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现状

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

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

一种制度。同时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2.2 对国内家庭农场的研究

2.2.1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研究

朱博文[1]在国外家庭农场模式一文中提出美国的大中型家庭农场,法国的中型家庭农场,日本的小型家庭农场三种模式。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顾晓峰[7]在2010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松江为代表的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这种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承包100亩以上的农田,从事水稻、二麦大宗作物生产经营者,在其承包农田内发展适度规模生猪生产,农场主即种植农作物又饲养生猪,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强洪[8]在2010的在农民文摘一文也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包括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循环农业家庭农场四种模式。

2.2.2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研究

段应碧[9] 在2008年就提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农村地区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模式,建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发展的两个微观基础工作:高度集约的专业化农户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这一问题。王光全[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七点可行性理由: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推进同步小康步法。二是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农民积极性,释放农业潜力。三是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四是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场品质量安全,等利于政府监管。五是可以解决当前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六是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难题。七是解决农村城镇化难题。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

对策研究一文中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土地产权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生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中的产业化经营需求,进而分析家庭农场与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产权理论可以用来分析集体土地制度下的农户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用益权,并且分析可以分析农场中的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可以利用规模经营理论来分析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选择。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Andrea Zimmermannetal [12]认为环境和经济对农场的影响及单一农场对农业及农业环境政策的反映取决于农场的规模、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胡光明[13]认为家庭经营能够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是以血缘和婚姻关系联系到一起,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它成为社会中最富有内聚力的社会细胞和经济细胞,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创造力。

2.2.3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条件研究

林琦[14]认为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农村土地使用权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流动,并出现一定的集中现象。(2)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农业形式进行鼓励与推广。(3)机械、农业种植技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4)农名较为陈旧的思想观念向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转变。许莹[15]认为通过合理的流动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政策上的保证尤为关键。通过流转讲土地集中于种田能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许莹[15]提出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内在要求,在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后,种田能手或种植大户就能够开展规模经营,建立家庭农场,推广使用农用机械,开展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朱海涛[11]通过对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经营、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较高的农民素质分析研究,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Robert Napier [16]认为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家庭农场要想在新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开发人的能力,这是保证家庭农场在变革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2.2.4 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研究

林琦[14]2013年提出以农民自身需求为主体,从观念开始转变,以“送货上门”

理念为基础,改变科技服务方式,以科技促经济,体现家庭农场优越性的途径对科技服务体系进行创新。王光全[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搞好家庭农场的认定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各行业收益机制;妥善处理扶强抑弱,环境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原有的合作社、基地组织或实体通过更改注册名称等方式建成的家庭农场不予认可的问题。岳正华.杨建利[17]提出了确定土地权属关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土地”问题;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人才”问题;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问题;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避免“一刀切”的方法。胡光明[13]认为目前家庭农场承包土地中模块分散的状态必须改变,要采取措施,调整布局,加大对土地的政治和调整力度,为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创造条件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含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供资金支持,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促进农场经营结构多样化,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七点途径。筱梅[18]认为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需要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土地流转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管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权益。

2.2.5家庭农场的特征研究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19]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蒋辉[20]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关付新[21]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农民、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朱学新[22]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性经营、市场为导向、利润最大化、适度、规模化四个显著特征;

何多其[23]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商品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法人化五个显著特征。

3.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大量的研究者对于家庭农场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的合理性、前提条件、发展途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对于家庭农场的历史变迁、模式、重要性、必要性和现代意义以及限制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说明。但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效果评估、农场主培养、政府和农场主角色定位尚有不足。4、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家庭农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呢?他们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又该怎样发展家庭农场呢?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家庭农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对家庭农场典型大国(美国、法国、日本等)的家庭农场进行分析,并且与家庭农场薄弱国家(中国、印度等)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找出高效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最终得出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本文在内容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家庭农场现象,主要介绍发展家庭农场现象、发展家庭农场的国别现象、发展家庭农场国内地区现象、美国的发展家庭农场现象现象;第三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原因分析,包括纯经济原因,发展经济学原因,制度经济学原因、社会文化原因、政治制度原因;第四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五部分是结论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比较与分析,完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根据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家庭农场状况,从中得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方法,进而为现存的发展家庭农场课题提出建议政策。

参考文献

[1] 朱博文, 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2005(5):87-91

[1] 朱博文. 国外家庭农场模式. 湖南农业, 2013(6).:38。

[2] 刘志雄. 美国农场变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调研世界, 2005(4). 30-32.

[3] 张妮妮,徐卫军美国农场问题分析. 世界农业, 2010(8).25-29.

[4] 贾佳佳,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2009(9):2-4.

[5]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

版社出版,1959.

[6] 克拉夫,马伯格.,仲子、叶苍译《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1989

[7] 顾晓峰. 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探索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0(6):23

[8] 强洪.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 农民文摘, 2013(5):26。

[9] 段应碧. 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认真探索的几个问题[J]. 红旗文稿, 2008 (9):17-18.

[10] 王光全.家庭农场模式初探. 理论与当代, 2013(4).:41-42

[11] 朱海涛. 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2(6):11-13

[12] Andrea Zimmermannetal,Thomas Heckle,Ignacio Perez,2009.Modelling farm structural change for integrated ex-ante assessment:review of methods and determin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2:601-618

[13]胡光明.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J]. 中国农垦, 2010(3).:36-38

[14]林琦.家庭农场模式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浅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第24卷(7).:

115-118

[15]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85-87

[16] R obert Napier,杨静,郑春慧.21世纪家庭农场人力资源的开发[J]. 世界农业,WORLD

ADRICULTURE 2002(2).:48-50

[17]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第

34卷(4).:423-424

[18]筱梅发展家庭农场的三条建议.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3.:1

[19]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 经济学家, 2013(6).:

48-50

[20] 蒋辉.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8:7

[21]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3):47-51

[22] 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41

[23]何多其.19世纪美国西部家庭农场制度与传统农业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30

数据资料收集

一、国家政策

1、国家一号文件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2、国家扶持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

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须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

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二、湖北省家庭农场政策

湖北出台政策规范家庭农场登记尚属全国首例:《意见》规定,申请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应具备5个条件:投资人为农村户籍或具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然人;经营范围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可兼营相关研发、加工、销售、服务类等项目;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期限不低于5年;符合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等。申请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应向工商部门登记机关提交5种材料:设立登记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投资人家庭户口簿复印件及表明有亲属关系的全体投资人签署的说明材料;用于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经营权证明,其中属于投资人家庭或本人承包的农村土地,提交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承包合同复印件;属于流转取得的农村土地,提交乡(镇)财经所(经管站)出具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备案证明》;国家工商总局提交材料规范中要求的其他材料。

(1)、努力发挥家庭农场的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潜力已经充分挖掘,其效力已经充分释放,在农村资源要素逐渐减少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下,创新型的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它符合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是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家庭农场的内涵赋予其积极正能量,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的积极示范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新引擎。逐一解读家庭农场予以界定的认定标准,探寻出其发展奥秘就是源于创新、源于专业、源于规模、源于稳定。正确把握家庭农场与生俱来的四大特质,使其嬗变为巨大优势,立足于风云变幻的市场,沉着冷静、灵活应对,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农业经济形式。

(2)、进一步挖掘家庭农场的发展潜力

我省家庭农场综合效益明显优于全省农户平均水平,但从目前看,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①发展家庭农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

资金规模。补贴资金要向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同时提供融资服务、给予贷款贴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在财力上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土地流转制度。目前在我省全部流转耕地中,约三成流转入家庭农场,要继续引导承包土地合法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农户把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过土地整理,再向家庭农场流转,充分保障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物力上夯实家庭农场稳步发展的牢靠地基。保障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常态化。要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科技素质,提供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支持,在人力上给力家庭农场发展更上一层楼。

②应逐步拓宽产业覆盖面。目前我省家庭农场规模中,种养业类型农场比重达到九成以上,而其他综合类农场占比不到一成。产业是家庭农场的活力源,没有产业支撑,家庭农场难以为继,要进一步拓宽家庭农场的从事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或转型为服务型农业,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③发展家庭农场,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现阶段的家庭农场大多是种养大户起家,急需注入强动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上台阶,管理出效益。建立相对齐全的农场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财务收支记录等,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

④发展家庭农场,应更加注重增强品牌意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家庭农场应依托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组织力量,提升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要拥有自主品牌与商标权。靠品牌打天下,树立自主品牌形象,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拓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倡导生活消费新观念。利用品牌效应,让市场倒逼需求、需求倒逼生产,在倒逼机制中顺势而为,扩大生产规模。展望未来,家庭农场前途无量,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其潜力还未充分挖掘,还须内外兼修。到广阔的农村去,那里大有可为,伴随着资本下乡的热潮、产业转型农业的美好愿景,家庭农场模式或将加速。

(3)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加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推行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又将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之力。在其必将快速发展之际,应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严格把好审核关,防

止良莠不分,坚决杜绝以家庭农场之名套取扶持补贴资金乱象,为我省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片净土。

业面对的是自然和活生生的生产对象,它们是具有生命特征的,这也决定了农业经营有别于流水线式的现代工业模式,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就能很好适应农业生产的这一特殊性,为有利于家庭农场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更坚实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规模过大化。现阶段,我省家庭农场中有35%的劳动力为常年雇工,而家庭农场要求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故而强调的是适度规模。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增加常年雇工,就会出现二次转包土地的情形,有可能出现非农化,这与发展家庭农场的初衷相违背。

速度过快化。欲速则不达,家庭农场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原则,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上,既要保量更要保质,以免匆忙上马留下后遗症。

监管真空化。权利和义务对等,在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就有义务接受监管。所以要建立监管、审核、复核、淘汰机制,避免由于监管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农场空壳化现象。

食品安全化。当今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毒姜”、“镉米”事件一直困扰着我们,率先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从源头抓起,保障食物安全责无旁贷。

面源污染化。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增强责任意识,时刻注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做起,如生活垃圾处理、农药包装回收、农膜回收利用等,努力打造美丽的农场家园。

统计盲点化。家庭农场是新时期的新事物,目前我局在单独统计家庭农场方面乃是空白,为全面详实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应建立统计报表制度,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掌握家庭农场最新经营动态,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

三、荆州市家庭农场政策

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试行: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为贯彻落实中央2013年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省里尚没有家庭农场具体管理意见的情况下,荆州市农

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迅速行动,组织专班,认真研究论证家庭农场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荆州实际,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并于日前印发辖区各县市区试行。《办法》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以及市、县两级经管部门对于培育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职能和管理措施。《办法》的发布,将会对荆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精心部署定目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分管农业的市委常委万卫东同志在1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调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进展情况,要求对今年全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目标进行分解,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创造亮点,要摸清规律,分类指导,推动发展。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确定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集中精力,认真调研,着力创新,力求突破,营造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2)、制定标准打基础

家庭农场是新生事物。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注册办法以及实现途径尚不明晰。对此,市经管局以创新的精神,从头开始,首先制定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及配套管理制度。2月下旬至3月上旬,市经管局对全市的专业大户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和统计,并与畜牧、水产部门共同研讨,对专业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我市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并设计印制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证书。随后,市经管局又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示范管理制度》、《荆州市家庭农场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市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3)、及时认定促发展

制度建立后,落实工作就是当务之急。3月下旬以来,各县市区分别召开了乡镇负责人会议,组织全体经管干部学习讨论制度,广泛宣传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指导和鼓励专业大户积极申报家庭农场,并及时办理认定登记手续。广大经管干部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农场的基地和仓库,核实材料,实地勘察,认定登记了121个家庭农场。

(4)全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进行认定,指导家庭农场做好年度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帮助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搞好家庭农场经营业主的培训,同时对《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与工商部门衔接关于家庭农场注册事宜。

四、相关数据统计

国家家庭农场数据

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一是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二是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

三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其中,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占19.5%;500-1000亩的有1.58万个,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占1.9%。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四是一些地方注重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2012年,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元。

湖北省家庭农场数据

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省家庭农场总数43370个,其中:种植业14068个,养殖业25204个,综合类4098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250.24万亩,平均每个种植业农场经营规模178亩,经营规模在500亩以上的705个。家庭农场年经营总收入9820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22.6万元,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

上的4263个。家庭农场劳动力19.84万人,平均每个农场4.6个;其中常年雇工6.9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雇工1.6个。

湖北省农村家庭农场基本情况表

荆州市家庭农场数据

目前,全市经农业(经管)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21个,其中:种植业类46个,总面积23160亩,平均规模503亩;水产养殖类10个,总面积3760亩,平均规模376亩;畜禽养殖类46个,包括牲猪、肉(蛋)鸡、肉(蛋)鸭、山羊等养殖;种养综合类19个,主要包括“水稻种植+养鱼”模式、“养猪+养鱼”模式、“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模式等。总资产近4亿元,预计今年纯收入过1800万元,户平可达15万元。

扶持政策数据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

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蛋鸡养殖场477个,肉鸡养殖场227个,肉牛养殖场347个,肉羊养殖场440个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马海龙,张 (天津商学院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摘 要:回顾了组织承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组织承诺的定义、前因和后果变量、组织承诺的测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外部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也获得了扩展。 关键词:组织承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4)06-0025-05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如何处理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已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员工的主观需求和结构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组织的绩效,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组织承诺对于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改善组织与员工的关系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重视。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反映雇员和组 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直到20世纪70年代,组织承诺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组织承诺的定义 Morrow 分析了30种组织承诺的定义,他认为这些研究“往往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定义和开发出量 表进行测量,而对别人的研究很少关注”[1] ,因此,他认为组织承诺的定义存在严重的概念冗余。ArnonE.Reichers [2]将组织承诺的定义归纳为三类(见表1)。 表1 组织承诺的定义 定 义 理论特点 单边投入理论(Side 2bets) 承诺是与组织成员有关的报酬与成本的函数。当员工在组织服务的年限、薪酬等增加时,承诺也明显随之增加。这种理论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假设,关注的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 归因理论(Attributions) 承诺是个人与其行为的连结,这是由于当个人从事有意志的、明显的及不能更改的行为后,他会归因于自己早已对组织有承诺。这种理论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了维持其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 个人—组织目标的一致性(Individual/Or ganizationalGoalCon gruence)组织承诺产生于个人认同并且致力于组织目标与价值时。这种理论更倾向于社会交换,即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整理。 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天 津 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Tian jinUniversit yofCommerce Vol.24No.6 Nov.2004 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马海龙(1978— ),男,山西隰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周琴 2008105020311 1.文献综述 1.1概念的界定 “倦怠”这个词,最早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的小说中出现,它的词源为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随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工作使得自身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不堪,从而使得他们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满意度过低,无工作成就感等现象。而Maslach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不能很好的缓解自己在工作上遭受到的各种延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并且,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身上。这种定义标准被使用的最多,以后很多学者对倦怠的界定都是基于这个定义演化而来。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还是很少有关于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的。直到8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如,Fines&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2]。但是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而且,他们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Pines(1980)和Meier(1985)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自己所学课程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而对自己的课程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多一点,主要有: 台湾学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这个定义与职业倦怠的定义很相似。 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太大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 祝靖媛认为学习倦怠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资源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状态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与学习有关的逃避行为。 李永鑫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行为或状态,这种症状表现被称为学习倦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理解,都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校因为长期遭受到学业压力而没有得到缓解或释放,或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现有很多研究显示学习倦怠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比较严重,从李永鑫、谭亚梅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3]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作者:赵崇莲, 苏铭鑫, ZHAO Chong-lian, SU Ming-xin 作者单位:赵崇莲,ZHAO Chong-lian(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320;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苏铭鑫,SU Ming-xin(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31(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6条) 1.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帅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4(05) 3.李超平;李晓轩;时勘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6(01) 4.KOMPIER;MICHIEL A J Stress prevention in bus drivers:evaluation of 13 natural experiments 2000(01) 5.KRISTENSEN T S;BORRITZ M;VILLADSEN E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外文期刊] 2005(3) 6.PINES A;ARONSON E Career burnout:causes and cures 1988 7.HARDEN R M Stress,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is the swan exhausted7 1999(03) 8.HOBFOIL S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1989 9.MASLACH C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burnout 2001 10.MASLACH C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1982 1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外文期刊] 1974(01) 1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研究述砰[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 13.张琳琳;张静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05) 14.ELLOY D F;TERPENING W;KOHLS J A causal model of burnout among self-managed work teammembers 2001(03) 15.JAWAHAR I M;STONE;THOMAS H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burnout dimensions 2007(02) 16.AMMONDSON P Job burnout 2000(03) 引证文献(3条) 1.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 2.冯耕耘.汪胜华.乔雯湖北省三峡地区游船员工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旅游研究 2010(1) 3.邓俊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对策浅谈[期刊论文]-华章 20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11679573.html,/Periodical_nbdxxb-jykx200904014.aspx

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及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及发展方向背景回顾: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014年2月24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工作指导要求、管理服务制度、相关扶持政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政策、家庭农场的联合与合作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家庭农场”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概念,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多的疑惑和不同的解读。在本文中,绿维创景对其中几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一、概念释义---什么是“家庭农场”?

1.目前在国内官方或通常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并以农业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维基百科对“家庭农场”给出的定义是:“由家庭拥有并运作的农场,通常世代相传,是人类历史大部分阶段及当代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3.而农业强国美国的司法部门对“家庭农场”的解释是:“生产销售农产品,其数量需足以使得农场得到社区认可,以区别一般乡村住宅;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包括通过非农职业所得),以支付家庭和农场运作费用,偿还债务,维持不动产;由经营者管理;经营者及其家庭可提供数量可观的劳工;忙季可使用兼职劳工,并拥有合理数量的全职劳工”。 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家庭农场”在过去、当今及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世界各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和组成单位之一。 2.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水平仍处在发展阶段,部分地区还非常落后,十八大提出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丰富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浅谈组织承诺的内涵界定——兼论对二者关系研究述评(一)

浅谈组织承诺的内涵界定——兼论对二者关系研究述评(一)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述评 【论文摘要】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组织承诺作为工作态度的变量,是影响组织绩效、员工工作满意度及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阐述了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一、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最早提出满意度概念的学者是Hoppock(1935),他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在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受。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Morse(1953)认为员工满意度是工作的客观特征与个人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Porter和Lawler(1968)把满意的程度视为一个人实得的报酬间的差距。Price(1972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一个工作体系中,成员对其在此体系中的角色所具有的感情取向。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归纳为三大类,基本概括了学术界对工作满意度的观点。 1、综合性定义 也称整体型概念。该类定义认为员工满意度是一种单一的概念,并不涉及工作满意度的各个方面和工作满意度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这实际上是把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做一般性的解释,重点在于员工对其工作及有关环境所抱持的一种一般态度。持此观点的学者除Hoppock、Price 外,还有Kalfeberg(1977)、Wexley&Yukl(1976)Locke(1969)、Blum&Naylora(1968Vroom(1964)等。 2、差距性定义 此定义是比较忽略工作本身带给员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述评的满意程度,强调工作者的满意以认为应得到与知觉实际得到两者间的差距而定。持此观点的学者除Porter&Lawler 外,还有Robbins(2005)Greenberg&Baron(1997)、Dunn&Stephens(1973)、Cambell(1968)等。 3、参考架构 也称工作要素定义。指员工对其工作构成的各个方面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从多维度角度出发,将员工工作层面、个人因素、工作本身等许多因素来对工作特性加以解释和比较,强调员工对于其工作特性层面的情感反应。(Kinght(1988)、Smith&Hulin(1969)、Homans(1961)、Gouldner(1959)、Morse(1953)。 二、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Becker(1960)年提出用于反映雇员和组织之问的心理契约。他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单方投入而产生的维持活动的一致性倾向。Porter(1968)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组织尽力的意愿,留在组织中强烈愿望和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接受。后来Sheldon(1971)结合了Becker&Porte的观点,将其定义为对于组织的一种态度或取向,这种态度或取向联合了个体对组织的认同。 Hrebiniak&Alutto(1972)在Becker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组织承诺就是为了更高的报酬、职位和职业自由度或更好的同事关系而不愿离开组织。Salancik(1977)运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讨论了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联系中将承诺定义为个体与行为活动的约束。Weiner(1982)结合Fishbien(1967)的行为意向模型,将承诺看成是一种规范性的动机过程,并认为组织承诺是使行动符合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了的规范J玉力的整合。Meyer&Allen(1990)认为组织承诺是一种心理状态或一种思维定势,在随后的研究中,Meyer&Herscovitch(2001)在不改变承诺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将组织承诺重新定义为一种能够将个体与一一个或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结合在一起的驱动力或思维定式。 纵观诸多学者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可以归为三类即单维观、二维观、三维观。 1、单维观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 开题报告 专升本0401 赵娜 指导老师:秦金亮教授一.选题意义 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更显其重要,而在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然而对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⑴。”同样地,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要想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因为生命活力的激发需要有活力的生命⑴。”那么如今的幼儿教师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生命,一则调查让我们堪忧。陈珠玲在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120名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忙而且特别累、“保育事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⑵。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更别提具有活力的生命力了。在我们对幼儿教师做预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这些就是明显的职业倦怠表现。职业倦怠或称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采用“倦怠”一词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⑶。而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⑷。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一种科普性的知识。但是在对各个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的人们进行倦怠研究时,常常把它看作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以此作为管理者进行调整、改进的依据。然而职业倦怠并不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倦怠并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出现,它是运动的、发展的,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运动、不断发展。显然,它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它是个运动体。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也局限于了解职业倦怠的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或应对的策略。只把握了它的静态形式,对于它的动态意义没有过多的关注。事实上,职业倦怠作为一个运动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当然它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那么它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是直线上升、螺旋上升,还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把教龄、年龄作为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主要是研究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职业倦怠的特点。 二、文献综述 1.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研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倦怠”一词从Freuderberg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一个年头,在这漫长的三十一年内,它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镇人民政府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市农业局《关于开展我市家庭农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为了解我镇家庭农场发展状况,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就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家庭农场的条件标准,逐户进行调查,做到不漏登一户、不错登一户的总体要求做好本次摸底调查工作。同时,抽调专人负责对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典型专业户入户走访,对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存在问题与取得经验进行调研。现将**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本镇以绿色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经济作物、林果业种植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随着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的家庭农场共有11户,其中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户,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6户。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呈现多元化,覆盖面逐步拓宽。种植业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向多种经济作物拓宽,多元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主都是乡土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政策、懂经营、会管理。 二、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同时在发展家庭农场中,缺少系统的专门政策扶持。 (二)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用养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快,特别是对从事种植业的农场发展带来压力,导致发展缓慢。四是不规范的土地流转与短期的流转期限的的限制,导致土地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三)种养行业的高风险低效益性,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因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界约束,摆脱不了雨养农业的局面,风险增加。同时,的市场价格不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巩固与发展。 (四)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发展。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五)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三、引导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条件的家庭经营专业大户,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顺势引导,为家庭农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选择性的,对已经基本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的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摘 要:在Meyer和Allen提出了组织承诺概念框架以来,规范承诺一直以来不被人关注,概念上往往与情感承诺混淆同时其针对员工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总结了规范承诺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提到了规范承诺理解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或一种负债义务感的这两种双重属性。同时提出了规范承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规范承诺 组织承诺 研究综述 1、前言 现在的组织开始更加依靠承诺型的员工来积累竞争优势,但现在很多被引入提高组织效率的管理手段(例如:裁员、流程再造、企业并购)却成为破坏承诺的潜在因素(Meyer, 2009; Mowday, 1998)。因此,理解组织承诺的性质、发展和涵义可以说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现在一般认为承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部分。例如Meyer 和Allen(1991)将组织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本文主要对规范承诺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规范承诺是在Meyer和Allen(1991,1997)提到的组织承诺模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包括了感情承诺和组织承诺。规范承诺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应用于一般的工作场所承诺(Meyer和 Herscovitch, 2001)。规范承诺一般被认为员工对组织的义务感(例如,留任组织的义务感)。理论上区分了感情承诺与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也已经被证实与情感承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Meyer 等, 2002)。 2、规范承诺的内涵 Meyer和Allen(1991)两位学者提出了组织承诺模型 (Meyer&Allen,1991)。他们认为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但长期以来,这种基于义务感的定义都是存在的,例如,Kanter(1968)将承诺定义为一种个人对于规范、价值观和内在信念的承诺,并在道德上约束个人,并区别于基于强烈个人情感的凝聚力承诺以及基于个人得失的持续承诺。类似的,Etzioni(1975)将组织内的道德参与看作是组织目标、价值观、规范内化的结果。他认为外在环境变化时这种锁定个人的道德参与活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要比基于个人得失的承诺明显。Marsh和Mannari(1977)在针对日本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无论员工职业生涯的满足程度如何,接受“终生承诺“的员工都多考虑留任公司的道德权利。 Wiener(1982)认为规范承诺是反映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规范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承诺型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做出牺牲。相对基于员工绩效的激励而激发的员工行为来说,规范承诺是文化、家庭与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与Wiener相似的是,Scholl(1988)认为规范承诺必须明确地与工具性动机区分开来,他认为承诺是一种在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情况下仍保持正确行为方向的平衡力量。虽然Scholl没有认为规范承诺必然反映内化的规范,但却是一种潜在机制的规范,即互惠规范(Gouldner,1960)。 虽然前面很多学者的定义不同,Meyer和Allen(1991)注意到以往学者的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义务感的常见的观点。他们把规范承诺阐述为影响内化规范义务感,他们认为这种强制性规范承诺的员工拥有继续留任组织之中的义务感。Meyer和Hersovich(2001)提出规范承诺是员工在追求特定目标活动过程的义务感心态。在组织变革模型中,Meyer和Hersovich也将规范承诺认作是为组织变革提供支持的义务感。 3、规范承诺的测量 Marsh和Mannari第一次通过四项终生承诺衡量规范承诺,他们的测量强调了终身承诺的普遍性、终生规范的留任意愿。Wiener和Vardi(1980)提到了规范承诺的三项维度:员工忠于的信念、为之牺牲的信念与对组织的认可。很遗憾的是这两种划分的信度很低,同时也缺乏心理学测量的属性(Meyer和Allen,1991)。但除了内部一致性系数之外,没有发现该量表的心理测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Wiener提出的组织承诺的

银行职员工作压力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与压力相关的几种主要因素是压力源、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紧张状态。工作压力(Work stress)也称工作应激(Job stress)、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紧张、工作紧张。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银行渗入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国内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处于金融服务行业的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外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内部的压力也就相应变大。很多银行职员由于工作压力而精力消耗,从而十分容易导致其工作人员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若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常年积聚,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控制,那么员工就会产生工作懈怠、影响员工自身精神状况的同时也对银行的日常运作造成消极影响。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减员分流、工作流程的变革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给银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心理压力。人们在关注效率时,往往忽视了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对组织的影响。职业倦怠症这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在日益消耗和阻碍着银行发展的步伐。 如果银行能够准确地了解银行职员承受压力的成因、来源,并能够足够重视如何为柜台员工减轻工作压力,这将对提高银行日常运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培养一支“主动、高效、健康”的优秀员工队伍,进行压力和情绪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有益于引导银行职员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合理地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自身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促使银行通过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升迁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关心员工需

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家庭农场发展分析教学文案

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家庭农场发展分析

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家庭农场发展分析 摘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以种养结合为主的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主要介绍了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家庭农场的含义,阐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意义。 ?P键词:种养结合;模式;家庭农场 众所周知,传统的种养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情形下,实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一、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家庭农场 种养结合,顾名思义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它属于生态农业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养殖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种养结合模式能够充分将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及良好的循环。

家庭农场,指的是农户作为一个单独的基本单位,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家庭农场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经营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紧迫任务来抓。 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基本模式 1.粮一菜一猪养猪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由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建立以发展养猪为主体粮一菜一猪一体化的种养模式。按照猪的营养标准和要求配置相应耕地种植猪所需要的优质饲料,饲料的种植不施化肥只施猪排出的粪便经加工处理的有机肥。这种模式能够保证猪所用的青贮精料无公害,生产的猪肉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2.牧草一作物一奶牛近年来,一些平原地区开始种植牧草,农户以乳制品企业为依托,建立以养奶牛为主体的牧草饲料作物杂粮奶牛种养模式,模式构成是根据奶牛营养标准配置耕地中种植牧草或饲料玉米的数量,与奶牛配方精料有关的杂粮能够满足奶牛对配方精料的需要,奶牛排出的粪便经过无公害技术处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承诺对于企业适应现代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组织承诺结构及组织承诺模型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关键词: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结构;组织承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社会,雇主与员工已经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呈现为多元化的关系,对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留住核心人才,而组织承诺就是探讨这种关系的重要课题。组织承诺自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员工态度变量,会影响到员工的许多组织行为,例如旷工、缺勤、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领导-成员关系等。高组织承诺的员工队伍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对组织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承诺的研究和运用[1]。 1、组织承诺定义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最早源于Whyte在1956年所写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一书,书中描述:组织中的人不仅为组织工作,并隶属于组织;组织承诺是了解员工在组织内工作行为的一个要素。第一个给组织承诺进行系统定义的是Becker,他在1960年提出了单方投入理论。Becker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员工单方投入(Side—Bet Theory)而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2]。Robbin认为组织承诺是对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与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程度。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第一次介绍国外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及前因后果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员工组织承诺的类型以及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并且肯定了承诺对于员工的表现是有影响的[3]。在2001年他们在对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以及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种责任和义务[4]。 2、组织承诺结构 组织承诺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其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维

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摘要:组织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作用环境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群对组织承诺作用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组织承诺的论文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组织行为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所依照的思想基础应当是以人为本。换言之,处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十年之内有关组织承诺的文献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什么是组织承诺及其构成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贝克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他认为组织承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单方面投入过多而产生的,员工对工作倾注的心血越多,对工作的热情就越高。到了80年代,Porter等人对于组织承诺又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卷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国外有关组织承诺的各类研究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的热情,方俐落、凌文辁和张治灿在千禧年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现有组织在情感上的认可,以及乐于承担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组织承诺这一概念和现象的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目前对于组织承诺并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综合各时期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承诺包含态度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态度主要指员工对工作的忠诚、依赖和热情;行为主要指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对工作稳定的、相应的反应。 组织承诺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梅尔和艾伦将组织承诺分解为三维结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与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的程度,包括参与组织建设运行的程度、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程度等方面,它是个体对组织的情感,是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持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保有多年来在组织当中通过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二零一四年十月

目录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3.交通情况………………………………………… 4.经济条件…………………………………………二.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及原则……………………三.规划基本内容…………………………………… 1.种类规划………………………………………… 2.道路规划………………………………………… 3.电力规划………………………………………… 4.给排水规划……………………………………… 5.管理区规划……………………………………四.经济效益分析……………………………………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桐柏县金桥家庭农场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北湾村,县城东金桥,G312北侧周堂组,距离县城约10公里。 2.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月河镇在吴城盆地南部,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南部为山区,西北部属丘陵区,月河、淮河沿岸为冲积平原,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新社区位于淮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2气候及光热资源 本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5℃,元月份气温最低,平均在0℃,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在27℃左右,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最高气温41.1℃。年平均降雨量在1020毫米左右,多雨量在秋季,少雨量在冬季,日最大降雨量为246.2毫米。最小相对湿度4%,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最大相对湿度78%,出现在7月份。平均年蒸发量1793.1毫米,历年各日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为281.2毫米,一月份最小蒸发量为61.6毫米。 全年日照数为2166.4小时,最长在八月份,最短在2月份。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占21%,次之为西南风,占10%,静风频率为15%,年平均风速为3.2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1米每秒,出现在六月份,风向为东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