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

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

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

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

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

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

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

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

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

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

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

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

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

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

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

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

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7.证券交易的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

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清算与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5.宏观生产函数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96.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97.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99.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倾销(低价外销):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107.进口关税: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

108.进口配额: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110.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113.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同一价格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5.净出口函数:第二版690页

116.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J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表达式在第二版697页)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人力资本: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不稳定原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

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动态总需求曲线(DAD):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动态总供给曲线(DAS):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8.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149.效率工资: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每一空格1分,共12分)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3.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4.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4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5.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5.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7.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5.9%。 7.若价格水平1970年为80,1980年为100,则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25%。 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8.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衰退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9.针对单纯经济增长造成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麦都斯的《增长的极限》提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 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最新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1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The government reports that "GDP increased by 1.6 percent in the last quarter." This statement means that GDP increased a. by 6.4 percent for the year. b. at an annual rate of 6.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 at an annual rate of 1.6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d. at an annual rate of .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2.A Brazilian company produces soccer b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rts all of them. If the price of the soccer balls increases, the GDP deflator a. and the CPI both increase. b. is unchanged and the CPI increases. c. increases and the CPI is unchange d. d. and the CPI are unchanged. 3.The price of CD player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causing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price increase will most likely cause the GDP deflator to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1 percent. b. less than 1 percent. c. 1 percent. d.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4.A nation's standard of living is measured by its a. real GDP. b. real GDP per person. c. nominal GDP. d. nominal GDP per person. 5.In 2002 President Bush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steel to protect the U.S. steel industry. a.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b.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c.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d.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6.Generally when economists and the text talk of the "interest rat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a. real interest rate. b. current nominal interest rate. c. re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inflation rate. d. equilibrium nominal interest rat e. 7.An increase in the budget deficit a.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fall. b.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rise. c. does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d. may increase, decrease, or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8.Norne Corporation is considering building a new plant. It will cost them $1 million today to build it and it will generate revenues of $1,121 million three years from today. Of the interest rates below, which is the highest interest rate at which Norne would still be willing to build the plant? a. 3 percent b. 3.5 percent c. 4 percent d. 4.5 percent 9.Recent entrants into the labor force account for about a. 1/2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b. 1/3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c.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 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d.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利息率。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对)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对)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消费曲线位于45o线的上方表明,储蓄是( c )。 A、正数 B、0 C、负数 2、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b )。 A、20% B、80% C、30% 3、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4、假定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则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可使国民收入增加(b )。 A、200万美元 B、500万美元 C、800万美元 5、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b )。 A、政府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6、假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政府同时增加20万美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a )。 A、增加20万美元 B、保持不变 C、增加12万美元 7、要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应当(c)。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B、增加福利支出 C、增加税收 8、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b )。 A、自愿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的失业 9、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则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a ) A、股东 B、债权人 C、退求金领取者 10、下面哪一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c )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C、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一国某年的名义GDP为1500亿美元,当年的实际GDP为1200元,则GDP平减指数等于() A、125﹪ B、150 ﹪C、100﹪D、180﹪ 2、假如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若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0﹪的条件下,应增加投资() A、50亿元 B、500亿元 C、450亿元 D、540亿元 3、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 A、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的货币量 C、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均衡的货币量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 4、引起IS曲线右移的原因有() A、政府消减国防开支 B、对未来利润预期变得悲观 C、实际货币需求大于供给 D、其他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5、在IS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减少会引起() A、y增加,r上升 B、y增加,r下降 C、y减少,r上升 D、y减少,r下降 6、若支出乘数为2,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亿美元 A、左移10 B、右移10 C、左移20 D、右移20 7、()将导致LM曲线向右移 A、交易货币需求减少 B、投机货币需求增加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8、税收增加将使(),利率(),收入() A、IS曲线右移提高提高 B、IS曲线左移降低降低 C、IS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D、LM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9、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财政政策无效 D、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10、反周期波动的财政政策为经济()时应()政府开支,()税收 A、衰退增加消减 B、高涨增加消减 C、高涨增加提高 D、衰退减少消减 11、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 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简答题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 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论述题 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运用产品流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题

1.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one alternativ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or answers the question. (1 point each,40 points total)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par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1) _______ A) inflation and recession B) peak and potential GDP C) real GDP and potential GDP D) recession and expansion 2) Macroeconomic policy tools include 2) _______ A) unemployment policy and inflation policy. B)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C) monetary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policy. D) fiscal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policy. 3) Fiscal policy involves 3) _______ A)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s to influence the level of GDP. B) the use of tax and money policies by government to influence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C) the use of tax and spending policies by the government. D) decreasing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economy. 4) Fiscal policy might be used to increase long-term growth in real GDP by 4) _______ A) motivating an increase in investment. B) encouraging saving. C) reducing unemployment. D) Both answers A and B are correct. 5) When U.S. imports exceed U.S. exports,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 5) _______ A) a decrease in potential GDP. B)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C) inflation. D) an international deficit. 6) The largest component of income is 6) _______ A) proprietors' income. B) corporate profits. C)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D) net interest.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ransfer payments is included in GDP? 7) _______ A) veteran's benefits B) welfare payments C) Social Security payments D) none of the above 8) Net domestic product equal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minus 8) _______ A) depreciation. B) net exports. C) inflation. D) investment. 9) U.S. investment is financed from 9) _______ A) private saving,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borrowing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