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结晶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结晶现象;

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学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蜂蜜结晶,是好是坏?

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晶体、结晶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教师讲解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观察活动:

(1)把一瓶蜂蜜放在冰块中冷冻一会儿

(2)用玻璃片(碎烧杯或碎试管玻璃片即可)加热少量食盐水至蒸干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

(1)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

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结晶是一个过程,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2)形成晶体的两种不同方法,为什么他们会析出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和蒸发结晶,实验1是因为蜂蜜中葡萄糖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的情况,实验2是因为溶剂量减少而结晶,蒸发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

(3)对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情况,怎样让它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采用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问题,小组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养成与同学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

4.学生分组实验活动: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子混合在一起,大家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食盐?

教师指导每一步骤实验操作要领,启发学生思考:

(1)过滤的操作要点有哪些?

一贴:滤纸紧贴在滤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

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

(2)在粗盐提纯过程中,将食盐溶液蒸发至有较多固体析出后,应停止加热,

为什么?

利用余热将余下溶液蒸干,防止食盐固体溅出。

(3)通过本实验制取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质?为什么?

不是纯净物,因为溶液中可溶性的物质也会通过滤纸进入到过滤后的食盐溶液中。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掌握过滤操作的技巧。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基础学生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可以培养他们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视频:空气过滤器自行车对抗北京雾霾天气。

教师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社会热点,了解过滤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6.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硫酸铜晶体的制作。(海洋之心)

教师给每组学生分发研细的胆矾晶体,指导他们具体操作方法。

学生带回家完成晶体的制作,一周后带来展示作品。(海洋之心)

设计意图:由于晶体的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放到课后完成,加深对晶体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板书设计

第四节晶体的生长

1.晶体、结晶

(1)晶体定义

(2)结晶的定义

结晶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蒸发溶剂结晶

2.结晶法的应用

粗盐提纯的方法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4)结晶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15℃额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或音品:(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声音 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 大小) 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决定,不同的发 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 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 率的声音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 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 定 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是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当发声体的材料 和内部结构改变时, 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 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 所有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 鼓面停止了振动 2. 古代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3. 下列四个成语中都涉及声音,其中不强调声音响度这一特征的是() A. 如雷贯耳 B. 余音绕梁 C. 声如洪钟 D. 轻声细语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 (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6.医生用听诊器能够清楚地听到病人胸腔内的声音,是因为听诊器可以()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响度 C.降低声音的音调 D.增强音色 7.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纳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检 D.利用回声定位 8.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9.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0.如图2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会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12.吉它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13.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14.下列措施中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一项是() A.把大音箱改成小音箱埋在草坪中 B.控制播放音乐的时间 C.种草植树 D.保持环境整洁 15.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16. 2010年5月,世博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17. 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18.如图3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19. 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20.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二、填空题(共31分) 2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右手拉弓,左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22.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4.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能传声.25.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26.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 m/s. 27.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 图2 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 B.敲瓶底,火焰摇动 橡皮膜 A.探测海深 图3 甲乙 图4 1

初中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二

初中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二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 2.碳酸钙 3.321 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C.氯化钠和氯化钾 D.铜粉和铁粉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好朋友快乐同分享,好朋友同舟共相济,好朋友不需多言语,好朋友心灵总相契,好朋友时时来惦念。轻松随意的日子,愿亲爱的朋友心情愉快,万事顺利!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至2×104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过滤和结晶

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水平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相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相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能够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对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过滤结晶 适用范围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 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 离。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 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 能够通过滤纸或过滤 层。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制过滤器、过滤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课堂引入指导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合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

金属结晶的现象

第四讲金属结晶的现象及条件 第一节金属结晶的现象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 二、要点: 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热分析法,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分析,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分析,形核,晶核长大。 三、方法说明: 首先介绍热分析法,说明热分析曲线,介绍金属的热分析曲线的特征,说明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可举例说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的过程,如窗花,盐,冰,植物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形核、长大的理解。 授课内容: 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后的物质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一、金属结晶过程中的宏观现象 热分析法:将纯金属放入坩埚中加热熔化成液态,然后插入热电偶测量温度,让液态金属缓慢而均匀的冷却,用X-Y记录仪将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记录下来,获得冷却曲线,这种实验方法叫热分析法。如图 图1 热分析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 2、热分析曲线: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过冷现象:金属的实际开始凝固温度Tn总是低于理论凝固温度Tm的现象。 4、过冷度:理论凝固温度与实际开始凝固温度之差,即Δ T=Tm-Tn。 结晶潜热:金属熔化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需要吸收热量,而结晶时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要放出热量,前者叫熔化潜热,后者叫结晶潜热。 二、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 金属的结晶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过程。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第三节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驱动力和热力学条件 结构起伏的概念 二、要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熵的概念, 金属结晶过程液固两相自由能之差的推导, 液相、固相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示意图 晶胚,晶核,近程有序,远程有序,液态金属的结构,液态金属中不同尺寸结构起伏出现的几率,最大结构起伏尺寸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方法说明: 熵,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等概念较抽象,打比方形象的说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用液态金属的宏观特性解释液态金属的微观结构,解释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讲清晶胚,晶核等概念及影响因素,说明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授课内容: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是体系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自由能G 用下式表示: G=H-TS, 式中,H是焓;T是绝对温度;S是熵,可推导得 dG= Vdp- SdT。 在等压时,dp=0,故上式简化为: dG=- SdT。 由于熵恒为正值,所以自由能是随温度增高而减小。 图3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

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1~8小题每空1分,第9、10小题各6分,第11小题4分,共35分) 1.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传来的。 2.小明同学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小华在钢管的另一端将其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两次响声,其中,第一次响声是通过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通过传来的。 3.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通过声音的三个特征中的来进行判断的;挑选西瓜时,人们也常常将西瓜拎起,用手指叩击,根据敲击声判断西瓜是否成熟,他是通过声音的三个特征中的来进行判断的。 4.①人们挑选瓷器时,总要敲击几下,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②医生用B超获取病人体内器官的情况; ③医生用超声波给人们洁牙;④中医通过“闻”来诊病;⑤外科医生用超声波除出人体内结石。 以上事例,表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5.如图1是两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图所示的是音叉发出的 声音波形图,图所示的是小刀刮玻璃时所发出的声音波形图。 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吼”、“叫”、“咆哮”的 声源分别是、、。 7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的响度大, 的音调高。 8.如上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子里装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ruai”“mi”“fa”四个音阶,则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10.当你正在学习时,从隔壁邻居家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你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减弱噪音: ⑴ ⑵ ⑶ 11.请你说出两个“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的例子: ⑴ ⑵ 二、单项选择题:(13×3分=39分) 12.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苍蝇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A、苍蝇飞行的响度大,蝴蝶飞行的响度小; B、苍蝇飞行的音调低,蝴蝶飞行的音调高; C、苍蝇飞行的音调高,蝴蝶飞行的音调低; D、苍蝇飞行的音调低但响度大,蝴蝶飞行的音调高但响度小。 13.采了花粉的蜜蜂因载重量增加,其翅膀每秒钟振动次数减慢。有经验的养蜂人凭听声音就能辨别出蜜蜂是载满了花粉回家还是没有载花粉回家的。养蜂人判别的根据是() A、蜜蜂声音的响度不同 B、蜜蜂声音的音调不同 C、蜜蜂声音的音色不同 D、蜜蜂飞行的高度不同 14.有关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不借助任何工具也可随时交谈 B、人们有时听到回声是因为声音速度减慢了 C、铁道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钢轨上判断火车是否来了是因为钢轨比空气传声快、传声性能好 D、小明喊远处的同学时把手搭成喇叭状是因为音量大、传播速度快 1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上物理课时,从运动场上传来了同学们的喝彩声 B、深夜,正要睡觉时,隔壁传来了熟悉的歌声 C、上语文课时,同学们的齐读声 D、老师讲课时,传来了两个同学的絮絮细语声 16.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击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确认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A、蝙蝠有夜视眼 B、蝙蝠靠嗅觉确定目标 C、蝙蝠靠听觉确定目标 D、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并收回反射的声波确定目标 17.把吉他弦调紧或放松,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无法确定 18.在除夕夜,从电视上看到人们停止撞击北京大钟寺的大钟后,还能听到大钟“余音未止”,这主要是因为()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9、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抢的烟火开始计时,若气温为15℃,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时间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 A、少了2.94s B、多了2.94s C、少了0.294s D、多了0.294s 2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流水声。 其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立体声:人靠两面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有立体的感觉。使收音机传出的声音有立体感的方法:在演奏音乐的舞台上左右两侧各放一个话筒,将接收到的声音分别放大,最终分别由左右两只扬声器播放出来。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由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波形是不同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造成的。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A. 不能传播声音 B. 吸收了声波 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答案】D 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声音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速度会变大 B. 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人们可用灵敏声学仪器接收次声波以确定台风的方位和强度 D. 外科医生常利用次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3.上课时,老师对同学们说“朗读时,声音请大一点”,这里的“大”指的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答案】B 4.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关于超声波利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查看零件内部结构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C 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 B. C. D. 【答案】C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固体、气体、液体都能发声 B. 声波能使结石粉碎,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 次声波的强度足够大时人耳能听到 D.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答案】A 7.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8.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塑料吸管做的响笛,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研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答案】B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一样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 空气是一种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D.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答案】C 10.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答案】A 11.前几年美国的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攻击而倒塌,致使上万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楼倒塌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如果地震导致城市和村庄的建筑物倒塌,那么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在下列最有效自救的方法是()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 结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80℃时为)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结晶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结晶现象; 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学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蜂蜜结晶,是好是坏? 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晶体、结晶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教师讲解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观察活动: (1)把一瓶蜂蜜放在冰块中冷冻一会儿 (2)用玻璃片(碎烧杯或碎试管玻璃片即可)加热少量食盐水至蒸干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 (1)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 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结晶是一个过程,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2)形成晶体的两种不同方法,为什么他们会析出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和蒸发结晶,实验1是因为蜂蜜中葡萄糖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的情况,实验2是因为溶剂量减少而结晶,蒸发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 (3)对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情况,怎样让它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采用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问题,小组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养成与同学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 4.学生分组实验活动: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子混合在一起,大家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食盐? 教师指导每一步骤实验操作要领,启发学生思考: (1)过滤的操作要点有哪些? 一贴:滤纸紧贴在滤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 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 (2)在粗盐提纯过程中,将食盐溶液蒸发至有较多固体析出后,应停止加热, 为什么? 利用余热将余下溶液蒸干,防止食盐固体溅出。 (3)通过本实验制取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质?为什么? 不是纯净物,因为溶液中可溶性的物质也会通过滤纸进入到过滤后的食盐溶液中。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掌握过滤操作的技巧。

第四章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1.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条件:在介质中传播,一切固、液、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常温下在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传播声速: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一般在介质中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 听觉: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振动,刺激听神经传给大脑 回声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s,最短距离为17m。 回声测距公式:S=1/2vt。 定义:通常指悦耳、动听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音调意义:指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乐音特征响度意义:指声音的强弱 影响因素: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现象与人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音色意义:指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有关 定义:环保:令人厌烦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4.噪音强弱:强弱的等级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 控制(2)在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3)阻止噪声进入耳朵。 5.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的声波 6.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大 应用:(1)回声定位;(2)声呐;(3)B超;(4)工业超声探伤仪; (5)超声波清洗;(6)超声波击碎胆结石。 频率范围:低于20Hz的声波 7.次声波特点:声源广、传播远、危害人体健康 应用:预报风暴、地震、海啸等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声现象知识点 1.1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 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D. 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3.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 B. C. D. 4.“女高音”和“引吭高歌”的“高”分别指的是声音的() A. 响度大,音调高 B. 音调高,响度大 C. 音调高,音色好 D. 音色好,音调高 5.“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声音具有不同的()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色 6.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 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7.将一直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如图所示,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 原因是:() A. 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 B. 手机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手机 C. 离实验瓶远一点,就可以听不到声音; D. 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手机的固体亦能传声. 8.用钢琴和小提琴同时合奏一首乐曲,常常能明显区别出小提琴声和钢琴声,这是因为钢琴和小提琴的()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和响度都不同 9.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 阅览室内絮絮细语 B. 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传来的歌声 C. 午睡时突然传来弹奏熟练的钢琴声 D. 坐在报告厅听到台上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