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纲要

(基于人教版必修三课本辑录)

一、中国思想文化史

1、先秦(远古-BC221)

(1)背景:(春秋战国)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纷纷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表现: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从初步创立到蔚然大宗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以“道”为世界本源,朴素辩证法

☆法家:韩非子(战国),系统的法家理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战国),兼爱、尚贤、非攻

科技:天文学方面,设有羲和、火正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历法方面,夏代《夏小正》,商代《殷历》,使用干支纪日法。医药学方面,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司南

文学艺术:

☆文学方面:现实主义文学之基础,儒家经典-《诗经》;浪漫主义文学开端,屈原创作《楚辞》

☆汉字与艺术: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大篆,小篆(秦篆);绘画方面,彩陶画《鹳鱼石斧图》远古绘画中的杰作,战国《人物龙凤图》,《人驭龙图》中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戏剧方面。从原始歌舞到春秋战国出现专门艺人,优伶

2、秦汉时期(BC221-220)

(1)时代特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秦朝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在汉代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2)表现: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由董仲舒提出,并由汉武帝予以贯彻实施,儒家思想一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科技上:世界上最早的纸(西汉前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更加普及;数学方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天文学方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观测记录;农学方面,中国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医药学方面,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西汉成书,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文学方面:汉赋,体现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艺术方面:秦汉绘画门类丰富。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1)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

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方面: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吴、东晋、南朝各政权

统治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表现:

思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的局面开始出现;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

科技方面: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是发明了火药,农学方面,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文学方面:志怪小说流行。

艺术方面:书法艺术由自发时期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都臻于成熟,王羲之、王献之;绘画方面,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顾恺之在中国画“得意忘形,写意传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

4、隋唐时期(581-907)

(1)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2)表现:

思想方面:隋代,三教合一;唐代,统治者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科技方面: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文学方面:诗歌在唐代进入黄金时期,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两大流派山水、边塞,两大诗人“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主义),中唐社会矛盾凸显,讽喻诗流行,代表白居易。小说方面唐传奇小说流行。词开始出现。

艺术方面:书法方面楷书进入盛世,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草书有张旭、怀素,行书出现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绘画方面,吸收异域风格。

5、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1)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方面:

经济中心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鼓励读书研究学问,政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

表现: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思想方面:理学兴起,弥补了儒学在哲学性、思辨性上的不足,是一种以理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形成两大流派,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流派,理学虽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需求,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方面:四大发明中,印刷术,雕版印刷在宋代进入黄金时代,同时在11世纪中叶,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在宋代应用于航海;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是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文学方面: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市井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流行起来,主要有出现于唐朝,鼎盛于宋代的词,宋代兴起,元代繁荣的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的曲;宋代的话本小说把中国的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艺术方面:书法艺术取得较大成就,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元代赵孟頫在行书上也有较大成就;两宋宫廷画院进入活跃阶段,画学兴起,最具特点的是宋

代由于城市经济繁荣,市井生活需要的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元代集多种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开始兴起,代表作有王冕的《墨梅图》;戏曲方面,元杂剧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6、明清时期(1368-1840)

(1)时代特征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A、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B、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C、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2)表现:

思想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已出现新的思想潮流,主要体现为一是在理学内部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继承宋陆九渊一派,形成了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为特征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另一派旗帜鲜明的反对虚假说教的理学,代表人物有李贽、顾、黄、王等人,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早期民主思想特色,批判理学、君主专制,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并未形成强大的民主思想潮流。

科技方面:古典科技的总结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古典科技总结性的著作,如农学方面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医药学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总的说来古典科技已落后于世界潮流。文学方面: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发展,反映市井生活需要的小说出现了大繁荣时期,四大名著。

艺术方面:书法艺术方面明代文征明的行书,绘画艺术方面,文人画成就突出,徐渭、郑板桥,京剧在晚清形成并于同光年间成熟,四种行当,四种表演形式。

重要问题探究: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试阐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对比?

(1)产生背景

①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②欧洲: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欧洲进入早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具体内容

①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②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两者性质

①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②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4)历史影响

①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②欧洲:打击了专制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4)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5、中国古代发达科技为什么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技术?

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A、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②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③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缺乏实验研究,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

6、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②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发展;

⑤教育因素: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⑥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

⑦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填空、判断 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 2、乡学:专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所设的学校 3、辟雍:是天子设立的大学 4、清代学塾: ①教馆或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 ②家塾或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③义学或义塾,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④书院: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具有:藏书、供祀、讲学等功能。 5、北宋初年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 6、成年礼仪: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我国先前的成年礼仪以服饰 改变为最大特征 7、封禅礼仪:皇帝祭祀天神、地袛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泰山上祭祀上帝;禅指祭地,在泰山下小山举行。 8、三纲五常: ①三纲: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的学说,班固将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正式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原则。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即价值标准;礼——具有政治和道德原则;智——即知,指由智慧的知识,具有鉴别是非善恶能力,智从属于仁,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信——诚实不欺,是为人立身的根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 9、七出: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口舌、盗窃 10、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11、泮宫:是诸侯国设立的大学 12、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以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地的中央官学。它的建立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一条根据自己需要选拔官吏的道路。太学的首创是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而设立的,置五经博士为教官,太学生称为“博士子弟”,学习内容为“五经”。 13、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等技艺,是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14、三舍法: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兴学内容之一。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岁考试其业,成绩优异者依次升舍。上舍生按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官职。这种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袛、人鬼,包括封禅礼仪、郊祀礼仪、祭社礼仪等;凶礼——主要有丧、荒、吊、桧、恤五种礼仪;宾礼——主要指觐见礼;军礼——主要指战事礼仪,也包括田猎,建造城邑等大规模活动礼仪;嘉礼——指冠、婚、睦、敬等。 16、辽宁兴城:明代著名的“宁远城”,清称“宁远州”,明宣德五年(1430)始建,明末袁崇焕镇守宁远 时重修,为明清两代著名的古城。 17、高句丽王城:中国古代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墓葬群大约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 18、辽宁九门口长城: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 19、五不取:亦称五不娶,是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女子不能聘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20、帝服十二章:帝王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冕服是玄衣和纁裳。玄衣即黑色质料的衣服,纁裳是红色围裳,上面皆绣十二章纹。玄衣饰品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饰品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帝王十二章是礼仪典服必须具备的饰品。 21、朝臣补服:文官朝服补子为鸟,武官朝服补子为禽,定九品制。

并存的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并存的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摘要: 古代中国有几种并行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很长久时间并存儒家思想保证了阶级间的稳定道家思想保证了所有人能够自身和谐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构建自身和谐佛教则肯定了每个人生来的善劝诫大家向着和善的方向努力不要作孽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和谐 正文: 古代中国有好几种比较流行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虽然大家相信的信仰并不相同,但是并不影响大家总是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局限一种思想的教义,引用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不同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对不同的阶级民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影响虽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统一的和谐情景。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只不过是文人阶级留下了更多的有关他的文化痕迹,但是这不能埋没其为整个中国话民族服务过的事实。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儒家 ·春秋 孔子:①“仁”仁者爱人。(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克己复礼。(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⑤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战国 孟子:①“仁政”(思想核心)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气 《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子: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汉朝 背景: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新儒学:董仲舒。‘外儒内法’来源:《公羊春秋》结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②“以 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宋朝

背景:唐宋时三教合一成为潮流 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南宋朱熹求理方法: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即理也心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明朝 陆王心学:王守仁核心: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的庄严。 批判思潮:李贽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2 男女平等 3.顺其“自然之性”,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4.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存在。 批判思潮背景:1君主专制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2商品经济的发展,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抨击。3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清朝 批判思潮: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肯定符合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批判思潮: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批判思潮: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化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 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 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 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 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③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 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②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 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②“性 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 长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例1: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两重证据法。 1.文明起源与传说——史前:炎黄传说 考古与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考古材料证明) 2.文献与考古——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里头遗址 考古与后世文献中的历史(相印证) 文献公天下(大同之世)——家天下(小康之世界) 尧舜禹禅让制——启世袭制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二里头文化遗存(河南偃师) 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农业为主饲养家畜,青铜礼器。 3.多重印证——商朝:甲骨文 考古、当世、后世文献中的的历史(多重印证,直接间接记载) 信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殷墟) 甲骨文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比较成熟汉字: 研究商史第一手资料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C 参考第七分册知识点 补充: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 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 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 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 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 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儒家 ·春秋 孔子:①“仁”仁者爱人。(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人 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克己复礼。(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⑤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战国 孟子:①“仁政”(思想核心)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气 《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子: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汉朝 背景: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新儒学:董仲舒。‘外儒法’来源:《公羊春秋》结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②“以 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宋朝 背景:唐宋时三教合一成为潮流 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 :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即理也心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明朝 陆王心学:王守仁核心: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的庄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