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色墙纸》与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

《黄色墙纸》与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

《黄色墙纸》与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
《黄色墙纸》与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

《黄色墙纸》与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

摘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出发,通过对文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分析初步探讨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思潮的内涵,最后提出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黄色墙纸》,女性文学,女性主义

1作品介绍

《黄色墙纸》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女性文学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一名中上阶层的知识女性,因为患有轻度抑郁症而被丈夫约翰安排到一处偏僻的房子中“修养”。身为医生的丈夫给“我”开出的处方竟然是禁止“我”做任何与思考有关的事情(譬如写作),也不准“我”四处走动,只让“我”整日呆在一个糊有黄色墙纸的房间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丈夫还指派了他的妹妹——珍妮对“我”进行“看护”。珍妮是一个尽职的女管家,她时刻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并把这些如实地报告给约翰。囚徒般的生活使“我”的精神十分压抑,“我”渐渐对墙壁上的黄色墙纸产生了幻想。“我”发现墙纸的图案后面隐藏着许多女人,她们试图爬出墙纸,却总是被墙纸上的图案所阻止。最后“我”决心帮助墙纸中的女人爬出来,并把自己幻想成被困在墙纸中的无数女性的一员,进而把墙纸撕裂,把房门锁起来,在房间中四处爬动。匆匆赶来的约翰被“我”的怪异行为吓得晕倒在地,“我”就从他身上爬了过去。[1]

2人物形象

2.1 “我”的丈夫——约翰

约翰同“我”的哥哥一样,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他十分爱“我”,把“我”称为“亲爱的”、“小傻瓜”、“小姑娘”、“幸福的小天鹅”,让我服用各种补品,并且禁止“我”进行任何体力和脑力劳动,甚至不让“我”动纸笔。

表面上看,他对“我”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然而实际上他只是把“我”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这可以从他对“我”的某些诉求的反应看出。“我”提出要搬到楼下的房间里,想要有一间自己的小屋,但是他却以“那间房间放不下两张床”为由拒绝了(在十九世纪,妇女确实没有自主选择房间的权利[2]);“我”渴望写作,但是遭到约翰的反对,因

为他认为“编造故事的想象力和习惯必然会把我的神经衰弱引向一种兴奋的幻想状态”而不利于“我”的病情,并且让“我”“用意志去控制这种倾向”;“我”提出要把墙纸换掉,约翰却说“更换了墙纸后,接着要更换的就是粗笨的床架,然后是上了闩的窗户,然后是楼梯前的那扇门,等等等等的东西”,后来此事也不了了之。不难发现,约翰并没有认真考虑“我”的种种要求,而是武断地从自己的想法出发为“我”指定居住环境和疗养方法。他并未把“我”置于平等的地位,而是把“我”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一具没有思想和灵魂但是可以与之共同生活的行尸走肉。

约翰以及同为医生的“我”的哥哥象征了十九世纪的父权势力,他们不认可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认为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不能有自己的工作、思想和言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种种或明显或隐蔽的措施,如在经济上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上掌握发言权等。1929 年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在其发表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2]。“有钱”指的是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一间自己的房间”指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在男性作家的作品漫天飞舞的十九世纪,女性作家进行创作不仅要有创新的精神(以避免成为男性话语的附和者),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在《黄色墙纸》作者生活的十九世纪,女性写作确实被视为一种疯癫的行为,多萝西就曾说过“即使自己一周不睡觉也不会作出这么疯癫的行为”[3],可见当时女性作家的创作面临着多么巨大的物质和思想上的阻力。而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话语权意味着权力,只有充分地广播自己的话语才能确立自己的权力[4],被剥夺了话语权(写作权)的女性自然没有社会地位。约翰和“我”的哥哥正是通过对“我”施加严密的控制(把“我”软禁在房间里,不让“我”思考)来使“我”成为一个“失语者”,以达到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2.2 “我”的小姑——珍妮

“我”对珍妮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啊,对我又是那么地体贴周到”、“她是一名出色而热情的女管家,她没有其他的奢望,只想做一名称职的女管家”。但是“我”必须把自己写作的手稿隐藏起来,不让她看到。她还仔细地向约翰报告“我”的种种情况。

珍妮代表了那一类主动接受统治的妇女,她们从未对自己的命运产生过怀疑,认为自己从属于男性是理所当然、与生俱来的。在她们的观念里,女性就应该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就应该对男性言听计从,也不能有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思想。在父权社会里,女性已经被无意识地当成了囚犯、孩子[2],她们没有自己的天地,没有写作、工作的权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的安排,在父权主义的“保护伞”下小心谨慎地做好“分内事”,不敢抬头看一下外面的天空。有时候,她们甚至沦为父权势力的帮凶,就像小说里的珍妮一样,对“我”这一类敢于怀疑、敢于反抗的新女性施加严密的监视。这是十分可悲的。试想,连革命的意识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为自己争得解放?

2.3 “我”

“我”是一个从一开始听从丈夫到渐渐产生怀疑最后奋起反抗的女性。和小姑珍妮不同,“我”虽然也身处父权主义的包围,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经常有写作的冲动。因为丈夫约翰对“我”很好,一开始“我”对自己那些原本合理的要求(如更换房间、墙纸、写作等)产生了愧疚感。但是长久的单调生活以及种种权利的被剥夺最终使“我”开始怀疑这一切的合理性,“我”开始对黄色墙纸进行观察,想从里面找出“我”想要的答案,即女性屈

从于男性统治的原因。渐渐地,“我”发现墙纸后面隐藏着一个个女人,她们在“摇动图案”,试图爬出墙纸,却被墙纸上的图案“倒转过来”,以至“眼珠都泛白了”。“我”看到墙纸上有一个个头颅,那正是无数企图爬出墙纸的女人留下的。“我”终于明白黄色墙纸上的图案是阻碍女性获得自由的罪魁祸首。“我”感到自己是她们当中的一员,于是“我”打算帮她们——也帮自己爬出墙纸。

“我”象征了在父权主义统治下敢于反抗的新女性。约翰企图用甜言蜜语以及通过把“我”限制在小房间里,阻止“我”进行写作等措施来迫使“我”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但是“我”并未简单就范。“我”生病的事实其实也是一种掩饰,在维护女性自身独立思想的举动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情况下,“我”只能通过“生病”这一借口来为自己的勇敢行为寻求一种存在方式。最终“我”还是胜利了,约翰看到在地上爬行的“我”吓得晕了过去,“我”则从他身上爬过,但是那时“我”已经彻底丧失了理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3故事情节

《黄色墙纸》中值得注意的情节主要有三个:

1)故事开头约翰给“我”安排的疗法;

2)故事高潮“我”撕毁黄色墙纸;

3)故事最后“我”从约翰身上爬过。

3.1 无声的谋杀——约翰的疗法

约翰的疗法主要包括:①让“我”服用各种补品;②限制“我”的自由,让“我”整天呆在房间里;③禁止“我”思考、写作和表达自己的意见;④派妹妹珍妮对“我”严加看护。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约翰假借关心“我”的名义让“我”不要动脑子,还要“我”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言行,其实质在于剥夺“我”的独立思想,使“我”成为一具没有反抗意识、不能自主思考的行尸走肉。他对“我”说不允许“我”写作是为了“我”的健康考虑,但其实际用意在于使“我”丧失话语权,进而失去权力。前面提到,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中,“话语即权力”,女性丧失了话语权之后,也就无从表达自我,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作家强加给她们的种种角色:贤妻、良母、悍妇、荡妇[2]等等,久而久之她们也就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错误地认为“女人本该如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约翰的疗法可谓十分毒辣,具有“杀人于无形”的效果。他要谋杀的不是“我”的肉体,而是“我”的灵魂。

3.2 无畏的反抗——撕毁黄色墙纸

黄色墙纸那错综复杂的图案下面隐藏着另一幅图景:无数女性被囚禁在父权制设定的条条框框里,“卑微地、无声无息地爬行着,总也逃不出父权制森严的围墙[5]”。“我”发现墙纸是囚禁女性的牢笼后,就下定决心撕毁墙纸。“我”撕毁黄色墙纸的行为象征了觉醒的女性意识对男权的反抗。由于墙纸上的图案正是父权社会用来束缚女性的工具,墙纸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女性终于挣脱了枷锁,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3.3 艰难的胜利——“我”从约翰身上爬过

约翰代表了十九世纪的父权势力,他最终晕倒在地象征了父权势力的统治在觉醒的女性的反抗下土崩瓦解。故事的最后“我”从约翰身上爬过更是进一步把这种胜利推向高潮——强大的父权统治倒下了,女性越过父权社会的阻碍,获得了新生。

4总结

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以锐利的笔调无情地揭示了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隐蔽的压迫,歌颂了勇于反抗的新女性形象,展望了女性意识必将觉醒、女权必将取得与男权同等地位的光辉前景。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我”的丈夫约翰、“我”的小姑珍妮还有作为“精神病人”的“我”。约翰是父权势力的代表,珍妮是被动接受统治的旧女性,“我”则是用于反抗的新女性。作品还通过约翰的疗法、“我”撕毁黄色墙纸的举动以及“我”从晕倒的约翰身上爬过三个情节分别寓示了男权社会为防止女性意识的觉醒而编织的严密的控制网络、新女性对于旧的性别秩序的反抗以及“性别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事实。

今日的社会与十九世纪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女性的权利已经得到法律、道德的保障并已广为公认,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某些领域,针对女性的偏见依然存在,如女性不擅长于逻辑推理、不宜成为领导者等种种论调,有些甚至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潜意识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要加以警惕。在争取女性的自身权利方面,《黄色墙纸》给我们的启示有:

1.女性在经济上要独立。小说中“我”不能自由选择居住的环境,根本原因在于“我”

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为了实现经济独立,女性必须接受教育,参加工作。

2.女性在反抗时要坚决,要警惕“甜蜜的牢笼”。小说中约翰给“我”提供了种种优

越的物质条件,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真正需要的;相反,它们使“我”疯狂。因

此,广大女性必须同男权主义做最坚决的斗争,直至最后的胜利。

3.女性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一方面,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

让自己的大脑成为男性话语的跑马场;另一方面,要敢于抛开男性已经建立的种种

文学秩序,要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夏洛特·P·吉尔曼and 吴其尧, 黄色墙纸.名作欣赏, 1997(03): p. 112-120+111.

2. 刘建, 试论《黄色糊墙纸》中“疯女人”的形象意蕴.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p. 60-61+70.

3. 李靓,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p. 82-85.

4. 洪流, 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外国文学, 2006(03):

p. 59-64.

5. 徐冻梅, 《黄色糊墙纸》中的象征意象释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p.

33-36.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美国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迅速跃居世界经济的前列。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的废除,更是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此,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生出新的变化。 一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世纪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时期,学区制在18世纪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州教育管理体制得以最终确立,而联邦教育管理制度也正式出台。这些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20世纪美国教育的崛起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及基础,对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出重要作用。 1.学区制的兴衰 在马萨诸塞州学区制的影响下,到19世纪中期时,各州纷纷建立学区制度,使学区制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管理的主要制度。学区制的优点在于便于学生的就近入学,同时也符合了居民自治的愿望,因而受到地方人士的大力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区制也开始暴露出其不足,即由于各学区的经费投入因学校区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而存在事实上差别,这也导致各学区的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为此,美国社会开始对学区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两方面的改革意见。一是削弱学区的职权,如将教师聘任和教材选择的权力从学区上收,以保证学区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等。二是合并学区,通过把许多乡村的地的小学区进行合并使之成为大学区,这样,既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到19世纪90年代为止,学区合并成为学区制度改革的趋势。 2.州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美国教育管理权利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在19世纪完成的。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制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正是以此为依据,美国社会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权利应属于州的政府所有。由此确立了美国的州教育管理体制。1812年到1821年。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对全州的初等学校进行管理。这标志着美国州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马萨诸塞州于1837年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真正确立起了州教育的全面领导与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各州教育委员会的设立。导19世纪下半期,州教育管理与领导体制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该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3.联邦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美国垄断资本集中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美国垄断资本集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1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形成 十九世纪末,电力、石油、化工、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加强了重工业的地位。1860-1890年,美国铁路里程增长了5倍,美国国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为资本进一步集中创造了条件。 187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生铁产量下降了24%,钢材下降24%,铁路长度减少77%,石油产量下降了25%,造船量下跌了64%。1873年末,三分之一的美国炼铁厂停工。这场危机造成的失业工人达到300多万。经济危机使工业资本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大型企业家手中。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公司合并的高潮。1899年,合并公司达到1208家,合并金额为22.4亿美元。1895-1904十年期间,每年平均合并301家公司,合并资产为6.9亿美元。 1895-1904年间,在27个工业部门中,由为数众多的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公司总数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50-75%的有6个部门。1895-1907年间,美国制造业各部门合并资产共62.5亿美元,其中重工业占70%。二十世纪初,美国有8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一家公司产品产量占该部门产量的90%以上:美国罐头公司、美国制糖公司、美国烟草公司、谷物制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联合制鞋机器公司和美国现金出纳机公司。

在1895-1904年的合并浪潮中,61家合并组成的大公司只占当时合并组成公司总数的19.5%,但是合并资产却占了62.7%。在穆勒研究的316个托拉斯中,1897年前成立的只有82个,其余均在1898-1903年间成立,这些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又有78家控制了各自部门产量的50%以上,26家控制了80%以上。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东北部的宾夕法利亚、新泽西、特拉华和纽约4个州有大量的铁矿和煤矿,又是铁路和海运的枢纽,工业、金融和运输部门集中,其合并资产额占美国各州总数的88.6%,合并公司占全国总数的77.9%,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80%以上。 钢铁业 1900年安德鲁〃卡内基的卡内基公司的钢产量已经占美国钢产量的25%。同时在1897-1900年间,美国的169家钢铁企业通过合并,形成了10家大型公司,合并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摩根财团凭借强大的金融实力,吞并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和梅隆的联合钢铁公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条件: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社会基础:19世纪初,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新秩序下,金钱主宰一切的冷酷现实,使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现实由不安到失望,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2.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学说都很丰富。哲学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则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这些成就从整体上启发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并研究世界,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人道主义精神 4.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特点: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揭露性。批判锋芒由强到弱,与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英国:产生于30年代,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70年代后逐渐衰落。主要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到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塑造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美国:真正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 叶的法国,龚古尔兄弟是其倡 导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 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 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和决定 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 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即“实 在、精确”。泰纳提出“种族、 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思 想特点:1它继承了巴尔扎克、 司汤达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 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 学创作的首要条件。2接手了巴 X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 个社会的成功经验3机械地将 自然科学理论搬到文学创作 中,从生理角度表现人,特别 是以遗传学观点去解释人行动 的原因。艺术特点:1力图巨 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想象, 给人以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 象2忽略典型的创造,注重群 体写照3开始淡化情节,主张 按“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唯美主义:康德哲学是其理论 基础,他提出“无目的之合目 的性”繁荣美感学说。思想艺 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 德无关,超脱一切利害关系, 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2提出 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 超然于现实,生活应追随模仿 艺术。代表人物:王尔德影响: 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 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 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调美 的超功利性,过分重视形式, 忽略了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 裂开来 “多余人”:指俄国19世纪前 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 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 现实,却又不最初能挺身反抗 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 有实际行动,由此成了整个社 会多余、无用的人。最初见于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 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 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 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 俄国小人物:指活在城市底层 的劳动者、小公务员、破产贵 族,平民知识分子等,身份有 马车夫、看门人、妓女等,他 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 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 被损害的地位。小人物是贵族 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 困的产物。普希金的《别尔金 小说集》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 人物的传统,形成小人物模式。 司汤达《红与黑》:19世纪现实 主义的奠基作。(他的作品艺术 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觉运 用心理分析的小说家,他的心 理分析被称为心里独白,1以科 学的冷漠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理 的活动2采取客观的叙述方法 3风格极其纯净、简洁3擅长心 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是显意 识层次的心理思维,只涉及头 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因而显 得理智,冷静,充满逻辑) 巴尔扎克:人物再现手法(即 在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 现,以表现他们的不同生活阶 段和侧面,最后构成这个人物 的整体。能使各部作品联结起 来),影响了左拉的《卢贡·马 卡尔家族》的创造。《人间喜剧》 的编年史小说艺术:1最突出的 特点是重现时空结构。从时间 结构看,它所强调的时间是历 史时间,注重交代确认的时间 日期,故事时间与历史真貌相 合2全景描绘 巴X《人间喜剧》是“包罗万 象的社会史”原因:1反映了资 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 家史2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 衰亡史3描写了一幕幕惨剧, 均围绕着争夺金钱展开的(如: 《高布塞克》,夏倍上校等)创 作时法国的历史背景:1贵族日 益没落2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社 会的主导阶级3金钱日益成为 社会主宰性力量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农产品 展览会(法国国力的缩影):共 时叙述,效果:双向否定,情 爱对话穿插在颁奖中,是对他 们爱情的否定,也是对当时法 国经济、国力的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 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 种声音、音调,使得小说具备 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 中,拉斯科尼科夫的“哲学”, 索尼娅“东正教观念”,卢仁的 极端个人主义等。每一个人物 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 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称为 “他人意识”的东西。这就是 “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 态。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 尼娜》的心理描写 1.注重于人 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体 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 点,在描写安娜心理过程中, 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

19世纪现实主义参考文献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参考文献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张德明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白日梦、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回归母爱——精神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宋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以系统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蒋承勇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于连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岳斌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圣伯夫与巴尔扎克》,《驳圣伯夫》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2-463页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 *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易宋江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期 *巴尔扎克全集(3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蒋芳巴尔扎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幸智狄更斯与他的时代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2 *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法)莫洛亚著狄更斯评传王人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任子峰俄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刘文飞阅读普希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张铁夫等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花城》2010年第3期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二)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 物; 2.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 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 梭的作品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特征: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 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 張。 2.艺术特征: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 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 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 表現。 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開始于18世紀90年代) 1.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宗教色彩、哲學色彩和神秘怪誕色彩,写 夜、死亡、遁世的作品居多;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a)史雷格尔兄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创办《雅典娜神殿》 [2].宣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i.强调想象与情感; ii.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术无目的论; iii.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b)诺瓦利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作品一览表 1.Washington Irving华盛 顿·欧文1783-1859 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1.见闻札记1820 札记 2.布雷斯布里奇田庄;1822 短篇小说集3.旅客谈;1824 故事集 4.阿尔罕伯拉1832 游记 5.哥德斯密斯佳1840 传记 2.James Fenimore Cooper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1789-1851 美国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第一个蜚声世界的美国作家。6.间谍1821 长篇历史小说 7.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 长篇小说8.大草原1827 长篇小说 9.探路者1840 长篇小说 10.猎鹿人1841 长篇小说 3.William Cullen Bryant 威廉·柯伦·布莱恩特1794-1878 美国首位著名的抒情诗人。11.禁运1808 诗歌12.死亡观1811 诗歌13.致水鸟1815 诗歌14.泉1842 诗歌15.白蹄鹿1844 诗歌16.深林赋1860 诗歌17.似水年华1878 诗歌 4.Ralf Waldo Emerson拉 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803-1882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18.杜鹃花1833 诗歌 19.论自然1836 小品文 20.《康科德赞歌》1837 诗歌21.神学院演说1838 讲演22.《随笔》1841 散文 23.论文集1841-1844 演讲汇编24.《哀歌》1842 诗歌 25.诗集1846 诗歌 26.代表人物1850 散文 27.英国人的特征1856 散文28.生活的准则1860 散文 29.社会与孤独1870 散文30.《文学与社会目标》1876 散文 5.9.Nathaniel Hawthorne 纳撒尼尔·霍桑 1804-1864 19世纪前半期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31.《范肖》1828 长篇小说 32.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 短篇小说集33.古屋青苔1843 短篇小说集 34.红字1850 长篇小说 35.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 长篇小说36.福谷传奇1852 长篇小说 37.玉石雕像1860 长篇小说 6.亨利·华兹华斯·朗费 罗 Henry wadsworyh longfellow 1807.2-1882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38.夜吟1839 诗歌集 39.歌谣及其他1841 诗歌集40.奴役篇1842 反蓄奴组诗41.布吕赫钟楼及其他诗1845 诗集42.《基督》1851-1872 诗剧

19世纪60年代美国生活

1 The youth involved in the popular social aspects of the movement became known as hippies . 在参与运动的普及社会各方面的青年作为被称为嬉皮士。 2These groups created a movement toward liberation in society, questioning authority and government, and demanding more freedoms and rights for women这些群体创造走向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质疑权力和政府,并要求更多的自由,并为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权利。3The movement was also marked by the first widespread, socially accepted drug use (including LSD and marijuana ) and psychedelic music. 运动也标志着第一个广泛的,社会公认的药物使用(包括LSD总和大麻总和)迷幻乐的声音。 4女权主义的兴起Feminists took to the streets, marching and protesting, writing books and debating to change social and political views that limited women. 女权主义者走上街头,游行和抗议,写书和辩论,以改变这种状况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和政治观点 5 By 1966, the movement was beginning to grow in size and power as women's group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and Friedan, along with other feminists, founded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到1966年,运动开始增长在规模和力量,为妇女团体在全国铺开,弗里丹,以及与其他女权主义者,成立了全国妇女组织。6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7The rise of the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particularly among the youth, created a market for rock , soul , pop , reggae and blues music. 反文化运动,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创造了摇滚,灵魂,流行,雷鬼和蓝调音乐市场。 8Psychedelic drugs , especially LSD , were widely used medicinally, spiritually and recreationally throughout the late 1960s, and were popularized by Timothy Leary with his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19世纪的美国经济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放任”政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信条。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终于在1929~1933年酿成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为迅速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力主由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结构: 前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神速,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 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蓬勃,商品似乎取之不尽,一切显得富足而舒适。最令人吃惊的是私人汽车的猛增,汽车大王福特生产出“人人可以买得起的车”。20年代,美国生产出全世界小汽车总量的85%。1929年,美国平均5人就拥有一辆小汽车。面对如此的美景,难怪很多美国人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正在迅速实现。 ◎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①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②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 历史纵横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大企业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占美国人口 学思之窗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 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思考 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同时,在“繁荣”的激励下,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1855年巴黎开了个规模宏大的体现官方美学趣味的画展,画展的举办者拒绝展出库尔贝最优秀的作品,于是,他在展览馆的旁边办了自己的画展以示对抗,并毫不示弱地在目录上特别加上一篇由尚佛勒里代笔的序言,题目就叫“现实主义”。他说:“我不想摹仿或抄袭这个或那个大师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且使它尽量达到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我也不想追求那种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篇序言很快被人们看成是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宣言。“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一种艺术运动,这是第一次。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姆·文杜里说:“事实上,显然再没有—位画家能够像库尔贝那样,不仅在绘画观点方面,而且在文?学观点方面发生过这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及于法兰西国境以外。库尔贝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库尔贝在别的地方的阐述来看,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运动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当代性。“一个时代只能够由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再现,我的意思是说只能由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艺术家来再现。“在这个意义上,我否认描绘过去的历史艺术的存在。历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当代的。”艺术家应“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艺术具有社会目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或才能只是一个手段,使他能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库尔贝本人的作品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和道德的内容。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 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 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1809年发表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讽刺才能。 (二)第二时期的生活与创作(1809——1816) 1811年,写成长诗《恰尔德?哈路尔游记》第一、二章。 《东方叙事诗》(1813——1816),是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一共有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耶》。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在这些传奇诗里,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多数是作家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异常孤傲、忧郁、倔强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和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却又脱离人民,蔑视群众;他们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单枪匹马的形式去反抗社会。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特征,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三)第三时期的生活、创作(1816——18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