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身立德,诗词之本

修身立德,诗词之本

修身立德,诗词之本
修身立德,诗词之本

修身立德,诗词之本

《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是格物致知的落脚点。所以历代诗词大能,无不怀着一腔热血与抱负,在修身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这一道路上,并不只是诗人从修身中获取自身德行增长,更重要的是,当诗人挥笔而就时,笔下的文字就蕴含着作者修身立德而产生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自身非凡的道德修养所带来的不同视角。拥有如此内涵的诗词,无谓文法笔法,终将无畏时间的大浪淘沙,在世世代代都能熠熠生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字,毫无生僻;于景,不过菊,篱,山;于法,也不过简单自然。但这十字却浑然天成,浅浅一吟,一片田园乡村的清新气息就扑面而来,细细一品,自觉恬静淡雅,心平气和。其中无他,正是陶渊明修身立德之道的自然流露延伸。

陶渊明二十入仕,宦海漂浮多年不过“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黑暗的环境、复杂的人心使洁身自好的陶渊明终日于官僚底层无谓的奔波,消磨意志。于是他便开始渴望出世,渴望自然。他开始半仕半隐,最终在彭泽县督邮充满官僚主义的傲慢下,终究大手一挥,以那首《归来去兮辞》辞别官场。

由此看来,许多诗人的流芳百世也不难理解了。杜诗字字沉重悲切,字里行间自能看见一副忧国忧民的愁色。李诗漫无边际,不见其人也能窥见一位豪放洒脱的侠客。与其说是诗成就李杜诗名,不如说是李杜历经世事修得的举世无双之人格之大德,成就其不朽诗篇。

现如今,诗在社会中已逐渐隐退,让位于五花八门的娱乐综艺和潮流音乐。虽的确有大众逐渐浮于世事,娱乐至死的心态,但也的确现代少有旷世之作能深入人心。近代时期虽有艾青,徐志摩,汪国真等诗人苦苦支撑,但那个时代也终究是逝去了。现在的时代,已不是司马光所说的那个“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的社会。现代大多数的人,或就算是部分诗人、文人都已不再是追求“见贤思齐”的人。百姓崇尚资本,追求资本,高举享乐主义的大旗,而乐于见到消费刺激经济的当权者们也呼吁人们追求幸福。于是人,文化,社会形态,都愈发远离了那个孔孟所向往的社会,逐渐变质。人们崇尚金钱,崇尚权力,崇尚时尚,对道德,只是歌颂,而不是一个贯彻一生的信仰。如此看来,诗家之寞落,绝唱之沉默,也有迹可循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何时才能听到这句经典?何时,又再能听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谷绝响?

愿众人都能为此守望,即使从一句悠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