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浅析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浅析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与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精神与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开展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将从基层(大学生村官)角度出发,浅析新时期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措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下简称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1]。各届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需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1]。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再次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是口号式传达,而是要贯彻落地落实。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基层,人民群众分布在基层的广阔土地上,街道、社区,镇、村等基层组织担负起传达重要精神,贯彻落地落实的重担。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效是推动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人民

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增强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新时期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1.1存在的机遇

1.1.1重视度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今后几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这为基层工作者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信心,也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机遇。

1.1.2有一定的建设基础

在前期的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基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有些地方设置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核心价值观办公室等一批配备专职人员的办公机构,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开展。细化类别,出台各类方案,让工作有了详尽的行动指南;设立标准,执行奖罚制度,规范了工作人员行为,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现在正处于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对于继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3人民需求日益旺盛

随着经济的快速,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开始把需求放在提高精神文化追求上。这些年,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一些中老年退休人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有需求,便能更好的根据人们的需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1.2面临的挑战

机遇是可喜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问题,面临的挑战。

1.2.1认识不到位,合力难形成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工作者把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当作工作的一个任务,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只依照上级文件办事,上级要求开展什么活动就只开展什么活动,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缺乏工作的创造性,有些甚至胡编乱造,蒙混过关,实际上很多工作并没有落实。局部的疏忽,影响工作合力,也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1.2.2任务较繁重,工作难推进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多而繁重,特别是随着工作类别的进一步细化,各方面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繁重与人员有限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工作多,任务重,很多时候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做好每一项工作,进而也会影响工作质量。加之很多时候上级部门的任务下发到了基层,但是工作经费及相应力量却没有下去,加剧了这样的状况。

1.2.3缺乏创新力,群众难吸引

随着新时代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新时期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内容丰富而且还要形式多样,有创新,有吸引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活动形式单一,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变,但大多仍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枯燥无味,不具有吸引性。

2改善措施

2.1充实内部力量

2.1.1提高综合素质

基层工作者是开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加强基层工作者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有助于整体工作的提升。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强化,技能培训,参观取经的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2.1.2合理分配

针对基层工作繁多的情况,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同时要积极充实内部力量,可以通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或者积极引入外部力量的方法,如积极招募志愿者、与所在地区社会组织合作等等。

2.2强化价值观引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价值观的建设,强化价值观引领,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将神文明建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在叫响做实上下功夫[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围绕这24字主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树文明新风。

2.2.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当地实际,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共建联谊等多种方式,联合板报、标语、宣传资料、公益广告、户外LED、义演等多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等,同时注重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中的应用,利用微博、头条号、当地一些知名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全面的进行宣传,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2.2整合资源,增强引导作用

习近平在《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曾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当然需要许多群众欢迎的好方式。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离开了形式,内容也就不能存在[2]。因此,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丰富形式。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整合各类活动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利用道德讲堂、法治大讲堂、各种政治性节日等大力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居群众投身道德实践,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治大讲堂、观看法治电影等进行法律知识知识主题教育,

提升群众法律知识水平;运用榜样带动力量,通过道德讲堂、百故事会等大力宣传推广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实现以点带面,引导居民群众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加强国学教育,加强家风家训建设,提高群众道德素养,传承中华美德和国学知识,形成健康审美情趣。

2.2.3重点突出,发挥载体力量

有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打造了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地。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打造“一街一园一院落”主题景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茶楼,内容上全面化、形式上多样化、视觉上多彩化。让群众可娱乐可学习,做到了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喜闻乐见“有看头”,将社会主义核心融于脑、融于心。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们各地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的主题景观,推动辖区精神文明建设。

2.3推动未成年教育

未成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明日的希望。因此要把加强和提高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工作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推进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提升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整体水平。

2.3.1加强联系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结合青少年德育要求,优化青少年活动内容,在各节庆日、纪念日等主题日联合开展志愿活动进学校、宣传讲座进学校、实践活动进村社区等活动,引导辖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了解法治、防邪、应急等各项知识,不断增强其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认知感。

2.3.2强化载体

对于城市社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有更多可供利用的载体和资源,同时,家长工作较繁忙,对于未成年的教育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就承担起未成年在学校以外

的教育。有些社区引入外部力量,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四点半堂,在放学后辅导未成年功课,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对未成年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开展暑期公益托管班,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开展教学,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开展权益保护讲座、公益诊疗志愿服务、红十字急救课堂、法治小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通过舞蹈课书画课、声乐课、英语课等丰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4发挥志愿力量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体现,借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以自身行动为影响,向群众口口相传,既快捷又有效,一种双赢的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6]。

2.4.1深入挖掘志愿服务力量

广泛开展志愿者工作宣传,借助开展活动的时机或者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招募、宣传,扩大志愿服务服务覆盖面、提升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让当地居民群众充分认同志愿工作,增强群众主体参与志愿服务意识,调动了辖区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2.4.2强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为了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建设非常重要。把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志愿者活动开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在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老助残、慈善救助等方面,整合优化服务资源,精心设计服务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注重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发现志愿服务的新亮点、新领域,因地制宜地开发志愿服务新项目,通过重点和特色项目来赢得社会各界支持,为志愿服务提供人力、智力、资金、活动场所等方面的帮助。

2.4.3规范志愿队伍建设机制

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服务登记、评估、志愿者激励、培训机制。同时加强注册管理,壮大志愿服务力量。采取了自愿报名为基础,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的志愿者招募方式,可以发挥网络作用,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建立A PP,实现网上对志愿者个人信息建档,全面掌握每一名注册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服务特长和服务意向等情况,完成对志愿者的管理、跟踪、评定、考核;帮助志愿者合理、规范、长期地开展服务。引导志愿服务队伍从“专业化”到“大众化”转变,努力将志愿服务延伸到末端,实现服务零距离。将地方党员志愿者、单位专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等整合成为基层志愿服务队,服务于居民院落和家庭。

2.4.4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志愿活动在于志愿者,为了更好的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制度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嘉许激励有助于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提高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推进街道志愿活动的有效进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7,8]。充分整合各类志愿者队伍,纳入基层志愿服务站科学化管理;为志愿者提供保障的优惠措施和配套制度,对优秀的志愿者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优待,对生活困难的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扶,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实行评优激励制度,每年评选优秀志愿者,评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年底开展总结会,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及志愿者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大力宣传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志愿服务中的居民,使得志愿服务建设有市场、有关注度。

3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当前建设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内容,基层工作者针对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不良因素,需要制订有效对策并加以完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环境,不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做最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奏响全面发展协调曲-如何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出版社, 2016:42-62.

[2]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知之深.爱之切[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17-20.

[3]杨贵丽. 基层街道办文化站长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研究[J]. 大众文化,

2017(10): 2.

[4]王敏.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群文天地, 2011(22): 31.

[5]盈再付.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J].艺术科技, 2016(04): 335.

[6]何凤转.关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4(20): 27.

[7]张焕新.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方式[J].大众文艺, 2011(10): 201.

[8]黄洺.浅析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大众文艺, 2013(11):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