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的要素及要求,还给出了工艺安全管理的应用范例。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过程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 28002-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AQ/T 3012-2008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001-2004、GB/T 28001-2001、AQ/T 3012-200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要素element

工艺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工艺process

工艺是指任何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活动过程,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处置或搬运,或者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

注:当任何相互连接的容器组和区域隔离的容器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工艺来考虑。

工艺安全事故process accident

危险化学品(能量)的意外泄漏(释放),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石油化工企业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4 管理要素

工艺安全信息

化学品危害信息

化学品危害信息至少应包括:

a) 毒性;

b) 允许暴露限值;

c)物理参数,如沸点、蒸气压、密度、溶解度、闪点、爆炸极限;

d)反应特性,如分解反应、聚合反应;

e)腐蚀性数据,腐蚀性以及材质的不相容性;

f) 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受热是否分解、暴露于空气中或被撞击时是否稳定;

与其它物质混合时的不良后果,混合后是否发生反应;

g)对于泄漏化学品的处置方法。

工艺技术信息

工艺技术信息至少应包括:

a)工艺流程简图;

b)工艺化学原理资料;

c)设计的物料最大存储量;

d)安全操作范围(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或组分等);

e)偏离正常工况后果的评估,包括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注:上述工艺技术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操作法、培训材料或其他类似文件中。

工艺设备信息

工艺设备信息至少应包括:

a)材质;

b)工艺控制流程图(P&ID);

c)电气设备危险等级区域划分图;

d)泄压系统设计和设计基础;

e)通风系统的设计图;

f)设计标准或规范;

g)物料平衡表、能量平衡表;

h)计量控制系统;

i)安全系统(如:联锁、监测或抑制系统)。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所需的工艺安全信息:

a)从制造商或供应商处获得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b)从项目工艺技术包的提供商或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处可以获得基础的工艺技术信息;

c) 从设计单位获得详细的工艺系统信息,包括各专业的详细图纸、文件和计算书等;

d) 从设备供应商处获取主要设备的资料,包括设备手册或图纸,维修和操作指南、

故障处理等相关的信息;

e)机械完工报告、单机和系统调试报告、监理报告、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消防验收

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f) 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误将不相容的化学品混合,宜将企业范围内涉及的化学品编

制成化学品互相反应的矩阵表;通过查阅矩阵表确认化学品之间的相容性。

工艺安全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培训材料或其他工艺文件中。工艺安全信息文件应纳入企业文件控制系统予以管理,保持最新版本。

工艺危害分析

建立管理程序

企业应建立管理程序,明确工艺危害分析过程、方法、人员以及结论和改进建议。

明确小组成员及负责人

工艺危害分析最好是由一个小组来完成并应明确一名负责人,小组成员由具备工程和生产经验、掌握工艺系统相关知识以及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人员组成。

工艺危害分析频次与更新

企业应在工艺装置建设期间进行一次工艺危害分析,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系统相关的危害,所选择的方法要与工艺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企业应每三年对以前完成的工艺危害分析重新进行确认和更新,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工艺可结合法规对现役装置评价要求频次进行。文件记录

企业应确保这些建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并且形成相关文件和记录。如:建议采纳情况、改进实施计划、工作方案、时间表、验收、告知相关人员等。

企业可选择采取下列方法的一种或几种,来分析和评价工艺危害:

a) 故障假设分析(What -----if);

b) 检查表(Checklist);

c) “如果-------怎么样?”“What if ”+“检查表”“Checklist”;

d) 预先危险分析(PHA);

e) 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HAZOP);

f)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g) 事故树分析(FTA);

或者等效的其他方法。

无论选用哪种方法,工艺危害分析都应涵盖以下内容:

a) 工艺系统的危害;

b) 对以往发生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的审查;

c) 控制危害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以及失效时的后果;

d) 现场设施;

e) 人为因素;

f) 失控后可能对人员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的范围。

在装置投产后,需要与设计阶段的危害分析比较;由于经常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更新,对于复杂的变更或者变更可能增加危害的情形,需要对发生变更的部分进行危害分析。

在役装置的危害分析还需要审查过去几年的变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和严重未遂事故。

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编制

企业应编制并实施书面的操作规程,规程应与工艺安全信息保持一致。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并组织进行相关培训。操作规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初始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紧急停车等各个操作阶段的操作步骤;

b)正常工况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纠正或防止偏离正常工况的步骤;

c)安全、健康和环境相关的事项。如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与危害、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发生身体接触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安全系统及其功能(联锁、监测和抑制系

统)等。

操作规程审查

企业应根据需要经常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确保反映当前的操作状况,包括化学品、工

艺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变更。企业应每年确认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操作规程的使用和控制

企业应确保操作人员可以获得书面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操作规程,并且使他们意识到操作规程是强制性的。

企业应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修改以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确保使用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

培训

建立并实施培训管理程序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培训管理程序。根据岗位特点和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制订各个岗位的具体培训要求,编制落实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对培训计划进行审查和演练,确保员工了解工艺系统的危害,以及这些危害与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关系,帮助员工采取正确的工作方式避免工艺安全事故。

程序内容和培训频次

培训管理程序应包含培训反馈评估方法和再培训规定。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教师的表现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作为改进和优化培训方案的依据;再培训至少每三年举办一次,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频次。当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需要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就变更的内容和要求告知或培训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培训记录保存

企业应保存好员工的培训记录。包括员工的姓名、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等都要以记录形式保存。

为了保证相关员工接触到必需的工艺安全信息和程序,又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企业可依具体情况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承包商管理

承包商的界定

承包商为企业提供设备设施维护、维修、安装等多种类型的作业,企业的工艺安全管理应包括对承包商的特殊规定,确保每名工人谨慎操作而不危及工艺过程和人员的安全。

企业责任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要获取并评估承包商目前和以往的安全表现和目前安全管理方面的信息。企业须告知承包商与他们作业工艺有关的潜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培训,全过程控制风险;定期评估承包商表现;保存承包商在工作过程中的伤亡、职业病记录。相关管理要求参照“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承包商管理”执行。

承包商责任

承包商应确保工人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工艺安全培训;确保工人知道与他们作业有关的潜

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确保工人了解设备安全手册,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在内的安全作业规程。

承包商应保存上述培训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试生产前安全审查

组建小组并明确职责

试生产前安全申查工作应由一个有组织的小组及责任人来完成,并应明确试生产前安全审查的职责是确保新建项目或重大工艺变更项目安全投用和预防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小组的成员和规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明确试生产前安全检查的范围、日程安排;

b)编制或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清单;

c)组建试生产前安全检查小组,明确职责。检查小组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技能:1)熟悉相关的工艺过程;

2)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

3)熟悉相关设备,能够分辨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是否符合设计意图;

4)熟悉工厂的生产和维修活动;

5)熟悉企业/项目的风险控制目标。

现场检查

检查小组根据检查清单对现场安装好的设备、管道、仪表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目视检查,确认是否已经按设计要求完成了相关设备、仪表的安装和功能测试。

检查小组应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已经按要求予以落实;员工培训、操作程序、维修程序、应急反应程序是否完成。

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

现场检查完成后,检查小组应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记录检查清单中所有要求完成的检查项的状态。

在装置投产后,项目经理或负责人还需要完成“试生产后需要完成检查项”。在检查清单中所有的检查项都完成后,对试生产前安全检查报告进行最后更新,得到最终版本,并予以保留。

机械完整性

新设备的安装

企业应建立适当的程序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要求和制造商提出的安装指南,如防止材质误用、安装过程中的检验和测试。检验和测试应形成报告,并予以留存。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等国家有强制的设计、制造、安装、登记要求的,必须

满足法规要求,并保留相关证明文件和记录。

预防性维修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维修程序,对关键的工艺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测试和检验。及早识别工艺设备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修复或替换,以防止小缺陷和故障演变成灾难性的物料泄漏,酿成严重的工艺安全事故。预防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检验压力容器和储罐、校验安全阀,对换热器管程测厚或进行压力试验;

b)清理阻火器、更换爆破片、更换泵的密封件;

c)测试消防水系统、对可燃/有毒气体报警系统/紧急切断阀/报警和联锁进行功能测试;

d)监测压缩机的振动状况、对电气设备进行测温分析等。

设备报废和拆除

企业应建立设备报废和拆除程序,明确报废的标准和拆除的安全要求。

机械完整性相关的培训

企业应安排参与设备管理、使用、维修、维护的相关人员接受培训,达到以下目的:a)了解开展维修作业所设计的工艺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危害和维修过程中正确的应对措施;

b)掌握作业程序,包括作业许可证、维修、维护程序和要求;

c)熟悉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其他安全作业程序,如动火程序、变更程序等;

d)检验和测试人员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

作业许可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可能给工艺活动带来风险的作业进行控制。对具有明显风险的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如:用火、破土、开启工艺设备或管道、起重吊装、进入防爆区域等,明确工作程序和控制准则,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应保留作业许可票证,以了解作业许可程序执行的情况,以便持续改进。

变更管理

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程序,强化对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程序以及操作过程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更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定变更的类型、等级、实施步骤等,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企业的声誉。

变更管理应考虑以下方面内容:

a)变更的技术基础;

b)变更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c)是否修改操作规程;

d)为变更选择正确的时间;

e)为计划变更授权。

相应的工艺安全信息应进行更新。

有可能受变更影响的企业和承包商的员工必须在开工前被告知变更或者得到相关培训。

工艺变更相关的管理要求可参照“AQ/T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11变更管理”执行。

应急管理

建立并执行应急响应系统

企业应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执行应急演练计划,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意识,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应急演练计划应包括小规模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理的程序。

应急反应的技术准备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应急预案,预案通常以书面文件的形式规定工厂该如何应对异常或紧急情况。对于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工厂,除整体应急预案外,还需要针对各种具体的假想事故情形制订具体的应对措施。

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反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AQ/T3012-2008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

企业应建立应急反应小组,通常是由企业人员组成,也可包括外部人员;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应明确,确保成员对于责任和授权不存在疑问。

紧急情况发生时,相关的负责人可以根据应急反应手册,确定安全区域,并指挥人员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应急小组成员需要根据以往培训获得的技能,或借助应急反应手册的指导,启动工艺系统的紧急操作,如紧急停车、操作应急阀门、切断电源、开启消防设备、控制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域等。企业应授权这些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权根据需要将工艺系统停车,并且在他们认为必要时撤离现场。企业还应保证应急人员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

应急培训和演练

企业应给予一般员工和承包商员工基本的应急反应培训。培训内容应该有助于他们了解:a)工厂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b)如何报告所发生的紧急情况;

c)工厂的平面位置、紧急撤离路线和紧急出口;

d)安全警报及其应急响应的要求;

e)紧急集合点的位置及清点人数的要求。

企业应定期培训应急反应小组的成员,使其获得和保持应对紧急情况和控制事故的知识及能力,并参与实际的演习。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与工厂附近的社区进行交流,或给予他们必要的培训。通常使社区了解下列信息,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知道如何撤离和保护自己:

a)工厂的基本情况;

b)工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

c) 工厂目前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

d) 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会给周边带来什么影响;

e) 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周边社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工艺事故/事件管理

工艺事故/事件调查和处理程序

企业应制订工艺事故/事件调查和处理程序,通过事故/事件调查识别性质和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该程序应能够:

a) 准确划分事故的类别;

b) 明确调查小组的要求和职责;

c) 提出与事故调查有关的培训要求;

d) 鼓励员工报告各类事故/事件,包括未遂事故;

e) 通过事故调查找出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防止

发生类似事故或减轻事故发生时的后果;

f) 及时落实事故调查报告中的改进措施;

g) 提出事故调查的文件要求。

成立调查组

调查组要包括至少一名工艺方面的专家,如果事故涉及承包商的工作还要包括承包商员工,还有其他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和有调查和分析事故经验的人员。

事故调查时机和方法

事故调查的启动应尽可能迅速,一般不晚于事故发生后48 h。

可以选择的事故根源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事故树(FTA)等。

证据收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包括:

a)物理证据:残余的物料、受损的设备、仪表、管线等;

b)位置证据:事故发生时人、设备等所处的位置,工艺系统的位置状态;

c)电子证据:控制系统中保存的工艺数据、电子版的操作规程、电子文档记录、操

作员操作记录等;

d)书面证据:交接班记录、开具的作业许可证、书面的操作规程、培训记录、检验报告、相关标准;

e)相关人员:目击者、受害人、现场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面谈、情况说明等。

编制事故报告、落实改进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完成后,需要编制事故调查报告,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事故发生的日期;

b)调查初始数据;

c)事故过程、损失的描述;

d)造成事故的原因;

e)调查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措施。

跟踪落实改进措施

企业应规定如何跟踪、落实事故调查小组提出的改进措施。在实际执行改进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某些最初提出的改进措施难以实际落实,或者有更好的方案可以采用,都需要有书面的说明和记录。

调查报告保存期限

重大事故报告永久保存,一般事故至少保存5年。除政府要求的报告外,企业应对事故报告保存的期限予以明确。

未遂事故/事件管理和经验共享

企业应制定未遂事故或事件管理程序,鼓励员工报告未遂事故/事件,组织对未遂事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事故根源,预防事故发生。

完成事故、未遂事故调查后,企业要组织开展内部经验交流,同时应注重外部事故信息和教训的引入,提高风险意识和控制水平。

符合性审核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程序,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工艺安全的符合性审查,以确保工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符合性审核的范围

策划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的范围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a)企业的政策和适用的法规要求;

b)工厂的性质(加工、储存、其他);

c)工厂的地理位置;

d)覆盖的装置、设施、场所;

e)需要审核的工艺安全管理要素;

f)上次审核后相关因素的变更(如:法规、标准、工艺设备相邻建筑、设备或人员等);

g) 人力资源。

审核组织和审核频次

审核组中至少包括一名工艺方面的专家。如果只是对个别工艺安全系统管理要素进行审核,也可以由一名审核人员完成。审核组成员应接受过相关培训、掌握审核方法,并具有相关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企业的符合性审核程序中应明确如何确定审核的频率。在确定符合性审核频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法规要求、标准规定、企业的政策;

b)工厂风险的大小;

c)工厂的历史情况;

d)工厂安全状况;

e)类似工厂或工艺出现的安全事故。

审核的实施、跟踪和改进

审核过程要形成文件,发现的工艺管理系统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应予以记录,并提出和落实改进措施。

现场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需要编制工艺审核报告,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最近两次的审核报告应存档。

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一、评审目的

检查各生产岗位的作业活动、安全设备设施、产品工艺等有关的危害及环境因素,确保各工艺技术符合安全生产需求,保证企业生产过程平稳。

二、评审范围

各部室车间生产活动。

三、评审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技术规程。

四、评审方式

检查各部室车间有关记录、检查生产现场设备设施运行及人员的操作对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五、评审人员

六、评审时间:

评审组长:

评审组员:

七、工艺流程简介

八、工艺流程中危险性

07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doc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 二○○三年八月八日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导则依据《安全评价通则》制定,规定了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以下简称: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适用于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 2.安全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评价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陆上油气开采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陆上油气开采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陆上油气开采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及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安全评价。 3.定义 3.1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各工艺单元的总称,包括勘探、钻井、井下作业和采油、采气及油气集输等。 3.2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预评价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预评价是根据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方案”的内容,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给予指导。

3.3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验收评价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验收评价是在油气开采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安全生产设施验收前,通过对陆上油气开采建设项目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状况和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查找该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4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是在陆上油气开采生产运行过程中,通过对其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状况和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定性、定量地分析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对其安全管理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对运行管理和出现非常事件应采取的措施给予指导。 4.安全评价内容 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进行油气开采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核实检查油气开采安全设备、设施的情况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对油气开采安全管理体系能否确保油气开采安全生产作出评价;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5.安全评价程序 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评审等。 5.1前期准备 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与评价对象相关的油气开采数据资料。 收集现场资料,进行现场调查。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安全评价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安全 评价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安全评价一、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石油行业是由石油天然气的地质、钻井、试油、采油(气)、井下作业、油气集输与加工处理、油气储运及工程建设等诸多生产环节构成的一个大的产业体系。该行业特点集中体现如下: 1.作业条件艰苦 石油工业生产中,地质勘探、钻井、试油、采油(气)、井下作业及工程建设等都是野外分散作业,劳动强度繁重,工作条件差,作业环境条件比较艰苦,有时还会受到洪水、大风和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作业中,类似井喷、油气泄露着火等事故发生概率比较高,并时有重大恶性事故发生。 2.原料、中间品和最终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质 石油行业的原料为原油、天然气,中间品和最终产品主要是处理后的原油、液化石油气和轻质油。这些产品一般都具有闪点低、爆炸上下极限较宽、易燃、易爆、有毒、易扩散、易流动、易蒸发泄漏、易聚积静电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石油行业安全生产中的潜在危险性和破坏性要比其他行业大。 3.生产工艺复杂 石油工业复杂的生产结构决定了其多样性的生产工艺,从勘探到钻井,从开采到集输,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工艺的危险性。例如,地震勘探及射

孔要用炸药和雷管,测井要使用放射性元素;油气集输与初步加工处理不仅是在密闭状态下连续进行的,而且还有天然气压缩、高压储存、低温深冷分离等有较大危险性的生产工艺。至于油库和气库,由于大容积的储罐在此高度集中,油气收发作业频繁,所以是人所共知的高危险性作业场所。 生产环境的恶劣和工艺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同样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行,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最大、最优的管理效果也是目前各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二、企业对安全评价的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评价方法、手段、范围越来越趋于成熟、先进和全面。随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成为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那么,在准备进行安全评价时,石油企业对评价机构应该有什么要求呢? 1.系统安全的要求 石油工业不论是上游产业还是下游产业都是一个连续的、密闭的、长周期的生产过程,不仅在生产工艺上强调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理匹配、各种参数的合理衔接,而且一系列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监控仪器仪表,用于保证安全生产的消防、劳动保护等设施构成了油气生产庞大复杂的操作系统,特别是油气处理和炼制生产工艺表现得尤为明显。

(完整版)山东省石油库安全评价导则

山东省石油库安全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石油库安全评价的前提条件、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石油库的安全评价。 本导则不适用于石油化工厂厂区内、长距离输油管道和油气田的油品储运设施的评价。亦不适用于地下水封式石油库、自然洞石油库和人工洞石油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所有引用条文,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并应按最新版本修订本导则的相关条款。安全评价时,可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评价报告的实际评价内容,引用未列入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6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2002)第141号)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原国家安监局安监管二字[2003]38号)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原国家安监局安监管规划字[2004]36号)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原国家安监局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关于做好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换证工作的通知》(鲁安

监发〔2006〕52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GB18265-2000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 《安全色》GB2893-2001

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程序

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程 序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受控:版本:A/0 工艺安全符合性性审查程序 2017年1月1日发布 2017年1月1日实施

1 目的 为规范、统一工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的方法,辨识、评估和控制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预防工艺危害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公司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管理。 3 参照文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制度 4 职责 公司生产管理部组织本程序的修订,并为本程序的执行提供辅导和审核。 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日常管理维护和程序的更新,以及对本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公司工艺危害管理及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南,组织对重大项目安全符合性进行审核,参与生产工艺事故调查。 公司生产管理部组织人员对技改项目进行工艺安全符合性性审核。 公司各车间按照本程序进行本属地内的工艺安全符合性性审核。 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监督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报告的建议措施的整改,以及所存在相关问题的协调和上报。 公司生产管理部组织人员对本程序及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进行受众培训并提供资源支持。 公司技术人员接受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培训,参加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相关活动,按照本程序的要求能够独立组织人员完成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并提出改进建议。 5 管理要求 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的应用 1.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是工艺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和阶段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 的有效工具。公司应在研究和技术开发,新改扩建项目,在用装置,停用、封存装置,拆除或报废装置时进行工艺安全符合性性审核。

化工工艺学习题与答案

化工工艺学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目前工业上对、间二甲苯的分离方法有-------------------------------- 、 ---------------------- 和 ------------------------ 三种。 2.乙苯催化脱氢合成苯乙烯时脱氢部分常用--------------------- 和----------------- 两种类型反应器。 3.催化加氢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以催化剂的形态分有、、------------------- 、----------------------- 、------------------ 五种? 1、低温结晶分离法、络合分离法和模拟移动床吸附法三种。 3、金属催化剂、骨架催化剂、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络合物。 二、简答(每题5分,共90分) 1、煤的干馏和煤的气化的定义。 答:将煤隔绝空气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有机物逐渐开始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逸出,残留下不挥物性产物主是焦炭或半焦,这种加工方法称煤的干馏。煤、焦或半焦在高温常压或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反应转化为一氧化碳、氢等可燃性气体的过程,称为煤的气化。 2、什么叫烃类热裂解? 答:烃类热裂解法是将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柴油、重油等)经高温作用,使烃类分子 发生碳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它分子量不同的轻质和重质烃类。 3、烃类热裂解的原料有哪些? 答: 4、烃类热裂解过程有何特点? 答:①强吸热反应,且须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温度一般在750K以上;②存在二次反应,为了避免二次反 应,停留时间很短,烃的分压要低;③反应产物是一复杂的混合物,除了气态烃和液态烃外,尚有固态焦的生成。 5、烃类热裂解制乙烯的分离过程中,裂解气为什么要进行压缩?为什么要分段压缩? 答:裂解气中许多组分在常压下都是气体,沸点很底,为了使分离温度不太底,可以适当提高分离压力。多段压缩有如下好处:节省压缩功;段与段中间可以进行降温,避免温度太高引起二烯烃的聚合;段与段中间也可便于进行净化和分离。 6、烃类裂解制乙烯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对裂解气进行脱酸性气体?怎样进行脱除? 答:酸性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另外还含有少量有机硫化物,这些酸性气体过多会对分离过程带来危害:例如硫化氢会腐蚀管道和设备,使加氢脱炔催化剂中毒,使干燥用的分子筛寿命缩短,二氧化碳会结成干冰,会堵塞管道,他们对产物的进一步利用也有危害,所以必须脱除。用碱洗法脱除;酸性气体量多时可以先用乙醇胺脱除,再用碱洗法彻底除去。 7、脱甲烷塔高压法和低压法有何优缺点? 答:低压法分离效果好,乙烯收率高,能量消耗低。低压法也有不利之处,如需要耐低温钢材、多一套甲 烷制冷系统、流程比较复杂。高压法的脱甲烷塔顶温度为一96C左右,不必采用甲烷制冷系统,只需用液 态乙烯冷剂即可,比甲烷冷冻系统简单。此外提高压力可缩小精馏塔的容积,所以从投资和材质要求来看, 高压法是有利的;但高压法因乙烯与甲烷相对挥发度接近而不易分离,运行能耗要高于低压法。

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评价

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评价 一、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特点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是易燃、易爆、高温、高压。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新设备、新材料、新型催化剂及高效节能设备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装备中,使得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石油化工的生产及围绕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大致如下:炼油生产装置、基本有机合成、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氨及制品、石油化纤等。 目前国际上炼油装置单套设备在千万吨级以上,乙烯生产装置单套也在100万吨以上。装置规模的大型化,对石油化工本身及配套设备的安全评价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也日益复杂。有效的安全评价可以掌握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使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大大降低。 目前我国安全评价共分4大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 对于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来说,政府的要求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进行安全预评价,以确保项目的“三同时”工作,安全预评价工作主要是给初步设计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设性见,预测项目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估风险的大小,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以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安全等级。所以安全预评价工作重在预测性。 安全验收评价主要针对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特点和运行情况,通过对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重点在于复核其适应性。 安全现状评价目前国内主要是结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要求进行的,主要是从人-机、物、料、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情况,给予安全生产的运行状态以综合性的结论,大部分企业目的在于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石油化工行业安全评价的重点 根据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目前我们在进行石油化工安全评价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资料准备和分析 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有其特殊性,需要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所需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2.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软件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体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连续性,装置高度密集,所以选择合理、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价方法和选择安全评价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在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生产装置的寿命期和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安全评价方法。如对装置中单个设备的故障分析,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的安全分析,选择HAZOP分析方法较为合适,可以把流程分析得透彻。

油库安全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1.编制说明 (2) 1.1安全评估依据的法律法规 (2) 1.2安全评估依据的标准 (2) 1.3-----公司提供的资料 (3) 1.4安全评估的程序 (3) 2. -----公司油库基本情况 (4) 2.1基本概况 (4) 2.2平面布置及储罐区布置 (5) 2.3油库油品流程图及流程概述 (9) 2.4消防设施概况 (10) 2.5消防流程概况 (10) 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10) 3.1危险、有害物质及其理化性质 (10) 3.2危险场所及有害因素分析 (12) 4.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3) 4.1火灾、爆炸 (13) 4.2中毒 (15) 4.3触电 (16) 4.4车辆伤害 (16) 4.5锅炉爆炸事故 (16) 4.6高处坠落 (16) 4.7灼烫 (16) 4.8淹溺 (16) 4.9机械伤害 (17) 5. 评估方法和评估单元的划分 (17)

6. 油库现场安全评估表 (17) 7.对安全评估现场检查表中各评价单元分析评估 (23) 8. 对策措施和整改情况 (26) 8.1对策措施 (26) 8.2整改情况 (27) 9.安全评估汇总及结论 (28) 9.1评估汇总 (28) 9.2评估结论 (29) 附件30

前言 2015年4月,厦门鹭浏石化有限公司(下称---单位)委托-----公司安办对其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价结果:安全等级为:A级(好)。 为了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减少财产和人员伤亡和伤害,从而提高油库及其设备的本质安全程度,---单位再次委托-----公司对其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安全性评估。 厦门鹭浏石化有限公司油库位于厦门翔安刘五店港区区,最初名厦门鹭浏润滑油企业有限公司(鹭浏油库)。成立1993年7月,1998年12月变更为厦门鹭浏石化有限公司。公司目前储存的油品主要为船燃和重油。 根据公司油库所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现场调查,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对公司从证照文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组织、从业人员要求、油罐区、收发油台、油泵房、输油管线、电气设施、消防系统等九个方面进行安全分析,对其可能造成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隐患整改措施,编制完成了厦门鹭浏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安全评估报告”。 本报告仅限于公司的储存场所及设施,储存条件的安全管理现状评估(不包括运输环节),除此之外的设施及其它因素可能造成的危险及危害不在此评估范围内。 1.编制说明 1.1安全评估依据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0号);

工艺符合性审查报告.docx

枣庄瀚邦化工有限公司工艺符合性审查报告 审批:韩兴河 编写:杜伟 日期:2018年1月

一、评审目的 检查各生产岗位的作业活动、安全设备设施、产品工艺等有关的危害及环境因素。 二、评审范围 车间生产活动 三、评审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管理制度、技术规程。 四、评审方式 检查车间相关作业记录、检查生产现场设备设施运行及人员的操作对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五、评审人员 评审组长:韩兴河 评审组员:杜伟、杜迎超、杜传千 六、评审时间:2018年1月8日 七、工艺流程简述 公司主要原料为废醋酸,产品为除杂之后的稀醋酸。 工艺流程:(1)向预热罐中注入废醋酸,预热后导入精馏塔。 (2)利用导热油炉循环加热,对废醋酸进行脱色,除去杂质。 (3)利用气相色谱法(使用少量压缩空气、压缩氮气)检验精馏后的乙酸品质是否达标。 八、工艺过程中危险性分析 1 物料危险性分析 1.1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的特性 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项目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为乙酸、压缩空气、压缩氮气。 根据《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完整版),项目未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2016年2月6日修正

版),项目不涉及易制毒化学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附件,项目不涉及上述化学品。 根据《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版),项目不涉及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1.2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数量 项目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乙酸,年产量500吨;压缩空气、压缩氮气为分析化验时使用,量很少。 2建设项目工艺过程可能导致泄漏、爆炸、火灾、中毒事故的危险源 2.1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1.火灾、爆炸 乙酸:易燃,具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热源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物、硝酸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有爆炸危险。 在生产过程中若设备设施本身有缺陷、选型选材不当、工艺操作参数失控或存在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危险物料输送管道周围具有摩擦撞击、明火、高温热体、电火花、雷击等多种外部点火源。可燃物料从管道破裂处或密封不严处高速喷出时会产生静电,成为泄漏的可燃物料或周围可燃物的引火源。 由于管道连接着各种设备,管道发生火灾,不但影响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还会使整个生产系统发生连锁反应,事故迅速蔓延和扩大。 2.静电及雷电引发的火灾危险 生产装置区防雷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或防雷设施不完善,不能覆盖应保护的区域,雷击可造成设备设施损坏,导致可燃物料泄漏进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装置中存在静电放电引起火灾的可能性。若设备和管道无有效的导除静电设施和措施,静电积聚产生的静电火花可能引发易燃物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3.电气火灾的危险 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是指在具有爆炸性气体、粉尘及可燃物质的环境中因电气原因产生的引燃条件导致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在以往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中,电气火灾爆炸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仅次于明火所引起的火灾爆炸。 引发电气火灾的原因主要有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漏电、灯具和电热器

化工工艺学习题全集

化工工艺学习题全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化工工艺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化工生产过程一般可概括为 原料预处理 、 化学反应 和 产品 分离及精制 三大步骤。 2. 根据变质程度不同,煤可以分为 泥炭 、 褐煤 、 烟煤 和 无 烟煤 ;随变质程度增加 碳 含量增加, 氢 和 氧 含量降低。化学 工艺学是研究由 化工原料 加工成 化工产品 的化学生产过程的一门 科学,内容包括 生产方法 、 原理 、 流程 和 设备 。 3. 高含量的 烷烃 ,低含量的 烯烃 和 芳烃 是理想的裂解原 料。 4. 化工中常见的三烯指 乙烯 、 丙烯 、 丁二烯 ;三苯指 苯 、 甲苯 、 二甲苯 。 5. 石油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组成和结构不同、数量众多的化 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石油中的化合物可以分为 烷烃 、 环烷烃 、 芳香 烃 三大类。 6.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石油资源,要对石油进行一次加工和二次 加工。一次加工方法为 常压蒸馏 和 减压蒸馏 ;二次加工主要方法 有: 催化重整 、 催化裂化 、 加氢裂化 和焦化 等。 7. 辛烷值 是衡量汽油抗爆震性能的指标, 十六烷值 是衡量柴 油自燃性能的指标。 8.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 。 9.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方法有 蒸汽转化法 和 部分氧化法,主要反 应分别是 和 。 10. 硫酸生产以原料划分主要有 硫磺 制酸、 硫铁矿 制酸、 冶炼烟气 制酸和石膏 制酸等。 11. 工业气体或废气脱硫方法分为两种,高硫含量须采用 湿法脱 硫 ,低硫含量可以采用 干法脱硫 。 12. SO 2氧化成SO 3反应是一个可逆、放热、体积缩小的反应,因 此, 降低温度 、 提高压力有利于平衡转化率的提高。 13. 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主要设备包括 沸腾炉 、 接触室 和 吸收 塔 。 14. 硫酸生产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三步,包括 SO 2的制取和净化 、 SO 2氧化成SO 3 和 SO 3的吸收 。 15. 稀硝酸生产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三步,包括 氨氧化制NO 、 NO 氧化制NO 2 和 水吸收NO 2 制酸 。 17硝酸生产的原料有 氨 、 空气 和 水 。 16. 浓硝酸生产方法有 直接法 、 间接法 和 超共沸酸精馏法 。 17. 氨的主要用途是 生产化肥 和 硝酸 。 18. 平衡氨浓度与温度、压力、氢氮比和惰性气体浓度有关。当温 度 降低 ,或压力 升高 时,都能使平衡氨浓度增大。 19. 目前合成氨生产的主要原料有两种,它们是 煤 和 天然气 。 20. 甲烷化反应是 CO+3H 2=CH 4+H 2O 。 21. 氯在氯碱厂主要用于生产 液氯 和 盐酸 。 22. 氯碱厂的主要产品一般有 烧碱 、 盐酸 、和 液 氯 。 23. 食盐水电解阳极产物是 Cl 2 ,阴极产物是 NaOH 和H 2 。 24. 食盐水电解制氯碱方法有 隔膜法 、 汞阴极法 和 离子交 换膜法 。 25. 氯碱生产工艺中,食盐电解槽是核心设备,已知有三种不同的 电解槽,它们是 离子膜电解槽 、 隔膜电解槽 、和 水银电解槽 26. 铬铁矿焙烧主要有两种方法,它们是 有钙焙烧 和 无钙焙烧 。有钙焙烧生产铬盐的主要废物是 铬渣 ,它含有致癌物 六价 铬 。 27. 常见的铬盐产品主要有 重铬酸钠 、 重铬酸钾 、 铬酐 和 (铬绿)Cr 2O 3 。 28. 目前纯碱生产主要有三种方法,它们是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 、侯氏制碱法(联碱法) 和 天然碱法 。 29. 索尔维制碱法主要原料是 NH 3 、 CaCO 3 与 NaCl 。 30. 索尔维制碱法的总反应可以写成2NaCl +CaCO 3=Na 2CO 3+CaCl 2,则该反应的原子利用度为 % (已知原子量 Na :23,C :12,O :16,Ca :40,Cl :)。 31. 侯氏制碱法主要原料是 NH 3 、CO 2 与 NaCl 。 32.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产品是 Na 2CO 3 和 NH 4Cl 。 33. 湿法磷酸生产的两种主要原料是 磷矿石 和 硫酸 。 34. 磷酸生产工艺主要是根据硫酸钙结晶形式划分的,硫酸钙常见有三种结晶形式,分别是 两水 、 半水 和 无水 。 35. 烷基化最典型的应用是 烷基化汽油生产 和 甲基叔丁基醚 (MTBE)生产 。 36. 甲基叔丁基醚(MTBE) 是常用的汽油添加剂,是通过 烷基化 反应生产的。 37. 氯化反应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加成氯化 、 取代氯化 和 氧氯化 。 38. 生产氯乙烯主要原料是 乙炔 和 乙烯 。 39. 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方法有 乙烯氧氯化 和 乙炔和氯化氢加成 。 40. 烃类热裂解中一次反应的主要产物为 乙烯 和 丙烯 。 41. 烷烃热裂解主要反应为 脱氢反应 和 断链反应 。 42. 羰基化最典型的应用是 甲醇制醋酸 。 43. 催化剂一般由 活性组分 、 载体 和 助催化剂 组成。 44. 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是 Ag 。 45. 丙烯腈的主要生产方法是 氨氧化 ,主要原料是 丙烯 和 氨 。 46. 环氧乙烷的主要生产方法是 乙烯环氧化 ,生产原料是 乙烯 和 氧 ,主要用途是 乙二醇 。 47. 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 碱性 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422CH +H O CO+3H →422 CH +1/2O CO+2H →

石油化工安全评价资料

本文由习惯了静静地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燃固体危险物质。近十几年来石油化工厂所发生的火灾、爆炸大多是由易燃、易爆危险物质 的物理、化学性质造成的。因此,为了保证装置在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操作等方面安全生 产和运转,理应对有危险性的工艺装置、单元过程、设备、原料产品的运输贮存等进行安全 评价。所以,以石化安全生产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环境风险评价应运而生,其工作主要内容 是: 评价石化项目的生产、 储运等过程中的突发事故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并制定相应措施,尽量降低其危害程度。因此对石化项目进行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自开展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和推广以来, 针对石化企业生产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对其从原料、生产过程,到产品贮运等工序进行安全评价,查明了危险性防患未然降低事故 发生的概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故在石工企业开展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时时刻刻都 有可能造成事故。为了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评价势在必行。本课题就围绕安全评价 论述。 介绍几种典型的安全评价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最终选择一种方法对某一企业进行评 价。本课题是对临邑恒源石化集团储罐区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做本课题所学的知识,做一总结。谈谈自己的真实体会。 1 安全评价概述 安全评价又称危险性和风险评价, 它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评价对象 (系统) 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是以实现项目(工程)或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 原理和方法,对项目(工程)或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辩识与分析,判断项目或 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程度,从而为项目或系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经营活动 制定防范措施,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评定。安全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也可把定 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进行定性分析不需要精确的数据和计算, 比较容易也节省时间。 对危险性特别高的装置和工艺系统等, 要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价。 目前定量评价法有 两种主要趋势;一种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评价法。另一种方法是指数法或评点法。目前国内 外还没有形成一套通用、完整的评价方法。各评价方法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 限性,评价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故企业在开展评价时,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按评价对象、 目的、和要求,选用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 2.1.1 石化企业安全评价的发展状况 自 60 年代初期以来,世界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评价经历了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发展 过程,实现了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由对单一的装置评价向系统综合性评价的扩展,目前 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阶段。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较快, 不论是在开发和应用评价方法方 面,还是在评价的广度、深度和评价的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为了不断提高全系统的安全评价整体水平, 推动评价活动进一步深化, 必须认真总结和 研究国内外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指导我们的评价工作向着更加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 2.1.1.1 国际石油化工行业安全评价的发展状况 自 60 年代初期,安全性分析方法在美国航空、航空工业上应用之后,很快受到欧美等 国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视,并积极开发适用于石化行业特点的评价方法。到了 70 年代,世界 石油化工迅速发展,相应储存的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质的数量和品种成倍增加,特别是由 于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不足,安全设计不完善等,导致了事故不断发生。企业积极寻求 控制和消除事故隐患、 预防事故的有效方法, 从而为安全评价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机遇。 随后,安全评价又经历了 80 年代的提高阶段,90 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当前,石油化工行 业安全评价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阶段,应用的方法更趋成熟和完善。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 1985 年出版的“危险性评价程序指南”一书已经系统介绍了 11 种评价方法,重要有: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简称道 氏危险指数法。该法自第一版公布至今的 30 余年间,先后修改了 6 次,进期已发布了第七 版。 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在道氏危险指数法的基础上,扩充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内容, 提出了蒙得(Mond)危险指数法。该公司又于 1973 年开发了“危险性和可接受操作”(HA ZOP)研究 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如果 ̄ ̄ ̄ ̄ ̄ ̄怎么办”(What  ̄ ̄ ̄ ̄if)分析。该书还介 绍了检查表法、危险性预分析(PHA)、故障类型和影

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查报告

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单位: 日期:

一、评审目的:检查各岗位作业活动、安全设备设施、产品工艺等有关危害及环境因素。 二、评审围:各部门生产车间生产活动。 三、评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管理制度、技术规程。 四、评审方式:检查各部门车间有关记录、检查生产现场生产设备设施运行及人员操作对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五、评审人员: 评审组长:朱健 评审组员:徐善义、徐俊涛 六、评审时间:2018年2月2日 七、工艺流程简介: 炼胶(塑胶、混炼)-压出、压延半成品-成品胎胚-硫化成品胎-X光、外观检验-成品入库。 八、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1、本项目密炼车间有碳黑颗粒属于粉尘污染,胶料的味道比较大,员工必须带安全防护面具等用品,对身体有害。生产过程中加入少量的硫磺等辅料,硫磺属于危化品,保管或者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2、半成品车间主要是胶料的挤出、压延、胎圈成型、帘布裁断等。工作相对轻松但刀具等工具比较锋利,容易造成机械伤害,气味比较浓,需带口罩。 3、成型车间一年四季恒温23度左右,机械操作比较频繁,较容发生机械伤害。 4、硫化车间主要是高温,夏季温度在50度以上。冬季温度一般在40度,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灼伤事故,车间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

必须戴口罩。 九、评审检查表

十、评审结果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不涉及重大危险化学品工艺,本项目使用的原料硫磺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根据《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国劳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我公司进行了相应的检查,从检查来看项目运行正常,工艺未出现异常,工艺未出现变更。 十一、评审结论 通过本次审查发现我公司安全设备设施和工艺安全方面的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石油化工工艺学思考题1

课后习题 增加部分英语题型专业(词汇) 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 加氢裂化,hydrocracking 延迟焦化,delayed coking 凝析油(Natural gasoline, NGL)、 石脑油(Naphtha)、 轻柴油(Atmospheric gas oil, AGO)、 粗柴油(Vacuum gas oil, VGO)、 加氢裂化尾油(Hydrogenated tail oil, HOC) 苯(Benzene, B), 甲苯(Toluene, T), 二甲苯(Xylene, X); 乙烯,ethylene 丙烯,propylene 丁二烯,butadiene 邻二甲苯(Ortho-xylene, OX)、 对二甲苯(Para-xylene, PX)、 间二甲苯(Met-xylene, MX) 聚乙烯,PE,polyethylene; 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 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 思考题(第一章) 1. 茂名石化乙烯出厂化工商品有三大类。 2. 茂名石化工业区内代表性企业有那些?主营业务? 3. 我国乙烯工业概况? 思考题(第三章) 1根据热力学反应标准自由焓和化学键如何判断不同烃类的裂解反应难易程度、可能发生的裂解位置及裂解产物;解释烷烃、环烷烃及芳烃裂解反应规律,造成裂解过程结焦生炭的主要反应是哪些? 2 裂解原料性质及评价指标 Lummus公司的SRT型裂解炉由I型发展到VI型,它的主要改进是什么?采取的措施是什么?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

4在原料确定的情况下,从裂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出发,为了获取最佳裂解效果,应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参数(停留时间、温度、压力…),为什么? 5为了降低烃分压通常加入稀释剂,试分析稀释剂加入量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6裂解气出口的急冷操作目的是什么?可采取的方法有几种,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若设计一个间接急冷换热器其关键指标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急冷换热器的优劣? 7裂解气进行预分离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裂解气中要严格控制的杂质有哪些?这些杂质存在的害处?用什么方法除掉这些杂质,这些处理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8压缩气的压缩为什么采用多级压缩? 9何为非绝热精馏,何种情况下采用中间冷凝器或中间再沸器,分析其利弊。 10 烃类裂解主要产品过程示意图 11. 试画出轻烃、馏分油裂解装置裂解气预分馏过程示意图,并具体说明整个流程。 12. 试分析下图中裂解气的预分馏、净化及精馏分离的流程组织方案?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 的通知 【公布日期:2004年9月8日】 【实施日期:2004年9月8日】 【法律类型:规范性文件】 【行业类型:危险化学品】 【颁布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文号:监管危化字[2004]127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央管理的有关企业,有关安全评价机构: 为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研究、编制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同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将本导则转发给辖区内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遵照执行。 二、在本导则试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什么问题,请及时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联系。 三、设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分支机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设立2个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总部和设立2个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分支机构本部的安全评价,请参考本导则第九部分第(三)条第1项进行评价,并形成安全评价报告。 四、在本导则试行前,已经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进行安全评价、并完成安全评价报告的,请按照本导则完善并形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或者生产单位安全评价报告;正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的,请按照本导则进行编制。 二○○四年九月八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生产单位现状的安全评价。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10号) 《安全评价通则》(国家安全监管局安监管技装字〔2004〕37号)

某加油站的安全评价报告

编号:XXXXXX XX XX XX XX有限公司 XX XX XX加油站 安全评价报告 XX XX XX XX 安全评价中心(盖章)证书编号:XXX-NNNN-XX-2011

委托书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加油站经营安全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委托XX XX XX XX公司对我单位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情况进行安全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并做出安全评价报告。 委托方: 2011年11月01 日

3

第一章概述 (5) 1.1评价依据 (5) 1.1.l法律、法规 (5) 1.1.2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6) 1.1.3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7) 1.1.4 评价范围 (7) 1.2评价目的 (8) 1.3评价内容和范围 (8) 1.4评价程序 (8) 第二章加油站简介 (10) 2.1概况 (10) 2.2油品购入 (12) 第三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2) 3.1汽、柴油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12) 3.2加油站危险爆炸区域的划分 (15) 3.3几点说明 (16) 3.4经营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7) 3.4.1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17) 3.4.2 (18) 3.5人的不安全行为 (18) 3.6管理因素 (19) 3.7重大危险源识别 (19) 第四章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19) 4.1评价方法的选择 (19) 4.1.1 评价方法简介 (19) 4.2评价单元的划分 (20) 第五章分析评价 (21) 5.1评价过程 (21) 5.2评价小结 (26) 第六章需要补充的安全措施和建议 (26) 6.1需要补充的安全措施 (26) 6.2建议 (27) 第七章整改情况 (27) 第八章评价结论 (27) 第九章另一种评价方法 (30)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30) 9.1概述 (30) 9.2评价内容 (31) 9.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32) 9.4两评价方法对比论述 (32) 第十章另一套整改方案 (33) 10.1安全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 (33) 10.2防火防爆方面的对策措施 (34) 10.3其他方面的对策措施 (35)

(完整版)化工工艺学复习题(带答案)

《化工工艺学》复习题库(部分) 1.什么叫烃类的热裂解? 答:烃类热裂解法是将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柴油、重油等)经高温作用,使烃类分子发生碳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他分子量不同的轻质和重质烃类。 2.目前世界上主要乙烯生产国的产量是多少? 答: 3.什么叫烃类热裂解过程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 答:一次反应:由原料烃类热裂解生成乙烯和丙烯等低级烯烃的反应 二次反应:主要指由一次反应生成的低级烯烃进一步反应生成多种产物,直至最后生成焦或炭的反应。 4.什么叫键能? 答:指1.01*10^5Pa和25摄氏度下(常温常压下),将1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所需要的能量(单位为KJ.mol-1)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是表征化学键强度的物理量,可以用键断裂时所需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5. 简述一次裂解反应的规律性。 答:(1)烷烃—正构烷烃最有利于生成乙烯,丙烯,分子量愈小则烯烃的总收率愈 高。异构烷烃的烯烃总收率低于同碳原子的正构烷烃。随着分子量增大,这种差别越小。(2)环烷烃—在通常裂解条件下,环烷烃生成烯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含环烷烃较多的原料,乙烯的收率较低。 (3)芳烃—无侧链的芳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侧链的芳烃主要是侧链逐步断裂及脱氢。芳烃主要倾向于脱氢缩合生成稠环芳烃,直至结焦。 (4)烯烃—大分子的烯烃能裂解为乙烯和丙烯等低级烯烃,烯烃脱氢生成的二烯烃能进一步反应生成芳烃和焦。 (5)各类烃裂解的难易顺序可归纳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C6>C5)>芳烃 6. 烃类热裂解的一次反应主要有哪几个?烃类热裂解的二次反应主要有哪几个? 答:(1)烃类热裂解的一次反应主要有:①脱氢反应②断链反应 (2)烃类热裂解的二次反应主要有: ①烯烃的裂解②烯烃的聚合、环化和缩合③烯烃的加氢和脱氢④积炭和结焦 7. 什么叫焦,什么叫碳?结焦与生碳的区别有哪些? 答:结焦是在较低温度下(<1200K)通过芳烃缩合而成 生碳是在较高温度下(>1200K)通过生成乙炔的中间阶段,脱氢为稠和的碳原子。 结焦与生碳的区别: 机理不同:碳要经过乙炔阶段才能发生;焦要经过芳烃缩合才能发生 温度不同:高温下(900℃~1100℃)生成乙炔,生成碳;低温下(600℃左右)芳烃缩合生成焦 组成不同:碳只含炭,不含杂质;焦还含有氢

《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陆上油气管道安全监管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范畴后,陆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依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进行编制。《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对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工作要求不够细致具体,此外,油气管道建设项目适用的主要标准也有了更新完善,如新颁布了《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32167),《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和《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都进行了修订。 为了促进油气输送管道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工作的推进,更好地实施对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的监督核查,进一步规范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编制,确保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相关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在总结陆上油气管道监管工作经验,听取重点地区、企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开展《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编制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起草过程): 2017年4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委托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开展了《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编制导则》(AQ标准)(以下简称《编制导则》)编制工作; 2017年6月,组织召开了《编制导则》审查会议;2017年12月,再次组织召开了《编制导则》审查会议;根据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8年4月,在山东省烟台市组织召开了审查会议,会议对标准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明确了《编制导则》的结构和内容深度要求。 2018年5月,召开会议集中各专业相关人员和专家对《编制导则》细节进行修订,形成《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在此期间,多次组织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及评价机构等,针对标准内容进行充分研讨和交流意见,将各方意见进行汇总和归类整理,并体现在《编制导则》中。 本标准将作为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编制的指导性文件。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说明 (一)编制原则 1、编制导则结构: 参照结合《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监总厅管三﹝2017﹞27号)及《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的体例格式,保持安全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结构一致性; 依据结合《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写规则》、《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的相关要求,综合结合危化品安全监管及油气管道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了细化、修改和完善。 (二)主要内容说明 本标准规定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内容与深度,本标准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