 100×100×1006 混凝土试模 12 台混凝土压力泌水仪7 SY-2 1 只 175×185×1508 抗渗试模 6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各常用电磁无损检测方法原理,应用,优缺点比较

一普通涡流检测 1原理 涡流检测是以电磁感应为基础,通过测定被检工件内感生涡流的变化来无损地评定导电材料及其工件的某些性能,或发现其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当载有交变电流的试验线圈靠近导体试件时,由于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感应出涡流,涡流的大小,相位及流动形式受到试件性能和有无缺陷的影响,而涡流产生的反作用又使线圈阻抗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测定线圈阻抗的变化,就可以推断被检试件性能的变化及有无缺陷的结论。 2发展 1涡流现象的发现己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奥斯特(Oersted、安培(Ampere ) , 法拉弟(Faraday、麦克斯韦(Maxwell)等世界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电磁作用实 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建立了系统严密的电磁场理论,为涡流无损检测奠定 了理论基础[l]。1879年,体斯(Hughes)首先将涡流检测应用于实际一一判断不 同的金属和合金,进行材质分选。自1925年起,在美国有不少电磁感应和涡流检测仪获得专利权,其中,Karnz直接用涡流检测技术来测量管壁厚度;Farraw首次 设计成功用于钢管探伤的涡流检测仪器。但这些仪器都比较简单,通常采用60Hz , 110V的交流电路,使用常规仪表(如电压计、安培计、瓦特计等),所以其工作 灵敏度较低、重复性较差。二战期间,多个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涡流检测 仪器的进步。涡流检测仪器的信号发生器、放大器、显示和电源装置等部件的性 能得到了很大改进,问世了一大批各种形式的涡流探伤仪器和钢铁材料分选装置,较多地应用于航空及军工企业部门。当时尚未从理论和设备研制中找到抑制干扰 因素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涡流检测技术发展缓慢。 直到1950年以后,以德国科学家福斯特(Foster)博士为代表提出了利用阻

检验检测技术工作总结(多篇范文)

检验检测技术工作总结 年度试验检测工作总结-检测检验 经过一年的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基本上掌握和运用了一些最基本的检测检验基础知识和标准规范,尤其是对矿用隔爆产品这个检测 模块,有些个人心得谈谈。其实试验室的工作就是以工程质量控制为 核心基础,其性质决定了检测机构是一个必须科学严谨工作的部门, 是一切质量控制的基础,一切坚持实事求是,在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出具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检测检验工作对人员 个体要求较高,一方面要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相关 标准理论基础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认真细心、科学严谨、 务实求真、有据可循的工作态度和相关的业务技术水平。虽然说起来 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真要落实到位,按部就班这些事实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以上内容是我对检测检验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定位,我的具体工作也是围绕以**想进行圈定的,同时积极配合主任、师傅交代的各项工作安排,为矿用产品的质量提供具体的数据依托。 现结合日常工作总结如下: 1、业务知识方面: 1.在这一年中,学习了一些即将要实施的新标准,同时也巩固和运用了一些最基础、最常用的标准规范,因为这些看似枯燥而又乏味的 标准就是试验检测人员的准绳和生命力,标准规范是试验检测员说话

的依据,也是检测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更是检测工作强有力的事实 根据。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付诸于实践,更主要的是灵活而具有针对 性的发挥其规范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标准规范和试验检测流 程也是越来越熟悉了,既而工作效率就会事倍功半。通过不断的学习 和实践运用,基本做到了用标准规范自己的试验检测行为。 2.对吐库二线的试验检测项目而言,我已经掌握且能够娴熟运用以下项目的标准规范及实操要领,(粗细骨料、钢筋水泥、路基填料、混凝土试件抗压);了解并熟悉了以下原材料(外加剂、土工布、防水卷材、波纹管、钢绞线、水质分析、骨料碱活性等)的试验标准规范。 3.在熟练运用上述规范的同时,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会学习和拓展更多的检测业务知识。 通过最初对标准的学习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开始跟检验员学习具体的试验操作,有关矿用隔爆产品的样机检查、密封圈的 夹紧、密封、冲击、跌落、耐压、不传爆等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实践,随着不断地熟悉,工作也慢慢的进入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把原 来在标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试验得到了实践,从而加深了 对标准的理解。 3、运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知识,协助防爆室检验员完成隔爆产品强度的仿真计算,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进行试验的依据,协助中心其他 同事完成gb3836系列标准的ppt制作,保证员工培训的正常进行。 2、工作完成情况: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光电检测技术在无损探伤中的应用 系部名称:机电工程系 班级:10级电气自动化 学号:08011001 学生: 2012年5月

摘要 无损检测技术(Non-destructive testing),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并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由于并不影响被检对象的使用性能,无损检测技术在这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电检测技术是光电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它是以激光红外光纤等现代光电子器件作为基础通过对被检测物体的光辐射经光电检测器接受光辐射并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后续的处理,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的结合,可以取两者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将对常用的基于光电技术的无损检测技术进行概述。主要论述红外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X射线检测技术等几种无损检测技术。对他们的原理和适用围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举例说明了每一种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光电检测,无损检测,红外成像,机器视觉,X射线检测

目录 摘要.................................................................................................................. I 一、光电检测技术与无损检测 (2) (一)光电检测技术原理 (2) (二)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三)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3) 二、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3) (一)红外成像原理 (3) (二)焊接缺陷的检测 (5) 三、机器视觉技术与无损检测 (6) (一)机器视觉技术概述 (6) (二)机器视觉技术在钢板缺陷监测中的应用 (7) 四、X射线无损检测 (8) (一)X射线检测原理 (8) (二)X射线检测在铸件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8) 五、结论 (9)

工业品检测实验室常用仪器基本知识

常用分析仪器知识 一、绪论 1.与我们制程产品相关,所使用的相对复杂一些的仪器包括以下: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AAS)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 3)循环伏安分析仪(CVS) 4)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仪(EDX) 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6)X射线测厚仪(XRF测厚) 2.常用仪器综述 1)按仪器的通常分类,AAS、XRF测厚、EDX(其实也是属于XRF的一种)和UV都是属于光谱仪;CVS属于电化学仪器;SEM属于电镜仪器。 2)SEM通常可与XRF测厚和EDX联合使用,有些EDX机器也同时兼具XRF测厚功能,从相关常见的分析报告可同时看到样品的SEM图和分析 测量的结果图表。 3)AAS、UV、XRF测厚、EDX和CVS都是使用分析比较技术,要求进入仪器测试的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具有相似性和重现性,简而言之,样品测试 前需要作校正和样品处理。 二、AAS 1.AAS定量分析原理和仪器结构组成

1)分析原理:原子吸收的过程是当基态原子吸收某些特定波长的能量由基态到激发态。根据Lambert-Beer 定律,吸收值与浓度成正比关系,从标准溶液作出校正曲线后,再读出未知溶液的浓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即是利用原子化器将样品原子蒸气化后,吸收某一特定波长光,此光来自空心阴极灯管,再经过光学系统分光经由单光器过滤仅有要测的波长光进入侦测器。 2)仪器组成:A.放射光源(空心阴极管或EDL灯管);B.样品导入装置-简易雾化器;C.火焰式原子化器;D.分光仪(Echell 分光系统);E.侦测器(固态半导体) 2.优缺点 1)优点:A.可做多种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约70多个). B.可用间接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C.热机时间较短(约5分钟) 2)缺点:A.一次只能分析一个元素,分析速度慢 B.每种元素需要更换专用的灯管 3.基本功能和仪器用途 1)主要用于金属元素测定,可测定70余种元素。利用间接法亦可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2)制程产品需要用到AAS的有:化银线银子、铜离子杂质离子的测定,PTH 线部分槽液杂质离子的测定等 三、UV-VIS 1.UV-VIS定量分析原理和仪器结构组成

常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知识要点

常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知识要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器 1、点型感烟探测器 (1)采用发烟装置向探测器施放烟气,查看探测器报警确认灯、以及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火警信号显示。 (2)消除探测器内及周围烟雾,报警控制器手动复位,观察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在复位前后的变化情况。 2、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 (1)按照GB14003—92《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附录A中表A1选用滤光片: 减光值<1.0dB 在减光值为1.0dB~10.0dB之间依次变换滤光片 减光值大于10dB

(2)分别将上述不同减光值的滤光片,置于相向的发射与接收器件之间、并尽量靠近接收器的光路上,同时用秒表开始计时。在不改变滤光片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查看30s内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火警信号、探测器报警确认灯的动作情况。 3、点型、线型感温探测器 (1)点型感温探测器 a)可复位点型感温探测器,使用温度不低于54℃的热源加热,查看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和火灾报警控制器火警信号显示;移开加热源,手动复位火灾报警控制器,查看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在复位前后的变化情况。 b)不可复位点型感温探测器,采用线路模拟的方式试验。(2)线型感温探测器 a)可恢复型线型感温探测器,在距离终端盒0.3m以外的部位,使用55~145℃的热源加热,查看火灾报警控制器火警信号显示。 b)不可恢复型线型感温探测器,采用线路模拟的方式试验。

4、火焰(或感光)探测器 (1)在探测器监测视角范围内、距离探测器0.55~1.00m处,放置紫外光波长<280nm或红外光波长>850nm光源,查看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和火灾报警控制器火警信号显示; (2)撤消光源后,查看探测器的复位功能。 5、可燃气体探测器 (1)试验气体的选择应符合GB15322—94《可燃气体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第5.1.6条要求。 (2)向探测器释放对应的试验气体,观察报警响应时限内报警控制器的显示情况。 手动报警按钮 1、触发按钮,查看火灾报警控制器火警信号显示和按钮的报警确认灯; 2、先复位手动按钮,后复位火灾报警控制器,查看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按钮的报警确认灯。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 1、火灾报警控制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