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综合训练

人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综合训练

人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综合训练
人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综合训练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却

遭到严重破坏,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

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

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

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

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

低值。如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

凋萎湿度测量结果,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

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

B. 土质颗粒

C. 基岩性质

D. 降水多少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

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

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

深的稳定积雪覆盖。如图为沙漠中某

沙丘剖面图。沙丘1-2米深的土层土

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

C. 坡中>坡脚>坡顶

D. 坡脚>坡中>坡顶

下图为广西九万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4-6题。

4.影响该山地土壤性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

B.太阳辐射随高度的变化

C. 矿物成分随高度的变化

D. 有机质含量随高度的变化

5.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为

A.荒漠带

B. 落叶阔叶林

C. 草原带

D. 常绿阔叶林

6.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

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②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

③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薄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7.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

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

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

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

如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

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时间变化。该时

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

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

B. 阔叶杂木林

C. 白桦林

D. 灌木林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8-10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

公顷)

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591445 4.62503

常绿阔叶林631647 3.18648

楠竹林521240 2.08312

灌木林7317567.791833

A. 针阔混交林

B. 楠竹林

C. 常绿阔叶林

D. 灌木林

9.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 针阔混交林

B. 楠竹林

C. 常绿阔叶林

D. 灌木林

10.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 植物种类多

B. 枯枝落叶多

C. 地表径流大

D. 年均温较高

读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丙→乙

C. 乙→丙→丁→甲

D. 丙→乙→甲→丁

12.森林的“层”越多,说明

①气温越高②降水量越多

③气温越低④降水量越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为四幅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据图完成13-15题。

13.比较海拔相同的②、③景观图所在区域,可以发现

A. ②图水热比③丰富

B. ②图光照比③丰富

C. ②图纬度比③高

D. ③图植被比②丰富

14.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区与景观

能正确匹配的是

A.a—④

B. b—②

C. c—③

D. d—①

15.d、b、a、c的景观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为

A.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水热状况

下图为“世界某大陆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 下列地理事物位于该大陆上的是

A. 苏必利尔湖

B. 大自流盆地

C. 埃塞俄比亚高原

D. 潘帕斯草原

17. 该大陆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是

A. 热带雨林

B. 亚寒带针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8. 关于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 ②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 ③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甘蔗

D. ④地煤炭资源丰富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生态功能显著。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森林的自然生产力差异明显。历史上,我国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据此完成19-21题。

19. 下列森林类型中,自然生产力最高的是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温带常绿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20.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地表径流 ③增加径流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1.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

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二、综合题

2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利用土壤质地三角图,可以对土壤

进行分类。土壤质地取决于组成土壤的砂粒、粉砂和黏粒所占的百分比。在不同的土层、不同的深度位置,三者的比例都会发生变化。

(1)根据图甲所示的土壤质地三角图完成数据表。记录土壤样品中各种颗粒的含量和土壤质地的名称。

(2)在数据表中,含最小颗粒的百分比最大的土样是

________。

土壤样本 黏粒含量(%) 粉砂含量(%) 沙粒含量(%) 土壤质地 A 11 48

壤土

B 67

5

C

53

38

(3)如果水流快速通过砂粒,哪一个土层的持水能力最佳?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水穿过每份土壤样本的速度。

(4)除持水能力外,指出土壤的另一个由土壤颗粒大小决定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你是一位农民,想在这两种土壤中选择一种来种植大豆。在选择土壤之前,你必须先知道哪些问题的答案?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的高雨量地区的针

叶树或阔叶树森林。在温带雨林,虽然土壤呈酸性,

但是在温暖、多雾潮湿环境里,生物群系的林冠通常

高40—60米,林叶浓密常绿,树干的周长可能达到

20米。调查发现: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如

温带落叶林丰富。

材料二:图为南美洲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分布图。

(1)与亚马孙热带雨林比较,描述温带雨林分布特点。

(2)分析图中温带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3)与温带落叶林相比,分析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丰富的原因。

(4)简述雨林地区枯枝落叶覆盖层对土壤的有利作用。

24.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

列问题。

(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

(2)指出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

(3)指出甲、乙两地植被的显著区别。

(4)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25.(1)41 28 黏土9 砂土

(2)B

(3)小孔隙持水能力强实验可以选用两个样本,一个大孔隙的,一个小孔隙的,进行实验对比

(4)排水能力、土壤孔隙度等

(5)可以从大豆的生长习性、大豆对土壤的要求,哪种土壤最适合豆类植物生长等角度说明。

26.(1)纬度较高(中纬度/温带);大陆西岸;面积小;呈南北带状(狭长)分布。(2)大部分位于西风带内,强烈西风从海洋带来充足水汽;受高大山脉阻挡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沿岸受寒流影响,易形成多雾潮湿的天气;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温度适宜。

(3)树木高大,树叶浓密,遮挡了阳光,林下光照不足;土壤呈酸性,适宜生长的生物少。(4)减少雨水对表土冲刷和养分的流失;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水分下渗);枯枝落叶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质)。

27.(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

(2)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

(3)甲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乙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树木常青。

(4)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

山东省各地市2020年新高考地理模拟专题汇编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 下图示意某月31°N纬线上P、Q、H三地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季节,导致Q地与H地气压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植被 D.太阳辐射 2.此季节,P地与H地相比( ) A.风力更强 B.昼夜温差更小 C.降水更多 D.白天气温更高 2019年8月12日12时30分前后,某天气系统的中心在上海市崇明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82百帕(如图)。沿图中线路行进,于15日8时30分前后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交界处附近消散。据此完成3-4题。 3.登陆时,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冷锋 B.暖锋 C.锋面气旋 D.热带气旋

4.该天气系统能够持续北上,主要原因有( ) ①登陆后,大都靠近海岸线行进补充水汽②行进路线中,地形阻碍小 ③亚洲高压势力强,推动力大④登陆时,在该类天气系统中势力最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由中方运营的瓜达尔港正式开航。“瓜达尔”在当地语中意为“风之门”,如图示意巴基斯坦及周边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瓜达尔港常年多风,盛行( ) A.东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南季风 6. 在盛行风强劲的季节里,风大却降水稀少,主要原因是( ) ①风来自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②地势低平,气流抬升不明显 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水汽含量少 ④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7-8题。 7.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是( ) 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_邵丰收

N ●能源环保●表1 河南省土壤A 、B 、C 层背景值统计量及范围 单位:mg /kg (另注明者除外) 层 样 统 元 点 计?素 次 数量算 术几 何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布类型95(%)范围值 层 样 统 元 点 计?素 次 数量算 术几 何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布类型95(%)范围值Cu Pb Zn Cd Ni Cr H g A 40720.0 5.919.9 1.35对11.0-36.1B 25721.7 6.421.3 1.36对11.5-39.2C 33820.7 6.820.6 1.44对10.03-42.49A 40722.3 5.321.8 1.27对13.6-35.0B 25721.5 4.921.0 1.28对13.0-34.1C 33821.3 5.420.8 1.30对12.4-34.8A 40762.513.561.9 1.25对40.1-95.7B 25763.013.962.2 1.27正35.3-90.6C 33863.113.962.9 1.25正35.4-90.9A 4070.0650.0210.065 1.4对0.034-0.124B 2570.0620.0220.060 1.5对0.030-0.121C 3380.0580.0220.057 1.5对0.027-0.120A 40727.47.927.3 1.31对16.0-46.4B 25729.77.9129.1 1.31正13.9-45.5C 33829.68.930.0 1.33对11.9-47.3A 40563.214.462.5 1.26正34.5-91.9B 25665.815.065.4 1.25对42.0-102.0C 33565.318.164.8 1.31正38.2-109.8A 4070.0250.0130.026 2.0对0.007-0.097B 2560.0450.0140.025 2.0对0.007-0.093C 3360.0200.0110.020 2.0对0.005-0.076As Co V Mn F 有机质(%)p H A 4079.83.99.4 1.6对 4.0-21.7B 25711.04.310.4 1.48正 2.5-19.5C 33810.64.810.2 1.57正 1.1-20.2A 40711.53.611.3 1.39对 5.8-21.8B 25712.13.811.8 1.38对 6.2-22.5C 33812.33.912.2 1.43对 6.0-24.5A 407118.747.3118.21.575对47.6-293.1B 257106.438.4107.41.569对43.6-264.5C 337110.439.2112.01.553对46.5-269.9A 407567158570 1.35对316-1029B 257597189590 1.35对324-1075C 338618230605 1.44对293-1250A 407439139442 1.42对221-888B 255457159454 1.43对224-921C 336477167474 1.44对229-984A 382 1.390.83 1.35 2.13对0.30-6.10B 2550.760.490.71 2.2对0.15-3.32C 3340.590.370.57 2.5对0.10-3.35A 3737.71.07.6 1.2正5.8-9.6B 2298.00.78.0 1.1正6.6-9.4C 3067.90.87.9 1.1正6.4-9.4表2 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值对比表 单位:mg /kg (另注明者除外) 元素 符号国内土壤背景值国外土壤背景值河南省土壤背景值黄河下游潮土背景值全国土壤背景值日本土壤背景值美洲大陆连片地区世界土壤背景值中位数95%范围值平均值95%范围值中位数95%范围值几何均值算术均值中位数全距中位数全距Cu 20.011.0-36.121.420.6-22.220.77.3-55.125.5024.8217<1-700302-250Pb 21.813.6-35.014.413.9-14.923.510.0-56.118.1017.1219<10-700352-300Zn 62.540.1-95.765.163.4-66.868.028.4-161.157.3054.8960<5-2500901-900Cd 0.0640.034-0.1240.0910.088-0.0940.0790.017-0.3330.380.330//0.350.01-2.00Ni 27.316.0-46.424.924.1-25.724.97.7-71.019.3018.5819<5-700502-750Cr 63.334.5-91.953.652.4-54.957.319.3-150.228.3025.67541-2000705-1500H g 0.0260.007-0.0970.0220.020-0.0240.0380.006-0.272////0.060.01-0.50As 9.8 4.0-21.712.9412.57-13.329.62.5-33.57.20 6.827.2<0.1-9760.1-40.0Co 11.2 5.8-21.810.259.87-10.6311.64.0-31.2//9.1<0.3-7080.05-6.50V 112.747.6-293.1//76.834.8-168.2//80<7-500903-500M n 560316-1029600578-623540130-1786450.3431.99600<200-7000100020-10000F 433221-888453441-463453191-1012////20020-700有机质(%)1.290.30-6.10/ /2.00.3-13.2//////p H 7.95.8-9.6//6.84.1-10.4//////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邵丰收 周皓韵 摘要 根据《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成果,给出了河南省境内Cu 、Pb 、Zn 、Cd 、Ni 、Cr 、Hg 、As 、Co 、V 、M n 、F 、有机质等 元素(项目)的背景值,分析了背景值在剖面上的分部特征,并与 国内外背景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土壤 元素 背景值 1 背景值概况背景值的概念始于地球化学,常被理解为克拉克含量,也称 地球化学丰度。在环境科学中,背景值表征岩石、土壤、水、大气、 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固有 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反映环境原有状况。土壤环境背景值即 是土壤在其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土壤环境背 景值的研究,对于评价区域性环境质量,制定各类环境标准、法 规,研究各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预测、预报 环境污染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制定环境治理计 划,合理规划工农业发展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自60年代即有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了土壤背景值方面的研究,国内从70年代由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在北京、南京等地开展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在1987年国家还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列为“七五”重点科技课题进行攻关。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起步较晚,仅有省科学院地理所于1980-1982年间 进行了主要针对农业项目的背景值调查。 2 《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课题概 况《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项目编号75-60-01-01)河南分课题(合同号75-60-01-01-13)的扩大和延伸,在完成国家课题下达的河南省内 86个土壤剖面环境背景值调查与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省12个主要土类407个土壤剖面,分析样本数1047个,共取得有效实验数据17178个。课题于1987年2月开始,1996年6月结束,1996年11月通过河南省环保局主持的成果鉴定。1997年5月获得河南省环保局一九九七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11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 河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表示方法土壤元素背景值有多种表示方法,一般按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采用《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课题组规定的方法,以数学期望值(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位数等)来表示背景值集中的趋势,用相应的标准差来表示其离散程度,并据以建立背景值的表达方式,其数学处理过程如下:①对元素测定的原始数据进行顺序量统计,用偏度峰度法确定分布类型。 ②根据分布类型,剔除异常值:对于分布类型属于正态分布的元素,剔除X -±3S (X -为算术平均 值,S 为标准偏差)以外的异常值;对 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元素,剔除M /D 3 ~M D 3(M 为几何平均值,D 为几何 标准偏差)范围以外的异常值。③根据分布类型,确定背景值表 达方式和参数:对于属于正态分布的元素,用X -±2S(X -表示95%置信度的背景值范围;对于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元素,用M /D 2~M D 2表示95%置信度的背景值范围。 4 河南省土壤主要元素的环境背景值按上述原则确定出的河南省A 层(表层)、B 层(淀积层)、C 层(母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见表1。为便于与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比较,将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及国内外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主要统计量列于表2。由表1可以看出:各元素在土壤垂直剖面中(自上而下)的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为:Cu 、Zn 、Ni 、Cr 、As 、Co 、M n 、F 、p H 基本呈现增高趋势,Pb,Cd,Hg ,V ,有机质呈现降低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除钒(V )的范围值上限略为偏高外,大都在全国土壤背景值含量范围之内;与黄河下游潮土区背景值相比较,各元素范围值上限均明显偏高;与日本土壤背景值比较(以中位数与其几何均值比),Cd 明显偏低,Cr 偏高,其余项目接近;与世界土壤背景值比较(中位数相比),Cd 、Ni 、Pb 、Hg 、M n 明显偏低,F 略微偏高,其余项目较接近。 5 主要参考文献 5.1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研究》1996年6月 5.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编《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 5.3 李健、郑春江等《环境背景值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5.4 中国环境监测站《“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参考资料(一)~(三)1988年(内部资料)本栏责编 任瑞芳·29·

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2019高考题及模拟题)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2019年北京卷)【影响降水的因素】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图2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植被覆盖率D.地形条件 (2019年北京卷)【常见天气系统】图5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7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B.②地有大雾出现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D.④地寒暖流交汇(2019年天津卷)【常见天气系统】读图1和图2,回答3~4题。

3.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A.甲B.乙C.丙D.丁 4.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019年卷)【常见天气系统】图3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最可能是 A.3月B.6月C.8月D.10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 [学考合格练] 1.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答案:B 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 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 答案: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

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答案:B 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 C.丙、乙、甲D.甲、丙、乙 答案: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 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 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 答案:B 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

第二章自我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 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3~5题。 3.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 风 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5.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6.右图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7.下列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B.7月份,北半球的高压系统仅保留在陆地上C.1月份,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出现在海洋上D.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9.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10.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面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右图,回答11~12题。 1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 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2.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 为 ( )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14.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 日 15.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马达加斯加岛 右图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以北半球为例。读图完成16-17题。 16.④气候类型的显著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冬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干燥 C.一年干湿两季分明D.终年炎热干燥 17.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盛行西风带控制下 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 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 18. 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削弱⑤地面辐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19.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正确的是()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阶段质量测评(五)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阶段质量测评(五)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3、4、8、26(3)(4)(5) 森林6、7、9、10、11、12、26(1) 草原与荒漠2、5、26(2)、27 观察土壤13、14、15、2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6、17、18、19、20、28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22、23、24、25、29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下图是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植被指示的环境特征是( ) A.干旱B.湿润 C.炎热D.寒冷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故该植被反映了干旱的环境特征。 2.该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 A.热带荒漠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D.温带草原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该植被分布于干旱地区,我国的干旱地区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答案 D 解析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4~6题。 4.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 D 解析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5.甲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草原B.热带雨林 C.热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为热带草原。 6.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B 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乙为落叶阔叶林。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球上的大气(练) 1?练高考 (八)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③受地面增温影响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 .①② B .②③C.③④ D .①④ 18 .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①气压降低②风向偏西③雨势增强④风速减弱 A .①③ B .②③C.②④ D .①④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 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

-1 - / 21

10 ?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中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 A .台风雨 B .地形雨 C .对流雨 D .锋面雨 图3表示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中北纬 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 9.“帕姆”( ) 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C .移动路径受控于西北漂流 10 .该气旋( ) A .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C .造成的灾情可以用 GPS 滥测 B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D .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B .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D .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UO* 120f ■ d ? Vi il ■ ■ 题 甲 乙

土壤pH值测定标准

pH值 土壤pH值是土壤重要的理化参数,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和肥力有重要影响。例如在pH6.5~7.5,土壤磷酸盐的有效性最大。pH>7.5,由于磷酸钙的沉淀及pH<6.5,由于磷酸铁、磷酸铝沉淀的生成而降低了磷酸盐的有效性。土壤酸性增大,使土壤中许多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增大,其有效性或毒性均增大,酸雨作用使铝的溶解度增加而造成对植物根系的中毒便是一例。土壤pH值过高(碱性土)或过低(酸性土)对植物生长均不利。 中国土壤pH值得分布大体上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从中国4095个表土实测pH值为3.10~10.6;中位值6.8;95%置信度的范围为4.10~10.4。不同生物气候带及不同类型的土壤pH值是不同的。 pH测定(电极法) 概述 1、方法原理 土壤试液或悬浊液的pH值用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测量电池,可测出试液的电动势,由此通过仪表可直接读取试液的pH值。 2、干扰及消除 土壤样品宜过20目筛(1mm),因为土壤过细过粗对pH测定均有影响。土样应贮存在密闭玻璃瓶中,要防止空气中的氨,二氧化碳及酸性气体的影响。 3、方法适用性 本方法适用于一般土壤、沉积物样品pH值的测定。 仪器 (1)pH计:读数精度0.02pH,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2)磁力搅拌器。 试剂 (1)pH4.01标准缓冲溶液:称取经105℃烘干2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g,用蒸馏水溶解,稀释至1000ml,在20℃,其pH值为4.01。 (2)pH6.87标准缓冲溶液:称取磷酸二氢钾3.39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3.53g 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1000ml,此溶液在25℃,pH值为6.87。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试题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计50分) 1、在江阴,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2、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下列辐射的波长由长到短排列的一组是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B、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图1),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7、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 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 8、下图(图2)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①>② 9、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之一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台风与寒潮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0、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热带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1.关于大气各成分的作用,正确的组合是() A.光合作用基本原料——O2 B.强烈吸收紫外线——CO2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O3D.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一N2 12、副热带的大陆东岸,降水较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受() A、夏季风的影响 B、盛行西风的影响 C、台风的影响 D、信风的影响 13.大气各垂直分层按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读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图3),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与图序吻合的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15、以上气候因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6、乙图有可能是下列四个城市中的 A、北京 B、罗马 C、纽约 D、伦敦 图4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

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 【2018年高考题】 (2018·新课标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答案】 【解析】 精准分析: 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为东北日出西北方日落,四个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位于东方,客车向南行驶,即太阳位于客车的

左侧,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AC 排除;据图可知,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时速80的话,也需要3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当客车开到遵义到毕节这段时,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之后了,太阳会出现在西北方,位于客车右侧会被太阳照射,所以,B正确、D错误。11.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纬度低,但由于其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故选A。两地都是位于内陆,海陆位置是一致的,两地大气环流影响相似,不是影响气温主导因素。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地形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影响气温的因素。【试题点评】 易错提醒:该题重点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图例进行分析,也属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地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是要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即7月份图示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再结合客车向南行驶,要向欣赏风景,需靠右侧坐;其次要结合图例信息,从重庆到遵义240km,限速是80,即最少需要3小时,从遵义到毕节205km,限速100,即最少需要小时,即全程最少需要个小时,即只有8点出发,才能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照射。 (2018·新课标Ⅱ卷)恩克斯堡岛(图3)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6~8题。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地球上的大气(附答案和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一、选择题 (2016·高考浙江卷)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1~2题。 1.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B.④至⑤ C.⑥至⑦D.⑨至⑩ 2.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3.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D.暖锋 4.(2014·高考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A.冷锋过境时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D.高压控制下

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a中() A.①比②风速大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②比④气温高 6.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B.下午 C.傍晚D.夜间 (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下图为2015年2月8日8时(北京时间)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7~8题。 7.此时丙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8.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及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A.甲——反气旋、晴朗;乙——气旋、阴雨 B.甲——低压、阴雨;乙——高压、晴朗 C.甲——气旋、晴朗;乙——反气旋、阴雨 D.甲——高压、阴雨;乙——低压、晴朗 (2017·江西宜春二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9~11题。

地球上的大气常见考题集锦(优质参考)

地球上的大气常见考题集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7·湖南四校联考一)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 C.台风D.寒潮 2.该地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效果最差的日期是() A.1~4日B.5~6日 C.6~7日D.7~8日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最低气温升高了,结合四个选项,可判断可能是暖锋。第2题,图中显示5~6日温差最小,说明可能是阴雨天气,故太阳光照最差。 答案: 1.B 2.B (2017·贵阳期末监测)下图中,甲为中高纬某地区的低压系统,实线为等压线,虚线示意月平均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该系统以每天160千米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地区所在半球及a地风向的组合,正确的是() A.南半球、偏北风B.南半球、偏南风 C.北半球、偏北风D.北半球、偏南风 4.此时往后20~30小时之间,乙地可能经历() A.梅雨潮湿天气B.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C.晴朗无风天气D.大风降温阴雨天气 解析:第3题,山地海拔高,温度低,故山地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从图中等温

线分布可知,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气压系统是低压系统,a处风向应该是西南风,即偏南风。故选B项。第4题,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等压线弯曲处为低压槽,易形成冷锋。低压系统以每天160千米速度自东向西移动,结合比例尺可知,20~30小时之间低压系统会经过乙地,即乙地经历冷锋过境,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D项正确;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控制形成的。 答案: 3.B 4.D (2017·郑州质量预测一)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陆地大气活动中心达到一年内最强大的季节。读图回答5~6题。 5.该图所示季节最可能是当地的()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6.该季节正值雨季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澳大利亚大陆为高压,陆地温度低,应为当地冬季。故D项正确。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南半球冬季。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干燥;乙、丁两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此时为干季;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A项正确。 答案: 5.D 6.A 读北半球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风速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中符号表示风向,此图例表示北风;风速与风级的对应关系:5级为8~10.7 m/s;12级为28.5~32.6 m/s),完成7~8题。 7.此天气系统()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 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 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 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 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 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 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 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类型、分布及特点 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 A.亚寒带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答案 A 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 1.形成

(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 (1)热带草原:分布在□ 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1.判断正误。 (1)草原地区降水较少。(√) (2)降水稀少地区都形成荒漠植被。(×) 2.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 ) A .亚欧大陆内陆 B .北美大陆内陆 C .非洲大陆内陆 D .澳大利亚大陆 答案 A 解析 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陆。 3.说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提示 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任务探究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高三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 测试卷

高三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3题。 1.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B.②变小 C.①变大D.④变大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小,③变小 C.③变大,④变大D.⑤变小,④变大 3.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大,③变小 C.⑤变大,④变大D.②变大,④变小 1.A 2.C 3.D[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因此温度相对较低。选择项中只有A项叙述正确。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4~6题。 4.左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B.Ⅱ C.Ⅲ D .Ⅳ 5.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 4.A 5.D 6.B[第4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研究表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第5题,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第6题,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所以夏季来自于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旗云示意图,完成7~9题。 7.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 8.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B.11~15时 C.15~18时D.20~24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