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 - 第一单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 -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

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说说第二、三、四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二段讲骏马外形特点:第三段讲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第四段讲只有一只蹄子着地,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进一层,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重从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侧重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恙”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马踏飞燕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 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可以想见。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情。)

(4)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人物的神态。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漠然”,不关心,不在意,十分冷漠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纤夫可能在想:纤拉了一年又一年,这个罪还得受,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呢!还可体会到笨重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使他们麻木了。

观察衔着烟斗的高个子纤夫,从衣着上知道了什么,从神态上看出了什么?(从衣着上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破产了,当了纤夫。从“没精打采”的神态、看出他厌倦了拉纤的生活,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认识到资本家和地主一样,都是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吸血鬼。)

观察高个子旁边的纤未:读课文,理解“蛮劲”,思考这个小伙子为什么“使着蛮劲向前拉”?(“蛮劲”就是狠劲,使着蛮劲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是对资本家的一种反抗,同“目光充满了

诅咒和抗议”是一致的。)

观察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中看出什么?(”荷”负担。“重荷”,沉重的负担。包含着作者对少年的怜爱之情。)

图上一共画了11个纤夫,每个纤夫年龄、身世、相貌、衣着、动作、神情不同,各有特点,但他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深受剥削、压迫;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充满对资本家、对沙皇统治不满、憎恨。

(3)在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理解下列词语。

逆风:迎着凤。

虚弱:本课指老纤夫显出病态,身体很弱。

疲惫:非常疲乏。

白皙:皮肤白净。

沮丧:灰心失望。

(4)指导朗读。读出纤夫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读出对纤夫深深的同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三、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四、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描写纤夫神态的词语,体会所含的思想感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纤夫内心的痛苦、悲哀,不满和反抗,表达出对沙饿统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个人练读。齐读。

六、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可归类识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有“漠”“肤”“贱”,左宽右窄的有“削”。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的有“逆”。左中右结构的有“衔”。上下结构的有“秃”“皇”。

提醒学生注意一逆”里面部分的写法,注意“贱”的右上不要丢一点。

2.每个生字写三遍。

七、出示生词卡片,复习字词。

八、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1.找出课文原句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在课文里是说小伙子目光集中,死盯着上方。一般可用于怎样地“凝视”,也可和“目光”搭配。

“摆脱”,脱离束缚。在课文里是说红衣少年拉了一下纤绳,想从重荷之下得到解脱,“摆脱”可用于“摆脱困境”“摆脱苦恼、摆脱落后状态”“摆脱监视、跟踪”等。

九、练习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十、作业。

1.朗读课文;书写词语。

2.预习《古诗两首》。

板书:

景物晴空辽阔轮船(美丽)

构成农民少年退伍军人面

纤夫衣着破烂补丁

动作望拉拭悲惨

表情漠然厌倦抗议愤怒

时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皇(黑暗)

3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

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 d ,还:读hu n,不读h 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1、“字·词·句”练习,通过按顺序排列大写字母井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通过选择多音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通过选择同义词并填空,学习准确运用同义词)通过缩句,练习去枝叶,留主干,把句子写简练,同时可运用缩句检查句子是不是病句,通过扩句,练习力“上一些修饰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2、听话·谈话”,练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或画片。

3.“阅读”,读后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4、“作文”,通过看图作文,着重练习写文章要有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完成“字小词·句”四道题)

二、完成第一题

1.提示字母排序的方法(边背诵字母表边排序)。

2.各自练习。指名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练习。

3.全班订正。

4.背诵字母表,要求熟记,以利按音序法查字典。

三、完成第二题

1.各自练读,读准带点的多音字。

2.集体订正。

3.用带点多音字的另一一个读音组词语,如“朝”,组词“朝前走”。

4.使学生明确,读准多音字要注意据词定音。

四、完成第三题

1.完成第一组选词填空练习。

(1)启发学生区分“愿望”“期望”“盼望”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使用范围、程度有所不同,三个词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期望”多用于上对下,是对对方的一种想法。

(2)各自练习,全班订正。

2.完成第二组选词填空练习。

(启发学生区分“继续”“陆续”“连续”的意思和用法。

三个词都有不中断的意思,“继续”表示前后相继,延续下去;“陆续”表示时断时续;“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问断。

2、各自填空,全班订正。

五、完成第四题

1.出示例句,比较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缩句后句子精炼了,“谁干什么”看得更清楚了J

2.了解是怎样缩句的,缩掉了什么,学习缩句的方法。(先读句子,再想句子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去掉次要成分。缩句后再读一读,看是否能基本上保持原句的句意J

3.自己练习缩句,然后全班订正。

六、完成第五题

1.出示例句,比较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扩句后句子更具体、形象了。)

2.了解是怎样扩句的,增加了什么,学习扩句的方法

(先读句子,再想每个括号加在哪个词语前面,可以增加什么修饰词语,最后读句子,看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3、自己练习扩句,然后全班订正。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听话·说话”练习)

二、指名读“听话·说话”提示,明确要求。

三、从内容上进行指导

1。明确话题是讲邮票或画片。

2.启发学生各自讲自己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

3.明确要从两方面讲: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欣赏。四、从怎样把话说好方面进行指导(一要有次序,包括整段话的顺序和介绍画面要有顺序;二要把话说完整,语句要通顺、连贯;要表达出欣赏、喜爱这张邮票或图片的感情。)

五、个人练说

六、指名说话,全班补充、评议。

七、鼓励把说的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阅读”练习)

二、初读,读准字音(用卡片检查“静悄悄”“情谊”“樱花”“点缀”“翩翩起舞”等的读音。)

三、出示短文后思考题,明确要求

四、自读短文,完成思考题1

五、再读短文,完成思考题2

1.自己分段。

2.全班交流。

3.讨论为什么这样分段。(可按时间顺序“早上”“下午”和“当晚霞在天边燃烧的时候”将短文分成三段。)

六、完成思考题3

1.自己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怎样归纳第二。三段段意。(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并在一起。)

4.写出各段段意。

第四课时

一、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于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指导确定中心

由观察图画产生的联想,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指导学生确定中心。

四、围绕中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丰富作文内容

如:作文中心定为爱科学,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扩展内容,兴趣小组活动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回到学校制作蝴蝶标本……如,作文中心定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中的陈列,叙述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及图中小学生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增长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贡献。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由两篇讲读课文《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一篇阅读课文《灯光》,一个读写例话《分辩事物与联想》和一个基础训练2组成。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远大的理想、同情心及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掌握“橙、芬、纯”的读音,注意“盲、蛮”的字形。

3、能背诵《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4、学会缩写作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学会分辨事物与联想。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具体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词这种文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菩萨蛮大柏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

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只要画出江西。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金大柏地几处地点即可。

3.印有七色光的图片一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释题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

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 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 1933年夏。)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练”实际指的是虹。)

(3)小结: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虹,但是我们却仿佛看到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的彩绸在天上翩翩起舞。这样就具体描绘出了虹,而且使虹在我们的想象中从静的变成了动的。多么美啊!2.学习第二句。

(1)同学们看见过彩虹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学生如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夏天雨后看到固然很好,说不出也不必勉强。

(2)分别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雨后”是说夏天阵雨之后,彩虹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天气里显现的。“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复”是又、重新的意思,这里是说重新出现。“斜阳”是说西斜的太阳。“关山”课本上有注释,指名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注释中又出现两个生字,要求学生读准确。“隘”是指险要的地方,“岳”是指比较高的山。“苍”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苍”是青翠的颜色。“阵阵苍”是说青色一阵阵时隐时现。原来这时天刚刚放晴,云彩没有散尽,还在流动,因此,还不稳定,有时阳光普照,关山一片青翠,有时云霞遮掩,关山又暗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色变化的复杂过程。)

(3)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3.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即一、二两句。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三、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想想其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下半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三句。

(1)同学们还记得“当年廖战急”中的“当年”是指的哪一年吗?(是1929年1月。)

(2)“廖战”是激烈的战斗。这里介绍一点当年战斗的情况。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到达离瑞金25公里的大柏地, 10日(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军近两个团,俘虏敌人八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弹洞前村壁”中的“洞”跟我们平常用的这个词有点不同,它的意思是穿透。这里说的是: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这一句是从现在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

2.学习第四句。

指导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装点”是装扮,点缀。“朝”念zhao,不念z o,“今朝”是今天的意思。

(2)指名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那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群山打扮得更好看了。)

(3)本来,墙壁上弹痕累累,似乎很难同美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讨论中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说出那么一点意思就应当加以肯定。“完整的答案是:在革命者看来,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丑恶的,而正义的战争则是美好的。只有通过正义的战争,人民才能夺取政权,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翻过身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江山是人民战争打出来的。因此,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

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景色显得更美。

3.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三、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纠正。

(1)“彩练”指的是虹。

(2)“斜阳”指西斜的太阳。“阵阵苍”指大柏地一带的群山在天气刚刚放晴时一忽儿模糊一忽儿清晰的青翠的颜色。

(3)“装点”是装扮。点缀的意思。装点关山的是四年多以前那场战斗留在前村墙壁上的弹痕。2.把课文的前两个句子连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夏天雨后的大柏地,天空中架着一道彩虹,就像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缤纷的绸带在凌空飞舞似的。西斜的太阳重新出现,大柏地附近一带群山的青翠的颜色,一忽儿清晰、一忽儿模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回答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说得多一点,只要合乎情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3.这首词中,只有“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其他都是眼前看到的事物卜全词的顺序是:当前——过去——当前,写景一一叙事——写景。

4.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这是一种对人民的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回辖这个问题只要意思对就行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怎样做到有感情?主要是要在头脑里想象出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有感情地朗读数遍后指名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

当前——过去——当前

写景——叙事——写景

5、月光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 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