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脉血液回流,如上腔静脉综

合征、穿刺部位血栓等

⑤穿刺部位有感染性病灶、

开放性伤口、放疗史、颈部

或上纵膈肿物

⑥已知对输液港或导管材

质过敏

⑦严重肥胖的患者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和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的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的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的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和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的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的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

(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的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和长度最短的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的输注。

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抗肿瘤药物时,输注结束后不保留导管。

3、中长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仍属于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7-49天)使用静脉通道的患者,不需要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PICC和PORT适用于长期输液,可输注任何性质药物,不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5、CVC使用时间不超过6周,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治疗计划,药物性质,用药 方法正确选择输液通路和输液器材,这是责任护士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掌握相关知识,给患者一个好的建议,选择正确的血管通路和器材,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满意度。 穿刺工具 根据导管长度分为短导管,中长导管,长导管;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 1、外周静脉导管为长度小于或等于7.5cm的导管,也称静脉留置针。长度为7.5~20cm的导管称为中长导管。 2、中心静脉路径分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和置入型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 各种静脉导管适用与不适用范围:

脉血液回流,如上腔静脉综合 征、穿刺部位血栓等 ⑤穿刺部位有感染性病灶、开 放性伤口、放疗史、颈部或上 纵膈肿物 ⑥已知对输液港或导管材质过 敏 ⑦严重肥胖的患者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 还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和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的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的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的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和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的限制 (1 )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的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

静脉输液通路及装置选择的指导意见

静脉输液通路及装置选择的指导意见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于2013年11月颁布,2014年5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的医务人员。从“护理”到“治疗”,意味着输液不仅仅与护理人员有关,而是任何参与输液治疗的医护人员的责任,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根据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的性质为患者选择建立合适的静脉输液通路。 一、根据药物的PH值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输液通路。指南把保护血管放在首位,静脉使用的药物PH值<4.1,在无充分血流的情况下,可导致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PH值>8.0,可造成静脉内膜粗糙,有血栓形成可能性,宜选择深静脉通路。常用药物PH值见附表1。 二、根据药物的渗透压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输液通路。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宜选择深静脉通路。常用药物渗透压见附表2。 三、依据药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输液装置。 (1)《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出:输注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输注时应避光的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如:顺铂、达卡巴嗪、硝普钠、甲钴胺等药物。 (2)经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液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这些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梗死、出血、肉芽肿、肺纤维化、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等。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减少输液

反应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出: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根据药物品种,分类如下: 脂肪乳剂见附表3、化疗药物见附表4、中药制剂见附表5。 五、说明书注明需用配有1.2μm的过滤器输液器的药品:注射用兰索拉唑 附表1: 附表2:

2016年ins指南更新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2016 年INS 指南更新——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导读2016 年INS 指南更新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是 通过整合已有证据和研究结果,验证和提升实践,为临床人员提供了一个指导临床选择适宜VAD 的框架和参考依据, 选择伤害最小的VAD,在最可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更换装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专业责任、拓展静疗知识、做好循证实践,为患者提供最佳照护。 血管通路装置(VAD )的适应症和使用指南应建立在遵照医疗机构的制度、程序和/或实践指南的基础上,并参照生产商的说明来进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临床医护人员应掌握如何选择血管通路装置(VAD )的方法,包括根据解剖知识,血管生理,不同血管通路装置适应的输液治疗等对病人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并做出选择,此过程需要输液医务人员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专业的分析。2016 版INS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1]确定VAD 选择的首要目标是:选择伤害最小的VAD ,在 最可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更换装置,降低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的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内容如下。 并发症发生率。新指南对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中等长度导 1.外周静脉短导管/中等长度导管的选择需考虑(但不限于) a.输注液体的特性(如,刺激性,腐蚀性,渗透压等),是否 有可进行外周静脉穿刺的部位; b.治疗时间(外周静脉短导

管:少于 6 天; 中等长度导管: 1?4周)c.不要应用外周静 脉短导管 /中等长度导管连续输注发疱剂, 胃肠外营养或渗透 浓度超过>900m0sm /L 的液体[2]。d.患者有血栓病史、血液 高凝状态、肢体血流不畅或是肾病晚期需要保护血管的情况 静脉可耐受的抗生素、补液液体、疼痛药物 f.应用中等长度 导管间歇性输注发疱剂时需要警惕不易监测的药物外渗,有 研究报告静脉输注万古霉素少于 6 天时,采用中等长度导管 是安全的[3]。g.外周静脉短导管型号的选择,原则是采用在 能达到治疗目的、满足患者需求范围内的最小型号:对大多 数静脉治疗考虑应用 20-24G 的导管(大于 20G 的外周导管 容易引起静脉炎) ;新生儿、儿童、老人可应用 22-24G 的导 管以降低与穿刺相关的血管损伤。需快速输液的情况如创伤 患者等可考虑应用大型号的导管(16-20G )。输注血液制品 时,根据穿刺静脉的尺寸采用 20-24G 导管,当需快速输注 时,推荐使用更大型号的导管 2.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2016 新指南中为减少建立不必 要的中心静脉通路,增加了制定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应用指征 的循证列表(但不限于以下情况):a.患者状况不稳定,治疗 方案复杂b.阶段性化疗超过3个月C.需要连续输注的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e.长期间断性输液治疗(如,任何药物治疗 时避免应用中等长度导管。 e. 中等长度导管可用于输注外周 如:胃肠外营养,补液,给药,血液或血制品) d.侵入性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得自身情况,治疗计划,药物性质,用药方法正确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得舒适度与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得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得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得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得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与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得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得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得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得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得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得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与长度最短得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得输注、 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抗肿瘤药物时,输注结束后不保留导管、 3、中长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仍属于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7-49天)使用静脉通道得患者,不需要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PICC与PORT适用于长期输液,可输注任何性质药物,不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5、CVC使用时间不超过6周,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118252077.html,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作者:杨丽李楠马里静苗丽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上下肢静脉输液的区别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抢救及其它特殊诊断用药。方法选择住院病人2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例。即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比较2组静脉输液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达到有效药浓度的时间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 结论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上下肢静脉输液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1]。 【关键词】?上肢静脉下肢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6(a)-0066-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主要的给药途径以及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体 现了护理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反映出该医院护理质量的优劣,对医患关系和治疗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临床护理操作及一些特殊诊断用药过程中,开放静脉是每位医护人员,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如何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 注到患者体内[2],准确而迅速地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我们发现,上下肢静脉解剖特点的不同和生理学上差异会影响治疗效果,值得研究。而护士群体有79%的人回答可足背静脉给药。可见加强静脉给药部位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为探讨总结上下肢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一些应用特点、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现将我科20例住院病人上下肢静脉输液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抽取20例,分成2组,每组10例。上肢静脉组(单日入院),男8例,女2例;下肢静脉组(双日入院),男10例。全部病人所用药物均为升压药多巴胺,且公斤体重分钟内滴注浓度相同。 1.2方法 1.2.1血管选择重症和急危病人以及慢性患者的应该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争取抢救时间为目的。选择弹性好、直径粗、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如:选择腕关节以上3cm,肘窝以下2cm范围内的静脉,也可选择下肢的大隐静脉。而对于慢性病患者,应按先细后粗、先远后近的原则,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不然就会造成血管弹性

最新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3如何选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当需要持续给予患者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或渗透压超过900 mOsm/L的液体药物治疗时,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进行输液治疗。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导管的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参考2015版指南和2016年美国肠外及肠内营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协会成人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按照患者-干预-对照-结局模式构成临床问题,对相关临床问题进行证据合成,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后给出推荐意见和证据阐述。 一、相关名词定义: 1、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2、中心静脉导管(CVC):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大隐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完全置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携带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合并发热(体温>38 ℃)、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检查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药敏结果相同的同种致病菌。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3如何选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得自身情况,治疗计划,药物性质,用药方法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得舒适度与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得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得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得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得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与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得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得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得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得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 (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得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得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与长度最短得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得输注。 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抗肿瘤药物时,输注结束后不保留导管。 3、中长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仍属于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7-49天)使用静脉通道得患者,不需要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PICC与PORT适用于长期输液,可输注任何性质药物,不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5、CVC使用时间不超过6周,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

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小儿,血管,通道,选择,图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三节、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及建立 学习目标:识记:1、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理解:1、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及建立方法应用:1、在临床中,掌握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合理评估选择适宜的静脉通道2、在临床中,掌握小儿血

管通道的建立方法3、了解小儿pIcc置入方法 一、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 建立有效的血管通道是临床进行相关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需根据患儿的特点及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道道。(一)目的 1、根据病情及年龄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2、使小儿舒适地接受静脉用药。(二)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1、避开动脉血管,选择静脉通道。 2、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选择适宜的静脉通道。 (1)3岁以下多选择头皮静脉,此阶段头皮静脉表浅清晰,易于固定,方便照顾。(2)3岁以上多选择手,足背静脉,此阶段小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而手、足背静脉变粗变长,易于穿刺和固定。 3、选择弹性好、粗直且局部光洁、无红肿硬结及瘢痕的静脉。 4、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5、避开关节等不易固定的部位。 二、小儿头皮钢针的置入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 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头部皮下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输液方法。(一)目的 1、应用小儿头皮针建立短期临时静脉通道。 2、利用临时静脉通

血管通道

第一部分血管通道器材应用概览 学习目的: 1.了解血管通道器材的发展历史 2.了解INS对与PICC有关的具体建议 第一章血管通道器材的发展 血管通道器材定义 血管通道器材来自于英文名称Vascular Access Devices,简称VAD,特指建立血管通道的工具。VAD从大类上分外周静脉输液器材和中心静脉输液器材。两类产品中使用的适应症不同,并根据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置入部位不同具体分为如下几种亚类。 表1-1-1 血管通道器材分类 V AD的历史与发展 1912年,Dr. Bleichroder, 一名德国医生将一导管通过臂部放置在中心就静脉。他的试验没有被公开发表。 1929年,史上有记载的类似目前使用的PICC的导管被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一个名为Forssman 的德国医生对其前臂臂窝处进行麻醉后,通过一个穿刺针将一条4F的导尿管放置到他靠近心脏附近的上腔静脉中,导管末端位置最终通过X光片准确定位。他的这项试验使他赢得了第一个使用PICC的认可。 1941年,跟随Grollman之后,Cournand研制了一种放置于心脏的导管,这种导管由丝质材料制作,柔软、弹性、不透X射线,自肘前静脉放置。 1945年,Dr. Lawrence Meyers发明通过钢针于肘前静脉放置一种9-12英寸长的导管。1949年,Duffy是首个将聚乙烯(Polyethylene)广泛应用于股静脉、肘窝静脉、颈外静脉的人。

最原始的PICC主要用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50年代,随着患者对中长期输液的要求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将液体直接输注到上腔静脉要比通过外周静脉输注的效果好。通过外周置放导管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1957年,Ross描述了一种通过头静脉、贵要静脉切开的方式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技术。 1959年,Hughes和Magovern记载了临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使用情况。而贵要静脉和肘窝处静脉被用来建立与中心静脉通路的连接。 1962年,历史上第一支硅胶导管被Steward和Sanislow研制成功。 60年代中期,Hickman 及Broviac导管开始在美国西雅图大学出现。 1964年一种用于腹膜透析的导管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被发明。 1966年,Dr Henry Tenckhoff 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建立皮下隧道来放置一种带涤纶套袖的导管来解决细菌生长和导管感染问题。这就是隧道型CVC的雏形。 70年代,Hickman和Broviac导管被研制成功。Dudrick介绍说该种导管可用于长期输注胃肠外营养剂。 1969年, Dr Belding Scribner, 一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生试图通过动静脉瘘管(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用来进行血液透析的一种血管通路) 输注TPN。他发现患 用硅胶材质导管利用14Ga的穿刺针在肘窝处静脉留者的外周血管非常不耐受TPN这种乳液,这个发现最终导致Dr Belding Scribner决定开发研制留置型的中心静脉导管。第一支能在临床应用输注TPN的留置型CVC于1970’s早期被Dr Scribner、Dr Jack Broviac、Jim Sisley研制成功。最初的Broviac? 导管管腔虽然比较小,还是可以输注。但问题也不断出现,特别是采血时。 1972年, Dr Robert Hickman联合Jim Sisley发明了更大管腔的Hickman CVC导管,这种导管最初在Fred Hutchinson肿瘤研究中心主要为肿瘤患者采血或输注化学性药物。1975年Evermed成立后,Jim Sisley 与Dr Hickman继续研制开发出了双腔CVC,这种导管一个管腔可以输注TPN,另一个管腔可以用来采血。1984年,Evermed公司为Davol公司所收购。Davol 是美国巴德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所有巴德出品的导管全部由医用等级的硅胶制成,其柔软性和抗血液凝结的特性使其特别适合被长期放置于上腔静脉中。 这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巴德公司也将该种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了极致。目前,来自美国巴德公司所有的中心静脉导管全部具有阻止细菌移行和促进组织生长的涤纶套袖。 1975年,Baxter Intrasil PICC上市 使置导管初次被Hoshal记载。

各种血管通路的护理

各种血管通路的护理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有人将血管通路称之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 一、血管通路的种类 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将血管通路分为两类: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 临时性血管通路是一种过渡性的方法,一般在需要尽快透析时使用。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 二、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直接穿刺、动静脉外瘘及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股静脉、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 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和那些慢性肾功能衰竭而且尚未 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患者,以及那些由于急性中毒等需要临时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是最适合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则会有一些并发症,所以此种血管通路只能短期内使用。 (一)、动静脉直接穿刺 直接动静脉穿刺常选择桡动脉、足背动脉、耾动脉。 直接穿刺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急性药物、毒物中毒需用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伴高容量心力衰竭需紧急作单纯超滤脱水 以及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者。现在基本已经不在应用于临床,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许还有少数 应用。 (二)、动静脉外瘘:是60年代初ARF、CRF血液透析的主要通道。目前基本不使用。(三)、临时性静脉插管 1、颈静脉插管:是首选的插管途径。 2、股静脉留置插管:是最安全、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容易出现贴避现象和感染。 3、锁骨下静脉留置插管:因其操作难度大和风险较大,易出现血气胸等并发症,一般不提 倡锁骨下静脉。 4、留置导管的护理操作常规:1、换药:先检查导管是否固定、缝针有否脱落及局部有无渗 血、渗液、红肿。2~3天换药一次,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特别是糖尿病肾病的病人。 常规消毒,将插管处的分泌物及血痂要插干净,防止感染。2、封管:①取下导管处的无菌 敷料,取下肝素帽,抽出导管内的封管肝素和可能形成的血凝块。(动脉和静脉导管个用一个一次性针痛,各抽出两毫升血弃去。)②酒精棉球消毒管口,动静脉导管各注入生理盐水 3~5ml。③再各注入相应导管容量纯肝素或肝素生理盐水,然后更换新的肝素帽。④导管口用无菌敷料包裹并妥善固定。3、股静脉留置插管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告诉患者注意自 我护理,防止管路脱落,特别是在脱裤子的时候要避免将导管拉出;禁止穿刺部位90度弯曲,并告知导管滑脱时的自我紧急处理方法。②操作时注意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4、局部保持干净,敷料整洁,避免淋浴。 5、留置导管常见并发症:感染、血栓、空气栓塞、出血、流量不佳。 6、留置导管拔管护理 拔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纱布按压拔出,指压20~30min,拔管后局部观察有无出血现象。拔管当天不能淋浴,以防感染。股静脉拔管后4h不能活动。 7、留置导管的宣教 ①留置期间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清洁。②股静脉导管者不宜过多活动。③血液透 析患者的留置导管不宜做他用,如抽血、输液等。 三、永久性血管通路 (一)永久性血管通路的种类: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法、动脉浅表化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