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教案(学生版)

2016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教案(学生版)

《生活与哲学》模块本书知识结构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第十二课

自然界

客观世界世界观原理

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哲理

主观世界——人类思维方法论

第一部分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

⑴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生活离不开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任务

★哲学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思考

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

考点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不能说是正确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还不等于哲学。哲学不是

自发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⑵联系

①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⑶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和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

家的事情)

★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能否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⑶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考点二:哲学与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的关系:

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自

己的研究对象。

②、揭示的规律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回答的是整个

世界中共同存在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③、方法论不同。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方法、一般方法。具体科学则提

供具体方法。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而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反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可以代替科学的观点和认为哲学既然不是科学,就轻视和否认哲学的观点

★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⑴、哲学来源于时代,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在于: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二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三是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⑵、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批判功能-----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塑造和引导功能-----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但要注意哲学本身是一种精神力量)

★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也不是说,所有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才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哲学,则会阻碍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不能说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整合:哲学的作用

⑴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微观)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⑶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宏观)

考点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⑵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但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看,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客观上

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对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考点五: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与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二者的共同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考点六: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哲学内容的变革

⑵、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哲学内容的变革

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哲学性质的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考点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

地位: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

结晶

⑴、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考点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客观性

⑴、物质的定义和特点可知性

客观实在性

⑵、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唯一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从千差万别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⑶、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物质就是从千差万别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客观实在性,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任何一个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多与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区别: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永恒的,是无生无灭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既可以被创造,又可以被消灭,是有生有灭的。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万物按其自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①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发展: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

考点二:意识(从侧面证明“世界的物质性”)

1、意识的含义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⑴、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

⑵、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有了人脑并等于就会有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才能形成意识。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有了意识的原因:离不开客观存在

离不开实践(客观存在必须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会产生意识)

⑶、意识的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不管是正确意识或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根本区别:物质是客观的,能够独立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是派生的。

2、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但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同一事物或同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考点三: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自觉选择性:是指意识对客观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主要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

主动创造性:

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也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也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创新性的设想或设计,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如:设计、规划、计划、蓝图、部署等)★这种反映不是直观的等同或照镜子式的消极、被动反映。体现着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改造与

被改造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认识是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每事物的每一次认识也是有限的,总是需要多次反复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又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动性最突出表现

★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具有反作用。

★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必须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考点四: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如何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④、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结合起来

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⑥、坚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

⑦、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⑨、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的做法,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

整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能够能动认识世界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考点五:运动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性质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和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观点。

考点六: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⑴、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还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

3、规律的普遍性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

人的思维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但人们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⑴、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惩罚

⑵、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①、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起作用。可见,规律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同时,规律又是没有好坏之分。

★认识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是目的。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⑴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反对离开尊重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和空谈尊重客观规律,贬低或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尊重客观规律是引导实践走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是必要条件。

整合: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的唯物论依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⑵、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⑷、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⑸、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部分认识论

考点一:实践

1、实践的含义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含义

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活动不是理论的活动,不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观念的活动,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主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手段

⑴、客观物质性对象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运动规律的制约

⑵、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但不是指没有意识的指导,而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是在错误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⑶、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是获得认识(知识)的两种途径。

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进入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

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明确“为什么?”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把认识和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任何主观意识、科学理论、观点意见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够积极推动实践的发展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考点二:真理1、含义

★“有用就是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可见,真理是因为真才有用,而非有用才是真。(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2、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但对同一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种。

★不管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多么不同,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和认识真理;真理也不会因认识的人的不同而改变

3、真理的特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⑴、真理的客观性(最基本属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⑵、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若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⑶、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若不顾过程的推移,或超越历史条件,真理也会转化成谬误,如1956年我国私有制改造完成之前,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但改造完成之后就不是主要矛盾)

★“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的表述是不科学的。真理是有条件的,超过一定的范围和条件,真理会变成谬误。但当真理随条件的的变化而发展时,真理就不会过时。

⑷、方法论:真理与谬误相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应该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三:认识的特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主体: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它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也不是直线运动。而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考点一: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性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普遍的,一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因为任何具体事物联系是有条件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

⑵、联系具有客观性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体现的是辩证法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论要求: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形式)⑶、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对于自在事物的联系来说,它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但依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⑴、原理内容

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地位、作用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③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特别是处于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不能说部分决定整体,否则就夸大部分的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依据:整体的地位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依据:部分影响整体……

4、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a、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

b、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

c、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⑶、方法论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指的是二者的关系有共同点

考点二:、发展观

自然界是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

3、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要求:既要重视事物的内部矛盾,又不能忽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4、途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⑴、原理内容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为什么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消极、过时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为什么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⑵、方法论要求

①、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事物的名称旗号为标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5、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什么是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非连续性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一定的“度”)

★不能说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一量变只是渐进、不显著并不等于是无形的。二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⑵、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⑶、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经过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

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方法论要求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反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和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不能认为质变重要,量变不重要;也不能认为质变后就没有量变。

★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发展是一种质变,但不能说质变就是发展,只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质变才是发展。

★辨析: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①“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

化叫质变

②但是认为“质变是新事物的产生”则不准确。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坏变好,一种是由好变坏。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③“只有质变才有意义”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量变、质变对事物发展都同样有意义。

考点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含义及其属性

⑴、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⑵、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①、同一性

(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统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②、斗争性(对立性: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区别、相互否定、相互竞争、相互差异):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能把矛盾的双方理解为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⑶、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也不能存在和发展

★对立和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⑴、矛盾的普遍性:空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时间:矛盾存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⑵、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⑶、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或消灭的

⑷、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反对回避矛盾、掩盖矛盾)

②、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反对一点论(片面的)的观点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末外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矛盾的客观性体现的是辩证法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3、矛盾的特殊性

⑴、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⑵、表现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风吹、一刀切、千篇一律”的观点

①、含义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⑴、二者相互联结

①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或

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或普遍性)

⑶、理论地位: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⑷、方法论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⑴、原理内容: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依据:主要矛盾的含义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依据: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反对单打一(只抓主要矛盾或只抓次要矛盾),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

6、矛盾主次面方面的关系--------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本质

⑴、原理内容

①、二者是相互排斥的。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二者是相互相依赖的:没有主要方面就没有次要方面;没有次要方面也就没有主要方面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本质,反对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

7、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⑴、什么是两点论、重点论

⑵、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正确和错误,应根据不同事物去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两点。

★对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的核心。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复杂事物中请予矛盾只有一个,其余的是次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

②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

③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由此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故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④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中心、关键,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标志性词语:

抓主要矛盾: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突出地位、中心环节、核心

抓主要方面:性质、本质、主流、大局、主体、形势、利弊

★正确理解“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联系: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矛盾是联系的本质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考点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和实质

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⑶、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⑷、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

⑴、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迷信于书本和权威

⑵、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作用:敢于怀疑、勇于创新,才能提高认识,才能进步,才能实现创新。)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中否定的理解

②对每一种既成形式是从它的暂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

★辩证的否定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辩证法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实质所在。培养怀疑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考点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考点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考点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或领先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并不是绝对统一的关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共同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构成了各种理论的认识根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可见,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不一定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道德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

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不能简单地说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中的设施是社会存在的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于具体的社会形态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意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并非所有的社会规律都是社会发展规律。价值规律、阶级斗争规律都是社会规律,但不是社会发展规律

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实现的途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⑴、阶级社会基本矛盾

①、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性质(特点):对抗性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性质(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两大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体动力

考点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⑴、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直接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⑴、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⑵、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考点五:人生价值

1、价值

⑴、价值的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包括“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⑵、人的价值

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第一位、基础①、人的价值

享受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前提和条件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是第一位,贡献是索取的

基础

②、人的价值评价: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这是人的真正价值。

★对一个人的价值大小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多少,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在人生价值中,二者是统一,不能仅把物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也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只能说物质贡献是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的含义

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领域看,表现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从性质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含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⑵、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表现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具有主体差异性(社会地位、立场、认识角度不同)

③、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⑶、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

①、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客观依据)

②、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的价值判断就不同。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即是否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标准。

⑷、价值冲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就表现对他人、对社

会独特的贡献方式,而非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

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主观条件)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三篇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三篇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篇一:高三班级高考备考方案没有科学的备考策略,就不可能取得备考实战的胜利。如何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高考背景,从宏观层面上和微观层面上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是确保高考立于不败之地的要害。现在剩下最关键的一年。面对高考,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知识顺利通关,与各学科的教与学有密切联系,也与班级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现班上学生总体落后面较大,高考任务重。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生做好备考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学情分析: 高三290班全班学生68人,其中正式生46人,留级生14,借读生1人,补习生7人。班级呈现以下特点:1.整体成绩较差。以8月11、12日考试成绩为例,年级前100名有1人(69名)、年级100-200名3人、年级200--300名7人,年级500名以后有13人 2.偏科现象严重。总体成绩差的学生各科都差,总体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又有偏科。总成绩在年级前300名的学生中,偏科严重的学生有: 语文: 毕文斌、李文娟、李晋丞、沈洪苇 数学:李文娟、杨丽、张树保、王李元、苏爱妮、毕文斌

英语:徐洪波、李江、李晋丞、沈洪苇、马亚利 物理:杨丽、王李元、马亚利、苏爱妮 化学:李文娟、杨丽、沈洪苇、王李元、马亚利、苏爱妮 生物:李文娟、杨丽、张树保、马亚利、苏爱妮、毕文斌 二、班级教师配备 班主任:窦建明 语文教师:王亚杉 英语教师:王桂莲 物理教师:陈小燕 化学教师:夏艳 生物教师:王丽琼 三、工作思路 1、目标明确,重在落实 2、科学管理,精心调度 3、关爱学生,悉心呵护 4、严抓纪律,确保秩序 四、班级目标 一本上线目标:1名 二本上线目标:10名 三本上线目标:10名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直线与平面垂直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直线与平面 垂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18 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在研究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延伸,是学习平面与平面垂直以及有关距离、空间角、多面体、旋转体的基础.这节内容的学习可完善知识结构,并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直线和直线的关系问题有目的地转化为直线与平面的关系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 通过探索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其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计算能力,并且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精神,渗透事物间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通过图形的立体美,对称美,培养教学审美意识. 任务分析 因为判定定理的证明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作为探索与研究来处理.又因为定理的论证层次多,构图复杂,辅助线多,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多,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判定定理的证明.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演示,以具体形象思维支持逻辑思维.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中轴线垂直于地面,在这一点上,它与比萨斜塔完全不同.那么,直线与平面垂直如何定义和判定,又有什么性质呢这将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建立模型 我们先来研究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垂直问题.

2016《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数学§9.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9.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 时间:2018、12、13 (总第69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例如:“旗杆与地面,大桥的桥柱和水面等的位置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引出课题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为使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可再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其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2.3-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并对画示表示进行说明。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趋势。新课改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一大趋势。 2.主干部分的基本知识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电学的主干知识依然是新课改后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由于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仍应是今年考查的重中之重。 3.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在物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应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重视各部分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

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 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选 考部分的碰撞问题、理想气体状态的变化等。同时也有一些 同学们各自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 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 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 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 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 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 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 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 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 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 重点回顾方法。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 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

2014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 3.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 4.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 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 7.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 8.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 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 10.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 11.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 12.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 13.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 14.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 1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 1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 17.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 18.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 19.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 20.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一.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一轮复习中 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 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 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 对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我们有些老师都是简要复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和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被动的,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这种复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当然也会不够活跃,甚至厌倦。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这样的复习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以前我第一次在高三上复习课时,曾经也是这样复习,回想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确如此。后来曾尝试过好几种复习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始终存在不同的缺憾。我也一直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复习方法。虽听过不少高三老师的复习课,不同的老师,复习风格和方法各异,总感觉老师始终是那带路人,学生的思维还是顺势思维,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没有真正得到锤炼和提升。由此可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应对能力选拔的高考? 最近常在网上检索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出现最多的字眼是:"知识梳理""专题分类"、"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关注热点"、"综合提高"、"讲练结合"、"温故知新""善待课本"、"归纳技巧"、"把握重点"、"精讲精炼"、"仿真考试"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真正瞄准激活学生积极思考、识破课标和考纲、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为数不多。倒是"问题设计式复习法"或许见效。 所谓"问题设计式复习法",就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围绕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复习的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其一,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其二,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本人亲自整理】

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 课文目录大小标题重点归纳及要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一句话连成)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范围见上目录),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从“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尊重规律 ②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某年高考备考方案

XX年高考备考方案 一、XX年高考回顾 XX年,我们xx中学高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被评为xx市XX年高考先进单位。这是我们xx 人团结、拼搏、奉献、进取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我们xx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然而,成绩已成为过去,我们xx人还得靠团结、拼搏、奉献、进取的精神去面对XX年的高考。 二、高三年级的现状 高三年级现有学生860多人,共有15个教学班,理科班8个,文科班7个;其中理科重点班2个,文科重点班1个,美术班1个。本届生源与往届相比,人数虽然多,但基础差,底子薄,因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差生特别多。因此,与往届相比,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学校这一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做好符合实际的高考备考是我们取得XX年高考良好成绩的前提。好在我们年级有一支肯吃苦、能拼搏、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我们有信心在XX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视野搞好各阶段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坚持文理并重、体音美并举、全面备考的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让不同层次方面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通力合作,奋力拼搏,夺取XX年课改首次高考的胜利。 四、高考指标 (略) 五、工作思路 、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 2、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目标到班到人(到教师、到学生、到分数),实施动态管理。 3、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教学,分别要求,分别指导,抓重点,促全面。 4、狠抓有效课堂,确保复习备考的有效率。

5、要精细备考,树立四种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精品意识、大局意识;提倡五种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6、优化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 时间: 9月1日——三月中旬 目标: 夯实基础,扫描所有知识点,实现知识系统化。 要求: 1、知识层面上,知识梳理到角,在全面复习巩固所有知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扫除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和理解上的障碍,构建学科知识技能体系; 2、能力培养上,围绕知识点,串点成线,串线成面,使学生在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知识;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 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 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精品教案精编 版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2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并能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Moodle(魔灯)网络教育平台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联系、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合情情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质疑思辨精神、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并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难点:①直观感知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②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初步应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与“实验探究式”相结合. (2)教学手段:Moodle(魔灯)网络教育平台、自制课件. 4 课前准备 (1)教具:三角板、计算机、投影仪. (2)学生自备学具:三角形纸片. 5 教学过程 5.1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图 A B C B’ C’ 5.1.1 直观感知 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已研究过,接下来 我们来研究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垂直. 问题1: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学过的几何体中你见到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情形有哪些?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如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大桥的桥柱与水面的位置关系,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等,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图片进行赏析,并将有代表性的图片通过Moodle 平台上交,并让相应学生分析其中的图片,由此引出课题. 5.1.2 理性归纳 导入视频:优酷网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日晷击缶” (https://www.doczj.com/doc/25907006.html,/v_show/id_XODA4NDEwMDQ=.html ) 问题2:从视频中我们发现日晷上铁棒与其影子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随着影子的移动,铁棒与其影子所成的角度会发生改变吗? 问题3:将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想象成一条直 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呈什么状态?此时书脊与每页书和桌面的交 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2017高考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技巧(全)

哲学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附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 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三备考方案

高三备考方案

锦屏县三江中学高三年级备考工作方案 在全校教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三江中学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全校同仁万众一心,我校在的高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增强了三中人的信心和决心。可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备考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高考目标任务,以核心考点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形式、新手段做好各个阶段的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争取在的高考能有新提升。 二、高三年级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其中6个理科班,4个文科班。学生基础薄弱得,学困生和德困生较普遍是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情况 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有过高三教学的经验。总体来说今年的高三年级教师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吃苦、肯奉献的队伍。

三、备考具体措施 1、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 我校高度重视高考备考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高考领导小组,高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督查高考备考工作。 组织机构及职责如下: 组长:龙正柱校长——对高考工作做整体、全面指导和督查。 副组长:刘兰蓉——主管高三年级备考工作,督促、指导高三年级组和教务、教研级年级抓好备考各项工作。 副组长:龙柱——负责学生安全、备考后勤保障工作。 龙道位——负责搭建教师与校务会沟通的桥梁,协调好高三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为校务会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正确作出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成员:吴世隆——指导或安排年级组做好高考报名、各类考试、信息收集、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办理毕业证等工作。 龙运炳——协助分管校长负责接收、传达高考信息。 刘鹏——负责抓党建促体成绩的思想宣传等工作。 吴代武——负责高三班主任管理、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龙登朗——学生资助贷款、宿舍管理等工作。 王宗林——负责高三教研、调研及高考信息的收集。 吴锡勇——协助分管校长做好高三年级后勤保障工作 龙宪广、杨再淦——负责年级组教学常规工作的监管、成绩

2016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

1.电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场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发、富士山因附近地质活动频繁出现可能喷发的迹象、甚至是由于地月距离接近而出现的“超级月亮”等等这样那样的自然现象,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怀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若你要劝慰这些人,你可以对他们说 A.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并非是唯一实在 B.现实世界仅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已,它是不会灭亡的 C.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些现象只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的表现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2.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力和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呼吁人们警惕巴西龟的侵害,这一警告的依据是 ①尊重自然固有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②认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 ③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④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应防备和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 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③④ 3.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 5. 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从联系的观点看,上述事例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尊重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7. 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