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稿 构建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08

讲稿 构建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08

讲稿 构建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08
讲稿 构建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08

构建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安排,我就构建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同志们一起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和基本形态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态势

*目前构建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构建现代农业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和基本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农业。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产量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在此,首先要弄清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和基本形态,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要求。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迄今为止,农业大体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初,已有近两百年历程。20世纪中叶后,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高度发达的基础产业。在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现代农业已经成为立国产业。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动态的。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更新了发展理念,创新了经营机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发达国家曾经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现在更多叫它“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甚至可以叫“精细农业”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描述现代农业:从以市场为导向看,它是市场农业;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看,它是高科技农业;从对各种资本的需求看,它是资本密集型农业;从经营方式看,它是产业化农业。综合起来,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前提,以充分吸纳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合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为基础,通过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起来的,应用现代发展理念、运用现代工业装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现代经营形式、实行现代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技术生态有机统一的多元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它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没有市场导向、集约经营、和谐发展和外向开发等先进理念的确立,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没有农机具、电脑等现代工业装备和化肥、农药等现代物品投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科学技术为强大动力,没有细胞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杂交优势理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经营形式为手段,没有一体化运作、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产业结构为支撑,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同样没有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农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二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化农业这个薄弱环节,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途径是产业化。我以为:一是现代农业的科学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现代农业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遗传育种)、现代物质手段(农机耕种)和现代管理方式(电脑分析),改变了传统农业过分

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状况,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给半自给的封闭状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和农产品的国内外流通,走出了农业的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道路,提高了农业的商品率、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开发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三)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美国土壤学家阿布莱切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低投入、低成本,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它是一个使能量消耗减少到最低程度的自我维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一切副产物都通过再循环,并大量种植固氮植物,施用腐殖质肥、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保持土壤肥力,增强生态效益的农业。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态农业实践,目前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

二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德尔提出的。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调查小组给有机农业下的定义是:“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的一种农业。”2001年,欧洲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值达 120亿美元。

三是持续农业。持续农业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农业新模式。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通过的《登博斯宣言》将它定义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这是一种能够保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活力、社会上能广泛接受的农业。”持续农业注重传统有机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

理方法的结合,从而把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目前,持续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是园区农业。园区农业是在一定区域内集聚现代农业基本要素,重点以推进农业科研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农业企业孵化为主要目的区域性农业(如陕西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它表现为农业高新科技园、设施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等等,其产业集群和孵化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花乡农居等“五朵金花”,可称得上园区农业的典型。

二、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态势

很多同志去过国外,在欧美、日本、以色列等地看到的农业大多是现代农业。美国是最早建成现代农业的发达国家之一,也是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就经过了机械革命、生物革命、化学革命和管理革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农业从业人员只占全美从业人员的3%,可它生产的粮食占世界的20%,生产的油料占世界的30%;美国340万农民平均每人一年要生产98.2吨粮食、5.3吨油料、18.5吨奶、3吨禽肉、1720打禽蛋。一个美国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可满足80个人的消费需要。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 20%。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现代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四化”目标,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20世纪80年代后,又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和产业化。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产品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农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发达地区已部分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们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大。总的看,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阶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我省现有农村户籍人口6681万人,占总人口的77.7%,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我们仅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7%的粮食、7%的油料、8.6%的肉类、5%的蛋类、13.2%的茶叶和5% 的蔬菜,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2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52元。而我州

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与省内农业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2005年,我州农村户籍人口约68万人,占人口总数80%左右,人均生产粮食约248公斤、肉类114公斤、鲜奶13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81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92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4元,因此,我州构建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我认为有以下四条经验可以借鉴: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应立足实际,分类指导。不同的地区由于历史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条件不同,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侧重点及采取的措施、办法等因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有着较大差异(突出生态特色农业)。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应着眼于综合提高农业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应将农业机械技术现代化与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化、农业化学技术现代化等相结合,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三是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重视农业的科研和教育。特别是建立以地方农业院校为主,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制度,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作用十分明显。四是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构建现代农业与国家的大力扶持和鼓励密不可分。

三、我州构建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纵向看,阿坝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横向比较,由于历史、地理、自然诸因素的制约,农业基础还相当脆弱;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低,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与全省、全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弱质产业与弱势群体相互交织,信息闭塞、滞后;农牧业人口比重较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分析,制约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瓶颈

一是土地少、农田水利建设差、自然灾害多、生产率低下。阿坝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村和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的冲击台地和高半山缓坡上,这样形成的农耕地面积小,零星分散,坡度大、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州128 万亩耕地中,高产地仅35万亩,占27.3%,中低产土却多达93万亩占72.7%,有效灌面仅为27万亩。耕地数量少且耕地产出低,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就农业生产设施而言,农业总体上还是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末级渠系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都有多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尤以干旱、冰雹、低温影响最大。

二是农村交通、通讯、能源相对落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底,全州仍有346个行政村不通乡村公路、还有近15万农村人口尚未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有20个村的近4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没有解决;农村通讯条件更是落后,除沿公路村镇外,大多数高半山农村没有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正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州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基本建设的速度明显放慢,农业基建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尤其是水利基建部分更是下降明显。基本建设速度的明显减缓,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根本原因

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区位、历史积淀等多重因素,一是传统农业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四多、四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少,数量小,质量低,是农产品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难、做大做强更不容易。缺乏有较强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我虽然可出产的特色农畜产品种类多,但总量少、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市场认知程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第二方面是土地承包到户后,种养方向的选择权在农牧民手中,许多农牧民的家庭经营呈现出了“小而全”现象,这增大了建设规模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优质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难度。第三方面是农业投资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和渠道上顾虑重重,自主投资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三)劳动者素质低,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关键

我州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还充满了浓厚的“日有三餐、乐有酒烟、福有儿女,种田靠政府,找钱怕吃苦”“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在少数地区,甚至还有“三天农业”的耕作方式存在,即“播种一天,收割一天,脱粒一天”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没有田间管理,没有科技应用。农牧民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科技意识淡薄,在很

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贡献率还不及全国的一半。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原因

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设施落后,农业技术扩散乏力;信息服务水平差,营销手段单一,农户生产经营盲目性较大;质量监测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的督导服务薄弱;农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市场体系建设较差,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产品销售环节的服务型组织,产品与市场衔接较差;农业和农村各类应急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应急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州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我州现代农业建设,我认为应坚持五个原则。

即:坚持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的原则;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原则;

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的原则;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的原则;

坚持用现代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原则。

下面,我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坚持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创新发展思路,是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工作中应当树立以下四个方面的理念。

1.树立和坚持市场导向理念

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市场需要,实现市场交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州农牧民的市场观念还很淡薄,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为此,我们一定要强化市场观念具体讲应增强三个意识。

一是商品意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确立“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观念,适应、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把农业生产定位于商品生产,随时关注市场变化,着力争取市场订单,要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干,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没有交换就没有效益。

二是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市场竞争是包括生产手段、市场品牌、经营方式甚至体制环境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竞争。唯有掌握优势手段、创造优势产品、拥有优势品牌,才能赢得市场空间,避免被淘汰的结局。我们应当树立“市场就是战场”的观念,依靠质量、品牌、价格和售后服务,赢得竞争优势。

三是效益意识。现代农业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世界农业呈现高效发展态势,发达国家的农业效益甚高,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缩小。荷兰土地生产率高达6500 美元/公顷(约3350元人民币/亩),劳动生产率高达4.5万美元/人。韩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比已缩小到0.94:1。在这方面差距很大,一定要强调效益意识,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益的状况。

2.树立和坚持集约化经营理念

集约化经营主要靠大量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增长方式。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集约化水平差距较大。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实际出发,当前应重点强化三个意识。

一是科技兴农意识。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运用。如荷兰人口相当于上海市,耕地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2%,可农产品出口额却居世界前列,其中奶制品、鸡蛋、花卉等出口额一直居世界第一,土地产出率居世界前列,设施农业世界一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科技水平高。目前,荷兰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80%。我们一定要强化科技意识,加大投入,搞好农业科技攻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科技兴农。

二是人才强农意识。发展现代农业,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才资本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以来,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已形成共识。在丹麦,要取得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格,必须大学毕业后上五年农校,再经过三年学徒期,获得农业硕士学位。荷兰各类农业院校学生达6万人,相当于全国农业劳动力的29%。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人才意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打造高素质的经营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正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来。

三是规模经营意识。规模经营是走农业集约化道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实行规模经营,有利于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促进专业分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为此,我们应强化规模经营意识,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3.树立和坚持和谐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当前,应重点树立以下三个意识。

一是安全意识。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对我们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如日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对进口中国大米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已由入世前的42项增至103 项。我们必须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按标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样才能提高我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生态意识。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近两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分析世界农业发展时,进一步指出了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如近几十年全世界森林面积平均每年消失1600万公顷,土壤荒漠化已影响到地球陆地总表面的 30%等。我州处在长江、黄河的上游发源地,生态问题也不可低估。我们一定要强化生态意识,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环境优良和农业持续发展。

三是循环意识。就是要树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和资源利用的节约意识,高度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人口、产业、资源的协调平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标准,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农村正在推广的“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就是比较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4.树立和坚持外向开发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外向开发理念,加快农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一方面,这是应对挑战,保障农业经济安全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处于入世后阶段,到现在所有农产品保护政策全部到期,将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冲击。要改变农业的市场劣势,根本出路就在于瞄准国际标准,盯紧世界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是抢抓机

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树立外向开发理念,将使我们的农业发展由单纯立足市内资源拓展到外外资源、省外资源、国外资源,由单纯着眼市内市场拓展到市外市场、省外市场、国外市场,我们农业发展的空间才将更加广阔。为此,应着重树立和坚持两个意识:

一是出口农业意识。无论是世界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发达省份,农业普遍具有出口导向型的特征。美国1/3的农产品是为国际市场生产的,年出口总额达800亿美元。山东省2004年农产品出口额达83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1/4。

二是招商农业意识。我们应把“三引三让”的开放政策应用于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以政策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吸引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入我市农业领域。(二)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物质条件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综合体系,是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现实物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和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用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永恒课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思路,才能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坚持统一规划,系统开发,使农村的道路、管网、线路、林地建设规范合理;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综合利用,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就是要坚持集中投入,合力推进,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用现代工业的成果装备农业生产工具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等,就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我州农机化水平有恢复性提高,但仍存在农机拥有量不大、农机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到2005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6.8亿千瓦,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36.5%,美国、加拿大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实现了全面机械化;日本在50年代、韩国在70年代开始发展水稻机械化,目前机械化水平都在 95%以上。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实现农业现代化一般早 20-30年。推进农业机械化,一方面应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实施机耕、机播、机收和节水灌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环节机械化,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二是努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设施,通过人工调控,为动植物、微生物的生产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新型种养方式。推进设施农业建设,首先应大力推广先进设施与技术的组装配套。在积极发展“塑料大棚”的同时,注重推广“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及遮阳网覆盖等设施,把现代工业技术设备充分运用于其中,包括机械设施及工程技术、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次应不断扩大设施农业范围。不仅要搞好蔬菜、食用菌、花卉、林果等种植业的设施农业建设,而且要积极向猪、牛、羊、禽等养殖业延伸,以改善养殖环境和防疫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用优质安全的要求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是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产品的必然要求。我们应按照优质安全的标准以及动植物生长的规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当前,应大力实施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繁育、分级、精选和包衣处理,积极推进林木、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优良种苗的规模化、标准化繁育和推广;加快优良专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与脱毒组培、离体快繁、质量监控、原种繁育相配套的工厂化制种基地,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品种/组合。

二是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近年全州化肥施用占到农业生产资料总投入的70%以上,已成为农民种田投入的大头。但化肥利用率低,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我们应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的机遇,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应强化试验示范、生产供应、施肥指导等环节的有效链接。

4.用生态环保的标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为解决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石化能源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料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草场沙化治理任务艰巨,野外焚烧秸杆、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已刻不容缓。

(三)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当今世界各国都竞相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现代科技正在迅速地向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摆脱传统农业对资源投入的单纯依赖,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成为各国农业竞争的核心元素。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就是科技不断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历程。19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掀开了现代农业的新篇章。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和合成化学的出现,为农业带来了化肥与农药;孟德尔遗传学和杂交优势理论的问世,孕育了近代育种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又送来了拖拉机和电力。美国从改进手工农具开始,到上世纪收割机、摘棉机、割草机、喷雾机、施肥机等农业机械被广泛使用,历经了100 多年的渐进过程。机械革命改变了传统农业依赖人畜力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直接劳动力大量减少。1930年美国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使玉米单产增加了4 倍,带动了杂交作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牲畜良种、矿质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的推广应用,至今方兴未艾。

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计算机的发明,给农业带来了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主要通过利用作物种质资源中“促进增产、减少污染”的因素,培育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作物新品种,达到增加产量、保护环境的目的,使农业在良性环境下得以持续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主要用于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市场信息的传输,大大提高了农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环境的约束而产生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开创了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在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革命,日益影响和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维、生存和生活方式,并将在解决人口、食物、医药、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生物技术将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能源生物技术将促进“绿金”代替“黑金”,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应用与环境生物技术将推进“绿色制造业”,构筑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加速发展“循环经济”;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动物的遗传改良和胚胎工程、生物反应器技术等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用于生产和管理,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用于农业资源环境、作物种植状况、自然和生物灾害等的监测预报,推进农田作业的精确化,形成了精确农业。

当今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继续推动着现代农业迈向更高水平,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广泛应用,并迅速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发展,正促进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逐步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二是在科技的强力推动下,农业正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多功能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还给人们提供健康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享受。“无公害”、“无污染”、“反季节”农产品以及工艺型、观光型、保健型农业的需求,为农业科技开发应用展现了诱人前景。三是科技已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世界农业正朝着商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优先吸纳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此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发达国家优先采取的策略。正因为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国政府都把农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小比重,但考虑到农业科技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积极构建各自庞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美国已制订了“21世纪新生物技术”计划,核心是推进生物技术的研发。日本建立了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研体系,成为“科技立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充分证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家宝同志强调:“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引进、转化、推广的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再上新台阶。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标准化问题。所谓农业标准化,是指将工业生产的标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用统一的农艺流程和管理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产品认证标识化的过程。按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就有保证,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可以大大增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农业加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态势不可逆转,农业标准既可以成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手段,又可以是防止国外农产品对我市场冲击的有效技术防线。入世以来,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成百倍提高进口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竖起技术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已达100 多亿美元。去年因我省猪链球菌疫情发生,俄罗斯、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一度停止进口我省的猪肉食品;峨眉山的竹叶青茶叶由于受到欧盟标准的限制,至今无法打入欧盟市场。有鉴于此,应把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一是继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应重点围绕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产品质量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包装等环节,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定步伐。同时逐步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靠拢,并提高国家、国际对我省标准的采标率。二是加强农业标准的实施。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把各项农业技术标准用于产加销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切实把各项农业标准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宣传培训。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者入手,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让农业标准化深入人心。四是强化农业标准化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标准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绩效评价制度,将实施效果纳入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技术机构的考核内容,促使农业标准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现代科技和物质条件武装的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传统农业经营形式已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新的经营形式来组织。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一体化运作、专业

化生产、集约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四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体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应当进一步抓紧抓好。

1.走一体化的道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年代扩展到西欧,现在已是农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体化经营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融为一体,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生产谈生产的局限,打破产业分割状况,实现了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从奶牛饲养到乳制品的加工、销售,全部由该公司主导完成,其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多达1400多种,年营业额超过18亿美元。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的一体化经营,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小规模与商品经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实现了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农民可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更应该大力发展。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一是做大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市场,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和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二是打响品牌。以质量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尽快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国际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牌和驰名商标。三是建好基地。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基地建设,确保优质、专用原料充足供应。四是完善机制。通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2.走专业化的道路,突出抓好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分业分工走专业生产的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就达到农场总数的90%以上,仅此一项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成本下降50%以上。

专业合作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以法国为例,全国有农业合作社6500多个,社员130多万户,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2003年,全法农业合作社年营业额1650亿欧元,收购额占全国粮油的 75%、葡萄的60%、鲜奶的47%;加工额占全国奶酪的51%、牛肉的38%、猪肉的89%、羊肉的49%。在法国,合作组织在国家的法律、政策指导下,制定具体的行为规章和发展规划;按照市场的变化和对外签订的协议,

与农户签订合同指导安排生产;根据市场和成员的需求,开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部门一般不介入具体事务。可以说,合作组织是推动法国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日本也不例外,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用30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充分吸取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种农协制度覆盖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自下而上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在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相当大的影响。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脱节的矛盾,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可以利用组织优势,更有效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我州农业生产单元小、装备水平低、以户经营为主,发展专合组织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加快发展。只要有发展条件,农民又有发展意愿,就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推动,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搞行政命令,不能拔苗助长。二是要规范管理。通过健全章程、完善制度、依法经营、加强监督,确保健康发展。三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专合组织通过利益纽带,把成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抵御风险和获得收益的能力。

3.走集约化的道路,注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需要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等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以此提高农业效益。集约农业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它生产要素向土地的集中投入。马克思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讲: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经济学认为,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即使像美国这样人均耕地多、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国家,土地规模化经营仍在不断推进中,其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0多万个下降到现在的190万个,小规模家庭农场在逐渐减少。

集约农业需要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我国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这就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

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渐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和业主集中。目前,土地流转主要有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土地流转能够实现业主与农户双赢的目标,业主扩大了经营规模,农户取得了流转收益,有的还在原土地上打工挣钱。特别是近几年,采用土地使用权入股、“保底分红”形式流转土地的增多,农户不仅每年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随着土地经营效益的提高而增加收益。巴中巴州区曾口寿星果业公司与农户进行股份合作,农民以土地和劳力入股,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规模经营5000多亩土地种植水果,农民每亩年收入从1998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3000多元。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土地流转为生产要素集中投入提供了条件,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还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无力耕种承包地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当前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渠道不畅,转入和转出方之间缺乏中介服务;二是运作不规范,流转双方权利和义务不清,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关键是农民要自愿,决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应加强服务,帮助流转双方畅通信息,规范合同,维护双方利益,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我州的土地流转有许多是在免征农业税前进行的,取消农业税后往往出现利益纠纷,需妥善加以处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4.走社会化的道路,着力建设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通常是指由专门机构、专门队伍、专门公司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这种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保证质量、节约成本。

推行社会化服务就是深化对现有服务体系的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职能,把公益性服务交给政府,把经营性服务交给市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要精简事业编制,强化服务功能,在建立健全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市场化的经营性服务要拓展领域、充实内容、丰富形式、提高水平。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时,既应注意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服务机构的作用;又应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和科研院所创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逐步做到农民足不出户、脚不离田就可以满足需要。

(五)坚持用现代产业结构提升农业

现代产业结构是适应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们消费多元化需求,促进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从而使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结合形式。用现代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就要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农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具体抓好种养业内部(种植围绕养殖转、实现二三次转化)、农业内部(果蔬经药茶卉)、农业与二三产业(游商服)等多层面的调整和优化,逐步实现产业互动。

五、构建现代农业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特色农业,是指一个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物资源,为繁荣市场、增加收益而从事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国家提出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差异蕴含着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资源、生态、技术、区位是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的主要决定因素,政策是推动产业带形成的重要外因。从客观上分析,阿坝州具备了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的资源、生态、区位条件,技术条件和政策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中。阿坝州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条件,独特的自然组合,造就了多种动植物的最适生态,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阿坝州具有明显的季节差优势和区位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构建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

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严格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行,大力提倡区域内的企业、业主、农户从事优质特色农业生产。要采取一盘棋,适应省统筹、突出州区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区域经济。东部高山峡谷地区要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农业。中部地区半农半牧区各县要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和畜牧业。西部地区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牲畜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具体讲,要抓好粮经、种养、品种品质、区域、产业、就业等六个方面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优化粮经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近几年,特色果蔬、生态茶叶、地道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要求,调整潜力还很大。今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特色水干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形成多品种、高品质、高效益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加大优质粮食、水干果、蔬菜、花卉、野生植物资源等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力度,扩大畜禽良种化、标准化饲养规模, 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是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把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形成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和产业带,促进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区域化进程。

四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在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提高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建立健全信息、信用与融资担保、科技创新等服务体系。继续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应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应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扩大加工范围,提升加工档次和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要加快发展旅游农业。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农家旅游业的发展路子,给农业生产注入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使农业生产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五是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应继续把劳务开发、扩大农民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积极组织好劳务输出。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实现劳务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体能型向技术型转变。二是大力实施劳务“品牌工程”,提高农民工的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体系,延伸信息网络,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和国际劳务协作,广辟有组织、建制化的劳务输

出渠道,扩大劳务境内外输出规模。五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要牢固树立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思想,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的要求,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以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鼓励探索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构,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组织千家万户进行生产,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好处。要加强指导,制定规划,搞好服务,引导龙头企业立足“三农”,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

3.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州农产加工尤其是深加工严重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农产品加工潜力很大,是今后农业发展新的亮点。要围绕优势、特色和大宗农产品,提升原料产品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建立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的产业体系。要完善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要加大财政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加工企业的资金需要。要落实税收支持,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按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部署,加快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转型的步伐。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解决好水、土、路和能源的问题。

水利是命脉。毛主席早就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州主要农区均在干旱河谷,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恢复和改造传统灌溉渠系,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义] 现代农 业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义 郑东朝现 农业园代区是探中索特国色农业现代化道的重路要载体,是加转快变农业发展方式、升提农业发展质的有量效径,途展是示和推广现代农业发模展式、展现农业展发 成果重要的平台,是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 广 、育教部门科技实验示范的场所和基地各种,先进适科技用成果遍普得到运,农民用素质明显高并提起了示范到辐射作用,带动 了面上农业科技成果推的广,粮食复种指 数、学科种田平水大大提高,民丰农产增收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协调发益。 展四、有利于推动农业度适规模经营。提 的有效收抓手。快现代加农业范园区建示设 意义重。大 一 、 有

利于根从上解决农投业入问题 高产业 经化营水平 现代 农业示园范区设建明了确业农建设方和向设建重点,有于促进利业农投新 人机制的建,立推动农了业发展基金、农村合 基作金、业承农款包、动积劳工累等制度的 建健全土立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经模,提高规营模益,效园是区建的一设项重要内容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推“ 双行田” 制开,发名特优品产探索,以 业企的行为建立应适场市经济的经营机制,进机行制新创初,步改变地土零星、散分、 建 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家财国、政贷信入为投导向农民和,乡镇()村集经济投入为主体体有,关农业项目资金外、商企业、及体投个人为补充的农投业人机制 。二、有利推动于传统农业现向代业农的转 变兼业 的传统农的业经格局营促,专进业生化产企、业管化理、贸农工体一农业的产化业 格局形成的。

五、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体务系建设 园 建成后,区农业基设施础大大改,善抗灾能力显增著强,业农机械化程度明提显高,上加轻栽型技培术的广应用推,从本 根上减轻了农业动强劳,度告别传了统农业中 各地在区园设建中,把加强县镇、村、三级农业合服务综系建体设,提高农综合业服务功能,作为园区建为设民办实事,求实 效、增实力基的工础来抓作 ;园区所在形地以成县为依托、乡镇为带纽村、基为础的全方、位多能功服体务系园;区所各乡在镇农“ 三腰弯一肩”的挑工操手作,提高了生产 力,速加了传统农业现向农代业的迈进 。三、利有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促进 站技农、机站、水利站成为农业综合服务的 农科 教相结合新建的园区办成各级了政党领导的丰 骨干 ;园区在所村创建农的综合服业务实体是 为农服务最为直接有力的基组层织,通过 产示范方样、田板,成为各级业农科研、推际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戴吕忠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20期 摘要:该文阐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意义,对繁昌县平铺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繁昌县平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繁昌县平铺镇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009-03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活动,它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对区域内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分工,形成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农业系统,进而提高产业园内农业生产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1-2]。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为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提供有效的载体支撑,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2]。 我国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不仅很好地引领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近些年来,党中央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017年的《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工作的通知》(皖农计【2017】142号)指出,2018年开始要逐渐建设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等多种优势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而带动更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 繁昌县平铺镇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平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9380hm2,其中核心区、辐射区的面积分别为3200、6180hm2,主导产业为优质水稻及特色果品;示范园区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其在2017年安徽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考评中达到优秀等级,在2019年该示范区成功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经建成了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推广应用基地(包括稻虾共生、渔光互补等)、5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互联网+”农业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底园区总产值达30.12亿元,对振兴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繁昌县平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意义、优势、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意义 1.1 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新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可以更高标准地为融合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起到促进效果,以重新构建农业产业发展链、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广州市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

广州市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增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 )》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力度,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规范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根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管理规走》(试行)(粤农农规[2018] 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由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创建或认走的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简称: 产业园,下同)。 本办法所称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是指增城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产业园产业项目建设的扶持资金。 本办法所称责任主体是指区人民政府和产业园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主体是指在产业园范围内注册并承担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经营主体是指在产业园范围内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O

第二章扶持资金与扶持方向 第三条扶持标准。对上级批准建设的产业园,区级财政分别按照国家级每个10000万元、省级每个5000万元、市级每个3000万元的标准安排产业园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原则用于扶持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品牌等产业发展项目。产业园建设项目原则上两年完成”根据产业园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补助资金总额原则上分2个年度据实下达。 第四条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可综合采取项目补助、惠农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使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的农业项目,可按不高于项目总投资的 45%给予补助。 第五条财政资金使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正面清单): (-)生产设施”主要指建设主导产业生产大棚和加工 用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设施设备。 (二)产业融合,主要指产业园内主导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设施、产品储藏、冷链配送和流通设施的升级改造、新产业新业态(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设施配套、检验检测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等’优先支持5G设备设施建设。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叵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方案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方案 一、创建布局 1,围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因素,统筹推进国家产业园建设。 2,2020年重点支持创建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现代种业产业园,鼓励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中药材产业园。 3,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申请创建。产业园应布局在县以下。 二、创建条件 1,申请创建的产业园,原则上不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批准建设的产业园主导产业相同。 2,申请创建的产业园,经过两年左右的创建,应达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评价和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办规〔2019〕51号)规定的认定条件。经评估与认定条件差距较大的,不得申请。 3,统筹考虑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申请创建的产业园,与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建设的和2020年拟申请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区域,原则上不能重叠。4,近两年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被省级及以上环保、农业农村或食品安全等部门通报的县市,不得申请。 三、创建数额 1,原则上2018年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00亿元及以上的省份按2个申报,7000亿元以下的省份按1个申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排1个申报指标。对2019年中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不规范的省份扣减1个指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超指标申请不予受理。 2,按照种业发展品种布局,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基础好的北京、河北、福建、新疆、西藏等省市区,按确定品种增加申报1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 3,对于2019年安排省级财政自有资金建设产业园10亿元以上的省份,可申报3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安排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省份,可申报2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安排2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省份,可申报1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通过评价认定后,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 四、创建程序 1,县级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择优遴选的方式确定拟列入创建名单的产业园,经分管省领导审定后报送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创建条件开展竞争性遴选,认真组织好创建方案、建设规划评审和实地核查等工作。 2,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采取书面审查备案和竞争性择优遴选相结合的方式批准创建。对产业园建设成效突出、建设体系完善、省级财政自有资金投入大的省份申报的部分产业园,经书面审查符合条件后纳入拟批准创建名单。对部分产业园开展竞争性遴选,组织专家采取现场答辩的方式,择优纳入拟批准创建名单。 3,对拟批准创建产业园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公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最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

如何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何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附申报条件)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加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 农业部和财政部建立推进协调机制,成立以农业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农业部和财政部通过联合评审在2017年6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第一批11个、第二批3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 ? 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1.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原则上数量为1—2个,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明确了产业园发展布局和区域范围。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专项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 3.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良好,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显着,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有人说是“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哺”之类的,有人说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到底是什么?) 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加快推进镇驻地村和沿海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今年我镇选择市级示范村1个(北沙岛),镇级示范村4个(东上庄、西上庄、南沙岛、铺里),其余各村都要按照示范村的标准,严格规划,稳步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村之间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来搞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各自的村情民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村要从广大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从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做起,尊重村民意愿,把好事办好。对涉及村民直接受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讨论决定,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取代村民自己的决策权。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 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措施:

前提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泛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材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记忆力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所以,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胡锦涛发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否则,届时的〃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只大海中随风漂荡的空船而已。当然,要想在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影响力的泱泱大国,改造让国人既痛恨而又无法不〃崇拜〃的〃记忆力教育〃,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心;需要教育部门全体人员的直正自醒和积极行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全国上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 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如何。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序言 (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4) 2、缺乏科学的规划 (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5) 1、产业发展滞后 (5) 2、农民参与少 (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5) 1、农民问题 (5) 2、农业问题 (6) 3、农村社会问题 (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 (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 (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要点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要点 近日,农业农村部答复并公开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提案”。 一、关于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十三五”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工作,都明确要求要加强园区规划编制。其中,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明确要求产业园专项规划或方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并与有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园建设应与当地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要求发展思路清晰、功能定位明确,规划布局合理。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发展格局。 二、关于加强现代农业园区资金的支持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各部门着力加大园区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看,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支持,一些省区市也加大了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支持,并要求地方统筹现有渠道资金向产业园倾斜,鼓励通过

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加强投融资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保障水平。 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看,国家要求现有高标准农田、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向“两区”倾斜,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对“两区”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看,鼓励各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规定基础上,研究出台投资、财政、金融、科技、土地、环保、水利、林业等扶持政策,支持相关项目向特优区倾斜。 从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看,要求现有各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应向试验示范区倾斜,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整合中央相关投资支持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有关支持政策,积极加大支持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持续强化园区建设投入保障。 三、关于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化发展 推动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既是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农村部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建设指导和服务,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人口与收入。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55户,1692人。现有劳动力116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70人,初中程度470人,小学程度529人。现从事第一产业713人,第二、三产业456人。XX年人均纯收入4809元,其中:种植业1551元,养殖业1130元,林业75元,第二、三产业2053元。1996年嘉峪关市政府对三镇农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截止XX年,全村小康住宅砖混结构住房达67%,砖木结构住宅25%,户均32平方米。 2、农业生产。全村现有耕地公顷,人均亩。XX年粮、经、饲结构达到10:8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亩,经济作物3146亩(以蔬菜、瓜果为主),饲草地341亩。××村因水资源较丰富,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嘉峪关市主要的精细蔬菜供应基地,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瓜果、大葱、优质马铃薯等。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座。 3、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全村现有道路25公里,“u”型衬砌渠道22公里,人畜供水管线14公里。农村供电网改造已完成,可满足10~15年之需。村内电话入户率46%,有线电视入户率87%。现有个体商店9家,从业人员9人。有小学1所,校舍面积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内有公共汽车站1个。村委会现有办公用房420平方米,村组干部共13人,其中党员9人。村集体收入3万元。该村西端是双泉农业开发区,现有各类企业138个,企业产品达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