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林玩花)

1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林玩花)

1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林玩花)
1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林玩花)

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市执信中学化学科林玩花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本章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所学高中知识的难点之一。有关电化学知识考点是高考考查的必考点、热点。

(2)本章在必修2教材“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并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此外,“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的延续。

(3)通过对原电池、电解池、金属腐蚀和防护原理和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4)本章知识在了解和掌握了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碱性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铅蓄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镀、金属精炼的分析,体会电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国防等工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2、知识结构

本章的知识结构为:

二.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标准

新课程活动

与探究建议2010年广东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3.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①实验探究:电能与

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②调查市场常见化学

电池的种类,讨论它

们的工作原理、生产

工艺和回收价值。

③查阅资料并交流:

防止钢铁腐蚀的方

法。

1. 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

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

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

类及其工作原理。

2.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

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

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

施。

三、课时分配建议(教参建议课时:6节)

第一节原电池(含原电池的设计) 2课时

第二节化学电源【一、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2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 2课时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课时

复习 1课时

测验、评讲 2课时

合共10课时。

四、本章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氧化还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与它们的装置。能够根据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写出电极反应式。

②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在实际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与种类,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知道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分析原电池、电解池及各类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过程中,通过对电子、离子流动方向的分析,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体会到如何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与能力

基础上,继续自主学习,认识到知识的延续性、发展性。

②通过在不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与电解池、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比较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③经历对原电池、电解池的实验装置的改进,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参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③通过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五、各节的重、难点的教学建议

如何围绕 “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本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们认为,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指导,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最终得以实现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和载体,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学习与教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教与学的方式的体现。

我们把握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学习与教授的过程与方法,达成“知识与技能”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下面,通过几个案例说明。

案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突破“盐桥的作用”的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回归原有的知识,实现新的学习;体验应用基本化学知识原理,不断改进实验,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师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分析,边改进实验,同时尝试,以求获得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探究课题:以Zn+CuSO

4=ZnSO 4+Cu 为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实现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能提供持久、稳定的电流。

实验一:装置如图1,同浓度和体积的CuSO 4溶液和ZnSO 4溶液,

相同Zn 、Cu 电极,实验的时间略长。

现象:开始时,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在铜片表面有新的红

色铜析出;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直至归零。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分析原因:开始时,此装置的符合原电池的装置的三个条件,实现了在外电路产生电子的定向流动,实现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溶液直接接触,在锌片上析出铜。当锌表面完全被铜后来,由于负极的Zn片与CuSO

4

液会因覆盖后,反应终止;此外负极附近溶液会因Zn2+的进入而带正电荷,正极附近CuSO

4

Cu2+的析出而带负电荷。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2、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原电池,不能持续对外提供电能。

解决问题:设法阻止溶液中的Cu2+在负极锌表面还原,维持反应池中溶液的电中性。

溶液分开,维持反应池中溶液的电中性,形成闭合回路。

解决设想:负极锌片与CuSO

4

解决办法:见实验二。

溶液和

实验二:装置如图2,同浓度和体积的CuSO

4

ZnSO

溶液,相同Zn、Cu电极,实验时,先按着装置

4

图连接仪器,使用盐桥与不使用盐桥,对比实验现象,

突显盐桥的作用。

实验现象:不使用盐桥,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插入盐桥,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且比较

稳定、持久,在铜片表面有新的红色铜析出。

分析原因:(如图,在PPT中演示其动画模拟微

观中的外电路的电子流动、内电路的溶液盐桥中

离子的移动)

结论:盐桥电池由于使用了既相对独立(两只烧

杯中)又有联系(通过盐桥)的两个半电池,两

个电极反应在互不干扰的环境中发生,使氧化还

原反应得以持续发生且产生持久、稳定的电流。

学生的几个困惑:改用别的电极材料可以吗?改用别的盐桥溶液可以吗?改用别的电解质溶液可以吗?(在实际应用中,还真的不全是插到相应的盐溶液中,如碱性锌锰干电池)实验三:装置如图2,只是把负极的半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改成KCl溶液。

装置如图2,只是把正极材料换成石墨。

看是否仍然有电流产生。

(学生在理解了使用盐桥的原电池的原理上,回答设计原电池、回答原电池有关的一些概念性的陈述应该不难了。)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提出问题:铁片、碳棒与食盐水能否组成原电池?可让他们进行实验,还是回归到它们的组成可能发生怎样的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发现问题以及提出对该问题的初步解释,为本章后面“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学习埋下伏笔。

既然“氧化还原反应都能设计成原电池”,最后可让学生思考:如何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入第二节的学习中去。

案例二: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突破“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的记忆、理解教学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到如何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继续自主学习,认识到知识的延续性、发展性。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理解各类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学习,主动学习,我们尝试在新授课的课堂前期设置一个耗时约十分钟的环节---“预习提问”。

我觉得这种“预习提问”有三个层次。低级层次,老师问,学生回答;中级层次学生问,师生讨论回答;高级层次,师生质疑课本,对课本的某些说法提出疑问,或拓展课本信息素材等。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检查是否预习;第二层次,随意提问学生,“你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最高层次我认为课本的一些说法不够贴切,我可以补充有关的信息或素材或更好的。质疑

目前,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是低级层次的“预习提问”,目标是让学生改变过于依赖别人帮助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渐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在“预习提问”的问题设计中,主要针新授课的知识点,设计三类问题。第一类是,学生据原有的知识能回答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常识与本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提出问题,实际就是旧知识的回顾或巩固。第二类是,学生自己从课本预习中获得的新知识。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本的素材可读性等提出问题,以便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表扬预习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接下来的课堂教授内容。第三类是,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目的是提出难点,激发思考,另外,若有学生能回答此类问题,也是对这些自行能力强的学生极大的肯定,激励他们继续自学,带动别的同学一起自学。

在第二节化学电源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预习提问”的问题

1、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你知道哪些电池?

2、化学电池和其他能源比较有哪些优点?

3、判断电池优劣的标准主要是什么?

4、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为哪几大类?

5、化学电源产生电能是利用了什么特点的化学反应,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是什么?

6、请根据下列原电池的名称,大概说明它们利用了怎样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1)碱性锌锰干电池

(2)锌银电池

(3)铅蓄电池

(4)氢氧燃料电池

在这些问题中,第六个问题,师生讨论的最为激烈,也有趣。“根据名称,推测在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中,发生了怎样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回归的原电池利用的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也能引出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从“碱性锌锰干电池”推测,主要是含锌锰两种元素的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那么活泼的金属单质具有强的还原性,因此,应该是锌单质作还原剂,锰的高价化合物作氧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反应。从“锌银电池”推测,锌单质作还原剂,银的高价化合物作氧化剂(有一位学生还提出因为银盐和氢氧化银不稳定,因此采用了氧化银)。关于“铅蓄电池”,有一位学生(明显的没有预习)张嘴就说,是铅与蓄两种元素的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大部分学生(预习了的)都说不是,“蓄”的含义应该是可以储存电能的意思,“铅”不同价态的铅元素的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放电时,铅单质作还原剂,铅的高价(+4)化合物作氧化剂,产物应该是中间价态化合物。

坚持课堂前期设置一个耗时约十分钟的环节---“预习提问”,我觉得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学生是多样的,想法“怪怪”的,同时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常常给我们老师有许多信息。

案例三:围绕“学会比较”的目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情景,同时击破各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每个目标的达成,都是一个学习、体会、学会和逐步形成而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本章书知识的学习中,知识点多,相似性强,但一点点不同,导致的差异性较大。我们过去也常常采用图、表、信息等进行比较,但若围绕“学生掌握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的目标,那么这样的对比学习又赋予了新的学习意义,我们希望教会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信息,繁乱的情况,能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找到关键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习对比不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突破“电极材料的选择与确定负极”的难点

情景一:请对比下列装置与反应原理,指出各装置中的负极分别是什么?

请观察三装置,完成以下表格

比较的项目装置①装置②装置③

电极材料与名称

电解质溶液

可能发生的反应

什么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

正极材料起什么作用?

其中表中罗列的比较的项目详细,提供学生观察对比、思考的台阶,也为接下来的原电池与电解池、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比较做铺垫

2、体会对比相似的知识点,容易抓住关键。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其中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相似性与差异性时,我们一定要作出对比,以便于我们扎实、发展原有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情景二:写出下列三个装置所发生的现象和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

教学过程:呈现以上装置图,请学生讨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关注他们回答问题时所讲的具体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属于怎样的比较项目。最后在PPT中呈现他们的比较,如下

比较的项目装置①装置②装置③

外接直流电

电解质溶液

电极材料及名称

电池名称

什么物质发生了氧化

反应?

本情景的设置,希望帮助学生理顺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差异,明确确定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电极名称的依据,判断阳极上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放电的顺序。

另外,希望学生感悟到以下几点:电解的原理还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电解池可以强迫非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可以加快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利用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自发的。

情景三:

探究课题:分别以2H

2+O

2

==2H

2

O、 2H

2

O==2H

2

+O

2

的两个化学反应,设计两个实验,实现化学

能与电能的转化。

3、初步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学习电解的实际应用,学习金属腐蚀的原理

情景四:请自行设计表格,对电解池、电解精练池、电镀池进行比较。

情景五:我们已经学习了钢铁腐蚀的原理,请同学们在总结本节知识以及回忆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知识的前提下,自行设计表格,对比钢铁腐蚀的几种情况。

结语:

过去,我们常常以教学内容备课,参考教参或别人的教案时,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化学实验的如何改进等,把三维目标形同虚设。或者高中教学由于受“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实际上,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多设计一些“带着

学生走向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教学情景或环节,也能自然达成另外两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合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

参考资料:

1.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3.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市第16中学汪道岚

真光中学化学科王国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豆门乡第一初级中学李玉东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三)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是主角,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学活动完全按着教师预设的路径推进,无视课堂生成。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于是,有些教师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更有些教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的调控意识与能力,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但只关注教路,或只注重学习形式的预设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充分、科学地预设。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

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作这样的设计:相机教学生字新词。① 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② 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③ 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而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教师又作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的林冲。请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教师紧扣文本,以"什么样的林冲";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又体现了教师预设的包容性与科学性。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XXXX年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

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XXXX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解析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 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 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 , 以具体课文为例子 , 引入教学 , 举一反三 ,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 ,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 引导 、 促使学生领悟 、 学会学 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个年级、六册课文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具体见下各册各 单元分表 ) 。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 1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 —— 词 —— 句 —— 节 —— 段 —— 篇 , 学会从具体内容中 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 。 3 、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 —— 深层义 —— 比喻义 —— 象征 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 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 本册重点提示: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 折点 ) ,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 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 : 引 发 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 ) ,立好规矩,打好基础。 针对初一新生,要发扬继承好小学中学语文的一些传统(如认真书写、教师指 导细致等 ) ,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学 、 自我分析的能力 。 基础能力培养的重点 一 是阅读能力(重点是记叙文 ) ,二是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得一笔好 字 ) , 三是写作能力 ( 逐步了解和掌握五种表达方式 , 重点是记叙文 ) , 四学习 语文 的一些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写作五种表达方式: 目标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练 习 第 单 元 针对学生刚进 入初中这样一 个人生的转折 , 引导正确对待 人生 : 人生是美 好 、 曲折而又需 要去努力实现 , 关爱生命,体 验 、 憧憬 、 思考 人生。 1 、 掌握词语 ( 备 一词语本 ) ; 2 、懂得文章要 表达一定的思 想观点及基本 的表达方法 ( 直 接、间接) 3 、重点学习叙 述的表达手法 。 4 、建立一些学 习语文的规则 (如记好笔记 、 每周一篇周记 、 每天练字等 ) 。 1 《 在山的那边 》 (诗歌) 1 、 了解诗歌特征及基 本表达手法(形象中寄 托感情或哲理 ) 。 2 、 “ 山 ” 、 “ 海 ” 及 “ 寻 海 ” 的含义。 1 、收集一 些 关于 人 生诗歌; 2 、学写诗 歌。 2 《走一步,再 走一步 》 (记叙 文) 1 、 记叙文的要素及基 本要求。 2 、 叙事 —— 感慨(登 山的艰巨及心理感受) 叙事中说明 一定道理 ( 区 别小学的记 叙文 ) 。 3 《 生命 , 生命 》 (杂文) 杂文特点:夹叙甲议, 重在议论(与前文比 较)。 了解杂文 , 评 论生活学习 中的人、事 。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单元、 单 记载人的行为经历,叙述事情的经过变化。 写景状物,描摹景的氛围,形容物的形态。 剖析事物构造,解释概念含义(析理释义 讲道理,明观点,论是非。 o 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道理谁都知道。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一轮圆圆的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抒发感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 。 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七年级(上)语文 课文总体目标(一)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和教学进度表

备注:因今年情况特殊,各地开学时间不一,请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间进行调整。 附: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4~5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 ◎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 ◎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 ◎生字:写8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 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 (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 (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 (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

(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 ◆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 (1)人生感悟——精神文化 (2)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 (4)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 (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笛福、马克?吐温、梁衡…… 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文”的弱化。 ☆各个专题的读写点 (1)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民风民俗详写和略写 (3)深深的怀念课文的叙述顺序 (4)外国名篇名著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 (5)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要求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大节是“解斜三角形” 。这一大节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一大节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的特点在本章的体现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的要求,即后面的概念要用前面的概念来定义,后面的命题要用前面的命题来证明。不允许有循环定义,也不能有循环证明,只有这样的逻辑严格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确定性。 1.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为背景,直观介绍向量的内容。例如,在引言中用小船的位移引入向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又如,一开始就介绍向量的几何表示 有向线段,并将几何表示贯穿向量运算的始终。再如,利用物理中功的

《少年闰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尤其是文中前后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策略的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2、会写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语,区 分多音字“正、佛、供、畜的读音。 3、利用文中前后照应的词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通过 外貌表现人物的方法,练习用几句话来人物的外貌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背诵。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明确目标。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齐读课题)(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五行”是什么? (3)通过预习,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机智、勇敢、活泼、知识丰富、能干——)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抓住了闰土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来写出人物特点的呢?,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2、思路理清了,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出示: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3、生字教学,提醒同学们最容易写错的字。 三、引导质疑 生字写得不错,我们回头再读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因此,本模块的内容属于“传统内容”。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本书在内容、要求以及处理方法上都有新的变化。 1.以基本概念为主干内容贯穿本书,削枝强干,教材体系更显合理。 “标准”设定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2)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在编写教科书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主干内容,强调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三角函数”一章,突出了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一本质。即通过现实世界的周期现象,在学生感受引入三角函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出三角函数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并用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同,这里把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独立出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在三角函数一章中突出“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条主线。 为了实现削枝强干的目标,教科书除了将三角恒等变换独立成章外,还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处理。在三角函数部分删减了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符号x , arccos arcsin等内容。任意角、弧度制概念,同角三角函 x arctan , x 数的基本关系式,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都降低了要求。三角恒等变换中,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余弦、正切公式由原来的掌握减弱为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都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基本训练的例题,不要求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作复杂的恒等变形。 根据上述考虑,本模块先安排三角函数,再安排平面向量,然后再把三角恒等变换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应用,安排在第3章,紧接着再安排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数学5的第1章)。这样的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在于: (1)以已有的集合与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为基础,三角函数置于其上位概念(即函数)之下,使三角函数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先行组织者”,找到一个有力的“固着点”。三角函数的学习是一种“逐渐分化”式的学习。 (2)三角函数的学习为平面向量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平面向量的某些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反思、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和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善于发现,不断进取,互相礼让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两块地的形状,即近似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土地。师提问:两块土地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哪块土地面积大?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 学生简单讨论,并汇报方案: 生1:可以计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

师:你知道这两块地的面积怎样计算的? 生2:我知道长方形地的计算方法。 师:另外一块呢?(学生摇头)为了帮助兄弟俩解决问题咱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目的: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以情入境,探究新知 1、数格子 师:想想我们以前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它的公式的? 生:是用数格子的方法。 师:记性可真好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剪———移———拼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方格图和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填表格。(师巡视,指导后进生数格子) (抽生汇报数据),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面积相等。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可以得出长方形(长)×(宽)=平行四边形(底)×(高) 引导:可是兄弟俩觉得有的按半格数不很准确,所以他们不满意这个结论。怎么办呢?快想办法吧。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和进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第二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三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中生动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为极端贫困的生活所迫,在大年夜卖火柴而终于被冻死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 estions of "Application of comparison"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教材担心引入这个名称后,在教学时又把这一问题归成一个类型,会很快引入解这个类型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而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触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将会使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因此,教材没有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而把这节课定位于比的应用。 教材创设了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首先引入一个讨论,怎么分合理,使学生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任务编写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任务编写 1.教材分析的内容: 1:分析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参考书 2:分析教材内容与难易程度,明确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的体系及逻辑结构,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思想教育、科学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等因素。 3:分析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 4:分析教材知识的重要实验以及生活应用 5:分析学习之后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2.教材分析的作用: 1:帮助教师更系统地了解教材的架构,合理安排教学 2:明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 3: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4: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6: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7: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3.教材分析与教学系统设计第一步(评估需求确定目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侧重于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心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估需求与确定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与现实中的学习问题来确定教学目的,侧重于对学习者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分析不当会给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造成重大影响。 3: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教材分析做好了,评估需求确定目的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 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分析课程个趋势,学生兴趣发展和课标改革。分析教材内容,认真研读教材,参考相关资料。 5.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什么,他们的描述方式合理吗?应当如何描述? 姚珊等同学《使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教案 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分别对该部分的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姚珊等同学具体用了“能够知道,操作,设计”这些知识技能层次的目标陈述,循序渐进。其过程与方法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小组学习,收集,甄别信息素材,观摩制作范例,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保持对于学习的自信心。 描述比较合理:目标陈述清楚,例如姚珊等两位同学的教案,在知识技能部分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法,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采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方式来陈述,避免了目标陈述法忽视情感过程的不足。教学目标清晰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测

统编四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寒假因为疫情,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倍感沉重。同时我们期待早日战胜疫情,能重新站上讲台。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争取在这一学期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有同样甚至更多的收获。现在,就开始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分析。(课件1)关于教材,我们都熟知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课件2)“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教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是这样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那么,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先吃透这个例子,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借由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你会发现每篇课文作为例子时指向的训练点都比较明确,我们老师常常能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很快理清教学重难点。这套教材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也有线可循,不再像以往那样模模糊糊一大片难以把控教学的深浅。 我常常觉得每拿到一本新教材,开始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好像是

开启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教材里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美丽的景点;而老师就像一个导游,负责行程的安排和指导;学生一定是作为主体的游客,在这个旅程中充满兴趣地去探索去发现,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精神上也得以成长。那么今天的教材分析我们就是提前到各个景点去转转,为带领学生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让我们走近教材的第一站—走进目录第一站:走近目录 (课件3)出示目录,本册教材仍然是分组编排。全册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件4)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人文专题,并提示阅读写作学习要求。课例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设有思考练习题,这些思考题往往内含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要格外重视。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链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 从目录来看,口语交际安排了四次,语文园地后面的各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 (课件5)这八个单元,只有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余七个都是阅读单元。阅读单元中比较特殊的单元有:第二单元承接四上第二单元的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提问单元,继续引导学生试着解决提出的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