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要点:

一、什么是训诂

二、训诂的内容

三、训诂的方法

四、训诂著作形式

五、训诂的术语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

1、阅读、教学古文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

《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从攴贝。”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bai与败音义同)。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

《说文》:“迹,步处也。从辵亦声。蹟,或从足責。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从糸責声。”《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缉麻——续接——功绩

《诗·小雅·沔水》:“念彼不蹟”,毛传:“不蹟,不循道也。”

《礼记·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縣卜皆氏也凡車右勇力者為之○縣音 卷內皆同賁父上音奔下音甫人名字皆同馬驚,敗績。驚奔失列○馬驚敗一本無驚字公隊,佐車授綏。戎車之貳曰佐授綏乘公○隊宜類反綏息佳反公曰:‘末之,卜也!’末之猶微哉言卜國無勇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公他日戰其御馬未驚奔遂死之。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圉人掌養馬者白肉股裏肉○圉魚呂反股裏上音古下音里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非御與右之罪○中丁仲反遂誄之。誄其赴敵之功以為謚○誄力軌反謚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上時掌反”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败绩,依照意思,字形应该是“bai(从辵贝声)迹(或蹟)”。原义是不循轨迹(乘丘之役,鲁胜宋败,可见“败绩”原非战败之义。马受伤不循轨迹前进驚奔失列,致使庄公掉下车来),因为车战失败的一方总是夺路而逃,不会依次循前车轨迹行进,所以引申为大败(大崩)。对这个词的训释,我们采取了分析字形、字音(绩与蹟是同音假借关系),查考同时代文献,依托上下文去取等方法。

2、了解古代文化

△《诗·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小雅·斯干》:载衣之裳

△《后赤壁赋》:玄裳缟衣

《说文》常,下裙也。从巾尚声。(段注:《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申为经常字。市羊切,十部)按:《现代汉语词典》把古代指“下裙”的义项读音注为cháng,今义“衣裳(衣服上装)”注音为shang。乐山方音“经常、衣裳”后字同音,都读sháng。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袴。”高诱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

△新校本漢書/列傳/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孝昭上官皇后 - 3960 -

(霍)光欲皇后(上官安女,霍光孙女)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一]後宮莫有進者。

[一] 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師古曰:「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即今之緄襠袴也。令音力征反.緄音下昆反。(今音gǔn,织带)」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 3000 -

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盡傾。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鑪。相如身自著犢鼻褌,[九]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九] 集解韋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稱此者,言其無恥也.今銅印言犢紐,此其類矣.」

△《礼记·曲礼》:立毋跛,坐毋箕。

△皇甫谧《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陸賈 - 2697 -

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a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索隐若今宿卫之官。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索隐王劭曰:“古者带剑上长,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

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以上为中国人衣饰中下装的流变。

3、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解(见上册p95)

《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解体——开放

本义:解牛——分解动物

解脱

解结解说

晓悟

见解

和解

松懈

※训诂必须有可靠的依据:有古代文献中确曾有过的语言实例资料为佐证;符合产生文献语言的历史背景;符合制约着文献语言的普遍规律。

“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

第二节训诂的内容

一、诠释词义

1、重要地位

钱大昕《经籍纂诂》序:“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形训抓本义看引伸义:

△《左传·僖三三》:“(箕之役)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注:“元,首也。”冠寇

☆声训“破假借”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培风”就是“凭风”,“古无轻唇音”)

☆声训“求语源”

△〈释名·释天〉: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其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谓之玄。玄,縣也。如縣物在上也。

2、诠释词义的形式

(1)直训

用已知或常用的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可以细分出互训、递训、同训等形式。互训:

△《说文》:老,考也。考,老也。

舟,船也。船,舟也。

递训:

△《说文》: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

同训:

△《说文》:喉,咽也。

哙,咽也。

吞,咽也。

嗌,咽也。(又互训:咽,嗌也)

△《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且至广明、东都门,(龚)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都门也。”(昌邑)王曰:“我嗌痛,不能哭。”

※注意,同训有时并不准确。古人有时只看字形相同,没有注意到表词不同(有时读音也不同)。咽解释了四个词,但是是两组同义词:“喉、嗌”是一组,名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ān阴平;“哙、吞”是一组,动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àn去声。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尔雅述闻》中说:“林、烝、天、帝、皇、王、后、辟、

公、侯、君也。”引之谨按:君字有二义。一为君上之君,天、帝、皇、王、后、辟、公、侯是也。一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故《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故古“群臣”字通作“君臣”。《白虎通义》曰:“林者,众也。”……林、烝、群同为众多之义,故曰“林、烝、群也”。“天、帝、皇、王、后、辟、公、侯”为“君上”之“君”,“林、烝”为“群聚”之“群”,而得合而释之者,古人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六书之用广于假借,故二义不嫌同条也。如下文“台、朕、赉、畀、卜、阳,予也,”“台、朕、阳”为“予我”之“予(今音yú)”,“赉、畀、卜”为“赐予”之“予(今音yǔ)”。义则有条而不紊,声则殊途而同归,此《尔雅》所以为训诂之会通也。魏张稚让作《广雅》犹循此例,自唐以来遂莫有能知其义者矣。(原文甚长,此为节录)

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里说:

《尔雅》亦多不足据。即以《释诂》言之,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台、朕、阳当训予我之予,赉、畀、卜训赐予之予,不得错见一句中。”

(2)义界

下定义的方式。指明词义内涵、外延。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尔雅·释亲》:“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3)串讲中释词

十三經注 (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 毛詩正義國風豳東山 - 295 -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慆慆,言久也。濛,雨貌。箋云:此四句者,序歸士之情也。我往之東山既久勞矣,歸又道遇雨濛濛然,是尤苦也。○慆,徒刀反。又吐刀反。濛,莫紅反。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公族有辟,公親素服,不舉樂,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箋云:我在東山常曰歸也,我心則念西而悲。○為,于偽反。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士,事。枚,微也。箋云:勿,猶無也。女制彼裳衣而來,謂兵服也。亦初無行陳銜枚之事,言前定也。春秋傳曰:善用兵者不陳。

二、疏通文义

1、解释句子意思

(1)解释字面意思

△《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劝。”包咸注:“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2)发明句子言外之意

△《左传·昭公3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预注:“踊,刖足者屦。言刖多。”

△《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喧哗也。”(毛指出诗句在用反衬、烘托的修辞手法)

2、归纳篇章主旨

△《孟子章句》: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赵岐注:孟子說詩書之義以感喻王,言民欲與湯共亡桀,雖有臺池禽獸何能獨樂之哉。復申明上言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三、阐述语法

△《郑伯克段于鄢》:“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杜预注:“繄,语助也。”

△《孟子》:“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朱熹注:“朝,致其来朝也。”

四、说明历史背景、典章制度

△《左传·僖公32年》:“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杜预注:“孟明,百里孟明视,”

孔颖达疏:“《世族谱》以百里孟明视为百里奚之子,则姓百里,名视,字孟明也。古人之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而连言之。”

第三节训诂的方法

一、形训——以形说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是纯表意,形声的形旁也指示了汉字

所表达的词的意义类别。所以,可以利用字形解说字义。

(1)识别古今字

△《诗·伐檀》:“胡瞻尔庭有縣貆兮?”

首、县、縣、懸、悬

(2)寻求本义

△《诗·七月》:“塞向墐户。”《说文》:“向,北出牖也。”

“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3)识别通假(见下“声训明假借”)

(4)形训要有典籍佐证

△莫:《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

△身:《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注意,用来解说字义的字形应该是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二、声训——因声求义

1、因声求义的原理

语词的音、义是社会人群约定俗成的,荀子《正名》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人们从初始的少数语词开始,通过联想造出新词,开始时新词不多只作为初始词的新义项,语音不变。后来义项渐多,一些距本义较远的义项就分离成为新词,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有的书写形式也变了。抓住语音线索就可以探求语义源流。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简易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

△知zhī,——zhì智(新字形)

△陈ch?n,——zhan阵(新字形)

2、声训的运用

(1)推求语源

☆探求事物命名的依据

△《周礼·地官·序官司稼》注:“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

《论语·宪问》正义引郑玄语:“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者,把也,言把

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仪礼·丧服传》注:“嫂者,尊严之称。嫂犹叟也,叟,老人称也。”

☆系联语族,归纳词汇系统

以下为《释名》训释的一组字,是一个语族(同源字)。

《释水》:“水直波曰泾;泾,径也,言如道径也。”

《释道》:“径,经也,人所经由也。”

《释形体》:“颈,径也,径挺而长也。”

“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

《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各词源于“巠”声,有“长、细直”义,音同义近。

☆通方言

△《方言》: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

△歌词:俺们那旮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俺,影母(我、卬,疑母)。人,日纽(银,疑纽)。可以看到“声之转”。(2)明假借

“无字之假借(六书假借)”p1077与“有字之假借(古音通假)”

西(棲),韋,莫,不(柎)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经文假借”: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它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郑玄论“通假”:“其始书之也,仓促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

“通假”为秦汉社会书写习惯:

△临沂银雀山竹简《孙子·谋攻》:知己知皮(彼)

△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明胃(谓)左右

老妇持(恃)连(辇)而行

侍(恃)粥耳

不宵(肖)

敬若(诺)

剀(岂)非计长久

而不汲(及)今有功于国

次(恣)君之所使之

而兄(况)人臣乎

△何良俊《语林》卷二十:人有获玉印遗(刘)原甫,其文曰:周恶夫印。原甫曰:汉條侯印尚存于今耶?或疑而问之,曰:古亚、恶二字通用,《史记》卢绾之孙他人,封“亚俗侯”,而《汉书》作“恶谷”是矣。闻者大服。

△考古发掘西汉赵王墓,得印,文曰:“长耳”。今史记、汉书都作“张耳”。

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语:“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詰诎为病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识别通假要同形训结合,字形上讲不通,则有必要考察是否只是借字音表达另一个词。

△《孟子·离娄》:“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本字应为“雀”)△《诗·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本字应为“瓠”)

注意通假的声同声近都是指古音。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孔颖达疏: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者,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按:陆宗达《训诂简论》认为“伺”属“心”纽,“时”属“禅三”,难通。应通“待”。“待”,定纽,之部。“时”,禅三,之部。上古“照三”归“端”,“定”同“禅三”接近,又同为“之”部,可以相通。

又:《易·归妹》:“迟归有时”,《谷梁传·隐公7年》注引作:“迟归有待”。

通假例,教材p1076

(3)识联绵字

王念孙:“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其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经义迷闻》卷二十九《通说上》“无虑”条)

《颜氏家训·书证篇》:禮云:“定猶豫,決嫌疑。”离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為猶。”說文云:“隴西謂犬子為猶。”(按:《说文·犬部》:“猶,玃属。一曰:陇西谓犬子为猷。”)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听河冰無流水聲,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汉书·高后纪》“计犹豫未有所决”,師古曰:“猶,獸名也。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此獸性多疑慮,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一曰隴西俗謂犬子為猶,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云猶豫也。”念孙案:“犹豫”双声字(喻母),犹《楚辞》之言“夷犹”耳(《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非谓兽畏人而豫上树,亦非谓犬子豫在人前。师古之说,皆袭《颜氏家训》而误。说见《广雅》。猶豫也写作冘與、猶與、容與。黄生认为:“字本无义,以声取之尔。”(《字诂义府合按》p193)

△匍匐也写作匍扶、蒲服、蒲伏、扶服。(参见朱起凤《辞通》、王国维《联绵字谱》、符定一《联绵字典》)

三、据文证义(见课件)

☆训诂方法总是综合运用的。

△《读书杂志·汉书·荆燕吴传》“同情相求”条: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王念孙认为:①按照韵例。恶、助(鱼部),好、留(幽部),欲、趋(物转侯部),利、死(质转脂部)都押韵。唯独情、求不押韵。因此可能有误。这里既有声训的方法,又是观境为训。回忆古韵部,见教材p1062。

②参照异文。记载同一谚语,《史记·吴王濞传》作“同情相成”,《淮南·兵略篇》也作“同情相成”,情、成(耕部)正好为韵。

③错误原因。古书手抄,隶书“成”与“求”形近而误。这是“形训”。

第四节训诂著作形式

两种训诂著作,注释书和训诂专著。

一、注释书

由于古今语言文字的隔阂,古书的注解就成为必然。早期的注解书原书和注解很可能是分开抄写的。马融注《周官》自序:“著《易》、《尚书》、《诗》、《礼》传皆讫,唯念前业未毕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补之,谓之《周官传》也。……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就经为注。”经、注合在一起,方便阅读,但是也因此发生了经、注混淆的错误,成为后代校勘的课题。常见注释书有以下一些类型。

1、传注类

包括诂、训、传、注、笺等。

这类注释书的共同特点是将古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作为主要内容。

如西汉毛亨《诗诂训传》,东汉郑玄为之作《笺》。

2、章句类

这类注释书的特点是着重在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著名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3、音义类

这类著作主要以标音为主,以音示义。注释简略,兼涉校勘。

著名的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郑玄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厭也。即读qian,去声,慊,满足)。《释文》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4、集解类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家解说的书。如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孟子集注》。

5、义疏类

既释经文,又释前代注文。自西汉以来,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隋唐时还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奉诏编写的义疏称为“正义”,如唐孔颖达主持编写的《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

“疏不破注”有墨守前人说法的缺陷。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

杜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孔疏:谓武姜寐时生庄公,寤始觉其已生。

其实“寤”只是“牾”的通假字,牾,逆也。“寤生”就是难产。《史记·郑世家》:“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段,生易,夫人爱之。”可见司马迁也只认为是“生之难”。

6、补注类

补充订正前人注释。

如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是补充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的。

此外还有一种笔记体的注释书,常兼注释、校勘、评点等内容。如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诸子平议》、《群经平议》等。

注释书举例。P677

二、训诂专著

1、尔雅

我国最早的分类词典。一般认为是秦汉间人纂辑说《诗》博士的解诂而成。《释名·释典艺》:“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对同义现象的研究、利用有价值。

郝懿行《尔雅义疏》

2、方言

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全称《輶軒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编纂。

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尝以岁八月遣輶軒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宫。”

扬雄《答刘歆书》:“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

自觉收集研究方言俗语,开方言研究先河,留下大量古代语言资料。

钱绎《方言笺疏》

3、释名

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汉语音义关系的训诂专著。东汉末刘熙作。

刘熙《释名·序》:“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自觉、大规模地运用“声训”方法推求“语源”,表明对词语语义、语音关系认识的加深,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当然,具体结论有的可商。

清代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4、说文解字

第一次对汉语词汇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训诂专著。东汉许慎著。

训诂成果、方法对后世影响大。“许学”

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第五节训诂术语p680

一、曰、为、谓之

二、谓

三、貌、之貌

四、犹

五、之言、之为言

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

补充:

辞(词)也:专释虚词。

统(浑)言、析言:对词义同、异进行分析。

对文、散文:对言语运用中同义词的差异进行分析。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叔向问晏子曰:“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如字、读破:分别说明是常用义读音还是变读以区别词义。P1079

脱(夺)、衍:校勘术语,分别说明掉了字和多出字。P680

当作、字之误:校勘术语,说明错字。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裴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

练习p747四、五、六题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的方式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探求词义的方法。前人习惯把它分成三类:声训、形训和义训。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具体地说,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孟子·藤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在当时的文献正文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秦汉间的《尔雅》和汉代的《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例如:《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同音相训) 《尔雅·释言》:“宣,缓也。(音近相训) 《说文·上部》:“旁,薄也。”(音转相训) 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具体有三种方式: (1)用声母训声子,例如:《尔雅·释言》:“讹,化也。”《释名·释形体》:“帽,冒也。” (2)用声子释声母,例如:《尔雅·释言》:“干,扞也。”《说文·古部》:“古,故也。”《释名·释形体》:“眉,媚也,有妩媚也。” (3)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例如:《尔雅·释言》:“葵,揆也。” 《释名·释形体》:“恭,拱也。” 二、形训——因形求义的方法 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注:“明谓日月。” 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都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如《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众《周礼注》:“忠,言以中心。” 《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说文解字》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它对字形的解说多半是为了释义。例如:命:使也。从口令。 吠:犬鸣。从口犬。 戒:警也。从共戈,持戈以戒不虞。 之所以可以采取形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与词的本义有直接关系。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义训并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而是直接陈述语义。从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关系来看,这种训诂方法又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同义相训 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例如: 《尔雅·释言》:“增,益也。”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 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 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 (4)、文字方面 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 ?第二、古今用字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 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 文档大全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指训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训诂的方法很多,有注音法、析句法、校勘法、释义法等,前代训诂学家通常把解释词义的方法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其实形训、声训的的目的仍然在于解释词义,应属于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下面重点介绍形训。 一、形训原理 1、何谓形训? 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据形索义。 语言里面的词只有语音和语义,无所谓形体。形的概念,产生于文字。早期的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表意性,这就使得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成为可能。《说文解字》全面采用了形训的方法,分析字形,推求本义。如:刀、取(见教材P125) 2、形训的理论依据——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六书”的具体含义不得而知。到西汉才有了解释,著名的有三家:P126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后来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此为著名的“四体二用”之说。 二、形训的类型 1、以形说义(见教材P126-129) (1)象形字的形训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形态、状貌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由此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如:P127~8 口自目吕犬万牛竹臣羊合体象形:瓜页(2)指事字的形训(见教材P129-131) 抽象的义理是无法用象形的办法来造字的,因此,“事无形,故须有所指以见意。”这就出现了指事字。如:十廿卅上下甘亦朱寸刃元本末 (3)会意字的形训(见教材P131-134) 会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及所表达的意义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对会意字进行形训,首先要明白各个独体字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才能去体察组合在一起的意义。如:及之祝戍林兼森磊

训诂学名词解释1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05训诂的方法(1-4)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一) 一、几段故事: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

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

训诂方法之一:观境为训 (一)据境索义 (二)可怜 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 居易《卖炭翁》) 2.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 母爲汝求。(《孔雀东南飞》) 3.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唐白 居易《曲江早春》) 4.可憐芳歲青山裏,惟有松枝好寄君。(唐卢 纶《早春》) 5.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唐白 居易《长恨歌》) 【可憐】1.值得怜悯。2.可爱。3.可喜。4.可羡。5.可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

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三)失和 1. 一个例子 (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并州刺史来机、叙州刺史刘康当之官,商亲喻之曰:“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二君皆表素疾恶,欲分明黑白。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况戎狄乎!宜防其大恶,忍其小过。”机、康不从,羌戎扰动,机、康皆坐事征。(《后汉纪·顺宗纪二》卷十九)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 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语源) 2、斥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析言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例如: 《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 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例如: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辞(词) 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古文今文 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郑玄即兼通古文、今文诸经,他在经文中采用了今文,则在注文中往往注明某字古文为某。例如: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郑注:“古文某为谋。”意即经文从今文,用“某”字;古文经写作“谋”字。 (2)故书指郑玄注《周礼》时所见到的其他版本。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作宾’。” (3)通语凡语通呼为扬雄的《方言》中,用以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例如:《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 (4)转语语之转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今按:“庸”、“倯”为迭韵相转。

训诂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集解——两种解释,一,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二、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3、音义——“音”指辨音,“义”指释义,音义指文字的读音和意义。 4、声训——一、.声威教化。二、训诂学术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汉刘熙《释名》为声训专书。 5 读破——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 6、读曰——又作“读为”,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 7、章句——解释 1.诗文的章节和句子。2.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3.指文章﹑诗词。 8、《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段玉裁,生于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宇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南溪、富顺等县知县。《说文解宇注》从乾隆庚子即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成书于嘉庆戊辰年即公元1808年,时间长达近三十年,刊行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 9、《经义述文》——《经义述闻》是一部从经学、小学和校刊学角度研究《周易》、《尚书》、《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其中约有一半是记述其父王念孙的关于经义的论说,故书名曰「经义述闻」,但也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见解。本书大多为随经文所做的训诂和校勘。综观《经义述闻》全书,其要在校正古书文字和阐释文字假借两方面。历来学著对《经义述闻》评价甚高。该书在训诂和校勘上的卓越成就使它在中国语言学史和清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文史》:近人章炳麟(太炎)撰,9卷。该书是探索汉语同源字的专著认为《说文》中的“独体字”和“准独体字”分别为“初文”和“准初文”合计510字,即这些字是原始字,其他字由此演变而来。 11、《释名》:东汉刘熙作,《释名》仿照《尔雅》的体例,《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 12、《诗集传》:简称《集传》,共20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南宋朱熹撰,一般认为,《诗集传》是全面批判《毛诗序》的。 1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所释经书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14种,按写作的时代顺序排列。

第六讲 训诂方法之义训

第六讲训诂方法之义训 一、什么叫义训 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就叫义训。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义训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三种形式。 (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如: 僖,乐也。 接,交也。 祺,祥也。 蒙,覆也。 《诗经》:“硕鼠硕鼠”郑笺:硕,大也。 《尚书》:“九族既睦”孔传:既,已也。 (二)反义为训简称“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后世只通行其中一个意义,训诂学者为了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如: 《尚书》: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同心同德。

《尚书》: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孔安国传:乱,治也。“乱”在《尚书》时代有“治理”和“紊乱”两个相反的意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 (三)递相为训就是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同。 《尔雅·释言》:速,徵也。徵,召也。邢昺疏:转相解也,皆谓呼召。 这种方法的使用应该注意:如果释词和被释词都是多义词,那么递相训释的义项所表示的概念必须有同一性,否则就会犯移花接木的错误。 三、义训的实质——据文证义 形训是从字形分析寻找解释词义的依据,声训是从读音线索寻找解说词义的依据,义训是不利用语音和字形线索,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只是就文献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解释词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如杜诗:山城仅百尺。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又,家累仅三十口。柳文: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由唐人诗文的用例排列归纳得知,“仅”有“几乎”、“将近”的意义。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人思。李世民《咏烛》 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柳永《倾杯》 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顾琼《玉楼春》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 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10. “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