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2

跨文化交际2

跨文化交际2
跨文化交际2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

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 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

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9)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10)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11)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12)文化距离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13)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14)异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是人们借助感官感知文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对来自社会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信息形成的有意义的经验。异文化感知即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感知而形成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知的过程。

(15)文化适应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为适应对方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

(16)移情作用

“移情”最早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 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顾嘉祖教授认为:“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即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17)文化融合

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趋于统一的过程;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主要过程:接触-----碰撞、筛选-----整合。

(18)第三文化

研究异文化沟通的美国学者西特拉姆特地把由外国移民构成的下位文化称做“第三文化”。(19)传播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实现信息有效的传递的即是有效传播。

影响有效传播的有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理念障碍等。

2.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1)文化交际环境理论 Hall(1976)为了区别不同文化中交际对其环境的依赖程度,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

在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因此暗码信息相对较多,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说者倾向于采取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因此听者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避免误会。

在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之中,尽可能清楚直接地表达思想以使听者明白是说话者的责任。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倾向弱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低, 说话直接明了。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强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高, 说话习惯以间接的方式, 甚至绕弯子。

(3)建构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Applegate and Sypher(1983, 1988)把文化概念引入结构主义理论中。他们指出交际是指个人"分享、交换信息的相互识别的交流过程"。该过程受到一定目标的驱动,个人进行其认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交流活动。

主要观点:复杂信息行为(信息中包含许多目标和环境因素)导致"个人中心"的交际。"认知结构"不一样,交际观念和相关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这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定义,并指导他们的策略性的行为。

"文化决定交际逻辑",不同文化侧重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都不一样。

跨文化交际培训"应当着重培养灵活、整合的策略手段,以达成目标"。

(4)期望违背理论

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EVT)是朱迪·伯贡(Judee Burgoon,1987)为了解释非语言传播及其在谈话中对信息的影响而提出的。是指传播效果与传播意图产生了差错甚至违背,可能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造成的,或者是传播手段有问题,或者由于接受者既有的神会、团体、心理背景。与非语言传播相关的,首先要提到的是空间距离,也称为个人空间和人们期望的交谈距离。在交谈过程中,人们可以感知空间的使用和他人空间的使用。比如教师走进自习课堂中,开始辅导学生时,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开始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对他们之间空间的变化感到不安。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向学生靠近,学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当辅导内容转向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时,学生就不再把教师与他们的接近看成是威胁。

空间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及公共距离。这些距离在教师与学

生的交流中都适用,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比如,公共距离适合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正式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距离、目光控制、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语言以外的行为发生期望以外的变化,会造成生理唤起,也经常会产生模糊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

1.

文化的定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文化的特征:1.交际的符号性。2.民族的选择性。

3.观念的整合性。

4.动态的可变性。

3. 信息传播系统构成的七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通道,接受者,解码,反馈。

4. 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5. 跨文化交际: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6. 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7.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交际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1.有意识行为和

无意识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性质的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人们交流除了语言符号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符号,包括各类行为。人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当这些行为一旦被注意到,客观上传递了信息,交际也就发生

了。2.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一个或相似的语码系统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3.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某些规则,除了固定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外,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

8. 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或碰撞?“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

者是相通的。符号专家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没有交际就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然要求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目标。

9.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与跨文化交际学科有什么关系?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无论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原因。这些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并未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文化背景又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

而生的。第二章

10. 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而价值观是它的核心。

11. 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是群体取向,西方社会则是个人取向。

12. 请联系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实际谈谈“整体直觉思维”同“分析逻辑思维”

的区别及成果。区别: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东方人的思维属于“领域依附”型思维活动。思维的整体性指的是思维的对象成果以及

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都表现出整体的特征。中国人习惯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都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典型的整体性思维,即整体的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整体性是指直觉的整体性。所谓直觉就是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事物。这种直接纳入人的经验的方式就是直觉思维,它讲究思维中断时的突然感悟,即灵感或顿悟。而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这是一种“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等,并把二者对立分离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进行研究。分析性思维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简单的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在整体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联系。成果:整体直觉思维的成果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思想,处理事情时“车到山前必有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分析性思维的成果有,美国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美国人的思维是典型的分析性思维,他们特别喜欢凡

事问why,就是要你提供数据、事实、理由和证据。

13. 什么是隐私?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群体

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包括大至群体的保护,也可小到个人的私事和隐情。功能:隐私具有调节功能。中国人对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的方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隐私,他们通

过关闭的门来保护自己,一旦门被关闭,就自动传出请勿打扰的信息。

14. 你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背景中哪些因素最重要?文化背景包括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一是价值观念,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第二是民族性格,这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三是自然环境,这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

第三章

15. 交际情景:交际情景即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包括:1.交际者2.交际目的3.交际场景。

16. 角色:角色的概念从戏剧术语中引进到社会学领域。社会角色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身份的行为的期望,人民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与人们的角色关系。

17.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18. 人际关系的类型有哪些?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政治关系。血缘关系是人们不可选择的,是先天决定的,主要指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由人们所

处的地理位置或空间位置决定的,邻里和老乡就属于这种关系。业缘关系指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同事、同学或战友就属于这种关系。政治关系指政治

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19.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地理因素。

20. 中国社会传统差序格局基础: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结构。

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伦理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伦指社会等级类别的次序即辈分,理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则。含义:中国社会传统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构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标

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特点:1.服从权威和长辈。2.严格的等级身份制。3.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

21. 纵观西方社会平等的人际关系取向的特点:1.服从权威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2.等级身份被平等意识所代替。

22. 人际关系取向文化类型:1.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2.工具型人际关系取向。

3.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

23. 请从儒家学说中“仁”的含义阐述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孔子说:人者,

仁也。说明“仁”是做人的本质属性。仁字由二人构成,这个字体现的就是人际关系,说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有人存在就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每个个体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

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第四章

24. 规范:某一特定社会或群体对所期望的和可接受的行为共享的标准或规则。规则:规范的细化即规则。关系:规范更多的表现为意识形态,而规则更多的表

现为外显行为。但实际上,当审视整个文化符号系统时,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很难截然分开,规范表现为规则,规则蕴涵着规范。在阐述规范和规则系统时,我们不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规范”。一般来说,文化的规范和规则系统

包括交际规范,民俗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范畴。

25. 交际规范包括哪些范畴?请分别举例每种范畴包括的因素。交际规范包括: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李成明unit2-A原文+翻译DOCX

Unit 2 With the amazingly rapid development in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 more often than ever before, but misunderstandings even conflicts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this interaction also grow increasingly. Just for this reason, much concern is focused up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help people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in a transcultural way. As a matter of fact, culture is not strange to us all. We hear, read and talk of it, such as Chinese culture, English culture, tea culture,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meaning of culture, it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define what culture really is or should be. 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但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误会甚至冲突也日益增多。正因为如此,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帮助人们以跨文化的方式成功地进行互动和交流。事实上,文化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听、读、谈它,如中国文化、英国文化、茶文化、校园文化等。但说到文化的意义,很难界定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什么应该是文化。 Text A The Concept of Culture Culture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define. In 1952,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Alfred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ritically reviewed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culture, and compiled a list of 164 different definitions. So far there is no agreement among anthropologists and scholar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culture. 众所周知,文化很难定义。1952年,美国植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鲁克汉对文化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新审视,并编制了164个不同的定义清单。到目前为止,人类学家和学者对于文化的本质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Although the term culture is used by mos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day, over the years it has received its most precise and thorough definition from the discipline of anthropology. Whereas sociology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notion of society; economics on the concept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olitical science on the concept of power; anthropology has focused on the culture concept. From anthropology nineteenth-century beginnings, culture has been central to both ethnology and archaeology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if not major, concer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through its constant examining of different life ways throughout space and time, has done more than any other scientific discipline to refin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尽管今天大多数社会科学都使用“文化”这个词,但多年来,它从人类学学科中得到了最精确、最彻底的定义。而社会学则集中于社会概念;经济学则集中于生产、分配和消费概念;政治学则集中于权力概念;人类学则集中于文化概念。从19世纪的人类学开始,文化就一直是民族学和考古学的中心,并且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如果不是主要的,对物质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通过对整个空间和时间中不同生活方式的不断研究,比任何其他科学学科都更能完善我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In nonscientific usage, the term culture refers to personal refinements such as classical music, the fine arts ,world philosophy and gourmet cuisine. For example,according to this popular use of the term, the cultured person listens to Bach rather than Eminem,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3、教学目的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4、教学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

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最后能考试合格。 5、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安排(总学时:36) 6、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举例说明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存在的误解或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unit2

?Homework of Unit 1: What are stumbling blocks(障碍物;绊脚石)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 to overcome these blocks? 什么是跨文化间的交际,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Unit Two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Warm Up Please read the story on page 38,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y was Tom considered a rude host by his visitors? 2.How can you explain the fact that Tom is misunderstood when he actually wants to be kind and friendly to the visitors? II.Reading 1.Read the article of ―What Is Cultur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culture from it?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followed? Supplement: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p41)

What is culture? 1.Origins of cul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Culture‖ is a loan word from Latin meaning ―cultivating or tilling the land‖. It was originally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f food. Later, its meaning was extended to include mental, moral, aesthetic, educ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still retained. (2)―文化‖is a native word in Chinese. ―文‖and ―化‖were used together in the Warring States. ―人文‖ in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refers to the interwov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fathers and sons, husbands and wives, brothers and friends, and ―化‖ means ―changing and/or cultivating‖. When used together, ―文‖and ―化‖mean ―以文教化‖. They were combined into one word in Han Dynasty, with its meaning contrasted with ―nature‖ on one hand and ―primitiveness‖ and ―savage‖ on the other hand. So ―文化‖ was originally associated with mental activities. 2.Definition The term ―culture‖does not correspond perfectly with ―文化‖. For examples:他没有文化(He is illiterate.) ―What really binds men together is their culture--- the ideas and the standards they have in common.‖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圣才出品】

第2章跨文化交际学 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 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2.在我国为什么是一批外语教师首先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 答:在我国首先是一批外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的原因: (1)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

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 (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作了规定。在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 (3)从80年代中叶开始,在我国几个大学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这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书籍也陆续出版。 3.跨文化交际学主要和哪些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 答: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1)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极为突出 在跨文化交际学正式建立之前,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等都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跨文化交际学建立的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无声的语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

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1.主要内容: 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基本要求 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掌握交际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3.自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史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史 4.课外实践:无 (二)UNIT 2:Language and Culture(第三周,2学时)

跨文化交际复习资料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交际:往来应酬 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第二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1.文化的定义: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3)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社会成员的 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4)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 不上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一切,他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2.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 的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第五章语言交际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文化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2.词义与文化 1)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

语音与文化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关系最直接的是词汇。 2)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判断区分两种词汇) 3.语用规则与文化 1)语用规则 语用规则就是讲话规则,指根据一定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目的等,对言语形式进行正确选择的规则,是语言的外部规则。 2)语用原则 [1]会话合作原则 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2]会话礼貌原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第六章非语言交际 1.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含有潜在 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2.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成分。 3.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味道、颜色等。 4.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1)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 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2)非语言交际没有具体明确意义的符号。 3)连续不断的 4)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5.作用: 1)非语言交际通常和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 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2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2)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3)定势与偏见 3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4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1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2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1 关于规范和规则 2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3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 1 符号 2 代码系统 3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2“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3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4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1 社会语言差异 2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3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1 送礼 2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称呼 2 邀请 3 拒绝 4 招呼 5 请求 6 恭敬 7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Unit 2 跨文化交际

Unit 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at is culture?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内涵很丰富。 在英语中,“culture”一词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它最早来源于古法语cultura, 拉丁语colere和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的改变逐渐扩延,转而意指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进而泛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学术思想等。 More than 500 definitions up to the present (Refer to p. 40 for some of the well-known ones) First definition: E. B. Tylor (1871) in Primitive Culture: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a society.” 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Broadly speaking, it means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belief, customs, objects, institutions, techniques, and language. In a narrow sense, it refers to local or specific practice, beliefs or customs, and language. Define cultur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From Anthropologic Perspective From Social Perspective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From 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culture is "the arts 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regarded collectively". It refers to 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such as music, art, exhibition, dance, etc. When you talk about Picasso, Beethoven, etc., you are talking about culture. From Anthropologic Perspective Culture is "the customs, civilizat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a particular time or people." This is an anthropologist's definition. From Social Perspective Culture i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Culture covers everything of a society.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ulture is 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category of people from another.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Culture Is Learned We learn culture from __parents__, ____teachers____ friends ___,_other family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河南工程学院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学制: 4年 所属系部:外语系 制订日期: 2012年 4 月 15 日 河南工程学院教务处编制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河南工程学院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英语本科 学时数: 32 ;其中:讲课学时: 16 ;实验学时: 16 ;学分数: 2 ; 编写人:靳爱心;审定人:屈平;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第3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及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当代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提高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培养学生与英语本族人通过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浅easy、宽wide、精elite、新new、用useful”的教学思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外语的理解能力,在与英语本族人交流时准确深刻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同时,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训练语言基本功,提高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种因素。 3.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等。 4. 对语言与跨文化研究的有关理论有初步的了解; 5.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异同的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6.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 各章分配2-4个学时,通过对各章的讲授和演练,使学生达到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并且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和演练等,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及相关术语、文化与交际、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文化与语言交际、文化与非语言交际、跨文化时空关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掌握跨文化能力、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并加强专业口语和写作的能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等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高级英语、英美文学等专业核心课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 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

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 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 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 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1分) ForeignersareinterestedtolearnaboutChineseCultureandChinesePeople.Atthesametime,thereare misunderstandingsofChineseculture. A. 错 B. 对 2 【判断题】(1分) Overseasexperiencescanexpandone'svisionandenrichone'sunderstandingofInterculturalCommun ication. A. 对 B. 错 3 【判断题】(1分) Beforecommunicatingwithothers,youneedtounderstandyourownculturewell. A. 错

B. 对 4 【判断题】(1分) Culturelearningisnotsoimportantaslanguagelearning.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分) KnowingallthewordsandhavingperfectgrammarofalanguageisenoughtodealwithInterculturalCo mmunication. A. 对 B. 错 6 【判断题】(1分)

Everythingabroadisthesameas“athome”. A. 错 B. 对 7 【多选题】(2分) Inthiscourse,wearegoingtolearnabout A.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barriers B. Acqur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 C. Thearaticalfoundation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D. Verbal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 8 【多选题】(2分) Inthestudy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earegoingtoachievethegoalsof A. fosteringcriticalthinkingofdifferentcultures B. understandingthebasicterm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