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

(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

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下,饱和溶液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

2、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3.蒸发食盐水中的或往溶液中加入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往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可使其变成不饱和食盐水。

4.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仍然是;如果加入的是少量的水,搅拌后,则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有固体溶质与溶液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

C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溶质都不能溶解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质量随之增大

【学(教)后记】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学会绘制并初步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20℃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试分

析下列四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2、欲将某温度下的KNO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加入KNO3晶体B.加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水分

3、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三)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讨论: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1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2、知识架构:

固体溶解度:在下,某固态物质在克溶剂中达到状态时

所溶解的。

(四)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

( ) ( ) ( ) ( ) +++

0.01g 1g 10g 溶解度

(五)溶解度曲线

1、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书本37页的讨论题,进行成果交流。

2、知识架构:

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1)通过溶解度曲线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下的溶解度。

(2)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或溶解度的大小。

(3)溶解度曲线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规律。

①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②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如_______ ;

③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条件:

四个要素标准:

状态:

单位:

[例1]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NaCl的溶解度为36.0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2、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

影响因素

外因:

固体溶解度除了与有关外,只与有关,

而与的质量无关。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在20℃时,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A30g。若在20℃时在50g水中加入25gA,则此溶液是溶液,再加入10gA充分溶解,所得的溶液是溶液。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对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50g水最多溶解0.8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后,得到50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学(教)后记】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知识点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酸 1、电离 (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 ①HCl=H++Cl- ②H2SO4=2H++SO42- 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 二、酸的性质 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 (1)盐酸(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 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 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2)酸+金属——盐+氢气 ③Na2CO3=2Na++CO32- ④CuSO4=Cu2++SO42- 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 A、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 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Mg+H2SO4=MgSO4+ H2↑ 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H2SO4= 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B、用途:验室制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①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②用途:金属除锈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①化学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5)、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碱 (1)电离方程式: ⑤NaOH=Na++OH- ⑥Ca(OH)2=Ca2++2OH-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指南(化学),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11章。 三、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化学学科有两个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较差,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前各科成绩都较差,没有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四、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

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目标任务 1.让化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使学生学习一些常见金属材料、溶液及酸碱盐的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题的各种技能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溶度积的计算

溶度积的计算 (1)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10-9,求在c(I-)=0.1mol·L-1的PbI2饱和溶液中, 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 时AgCl 的K sp = 1.8×10-10,求其溶解度S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AgCl 298 K 时在水中溶解度为1.92×10-4g,计算其K sp。 (4)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 sp = 6.82×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1,c(CO32-) = 0.0001mol·L-1,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5)利用溶度积判断沉淀平衡移动方向: 已知:K SP(AgCl)=1.8 ×10-10K SP(AgI)=8.3 ×10-17 往AgCl固体中加入蒸馏水,使其达到溶解平衡, (1)求溶液中c(Ag+)有多大? (2)再向该溶液加入KI,使I-浓度达到0.1mol/L,请判断有没有AgI生成? (6)溶度积与PH: 例5.25℃时,Ksp [Mg(OH)2]= 5.6×10-12, 求Mg(OH)2的饱和溶液中的c(Mg2+)和PH值;若往此饱和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则溶液呈什么颜色? 练习1:在100mL 0.01mol/LKCl 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 AgNO3溶液,有沉淀(已知AgCl K SP=1.8×10-10)?Ag+沉淀是否完全?(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沉淀就达完全) 练习2:25℃时Ksp [Fe(OH)2]= 4.9×10-17,Ksp [Al(OH)3]= 1.3×10-33,比较Fe(OH)2、Al(OH)3饱和溶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及其性质教案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魔术表演引入:“清水变牛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化学知识解释,并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再表演“不吹自大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释出其中 缘由。今天外面学习的内容是——常见的碱。 首先来认识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 提问:如何取用氢氧化钠,能直接用手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被氢氧化钠腐蚀的 鸡爪。正是由于氢氧化钠的强的腐蚀性,由此我们俗称氢氧化钠为?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 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观察、思考并对已学知识的回顾Ca(OH)2+CO2=CaCO3↓+H2O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NaOH时必须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到水中溶解,让学生触碰试管外壁,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 热的现象。 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放热,把它放在空气中又会如何?用两只表面皿把氢氧化钠固体 颠换,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不久就沾在表面皿上,从而得知氢氧化钠会潮解。 提问:潮解是不是化学反应呢?为什么? 氢氧化钠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氢氧化钠的用途。其实氢氧化钠还可以做叶脉 书签,课本有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认识完氢氧化钠,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提问:同学知道氢氧化钙是如何制取的吗?它俗称什么? 实验展示:氧化钙和水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并写出他们的化学式?这些 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进行探究。 请一位学生来完成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相应指导。 实验: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结论:(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问: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两只试管内的溶液颜色深浅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留作课后思考。 氢氧化钙可做建材,利用到它什么性质呢?同学们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氢 氧化钠密封保存仅仅是因为潮解的原因吗?展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提问: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请同学分析一下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其中又 涉及到什么化学反应呢?注意把碱的一些性质联系起来。 上面两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两个反应相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问题:硫酸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利用我们已知的化学知识帮居民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揭晓“不吹自大的气球”的秘密?注意联系一些已学的物理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课标要求: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2.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3.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 内容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协作能力比较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酸的基本性质。只是在借助酸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试剂的选择上还存在迷惘现象。综上分析,安排本节实验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建议: 建议进行本节实验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可借助下面的情景素材“学生做中和反应的实验,直接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忘了加酚酞,于是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酚酞,发现酚酞不变色,就得出了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的结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 2.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 2.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pH试纸或pH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烧杯、洗瓶、表面皿、药匙、镊子、火柴、酒精灯、胶头滴管、pH试纸、点滴板、白瓷板(pH计或数字传感器);

药品:溶液样品、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生锈的铁钉、柠檬汁、肥皂水、蔗糖水、氧化铜、锌粒、镁条、洁净的铁钉、石灰石、碳酸钠。

2019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默写(含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默写 (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加热时要注意两点(1)(2)。 3.观察到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现象:(1); (2); (3); (4)。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5.加热时,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二)铁丝生锈实验 1.铁生锈实验的现象:,说明了。 2.铁锈的颜色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3.实际上铁生锈是铁和、发生了化学反应。 4.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三)环境问题 1.白色污染是造成的污染;温室效应是由所引起的;臭氧空洞是 由引起的。

(四)零碎知识点 1.食物变馊是食物和发生了反应;薯片包装袋充的是气,这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第二课默写 1.化学变化的概念:。凡是跟有关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的概念: 。 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的概念:,常见的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的概念:,蜡烛的物理性质:。4.(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本质) (2)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5)①煤油燃烧,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③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以上空格填所产生的现象),以上三种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第三课默写 1.红磷燃烧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

。 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有、。 4.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 (1)(如不行); (2)(如不行) (3)(如、等不行)。 5.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其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 6.空气中各成分的名称及含量:、、、、。 7.纯净物:。如。 8.混合物:。如。 9.除了从物质种类来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还可以从化学式角度来分辨,有化学式的是,无化学式的是。 10. 通过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发明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首先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结晶牛胰岛素。 第四课 1.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经典例题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7的实验装置。 图(7)

2021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章 背记手册+达标测试卷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能源 1.能源的分类 2.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提高能源利用率。(2)使用节能产品。(3)开发新能源。 二、化石燃料 三、太阳能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光-热转换,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此种方式是太阳能利用中技术最成熟、转换率较高的方式;二是光-电转换,把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四、化学电池

1.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池的优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随手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如汞、铅、镉)离子对环境的污染上,这些物质泄漏出来进入水或土壤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要正确使用电池,并妥善回收,集中处理。 五、氢能 氢气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 一、无机材料 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材料使用的历史过程 青铜(商代)―→铁器(春秋)―→铝(近100多年) 金属的应用以及开发年代的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 (3)新型金属材料 特种合金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合金材料,如储氢合金、记忆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 (1)常见种类:陶瓷、玻璃、水泥等。 (2)优缺点: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但脆性大。 (3)陶瓷材料包括:古代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用来制造发动机零件、人造骨(关 节、牙)等。

二、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1.塑料 (1)常见种类: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有机玻璃(PMMA)、聚苯乙烯(PS)。 (2)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比较与鉴别 ①聚乙烯由C、H元素组成,无毒,可用于包装食品;聚氯乙烯由C、H、Cl元素组成, 使用时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不宜用于食品包装。 ②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聚乙烯:易燃烧,燃烧时不冒烟,无臭味; 聚氯乙烯: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臭味。 ③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无 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 (3)“白色污染”:难以被降解的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①危害: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 ②解决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生产可降解塑料。 2.合成橡胶 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耐高温性、不易老化,用途广泛。 3.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 ①优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 ②缺点:吸水性和透气性差。 (2)纤维的分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CO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2 === CaCO3 ↓+ H2O (用石灰水检验CO2) CO2用途: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2H2O2 === 2H2O + O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 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4 粉末进入 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 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 吸进试管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跑出 催化剂特点:1. 2. 3. 验证O2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是氧气 CO2实验室制法 药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加热 MnO 2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溶度积

溶度积 溶度积定义 对于物质AnBm(s)= n A(aq)+ mB(aq), 溶度积(Ksp)=C(A) C(B)溶度积的应用很广泛。在定性分析中,利用金属硫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溶度积的差异分离金属离子。若往氯化铅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时,溶液中Cl浓度增大,C(Pb )C(Cl大于氯化铅的溶度积大,这时将有部分离子发生Pb+2Cl =PbCl2 ↓的反应,将过剩的PbCl2沉淀出来,直至两种离子的浓度幂之积等于氯化铅的溶度积为止。因此,为使溶解度小的物质完全沉淀,需要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电解质。 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沉淀的溶解平衡涉及溶度积的计算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溶解度和溶度积的互相换算: 换算说明:根据溶度积常数关系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可以互相换算。但在换算时,应注意浓度单位必须采用mol·L;另外,由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溶液浓度很小,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的密度可近似认为等于水的密度。 1、已知溶度积, 计算溶解度S ( →S ) 例、已知BaSO4在298.15K时的溶度积为1.08×10,求BaSO4在298.15K时的溶解度。解:设BaSO4的溶解度(S)为x mol·L 因BaSO4为难溶强电解质,且Ba、SO4基本上不水解,所以在BaSO4饱和溶液中:BaSO4(s) Ba + SO4离子浓度/(mol·L)x x c(Ba)·c(SO4)= (BaSO4)(c) x·x = 1.08×10 S = x = 1.04×10 则S(BaSO4) = 1.04×10 mol·L (1)AB型难溶强电解质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基本上不水解的AB型难溶强电解质,其溶解度(S )在数值上等于其溶度积的平方根。即: S = ×c (2)AB2型难溶强电解质同时可推导出AB2(或A2B)型难溶电解质(如CaF2、Ag2CrO4等)其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为: AB2 A+ 2B离子浓度/(mol·L)S 2S c(A)c(B)= (AB2)(c) S×(2S)= 4S= (AB2) 所以:S = ×c 也近似地适用于微弱水解的AB型、A2B(或AB2)型难溶强电解质。如CaSO4、AgCl、AgBr、AgI等,但不适用于易水解的难溶电解质(如ZnS)和难溶弱电解质及在溶液中易以离子对形式存在的难溶电解质。 2、已知溶解度S , 计算溶度积(S → ) 与→S 是可逆过程, 只要列出与S 的关系式, 即能求解。 两者都可以用来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大小。 溶度积是难溶解的固相与溶液中相应离子达到平衡时的离子浓度的乘积,只与温度有关。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PH的改变,配合物的生成等因素有关。只有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通过溶度积来比较其溶解度(mol/L)的相对大小。大多数物质实际溶解度S比由Ksp计算得到c要大。 编辑本段溶度积规则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推荐文档).doc

溶解度与溶度积 联系:溶度积与溶解度均可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区别:溶度积是一个标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 pH 值的改变及配合物的生成等因素有关。 在溶度积的计算中,离子浓度必须是物质的量的浓度,其单位为 而溶解度的单位有 g/100g 水, g·L-1, mol·L-1。计算时一般要先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S 的单位换算为 mol·L-1。对于难溶物质饱和溶液浓度极稀,可作近似处理: (xg/100gH2O)×10/M mol ·L-1。 几种类型的难溶物质溶度积、溶解度比较 物质类型难溶物质溶度积 Ksp 溶解度 /mol ·L-1 换算公式 AB AgCl 1.77 ×10-10 1.33 ×10-5 Ksp =S2 BaSO4 1.08 ×10-10 1.04 ×10-5 Ksp =S2 AB 2 CaF2 3.45 ×10-11 2.05 ×10-4 Ksp =4S3 A 2 B Ag 2CrO4 1.12 ×10-12 6.54 ×10-5 Ksp =4S3 对于同种类型化合物而言,Ksp , S 。 但对于不同种类型化合物之间,不能根据Ksp 来比较 S 的大小。 mol·L -1;

例 1、25℃时, AgCl 的溶解度为 1.92 ×10-3g ·L -1,求同温度下 AgCl 的溶度积。 例 2、25℃时,已知 Ksp(Ag 2 4 -12 4) -1 。 ×10 ,求同温度下 S(Ag 2 · CrO )=1.1 CrO /g L 例 3、查表知 PbI 2 的 Ksp 为 1.4 ×10-8,估计其溶解度 S(单位以 g ·L -1 计)。 溶度积规则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称为浓度积,用符号 Q C 表 示 ,它表示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Q C 和 Ksp 的表达形式类似,但其 含义不同。 Ksp 表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仅是 Q C 的一 个特例。 对某一溶液,当 (1)Q C = Ksp ,表示溶液是饱和的。 这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 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 (2)Q C < Ksp ,表示溶液是不饱和的。溶液无沉淀析出, 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继续溶解。 (3)Q C > Ksp ,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 以上的关系称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原理 ),是平衡移动规律总结,也是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依据。 当判断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生成沉淀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先计算出混合后与沉淀有关的离子浓度; (2) 计算出浓度积 Qc ; (3) 将 Qc 与 Ksp 进行比较,判断沉淀能否生成。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判断是否有沉淀生成 原则上只要 Qc >Ksp 便应该有沉淀产生,但是只有当溶液中含约 10-5g ·L -1 固体时,人眼才能观察到混浊现象, 故实际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所需的离子浓度往往要比理论计算稍高些。 (2)判断沉淀的完全程度 没有一种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通常认为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小于 -5 -1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

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 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解读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关键词:溶度积,溶解度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及溶解度的数值均可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因此,二者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根据溶度积公式所表示的关系,假设难溶电解质为A m B n,在一定温度下其溶解度为S,根据沉淀-溶解平衡: B n(s)mA n+ + nB m? A [A n+]═ m S,[B m?]═ n S 则K sp(A m B n)═ [A n+]m[B m?]n ═ (m S)m(n S)n ═ m m n n S m+n(8-2)溶解度习惯上常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g/(100g)]表示。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需将溶解度的单位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即:mol/L)。由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溶液很稀,可以认为饱和溶液的密度近似等于纯水的密度,由此可使计算简化。 【例题8-1】已知298K时,氯化银的溶度积为1.8×10?10,Ag2CrO4的溶度积为1.12×10?12,试通过计算比较两者溶解度的大小。 解(1)设氯化银的溶解度为S1 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反应式: AgCl(s)Ag++Cl? 平衡浓度(mol/L)S1S1 K sp(AgCl)═ [Ag+][Cl?]═ S12 S1 ═10 ?═ 1.34×10?5(mol/L) 8.1- 10 (2)同理,设铬酸银的溶解度为S2 Ag CrO4(s)2Ag++ CrO42- 平衡浓度(mol/L)2S2 S2 K sp(Ag2CrO4)═[Ag+]2 [CrO42-]═(2S2)2S2═4S23 S2 6.54×10?5(mol/L)>S1 在上例中,铬酸银的溶度积比氯化银的小,但溶解度却比碳酸钙的大。可见对于不同类型(例如氯化银为AB型,铬酸银为AB2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小的,溶解度却不一定小。因而不能由溶度积直接比较其溶解能力的大小,而必须计算出其溶解度才能够比较。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物,则可以由溶度积直接比较其溶解能力的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