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第2框《季风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第2框《季风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第2框《季风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第2框《季风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

季风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课内容涉及大范围的气候分布,学生从生活周围获取的感性认识还不充足,对中国气候也缺乏整体、系统的感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和引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多样性的气候类型,知道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地图分析比较夏季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

及不同的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季风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冬季风、夏季风的比较;

2、学习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为什么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每逢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文P14-16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二、精讲导学

(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师:展示丽水一年四季的风景图,从丽水的天气情况出发,讨论丽水的气候类型及特点。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师:引导学生看图5-18 “中国的气候类型图”,讨论我国五大气候类型及主要分布地区。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生:季风气候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季风?

生: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师: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生:东部广大地区。

师:我们把受到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什么为界,界线是什么?

生:以山脉为界;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二)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比较。

引导学生看图5-19.

师: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生: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师: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风从海洋上吹过来,所以湿润、温暖;冬季风从陆地上吹过来,所以寒

冷、干燥。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播放视频:“雨热同期”

引导学生看视频后归纳,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生:夏季风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适宜了人类生存发展。

2、播放视频:“季风的不稳定性”

引导学生看视频后归纳,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生:夏季风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会造成旱灾和涝灾。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生:夏季风来得迟或退得早,易造成旱灾(华北的干旱)

夏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易形成洪水(1998年洪水)

师: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师:看来季风对我们来说,有功也有过。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是否知道了郑和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的原因了吗?生:冬季偏北风有助于船只南下,而夏季盛行偏南风,有利于船只北上返航。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部分习题。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如何高效开展一堂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115070695.html, 如何高效开展一堂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作者:叶万杰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6期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科目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定期开展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程是必须的。作为一名任教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在对复习建议的文献进行搜索时,发现大都对复习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此另辟蹊径,对复习课的整个进程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正成为一门热点学科,作为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整合进行学习的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学科对教师进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高,不然无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要求下,笔者认为定期开展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是必要的。在对相关资料整理之后,笔者在此对开展高效的复习课做出浅论。 一、定期开展复习课的意义 遗忘是指记忆内容不能被主体所保持,或提取记忆内容时存在困难的现象。影响遗忘的因素包括时间、记忆内容的性质与数量、学习材料对于个体的意义、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学习顺序的先后等。简单来说,对于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而言,他们是否愿意学习、学习的程度、学习的顺序、学习内容的多少等,都会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否会被遗忘有所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为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使他们能够切实从历史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定期开设一堂历史的复习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不使其产生遗忘。定期开展复习课的意义 包括: 1.对于学生完善知识架构而言 建构主义教育学家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已建构起的知识架构, 学生应主动进行知识内容的同化,用所学新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复习的过程,正是为了对学生用于架构自身知识的材料进行“精修”,让知识结构更加牢固。复习课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复习提供规范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的复习,促进学生知识架构的完善。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导学案

《尊重他人》导学案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 实例: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

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的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的。 实例:反面例子: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具风度的外交家。在一次会见中,周总理接待了一位从一个国力比中国要强盛得多的国家而来的领导人。在见面时,那位领导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动要求与周总理握手。总理并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言,而是应客人的要求,与对方握了手。正当那位领导人得意洋洋地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国的领导人时,周总理则不慌不忙地向身边的随从要了一条洁白的手帕,轻轻地擦拭着刚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当着那位领导人的面,将手帕丢进了垃圾箱。周围的人,无不为总理这得体而又强有力的回击叫好。 分析:人际交往中尊重是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去交往,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与道德品质,我们的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例: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分析: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我们都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必修三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教案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 ? ? ? ? ?

【板书设计】: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怎样提高文化竞争力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D)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等国家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流入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该(C) 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4、“综合国力的增强靠经济,经济实力的增强靠科技。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句话主要揭示了(D)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科技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5、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在我国掀起热播狂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B) A、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 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 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第四课《学会合作》第二框 教案

第四课学会合作第二框学会与人合作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认识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形成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养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后记:整合知识,引领参与。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建构知识,认知社会。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 教学过程: 请大家欣赏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 深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帮助、彼此关怀的重要性,形成对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向往 教师总结: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从书本、文具、服装、粮食到航天技术,从一场足球比赛到一部电影等等,可以说无一能离开人与人的密切合作。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你所有的努力都将会事半功倍。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善于利用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会与人合作 出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出“神六”发射的场景,投放出三个画面:主发射场、着落场、远望三号测量船。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各自承担着什么任务? 学生:发射场是负责把飞船送上太空的,着落场负责回收的,远望三号是负责测量的。 教师总结: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七大系统近百个分系统,由于他们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从而保证了这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效运转,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学会与人合作就必须做到:1、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板书)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闻30分”节目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播放新闻视频:“ 2013年5月27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周喜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17098.5元。”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 (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大结局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过两次。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 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事处罚?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iSKiTA 刑审违就行为 厲罪抒为) 严巫危M1* 利爭违法性 : 刑罚当罚性 圭刑(§种) PPT 展示知识 结构,直观形 象。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 条,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他被押上警车,并要面对法律的裁决。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请你 畅谈 (3)看了聪明兄弟的故事后,我们应从中吸取什 么教训? 师:《法不可违》这一课学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谈收获,交流 心得。 知识内化,互 伴成长。 不违讓歸人ffJ 拧为的底 變 整理课堂笔 记。 整理思路,形 成体系。 刑罚 阳拥刹<3?>) 课堂 练习 教师 寄语 组织学生完成基训选择题部分,及时查漏补缺。 完成基训选 择题。 有人这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习 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 命运。让我们相互提醒,一起努力,严格自律,防微杜渐,做一个知 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巩固新知 情感态度价 值观升华。 (作业) (1)开玩笑犯法吗? 法不雷 緊辭民事违滦行为 课后探 究 课后辩论 结 、

(完整)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案.doc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案课题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课时 4 课时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明确《历史与社会》会考的意义与重要性;2、明确考试范围; 3、复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下册的相关知识; 4、掌握基本知识点。 4、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阅读、背诵、小组讨论、测试等 本部分内容分 4 课时完成 1、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 2005 年《历史与社会》考试的要求以及意义。 2、介绍考试改革的大致情况——计入中考总分;具体折算方法。 3、考试范围的划定: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单元;七年级《历 史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 教单元、第三单元、第六单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 三单元、第六单元;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1—3 课)、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读本》上下两册。 4、复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单元、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知识点。熟悉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熟记、对 学 地图要学会看图,从图片获取信息。理解一些专用名词的含义以及一 些人文地理的专用术语。 5、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6、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题。 过 7、通过相关的练习题的背诵与训练,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8、反馈复习与测试情况,并查漏补缺。 9、注重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0、重点练习《历史与社会》能力自测的习题与检测,并在课堂解决难程 题,及时反馈每位学生掌握的情况。 教后小记初三学生对于初一的知识掌握不是很好,大部分不会或遗忘,在复习中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我作为历史教师也不太熟悉,需要与地理老师多合作、多向地理老师请教。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第2框依法履行义务教案

依法履行义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法定义务须履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他们的做法对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不对。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活动一:有权利也有义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具体行为进行剖析,聚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感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会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领学生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思考。 1.阅读教材第51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围绕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展开讨论,另一组围绕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探究。 4.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5.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 活动二:辨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1.阅读教材第52页“探究与分享”栏目。 男生: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女生: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我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 2.请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模拟,一位同学扮演“权利”,另一位同学扮演“义务”,通过二者之间的

冲突与协调,感受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3.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提示:男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再次,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女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绝对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 活动三:如何挑“担子”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漫画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权利与义务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将两种情形加以对比,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53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图示表明,如果找准了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在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前进。否则,只重视权利而轻视义务,人生之路就会磕磕绊绊。 3.结合两幅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一起交流应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提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就某一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展开交流,避免泛泛而谈。 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活动四: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 设计意图: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的认知冲突,采用网上跟帖的形式,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1.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学生对三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指导学生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展开课堂小辩论。 提示: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捡到失物要归还,否则丢失东西的人该多么着急呀!捡到失物及时归还原主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归还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知识链接: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爱护公共财产;已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的,应接受隔离、及时就医;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公民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活动五:抢劫财物做不得 1.阅读教材第55页“探究与分享”栏目。 2.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 提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分析:2017年6月2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参考学案1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讲学稿 课题: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以礼待 人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礼体现在哪些方面; 2.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 3.了解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三、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填空,在教材划出相应内容。注▲要背诵) (一)待人礼为先 1.礼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是什么? 含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等良好品质,礼的主要表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是什么? (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的桥梁。诚恳、、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文明祥和的社会。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3.怎样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待人,

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 (3)做文明有礼的人,要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的社会风尚。 四、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活动1:P37运用你的经验:谈谈你认为小岩哪方面做得不好?应该如何改进? 活动2:P38探究与分享:(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2)你对文明小区有什么期望? 活动3:P39探究与分享: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 五、巩固练习 1.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谦虚恭敬的言行举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增进友谊、提高自身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而傲慢粗鲁的言行则会导致敌意、妨碍沟通、恶化关系、降低自身吸引力。可见() A.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B.讲礼貌是现代文明社会特有的要求 C.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D.不拘小节有损国家和民族形象 2.成语故事“负荆请罪”里,蔺相如用谦逊宽容这把钥匙,打开了廉颇的心 扉,从此“将相和”。这启迪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 ①处处忍让他人②尊重理解他人③得理不饶人④与人为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

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 一、通过图片/视频引出权力需要监督 提问:看视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贪污腐败问题? 引导:首先,是人的思想上出现了问题,他手中握着权力,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却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的是个人的私利,个人的享乐,这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贪污腐败的问题; 其次,为什么贪了两亿多才被发现,为什么没有能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被发现——没有人举报、监督 接着引导:看看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权力的监督——所以出现这样的贪污腐败问题,它的外部原因就是缺乏监督。 师: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的是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为什么要进行监督?怎样进行监督? 二、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一)根本原因:国家性质+政府宗旨、原则 引导: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性质)。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二)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引导:就权力这个东西的本质来说的,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可以造福于人民,如果滥用就会危害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对掌握权力的主体进行制约和监督,不能任其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说到网络、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手机啊、网络啊,如果能够好好运用,就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交流方式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运用得不好,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反问学生)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暴力等等,更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以及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会带去不好的影响。 既然手机、网络运用不当会带来那么坏的影响,老师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它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反思13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教研组研究后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并加深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和归纳概况的能力。鉴于以上思考,我对九年级《第六单元复习》反思如下: 1、基础知识的归纳,积累。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经过本节课堂复习,我认为这一步应该放到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但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惯例。 2、重难点突破 在基础知识积累了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改革”这一专题的理解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深化学生对改革专题的理解。 3、能力拓展,学以致用 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后再利用戊戌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等检测学生对改革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现在中考的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夯实基础,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实学法指导。但在这一方面,我准备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抛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的答案,以至于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也难以接受。 4、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列表对比法、联系法、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学法和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5、合理安排,堂堂清 本单元课容量大,理应把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到课下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安排当堂练习,争取做到复习完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6、复习课如何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复习课出新意。一新,思维模式、过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维;二新,例题新意,讲解可以多种方法;三新,知识新,如归纳概括一些规律,学习方法等等。用新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得快乐与成就。

第一课第二框 让别人悦纳我们 教学设计

第一课第二框让别人悦纳我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主体意识和交往规则意识。 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遵从并践行交往礼仪规范,让别人悦纳我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16;《教师教学用书》P7~20有关内容;《学习指导》P2~15有关内容;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前印发材料“交谈礼仪七字口诀”、“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做客进餐举止”。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交往礼仪有关的资料;阅读探究活动材料,做好表演、讨论准备;将探究活动“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改编成小品剧本并选4位学生排练,作好课上表演的准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2.教师活动 1.问:个人礼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接着用PPT出示辨析题:掌握了个人礼仪的要求就能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评、纠偏(用PPT出示判断:此观点不全面),明确塑造良好形象还须学习交往礼仪等方面内容。设问导入:什么是交往礼仪?交往礼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板书:遵从交往礼仪、让别人悦纳我们。 3.学生活动 观看PPT认真思考辨析,如学生有分歧意见可将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二)研习新课(70分钟) 第一目: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20分钟) 1.教学内容 (1)对朋友要以礼相待。 (2)交往礼仪的内涵及其作用。 (3)遵守交往礼仪的要求和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根据情景逐一设问讨论、归纳、板书。 用PPT出示问题:①小王交了新朋友,小刘疏远了小田,这是为什么?②遵守交往礼仪,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③同学之间是否应该讲究交往礼仪?如何讲究? 对学生的表演及讨论赏析性点评、归纳,导出交往礼仪的内涵,强调我们待人要尊重、友好,明确遵守交往礼仪是让别人悦纳我们的通行证(PPT出示: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从而使我们朋友遍天下。 板书:交往礼仪、行为规范、待人处世;精神外现、和谐需要、成功条件;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做客待客礼仪。 (2)知识运用:用PPT出示图片和《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要点(感想),适当点评学生回答,强调珍惜人格就要讲究交往礼仪以展示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尊重。 引入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观察学生反应,在学生抢答基础上简要介绍。接着用PPT 出示问题要点(要求)观察学生反映,进行抢答,然后出示PPT。 3.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的四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王、小葛和小田,一位学生旁白。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感受直观形象,并思考、讨论。 第一、二、三组学生分别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不回答问题时倾听并做笔记。 (2)知识运用:认真阅读《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思考、讨论,然后由第四组学生代表谈感想。 看PPT,分别抢答理解名言和说要求,理解遵守交往礼仪的意义。 倾听、思考,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善于与他人交谈。(22分钟) 1.教学内容 (1)遵守交谈礼仪的作用。 (2)交谈礼仪的内容与要求。 2.教师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