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

中國文化概論?藝術

韋政通

中國的藝術和文學一樣,有著很高的成就。在這一方面,不但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也早已成為世人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中,現在年輕的一代,已只知道,中國曾接受了西洋的民主制度和科學技術;而不知道,在十七、八世紀時,中國的文化也曾給西方文化很大的衝擊,尤其是中國的藝術,在西方曾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清末民初以來,部分西方人由於中國科學的落後,因而低估了中國文化,但很少人不傾慕中國的藝術。我們一些新派的知識份子,也因受西方人的影響,而攻擊傳統文化,卻忽視了祖先在藝術方面的高度成就。照現在所已知道的來看,中國文學和中國藝術,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不朽價值的兩個部分。西方人談歷史文化者,每以為中國文化到兩漢即已停滯不進,漸趨於僵化。能使中國人最有力地來辯駁這些論斷的,就是藝術。中國的藝術,從商、周起,經過三千多年,一直到宋、元,都是不斷推陳出新,具有充沛的生命在發展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以藝術最具有完整發展的歷程。這是因為經由南北朝大量吸收外來文化以後,所形成的新宗教、新哲學,雖與先秦原來的途轍不合,但新宗教新哲學,無論是修養工夫,或是開闢的人生境界,都有利於藝術的創造。隋、唐以後,中國藝術,實已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結晶,中國人生智慧的高度表現。

第一節特徵

講藝術的特徵,是很難的事。因為藝術在文化中是最表現個性的,同時也最代表地域的色彩。再說各時代也有各時代的特徵。例如中國的繪畫,自唐代起,就南北分宗,南北表現的畫風,迥然不同;很難用幾個抽象的特徵,就能概括得了由這種不同畫風所產的藝術。所以下面所說的特徵,與其說是藝術的特徵,不如說是藝術精神的特徵,這是從更高層次的一種觀察。

(一)藝術生活化

西方和印度的藝術,和宗教的關係非常密切,中國的藝術,從上古時代起,就與現實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前者往往代表超世的傾向,後者則表現一種人間性。由於這種人間性,促使中國的藝術趨於生活化。

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化,是以禮樂為主,禮樂是那時代人生活的主宰。禮樂是一種廣義的藝術,生活在禮樂中,就無異生活在濃厚的藝術氣氛中。桑戴克(L. Thorndike)在世界文化史中,敘及中國藝術的特徵時,曾說:「在藝術方面,中國人喜歡繪畫甚於紀念碑;在社會生活方面,他們喜歡禮節甚於實際生活;

他們崇拜祖先,用繼續不斷的祭禮而不用經久的墳墓。」中國人為甚麼喜歡繪畫甚於紀念碑?又為甚麼用祭禮而不重墳墓?這是因紀念碑和墳墓都屬生活以外的國人喜歡把實際生活禮節化,加強生活中的藝術氣氛。西方人欣賞紀念碑、墳墓等建築藝術,與他們的重智重客觀的文化精神,正相孚應。代表中國人藝術最高成就的是繪畫,中國畫表現的是與造化遊,與自然相和融的精神,是沒有主客對待的境界。因此培養出「物我兩忘以通情」,「怡神遊情」,以及「畫乃心運」等等頗為特殊的藝術觀。這都證明中國的藝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聯聯的。

蘇格拉底和孔子,都以處理道德問題為主。蘇氏處理的方法是智性的,孔氏處理的方法是直覺的。後者更接近一種藝術的精神。孔子和蘇格拉底人格形態的不同,也可以從孔子的生活中更具有藝術的情趣這一點來鑒別。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又笑弦歌之聲,讚曾點之志,無一不表示孔子之沉緬藝術,與欣賞藝術的情趣。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假如「興」,「立」,「成」是代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話,那末孔子理想的人生,實是與藝術相終始。尤其是「遊於藝」之言,似已為後世藝術精神的發展,指出一個方向。如後代的畫,即純為文人高士的一種生活消遣,表現一種遊戲的精神;這種精神,使中國的藝術,不致成為商業化。中國的建築,如亭、塔、閣,以及貫串千門萬戶的曲折迴廊,都可使人遊於其中。這些都足以說明中國藝術生活化的特徵。

(二)美即象徵善

這一個特徵,顯然與中國重德精神的文化相關。在重德精神的文化裏,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無一不受其影響,甚至為其主宰。西方人講道德,喜把各種德目,通過定義法予以概念化。中國人講道德,特重從心靈去體現。這種從內心體現善的精神,極容易與藝術的心境相通。孔子說:「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裏所說的藝,就是統於道德精神的藝。在這裏,美和善是互通的。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也是把美和善在人的心靈上相結合了。這種思想影響中國的藝術觀很大。晉代王羲之在學畫論中就曾說,作品是以畫家的人格為基礎的,所以畫家要常常留意於人格的修養。中國歷代的畫家,大致都很重視修養,畫品的高低,也就反映著畫家修養的深淺。在中國文化精神裏,美與善的截然區分,頗不容易。一幅美的畫,令人悠然神往,當這種自棄忘我的心境出現時,謂其為美,誠然;謂其為善的,似亦無不可。把握了這一點,對唐、宋以來,佛教禪宗的修養工夫,與畫家的修養工夫相結合這事實,就不難理解。民初蔡元培輩有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倡,一部分的理由,也可以在這裏了解。

在中國文化裏,不僅以美與善在心靈上可以互通,且以為美的對象亦即象徵善。荀子裏有一段記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

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必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水是美的,無論是溪流,是大海;無論是波平如鏡,或是波濤洶湧,都可以給人一種美感。中國道德家,卻可以從形形色色的水的美妙姿態中,體會到各種的善;這與儒家的宇宙觀又有關。在儒家心目中的宇宙萬物,是洋溢著生機、生意、生德的。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歎,照宋儒解釋,就是孔子體現到宇宙的浩浩道體了。這是道德的宇宙觀,同時也是藝術的宇宙觀。

清人張潮,是一位極能體會藝術與生活關係的詩人。他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蓮令人淡,牡丹令人豪,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這也可以說明從美的對象中體會到善。無異是把植物有情化,人格化了。在中國人的世界裏,道德生活和美的對象,可以說是互惠的;道德修養,有助於藝術的修養;藝術的對象,也足以激發人的高情逸志、陶冶德性。而這種藝術精神的根源,是來自中國文化中的道德和藝術合一的宇宙觀。

(三)不尚形似重傳神

大致在隋唐以前,中國的畫,主要走的仍是寫實的路子。隋唐以後,因受了新宗教新哲學的影響,愈往後愈不尚形似重傳神。若就隋唐以後南北分宗的情形看,則南人重寫意,北人重寫實。而以寫意的境界為高。寫意傳神,不尚形似,在中國早就懸為繪畫的理想。唐代張彥遠就說「得其形似,則無氣韻。」故後世畫家,凡重氣韻者,則必輕形似。如蘇東坡有句名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影響所及,使畫家們都憑意臆構,有稱作畫即「寫胸中逸氣」者。這並不是說,中國畫家,到此已完全捨棄寫實,而只是不以寫實為終極的理想。同時中國藝術的寫實,也不像西方自然主義藝術家的纖毫畢現,力求肖似。西方藝術家的寫實,多少是受到科學態度的影響。在中國,由於藝術精神的過份發展,反使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未能順利地成長。

中國藝術不尚形似重傳神的特徵,除了繪畫以外,在國劇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傳統的國劇,最重要的一點精神,就是絕對避免寫實。無論是發聲、動

作?臉譜、對白、都莫不如此。齊如山說:「他(國劇)為甚麼要不許寫實呢?因為他是來源於古代的歌舞,所以他永遠要保存看古代歌舞的本質。因為處處要含有歌舞的意義,所以絕對不許寫實。因為一有寫實,則去歌舞太遠,不但壞了國劇的原則,且也不夠美術了。」現代人往往用寫實的眼光批評國劇,這明是受了西方戲劇觀點的影響。已很少人知道,國劇和繪畫一樣,都是最能表現傳統藝術精神的。所以要真正欣賞國劇,必須先認識中國的藝術精神。

第二節繪畫

佛教進入中國,是中國文化中的一件大事。佛教給予中國文化的影響,既普遍又深遠。要了解兩漢以後的文化,和兩漢以前的文化之所以不同,首先必須先把握這一外來文化的因素。

兩漢以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佛教超世精神的鉅大影響下,始終未能完全發揚先秦儒家重外王重現世的精神,這方面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因其促使中國文化喪失了原有的健康生命。但在藝術方面,佛教所給予中國文化的,情形卻正相反。佛教的宗教藝術,不但有助於中國藝術獨立領域的開闢,且使中國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假如沒有佛教的滲入,南北朝以後,藝術方面是否能有那樣的高度成就,實是一大疑問。

在兩漢以前,繪畫主要是以宣揚政教為主,多出於實用的動機,純粹出於藝術動機而作畫的畫家這種人物,在那時代還沒有出現。到了南北朝,由於佛像、壁畫,帶來的新畫風新技巧的刺激,才使繪畫逐漸掙脫了傳統的絆,開闢了審美藝術的新天地。首先受其影響的是人物畫。在這個時代,人物畫大家如衛協、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張僧繇諸人,都曾為中國的人物畫藝術,樹立了極佳的典型。唐朝,是人物畫臻於巔峰的時期,有「百代畫聖」之譽的吳道子,就生於這時代。他所晝的佛、道人物,極富創意。他的繪畫天才是多方面的,不僅使人物畫臻於極境,即山水、臺榭、樹木、鬼神、禽獸,亦無一不能,不愧為畫道中的全才。到宋朝,人物畫漸趨衰微,它的地位是被山水畫所取代。代表中國藝術最高成就的是繪畫,繪畫中成就最高的,推山水。

山水畫在中國畫史中興起的原因,據畫家黃君璧說,是「因佛老崇尚自然,使得士大夫們的眼界擴放於山水之間。加以晉代渡遷,南地風物優美,煙波浩渺,令人深愛,激發了表現的動機,因在人物以外,山水及其他品類的繪畫,日以盛興。」如果我們對照一下文學史的發展情形,還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原因,即曾受到山水文學的啟迪。在中國歷史上,山水文學的成熟,遠在山水畫之前。

為甚麼山水畫,會獲得那樣高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因畫家藉重了文學的意境,和文學的靈感。唐、宋時代,第一流的畫家,往往多層第一流的文學家,這在東西方的藝術史上,還很少先例。這一大特色,使中國畫史中產生了獨有的「文人畫」。虞君質說:「中國過去的歷代主政者,對於畫道的獎勵以及畫人的優遇,當以宋代為首屈一指。宋尚文治,設翰林畫院,選拔人材的標準除了詩文論策以外,兼試繪畫。同時並經常以敕令公佈畫題於天下,而畫題大抵引用古人詩句,使應試畫人於筆墨技巧之外,兼求思想揣摩的妙合,無形中使畫人兼具文人思想。這樣『重文』的風氣養成以後,宋、元畫家多能用形象的藝術發詩文的涵蘊,構思入微,神趣天成,形成了繪畫史上『文人畫』的空前發展。」可見文人畫的發展,與當時朝廷的鼓勵,也有很大關係。

虞君質在其藝術概論一書中,曾論及「禪道」與「畫道」的密切關係,稱之為「東方人文思想的雙璧」。這一理解,不但極有助於了解宋、元的畫,也可以促成我們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反思。傳統儒家的哲學,自始就是缺乏「理智為用」之精神

的,它是一種境界形態的哲學,也是追求境界的一種人生智慧,禪宗實代表這種哲學,這種人生智慧最圓成的表現。禪宗在精神世界裏所悟到的智慧、境界,如簡、靜、淡、雅的教風,無一不直接影響到宋、元人的畫風。在這個時代裏,禪家在人生智慧方面的創造,實為繪畫藝術提供了極可貴豐富的養素。到此,才能了解宋、元山水畫所以有特殊成就最深刻的原因。

山水畫崛起於盛唐,而極盛於宋,境界最高的畫,也多產於宋代。畫史上的南北分宗,始於唐。北宗以李思訓,李昭道為始祖,繼起者有李昇、趙幹、趙伯駒、夏珪、馬遠。南宗以吳道子、王維為始祖,繼起者有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米芾。南北之異,主要在其畫風:北主陽剛,南主陰柔;北貴勁遒,南貴秀逸。

中國的畫家,除人物、山水以外,對花、鳥、梅、菊、蘭、竹,也有特殊的愛好。花、鳥畫,始於六朝而盛於唐;梅、菊、蘭、竹,宋代已興盛,歷元、明而不衰。高人雅士,往往以此寄興,故後者有「四君子」之美稱。此亦中西藝術史中絕無僅有者。

第三節音樂

在中國的藝術中,以音樂與政教的關係為最密。這是因為一方面上古時代禮樂之興,與政治教化的血緣即不可分;另一方面是由於孔、孟對樂的態度,不祗是欣賞其美,尤其重視樂所象徵之德。這與希臘哲人柏拉圖之重視音樂,為愛好音樂之美,是不相同的。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而說:「不圖為樂至於斯!」又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可以說明孔子對樂極盡讚嘆,是在樂涵蘊之善。孟子裏有「聞其樂而知其德」的話,也是同一態度。這種態度,更加強了樂在政教方面的功能。禮記樂記:「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這可以代表後世儒者,對樂的一貫看法。假如中國的音樂藝術,一直限於這種附屬的地位發展,它的成就會極有限。到了漢代,中國的音樂,起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受到外來音樂的刺激。

這次的變化發生在漢武帝時的張騫通西域。張騫從西域回來的時候,把西域的摩訶兜勒二曲,和蒙古的北狄樂,帶入中國,當時的樂官李延年,就根據外來的音樂創造了新聲二十八解。從此以後,中國的音樂藝術才有了獨立的發展。也從這時代開始,音樂史上,有了「古樂」與「胡樂」之分。古樂指上古本土的音樂,胡樂則純是由外族胡人那裏吸收來的。

根據文獻的記載,以古琴出現的歷史最早。除古琴外,古樂器種類繁多,如瑟、箏、阮、笙、簫、管、竽、籥、篁、壎、箎、柷、敔、鐘、鼓、磬、鉦、筑,等。這些樂器,傳下來的不多,大部分只能在古書上看到它們的式樣。

在南北朝時代,南朝還能保存大部分古樂。北朝因地域上的關係,以及胡人的大量入據中原,胡樂就興盛起來。胡樂器中最著名的,也是到現在仍流傳的,

是琵琶、胡琴。其他如胡笳、五絃、箜篌、篳築、羌笛、毛員鼓、雞婁鼓、都曇鼓、腰鼓、答臘鼓、侯提鼓、齊鼓、龍頭鼓、擔鼓、羯鼓、鐵板、銅鐃、銅鈸、七孔和九孔的管,和十三管十七管的簫,比古樂的種類更多。

到了隋、唐,音樂藝術已進入全盛期。和繪畫一樣,這也與朝廷的提倡有關。經南北朝長期的吸收,在這時代,古樂和胡樂已趨於混合。隋煬帝曾把所有音樂加以整理,共分為九部樂,即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樂、禮畢。據國樂家高子銘說:「由以上九部樂看來,其中所用樂器為中國固有者,幾絕無僅有,而實際支配者,都是西域的音樂。」事實上,從這時候起,所謂胡樂,已溶化在中國文化中,成為國粹的一部分。現在我們要宏揚的國粹,其中有許多都是外來的。從這些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夷狄的文化,並不是任何一方面都不如漢族;古人也並沒有因夷夏之辨的傳統,就拒絕吸納更好的文化。

明、清兩代,音樂藝術以崑曲為主,這是現在仍保留的。清代因二簧的風行,又演變出今日的平劇──又稱國劇。大致說,明、清以來,音樂藝術已極度衰微,衰微的原因,據高子銘的研究,是因為「自唐朝以後,這麼好的音樂,落到了士大夫階級的手裏,他們不但不加以發揚,而且是孤芳自賞的埋在了象牙塔內,造成了保守秘密的惡習,不肯輕易傳人,就是偶授學生也不會罄其所有,總得留下一手。你想迄今千餘年來,你也留一手,他也留一手,就這麼一代一代的被他們把這曾經在世界上稱過雄的中國音樂,都留到墳墓裏去了。這般傢伙們真比秦始皇還厲害!中國音樂漸漸地淪沒了、失傳了,所以到現在反而瞠乎人後。」高先生在這裏不但說明了中國音樂到近代失傳的原因,也揭發了中國傳統士人很嚴重的一種惡習。不僅藝人是如此,其他技藝,甚至學術方面,也有這種情形。這種惡習,到今天中國的學術界,並末絕跡。可以反映出這些文化人,對知識是多麼缺乏真誠。他們不知道,知識、文化遺產,乃天下之公器,知識份子有責任──也是義務──去傳播它們。這似乎也可以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知識所以末能發達的一個原因。

第四節舞蹈

在中國藝術中,書、畫是同源,樂與舞也是同源,所以詩序說:「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覺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在上古時代,所有的樂,都是舞樂,如堯的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湯的大濩,武王的大武,皆然。孔子也說:「樂則韶舞。」

在上古時代,宗教是文化活動中最重要的項目,所以音樂和舞蹈的藝術,和宗教活動不可分:大咸舞樂是用於祭地神的,大韶是用於祭四望的,大夏是用於祭山川的,大濩是用於祭先妣的,大武是用於祭先祖的。這種情形各民族皆同。

舞蹈除了宗教的意義以外,還可以培養合群的精神。因個人的舞以外,退有群

舞。群舞不僅要求得心靈的默契,且要求姿式的一致,樂記說:「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就正是描寫群舞的情形。復次,舞蹈還有健身的意義,荀子說:「治俯仰詘信(伸)進退遲速,莫不廉制;盡筋骨之力,以要鐘鼓俯會之節,而靡有悖逆。」舞能「盡筋骨之力」,故是一種健身活動。從古至今,一個健康活潑的民族,莫不愛好舞蹈,其故亦在此。

中國的舞蹈到了漢代,開始有雅舞與雜舞的分別。雅舞屬於本土的舞蹈,雜舞則多少吸收了外來的舞蹈藝術。從此之後,雅、雜之舞並行。雅舞用於宗廟祭祀,在一般的宴會上則用雜舞。前者莊嚴的氣氛高,後者娛樂的成分多。在漢魏時,著名的雜舞有公莫、巴渝、盤舞、舞、鐸舞、拂舞、白紵等多種。

和音樂的情形一檥,南北朝時,南朝還能保存正宗的雅舞,北朝已全是西域各國舞蹈的天下。隋、唐南北統一,舞蹈藝術也因而趨於綜合。同時隋、唐時的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也達於全盛期;這本是文化經由吸納而同化的過程中常有的現象。

到了宋代,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謂的國劇。國劇裏的基本動作,悉由古代的歌舞嬗變而來,所以欣賞國劇還可以略窺古代舞蹈的大概情形。國劇大家齊如山,根據研究國劇基本姿式的經驗,把傳統的舞蹈──自然包括雅舞與雜舞,從理論上分為四個門類:

(1) 形容心事的舞這種舞,是完全靠身段,把心中的事,一一表現出來。如

祖逖聞雞起舞,便是一例。在現在的崑腔、皮簧、梆子戲裏頭還保留很多。(2) 形容音樂的舞原義是這部舞曲,是甚麼意義,就要怎樣舞法。如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即屬此種。現在的崑曲、皮簧中,已很少見。

(3) 形容作事的舞這程舞起源極早,相傳康衢老人擊壤,即屬此頰。在戲劇中

應用甚廣,崑曲、梆子、皮簧,都表現得很多。

(4) 形容詞句的舞古來的舞,這種最多,如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皆屬之。劉濂舞義中所謂「舞之容,生於辭者」,就是指這種舞。表現在戲劇裏,尤其是崑腔,唱的詞句,是甚麼意思,則必須用身段姿式形容出來。

在今天,無論是想製作古代的舞蹈,或是想欣賞古代的舞蹈,都必須先了解這些意義。在這裏,也多少可以使我們認識傳統舞蹈藝術的一些特色。

和音樂的情形也完全一樣,古代的舞蹈,在宋以後,就逐漸失傳,齊如山先生認為「這不能不歸過於宋儒」,雖然這也許不是唯一的原因,至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宋儒講存天理,去人欲,流於禁慾主義,因此他們把藝術的活動,都視為風花雪月之類而加以排斥。缺乏藝術滋養的儒者們,變成個甚麼樣子呢?清初反宋儒最激烈的顏習齋說:「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這是真實的寫照。「習成婦女態」,表示知識份子體力的衰退;「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表示知識份子心智的萎縮。

這種身心交瘁的人物,與富麗、活潑、健康的傳統樂舞精神,如何能相應?這

些人物,和孔、孟、荀充實而有光輝的人格,又是多麼的不同?宋、元以來,傳統的樂、舞藝術的衰微,正象徵著我們民族生命的枯竭。

第五節雕刻

從殷墟中發掘出來的大理石虎和石兕看,中國的雕刻,在殷代已有相當高的成就,則雕刻的起源,當更遠在殷代之前。雕刻藝術,賦頑石以生命,也最能表現原始生命的風姿。從歷來中西的雕刻家看,往往是愈偉大的雕刻家,愈富有原始的生命力。從中國雕刻史的演變看,雕刻的興衰,也不致和民族生命強弱的弧線相一致。漢、唐兩代是民族生命力極強的時代,雕刻──尤其是石刻,其是極盡雄偉與富麗的表現。宋以降,民族生命就較弱,雕刻藝術也漸次衰微。

雕刻藝術,在西方自古至今,始終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則非。這一藝術現象的差異,也大致可以窺探中西文化精神的一點不同。中國的士這一階層,脫始於貴族,後來的士對工藝技術的態度,也始終脫離不了貴族對工藝技術的輕視態度。揚雄說:「雕虫小技,壯夫(士大夫)不為。」士大夫做甚麼呢?幫助統治階級統治天下。兩千年來,士大夫與生產技術總是少緣,這似乎也是中國科學技術未能發達的一個原因。其次,中國文化對自然界,自始就表現為相和諧的態度,雖是頑石,亦視為有化情;這種精神自然影響到雕刻藝術的發展和評價。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態度則不同;他們是始而對待,繼而征服,最終的目的則在重造自然。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所以能使賦頑石以生命的雕刻藝術臻於極境,其評價亦極高。中國的雕刻,如果沒有外來雕刻藝術的刺激,極可能不會有那樣輝煌的成就。

在商代的雕刻中,已廣泛地採用骨、角、牙、玉、木、石等為質料,其中以雕骨的技巧為最佳。至今還有少數收藏在中央研究院和國立歷史博物館裏。

兩漢的雕刻,以石質為主,主要的有石獅、石人,和浮雕的石闕,也偶有古帝王、忠臣、孝子、賢士的刻像。

南北朝以後,帝王陵墓的石刻,極為普遍。在南朝陵墓的石刻中,出現了翼石獸,和希臘式的石柱,已可以看到外來的影響。究竟是怎傳入的,原因還不清楚。

在前面已提到繪畫藝術,曾受到佛教藝術的巨大影響。在雕刻方面,佛教雕刻,在雕刻史上,更是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其中著名的推山西大同的雲岡,和河南洛陽的龍門。雲岡石窟,造於北魏初期,和敦煌千佛洞的塑像、壁畫有密切關係。龍門石窟,建於魏宣武帝時,它的規模比雲岡的更宏大。

宋以後的雕刻,因受文人畫風的影響,因此也講究氣韻和逸趣,與漢、唐雕刻足以表現充沛生命力者已大不同。由於要表現氣韻、逸趣,雕刻的質料也改用木、竹。在中國人的藝術觀裏,似乎總以為以最少的物質材枓,能表現愈多的精神意境者為高。這可能是宋以後──至少是宋以後才強調這種觀念。漢至唐

的巨型巨量的雕像,顯然不屬於這一範疇。

在中國雕刻史上,書籍雕板的發明,是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書籍雕板始創於隋代,到唐代已流行,經五代至宋,雕板的技術已十分精良。在此以前,圖書多用卷軸,閱讀收藏,均感不便。故雕板的發明,極有助於文化的傳播,和文化遺產的保存。宋、元以後,讀書人個人的著作量,顯著的增多,也是由於這一原因。

第六節建築

透過各民族的建築,可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國的建築,亦正與中國文化的特徵相應。

中國文化的特徵之一,為有情的宇宙觀。在有情的宇宙觀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融相調協,是天人不相勝。在這種文化精神影響下的建築,亦處處以符合自然為原則。杜牧阿房宮賦描寫宮中的建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釣心鬥角。」「廊縵腰迴」,「各抱地勢」,即所以順乎自然,極符合中國的建築原理。似若種種釣心鬥角的姿式,實蘊涵以虛接實、以實襯虛的虛實相涵的精神。中國古典建築的飛簷,其飄逸的美姿,正所以盡自然之炒。尤其是中國園林的建築,更是極盡模仿自然的能事。中西園林的差異,在西方是採用幾何式的,故其顯整齊劃一、勻稱對偶之美;中國則採取自然式,故其富怡悅的天趣。西方建築學者近四十年來,才開始注意人與自然之間如何關聯,避免脫節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房屋和花園的建築上,早已如此。

中國文化的另一特徵,為重視家族的倫理。中國一般房屋的建築,也頗能適合家族本位的要求。士大夫之家的住宅,在正中間的部位,必有一間較大空間的堂屋,堂屋比現代家庭中的客廳的功用要大得多;客廳主要是接待賓客,堂屋除此以外,崇拜鬼神的儀式,長輩教育子孫,以及婚喪之禮,都在這裡舉行。此外,正房外有兩廂,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兩廂,也頗與中國「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相合。

中國原始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荒古時代,都曾經過穴居野處的生活,到殷商時代,才開始有了宮室的建造。周代天子聽政之所的明堂,為中國宮殿建築的濫觴。由周至秦、漢,建築除明堂以外,還有陵墓、城坦、白闕,廟闕;最著名的是長城,從臨洮到遼東,長達千餘里,在世界上,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業已成民族的象徵和標誌。

和其他藝術一樣,兩漢以後的建築藝術,因受佛教宗教建築的影響,獲得了新生力,而有新的發展。在古代,中國是以政指導教,所以宗教的建築,遠不及宮殿建築來得重要。南北朝以後,由於佛教寺廟的普遍興建,宗教建築才興盛起來,其中以雲岡、龍門,和甘肅敦煌的幾個大規模的石窟寺為最馳名。這些被藝術家譽為「中國中古時代藝術與建築陳列館」的石窟寺,到現在仍是研究中

國藝術的重要對象,也是藝術家發掘不盡的藝術寶庫。

中國建築中,有一顯著的特點,即台基佔有重要的位置。台基是為了配合宏壯巍峨的屋頂,兩相配合之下,更令人有相稱之美和安定之感。這一特點,周、秦以來即是如此,後世一直保留不變。

塔、樓、閤、涼亭、牌坊,也代表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特色。塔、樓、閣,可以供人極目遠眺;十里長亭則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既富詩意,又近人情;牌坊則表徵中國人的重視道德。這一系列的建築,形成中國特有的風景線。

凡是中國文化影響所及的地方,幾乎都留下中國建築藝術的遺跡。越南、泰國、韓國、日本,都是如此。在十八世紀中葉,由於耶穌會傳教士的宣揚,歐洲人曾經對中國的建築──尤其園林藝術,十分欣賞,英、法、德等國都曾一度受中國這方面的影響。所以在歐洲的建築中,這時期出現了涼亭、和中國式的橋。凡是好的事物,大家沒有不欣賞的。現代中國人,無論是對自己的傳統,無論是對西方文化,如只是因襲而不能有創造性的表現,就不可能恢復古人在世界文化中所曾有過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

在全球贸易的早期发展史上,香料、胡椒、咖啡等成瘾性物品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论,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的理想活动场所之前,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18、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18世纪虽然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却不自知。而在十九世纪,我们可以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霸主,而英国统治和压榨东方的方式与这两种商品密切相关。英国人正是非常巧妙地控制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才从东方获取了巨大利益,并成功地成为东方霸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了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十九世纪的全面危机。2 从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是茶叶与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与19世纪不可比拟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3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此时的英国日渐强盛,是全球化进程的引导和推进者。 中国在19世纪向全世界提供了最好的饮料,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这个世纪,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受了耻辱。英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巨大,鸦片贸易使中国大量财富流失,使本来就已普遍贫困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计。可以这样说,英国人疯狂地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人痴迷于购买和食用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是19世纪中国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1黄启臣,《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 2【美】杰里·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3-648 3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完整版】2016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
1.0 分
? A、
大同观念
? B、
天下观念
? C、
天人合一
? D、
人定胜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0 分
? A、
相同的语言
? B、
相同的价值观念
? C、

共同的生活理念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教化民众时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1.0 分
? A、
君民同心
? B、
君民异心
? C、
君主威严
? D、
百姓完全服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1.0 分
? A、
朝廷宦官

? B、
内朝外戚
? C、
江南士大夫
? D、
皇权继承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黄老思想要求帝王长生久视,长生久视的关键是()。
1.0 分
? A、
礼乐宴饮
? B、
清心寡欲
? C、
灵丹妙药
? D、
传宗接代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 分
? A、
欲而不贪
? B、
文行忠信
? C、
克己复礼
? D、
博施济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1.0 分
? A、
治理家室
? B、
治理国事
? C、
治理万民
? D、
治理夷狄

17春《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资料

17春《中国文化概论》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8-16 16:04:21 一、单选题 1. (4分)中国寺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A. 苏州寒山寺 B. 登封少林寺 C. 洛阳白马寺 D. 开封相国寺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空前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功用,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的是

A. 孔子 B. 曹丕 C. 韩愈 D. 朱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3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4分)《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分水岭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2语言文学和古代典籍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盗跖,其性一也”,道德与知识来源于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参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8中国古代教育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6. (4分)()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冯桂芬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8.1深层文化差异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4分)中国古代音乐,可以独奏的乐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A. 琴 B. 筝 C. 笛 D. 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