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一、组织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成立由主管院长、医务处、疾病预防控制科、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的职能科室,配备疫情报告专用设备,设立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以下简称专职员),负责疫情管理、督导和网络直报。各相关科室质控员为传染病兼职管理员。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务处、疾控科和各科室质控员在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网络。

二、管理原则

(一)责任报告人:本院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按照“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原则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医院质量控制责任目标管理。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情况进行常规化督导,对违规行为照章处罚。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

(一)门诊日志监测

门诊日志由门诊办公室负责管理。指定专人对门诊日志进行日督查,质量目标达到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的及时性、客观性、完整性。

门诊日志中传染病患者登记质量指标由传染病专职员负责督查,在上述质量目标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疫情报告时限和疫情发生详细地址的督查。

(二)传染病登记管理

预检分诊处、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传染病患者登记册。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地址详细,处臵去向明确,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无逻辑错误。

病房化验室建立传染病阳性登记册,按法定时限报告传染病。

门诊抽血室实行传染病化验单询登制,对门诊患者中的乙类、丙类传染病患者进行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询登后,方可发放检查报告单,并及时填报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科建立传染病信息专册,专职员对全院传染病信息管理实行责任分工制,按照分工对全院传染病信息进行分类专册登记,对责任科室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以电子或纸质督导书形式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跟踪督察改进情况直至整改到位。督导过程记入工作日志存档。

(三)疫情报告管理

对法定传染病进行疫情报告是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的法定责任。

1.门诊(病房)医师对其接诊的法定传染病(或疑似)患者无论初、复诊均要及时填写电子《传染病报告卡》,通过内网系统报告。

传染病专职员随时浏览门诊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记,发现传染病信息要立即进入核审程序,及时网络直报。

各科室质控员要筛查本病区每份出院病历,对出入院诊断为传染病的病历应落实主管医生进行传染病上报。协助专职员对本病区传染病信息管理问题落实整改。

2.甲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或其他罕见传染病和不明原因肺炎、群聚性疾病,首诊医生要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并详细登录患者信息。疾病预防控制科接到电话报告后要立即报告医院进入甲类传染病处臵流程。

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具体、客观、真实、准确。填写项目齐全,不得涂改、不得有缺项。地址要求:城市准确到门牌号,农村准确到乡、村、组。14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和学校或幼托名称及班级。

四、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

(一)感染性疾病科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疱疹门诊。按照国家相关建制及内部构造要求保持相对独立,具有诊疗、取药、检验、放射、

收费、留观、护理治疗等一体化功能设臵,高效救治传染病患者,防止院内感染。

(二)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由感染性疾病科按照疾控部门及院内感染管理部门相关标准进行传染病的处臵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感染性疾病登记手册。

(三)腹泻患者要求粪检率(指霍乱弧菌培养)达到10%,疑似霍乱患者粪检率达到100%。

(四)感染性疾病科要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消毒隔离技术、传染病规范诊疗技能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落实岗前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全科人员传染病诊治能力和自我保护技能,确保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具有良好的应急状态。

(五)感染性疾病科质控员负责督办、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科反馈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五、传染病患者管理

(一)对于确诊的传染病患者,按照传染病转诊程序转至感染性疾病科或上级指定的医疗机构诊治。对疑似患者要在感染性疾病科实行隔离留观,在留观期间按照传染病管理要求进行严密观察和处臵。

(二)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实施必要的消毒处

理和无害化处臵。

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制定传染病防控知识年培训计划,配合医务处、人事处、院办具体实施。每年对新职工进行传染病法律、法规、防控知识技能和疫情管理培训和培训效果考核评估。相关资料(包括培训内容、地点、时间、考核试卷、参考人员签字、现场图片)整理存档。

(二)各临床、医技学部或科室主任应针对本科普遍存在的疫情管理问题适时进行强化培训,疾病预防控制科针对具体问题适时入科进行培训,所有培训情况记录存档。

七、处罚

传染病报告质量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于《传染病报告卡》缺项、涂改者扣罚50元;对于传染病(或疑似)患者及因病死亡病例不登录、迟报者扣罚100元;漏报者扣罚200元;瞒报和经发现催报后仍不报告者扣罚500元。同一当事人或科室存在多种违规行为者,可并罚。

传染病疫情管理质量纳入医院绩效考核,按考核标准进行扣分、排序。由于漏报、瞒报造成传染病疫情扩散和流行者,除对科室负责人及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外,责任人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情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查。 (三)对管辖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实施日常卫生监督。 (四)组织协调、督办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 (五)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五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明确卫生监督的项目、重点内容及环节, 页脚内容1

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三)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的卫生 监督。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五)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菌(毒)种管理情况的卫生监督。 (七)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的查处。 (八)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六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的具体工作,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兼职卫生监督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监督覆盖率、监督频次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检查安全防护装备,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传染病防治现场卫生监督,发现违法行为时,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十一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应当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 页脚内容2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一、组织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成立由主管院长、医务处、疾病预防控制科、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的职能科室,配备疫情报告专用设备,设立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以下简称专职员),负责疫情管理、督导和网络直报。各相关科室质控员为传染病兼职管理员。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务处、疾控科和各科室质控员在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网络。 二、管理原则 (一)责任报告人:本院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按照“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原则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医院质量控制责任目标管理。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情况进行常规化督导,对违规行为照章处罚。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

(一)门诊日志监测 门诊日志由门诊办公室负责管理。指定专人对门诊日志进行日督查,质量目标达到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的及时性、客观性、完整性。 门诊日志中传染病患者登记质量指标由传染病专职员负责督查,在上述质量目标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疫情报告时限和疫情发生详细地址的督查。 (二)传染病登记管理 预检分诊处、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传染病患者登记册。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地址详细,处臵去向明确,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无逻辑错误。 病房化验室建立传染病阳性登记册,按法定时限报告传染病。 门诊抽血室实行传染病化验单询登制,对门诊患者中的乙类、丙类传染病患者进行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询登后,方可发放检查报告单,并及时填报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科建立传染病信息专册,专职员对全院传染病信息管理实行责任分工制,按照分工对全院传染病信息进行分类专册登记,对责任科室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以电子或纸质督导书形式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跟踪督察改进情况直至整改到位。督导过程记入工作日志存档。 (三)疫情报告管理

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

目录 1、传染病防控组织 2、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3、传染病报告制度 4、幼儿缺勤病因跟踪登记记录 5、幼儿及教职工晨和午检登记表 6、教室通风及消毒记录 7、传染病知识宣传 8、教职员工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9、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 组长:旭 副组长:何林芳 成员:各班班主任 疫情报告人:谭志锋 职责:组长:领导全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决策传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 成员: 1.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预防传染病卫生保健知识。 2.做好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关工作。传染病流行时,负责对患病学生隔离、观察、跟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疫情报告人:发现疫情,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的疫情通报。传染病管理制度学校要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是人群集中、传染病好发场所,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保健教师肩负起保护学生健康的责任,每天要掌握在校和缺席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传染病做到早报告、及早隔离治疗。 2、要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时间为甲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2小时;乙类传染病,应于6小时报告;丙类传染病,应于12小时报告。 3、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应向所辖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根据传染途径及时做好疫点疫区消毒处理。 4、学校要建立健全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 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1-2]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及职责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及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的防控救治及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 规范上报疫情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调整我院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职责。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结构及职责如下: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法定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管理组有组长、副组长、组员组成。(一)责任对象 组长:李伟(第一责任人) 副组长:朱丽 组员:李淑梅杨会芳白丹华谭喜进 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 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各项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全院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医 疗救治工作。 2、协调各科室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的相互配合。督促医务人员做好科室日常工作, 以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时、有效、规范的进行。

3、组织开展全院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的培训。对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各种传染病病种等的教育与培训。 4、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并及时上报,定期检查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的报告工作。对疫情报告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5、每季度通报上季度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6、将院内传染病疫情情况及时报告院内相关科室,建立健全完善的疫情预警与应急反应机制,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 7、做好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又感染和污染。 8、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医院提出的改进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意见。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最新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传染病防治重大案件; (四)承担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传染病防治案件; (五)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机构及职责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机构及职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机构及职责 园长 (第一责任人):黎秋倩,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履行对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保证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传染病不在幼儿园爆发流行。 主管领导: 韦雪梅: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履行对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为副园长负责。积极组织幼儿园开展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到对传染病例幼儿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组织制定幼儿园传染病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处理预案。组织班主任例会,通报和部署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幼儿家长会,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致家长一封信,提高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蒋丽英、周婵斌等12人:每日认真组织进行晨检,确认因病缺课幼儿情况,并对在园幼儿中身体不适幼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积极与幼儿家长联系掌握幼儿患病情况并及时报告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保证班级教室通风、清洁,对幼儿个人卫生进行检查。建立班级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记录。 保健员:周勤,指导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坚持每日登记全校幼儿因病缺课情况表,对重点班级进行排查,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宣传。组织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检查幼儿园环境卫生状况,建立《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档案》。 后勤主任:郑伟清,按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保证传染病防控用品的供应。在保健员的指导下,组织进行教室、走廊及

多功能室等场所的消毒。做好消毒记录。保证幼儿园环境整洁清新。 保教主任:吴金玲,组织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板报宣传、班队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向幼儿传染病防控工作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督促检查各班级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传染病防控工作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记录。 传染病防控 疫情报告人:韦雪梅,按相关规定,在园长授权下,及时、准确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报告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传染病管理组织机构22246

传染病管理组织机构 重大传染病应急工作措施领导小组机构: 组长: 副组长: 应急工作成员:各班班主任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我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加强疫情管理工作 1、成立了以学校一把手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2、指定德育处为我校传染病报告人; 3、各班班主任(老师)发现有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上报学校; 4、建立疫情管理工作档案,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电话记录本,详细记录传染病发生、处理情况和疫情报告情况;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1、教导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各班因病缺课学生情况; 2、在学校中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1例及以上,乙类及丙类传染病1例及以上,有相同症状病例1例以上,应按卫生部规定时限和要求及时报所在地的县级疾控中心; 3、报告内容包括:学校名称、班级、学生姓名、病名、发病时

间、隔离治疗情况、就诊医院及报告时间; 4、及时做好病人周边同学的预防保健及消毒隔离工作。 学校消毒制度 一、学校环境卫生消毒制度 1、校内各教室,组室每天值日,每周大扫除。每天有充足时间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校保洁员按照负责进行每天的公共卫生环境打扫工作,定期做好灭“四害”工作。 3、如发现班内类似“流感”的现象,则校卫生室负责监控,并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 4、食堂工作人员按食堂卫生规定的要求,做好消毒工作。 5、各班、各科室饮水机每天由专人进行保洁工作,由供水部门进行定期消毒工作。 二、个人卫生消毒制度 1、学生应做到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 2、学生饮水必须自带独用茶杯。 3、学校洗手设施及时放置消毒肥皂或洗手液。 学校晨检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为了监测及了解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特制定我校晨检制度。 1、学校负责组织开展晨检工作,校医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各学校各部门具体实施;

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方案.doc

******区传染病防治 卫生监督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力度,依法纠正、查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履行法律赋予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承担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中实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二、工作任务 1.加强传染病防治执法,确保完成重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目标任务。 2.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监督制度,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力度,案件查处率达100%。 3.促进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的提高,使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达100%。 4.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率达100%;废弃物暂存设施建立率100%,且符合标准要求,完善各项登记制度。 5.应急预案建立达100%,各项应急人员、物资储备等充足。 6.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管理,防止疾病传播。 三、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1-3月) 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开展层级培训。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 各医疗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纠。 (三)监督检查阶段(4至11月) 1、区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开展春夏季(4月至6月)及秋冬季(9至11月)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2、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年度4-5月、10-11月间组织开展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可与医疗服务专项检查相结合; 3、年度内组织一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对前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回头看”,巩固提高行动成果,及时上报工作总结。 四、工作内容及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接种单位的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1.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2.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询问)的情况; 3.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情况。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1.疫情报告管理 应建立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确定专门的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建立传染病防治相关的管理制度。有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门诊日志和登记本的项目填写要完整。 传染病疫情报告要及时、完整、准确。 2.传染病患者的接诊与医疗救治管理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规范,运转要正常。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分诊点设置要规范;冬春季重点开展发热(呼吸道)疾病的预检分诊;夏秋季重点开展腹泻病人的预检分诊。 3.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要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合理。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各种制度并经常自查,医院消毒隔离措施落实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购置、储存、发放、使用和回收要严格规范的进行登记,医院感染检测要按规定进行。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

xx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师幼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xx机构职责 1、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园长责任制。按 照卫生部门和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园内各项传染病治措施的落实。 2、幼儿园设立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定专人(保健员)具体负责本园传染病疫情收集、报告、指导教师晨检、幼儿健康教育、食堂卫生、免疫预防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等。 3、主动与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加强沟通,接受技术指导、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 二、传染病防治 1、督促家长按免疫程序和要求完成儿童预防接种。配合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托幼机构儿童常规接种、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工作。 2、在本托幼机构内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后,应当立即 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 3、班级老师每日登记本班儿童的出勤情况。对因病缺勤的儿童,应当了解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原因,对疑似患传染病

的,要及时报告给园(所)疫情报告人。园(所)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追查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4、在本托幼机构内发现疑似传染病例时,应当及时设立临时 隔离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临时隔离室内环境、物品应当便于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控制传染病在园(所)内暴发和续发。 5、托幼机构应当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被传染病病原 体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 6、发生传染病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保护易感儿童。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7、卫生保健人员应当定期对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预防接种和传 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8、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 证明方可返回园(所)。根据需要,来自疫区或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检疫期过后方可xx(所)。

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七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1传染病法治的监管机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传染病防治的监管机关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管工作。 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2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①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③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④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⑤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⑥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治重大事项的处理,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3卫生行政执法可采用的临时控制措施 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封存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或者暂停销售的临时控制措施,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 ①封闭、封存等临时措施采用,必须严格控制: ②确认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已经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 ③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 ④遵守一定的程序,如通知有关人员到场、列出封存物品的清单、有关人员签字等。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应当予以销毁;对未被污染的食品或者经消毒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1-2]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监督人员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检查安全防护装备,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时,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1-2] 第三章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二)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询问)的情况; (三)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网图

赛罕区民族小学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网络图 校长 ↓ 副校长 ↓ ↓↓↓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 ↓↓ ↓↓↓↓↓↓年级组长校医门卫任课教师食堂厕所 ↓↓ 班主任班级

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名单 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及各个职能小组名单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领导和防治,强化日常的复查与信息畅通,学校决定成立相关的职能小组,希望各个小组成员提高责任意识与防范意识,各司其职,确保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组长:朱学清

副组长:李平彭晓江 下设五个工作组: 1、宣传、联络组 组长:彭晓江 组员:夏红芬、蔡小丽、樊华、李知春2、隔离封锁组 组长:张林华 组员:杨立东、包兆洪、庄国培 3、卫生消毒组 组长:李平 组员:姚红艳、李瑾、唐福林、 4、教学管理组 组长:谈永康 组员:范伟、孙育、夏红芬 5、后勤保障组 组长:李平 组员:张杰、郑克刚、袁松平

预防传染性疾病各组室负责人名单 预防传染性疾病方案(常态) 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尤其是小学生身体的抵抗能力较差,一旦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容易传染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携,所以学校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做到位。为此日常的预防工作很重要,下列几点学校教师务必充分做到。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教室应开窗通风,其他教学生活用房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教师应经常教育学生不与呼吸道等传染病人接触,不要共用茶具餐具,不到有疫病的地区探病、旅游,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学校提供肥皂,教育学生在流动水中经常清洁双手。 4、班主任要注意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发现班级内有三例以上发热,或有腮腺炎,水痘等,应及时报告卫生室、学校领导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就医。

坡庄小学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及各项制度

安驾庄镇坡庄小学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组长:杜敏 副组长:胜斌 成员:肖明昌各班班主任 疫情报告人:田英 职责: 组长:领导全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决策传染病防治规划及资金的投入。 副组长: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 成员: 1.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预防传染病卫生保健知识。 2.做好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关工作。传染病流行时,负责对患病学生隔离、观察、跟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疫情报告人:发现疫情,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的疫情通报。

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要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是人群集中、传染病好发场所,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保护广大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保健教师肩负起保护学生健康的责任,每天要掌握在校和缺席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传染病做到早报告、及早隔离治疗。 2、要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时间为甲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2小时;乙类传染病,应于6小时报告;丙类传染病,应于12小时报告。 3、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应向所辖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根据传染途径及时做好疫点疫区消毒处理。 4、学校要建立健全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公厕是蚊蝇孳生地,要定期消毒。 5、要组织好学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传染病流行期教育学生避免同病人接触。

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工作职责

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工作职责 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参与研究和制订本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定期对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以及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二、定期对全院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定,每季度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全院通报。 四、定期对全院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杜绝传染病的迟报、漏报现象,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五、定期召开会议,定期对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不定期组织召开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临时会议,对突发传染病事件进行工作部署。 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对技能。 医务科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组织、参与救治,及医技人员的调配; 二、负责组织医院内的诊治专家组进行会诊; 三、协助科教科、预防科开展传染病诊疗方面的培训工作。 护理部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门诊对传染病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二、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对疫点、疫区的消毒隔离工作; 三、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救治;

四、协助科教科、预防科开展护理人员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防保科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医院疫情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传染病的网络直报; 二、负责传染病流行、暴发时的报告工作; 三、防保科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修订、补充相关制度及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与科教科共同组织全院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必要时对人员采取紧急疫苗接种。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指导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下开展工作;二、负责对疫点、疫区消毒技术指导工作;三、负责配备足够的消毒药品; 四、对疫源地卫生学检测合格后的疫点准入工作。五、负责医务人员防护知识培训。 检验科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传染病病原的检验工作,负责标本的保留及运送,以备疾病控制中心取样进一步检验、分析; 二、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门诊部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中职责 负责门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协调工作。 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由预防科、医

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及各项制度

苇河中心校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组长:吕守泉 副组长:闫朝杰 成员:杨桂华郑桂芝各班班主任 疫情报告人:杨桂华 职责: 组长:领导全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决策传染病防治规划及资金的投入。 副组长: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 成员: 1.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预防传染病卫生保健知识。 2.做好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关工作。传染病流行时,负责对患病学生隔离、观察、跟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疫情报告人:发现疫情,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要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是人群集中、传染病好发场所,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保护广大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保健教师肩负起保护学生健康的责任,每天要掌握在校和缺席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传染病做到早报告、及早隔离治疗。 2、要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时间为甲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2小时;乙类传染病,应于6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应于12小时内报告。 3、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应向所辖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根据传染途径及时做好疫点疫区消毒处理。 4、学校要建立健全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公厕是蚊蝇孳生地,要定期消毒。 5、要组织好学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传染病流行期教育学生避免同病人接触。

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及各项制度

苇河中心校传染病预防组织机构 组长:吕守泉 副组长:闫朝杰 成员:杨桂华郑桂芝各班班主任 疫情报告人:杨桂华 职责: 组长:领导全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决策传染病防治规划及资金的投入。 副组长: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 成员: 1.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预防传染病卫生保健知识。 2.做好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关工作。传染病流行时,负责对患病学生隔离、观察、跟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疫情报告人:发现疫情,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要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是人群集中、传染病好发场所,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保护广大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保健教师肩负起保护学生健康的责任,每天要掌握在校和缺席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传染病做到早报告、及早隔离治疗。 2、要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时间为甲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2小时;乙类传染病,应于6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应于12小时内报告。 3、发现传染病,保健教师应向所辖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根据传染途径及时做好疫点疫区消毒处理。 4、学校要建立健全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公厕是蚊蝇孳生地,要定期消毒。 5、要组织好学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传染病流行期教育学生避免同病人接触。

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的监督内容: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及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职责的情况。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核实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现场检查传染病疫情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 (三)现场了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查看疫情网络直报设备,查看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报告卡的审核确认以及疫情数据导出的情况。 医疗机构疫情控制措施的监督内容: (一)依法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情况。 (二)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三)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情况。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该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和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工作资料。 (二)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查阅设置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队伍的文件。 (三)现场检查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点的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的落实情况,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现场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五)现场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检查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消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内容: (一)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隔离技术培训,掌握消毒隔离知识、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总结

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2011安徽省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计划》的要求,我局卫生监督员于2011年9-10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和辖区内所有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为确保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制度,明确监督重点、监督要求,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运送、暂存处理。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均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医疗废弃物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均能落实。个别单位也存在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登记不全、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的现象。 在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方面,主要检查了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设置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否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是否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是否建立对住院病人合并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措施等情况。检查发现,大部分医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制定了完善工作制度;执行各项制度的力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加强了医院自身管理。 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方面,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已落实到位,各单位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有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区目前仍无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机构。 2、部分单位虽对医疗废物进行了登记,但登记内容不完整。 3、少数单位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 下一步工作重点: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2、加大对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指导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消除潜在的隐患,保障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3.加快传染病执法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使传染病防治执法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宣州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2011年10月31日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

幻灯片1 医疗机构在疾病控制中的 职责 幻灯片2 内容 1、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 2、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 3、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4、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5、法律责任 幻灯片3 事件回顾 ●2009.3.18 河南省民权县手足口病瞒报事件 ●县人民医院院长、分管院长、急诊科长被撤职。 ●2009年3月天津市蓟县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 党支部书记、院长、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长被撤职。 幻灯片4 事件回顾 ●2008年9月福建省三明市麻醉医疗安全事件 ●院长、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被撤职, 吊销责任医师《医师执业证书》和暂 停执业活动12个月的行政处罚。 ●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一附属医院感染事件 院长、分管院长、医务部部长、护理部部长、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被撤职。········· 幻灯片5 相关法律法规 1、《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 2、《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7月1日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3年5月9日 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1月1日 5、《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5日 6、《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9月1日 ………… 幻灯片6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1 1、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2、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幻灯片7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2

3、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4、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5、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幻灯片8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3 6、实验室(检验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7、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幻灯片9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1 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则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幻灯片10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2 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 施。 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幻灯片11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3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幻灯片12 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1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幻灯片13 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2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