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疾病主要是指因医务人员的措施不适当引起的疾病。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种植学说相关,指因医源性穿刺、破裂、手术局部创伤,手术切口未予保护,操作粗糙,未按操作规程,经期妇科检查等引起疾病发生或播散。具体如下。

1 经期妇科检查

虽属“小事件”但若对月经史询问不清,尤对后位后屈子宫等,检查子宫时,挤压易致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或留置在输卵管,引起相应病变。

2 穿刺

目前,仍存在一些医师不详细询问病史便进行妇科检查,更对超声检查不重视,不会读片或不亲自阅看超声图像,仅依赖超声医师报告的结论,对肿块性质分辨不清,对肿块的诊断更是采用老观念而行肿块穿刺、抽吸囊液。众所周知,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液黏稠,细小针头难以抽吸,即使采用输血针头样粗的穿刺针也难以吸净,更不能抽吸完全。但不论针头粗细,拔除后,由于囊内压相对较高,均有囊液会自穿刺口溢出,易致子宫内膜在其他部位种植,致疾病扩散,也是造成粘连及相应盆腔疼痛、影响生育、包裹性积液

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穿刺针通过腹壁也可在腹膜、腹壁各层内种植形成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此外羊膜腔穿刺,甚至取卵等均应注意医源性问题。

3 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术时切口等未保护,均可能因牵拉、挤压使子宫内膜在盆腹腔、腹壁、肠道、浅表膀胱浆膜层等部位种植,或收集标本袋在盛装标本或取出腹壁时有泄漏,或剥离时囊肿破裂,囊内液外溢,手术中未冲洗干净或使用冲洗液少,均有形成医源性疾病的危险,使临床上原有病灶复发或医源性播散后形成新病灶,有时两者难以区分。

4 人工流产术

釆用负压吸引时,如取出吸管时未解除负压强行拨出吸刮管,宫颈管外突然转为正压,而宫腔处于明显负压状态,瞬时宫腔内由负压突然转为正压,易致宫内血液和子宫内膜组织、蜕膜等经输卵管进入输卵管或流入盆腔,日后形成输卵管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刮或宫腔操作时使用有齿宫颈抓钳等,对宫颈造成损伤,日后可能形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能忽视。

5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因妇科疾病行输卵管切除术或有各种输卵管绝育术史者,病检可发现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不少病例有人工流产史和或放置宫内节育器史,约50%有输卵管结扎史,也有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有合并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

近来研究发现:输卵管至少作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透明细胞癌、内膜样癌及浆液性癌的部分来源,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可能的干细胞来源具有分化潜能。推测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相关疾病可能也与之相关。

6 放置宫内节育器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与子宫后倾后屈,又因宫腔压力大,易致宫腔内压大,经血排出不畅致经血逆流有关。

7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率近年不断提高,也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但尚未被临床医师重视,甚致不能识别。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深层和浅层、原发和继发之分。浅层型与宫颈物理治疗(电灼、冷冻、激光、微波等)以及宫颈锥切、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宫颈裂伤、分段诊刮、单抓钳使

用等使用有关。深层型少见,发生在宫颈纤维肌肉实质中,可见后陷凹或直肠阴道隔内延伸,或是子宫腺肌病的一部分,异位内膜也可由子宫肌层向下延伸入宫颈深部。原发性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宫颈阴道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如能排除来源于直肠阴道隔或骶骨韧带子宫部延伸而来均归入原发性。临床所见大多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宫颈手术在月经后半期进行,当术后创面未结痂或愈合而月经来潮,易使子宫内膜在宫颈创面种植而发病。

症状可在术后半年或更长时间出现,在月经前后均有数天少量褐色血性液排出,连同月经期前后可长达10 d或更长,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性交后出血,经量异常,痛经,下腹肛门坠胀,腰痛,阴道刺痛等。主要体征是宫颈手术后或人工流产后在光滑的宫颈表面或所谓“糜烂”边见有呈樱桃红、暗红色或粉红色的红点、红线、红斑的体征之一或二。小的病灶早期不易发现,后可稍突起表面,触之可有(或无)出血,经后红点、红线、红斑可缩小,色泽变淡。个别报道有巨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可即诊断,在熟知上述有关病史、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结合宫颈创伤或手术史,一般临床(上述月经症状、宫颈局部所见)容易诊断。少数需要病理诊断:

(1)有较菲薄,但常不完整的宫颈鳞状上皮。

(2)上皮下有子宫内膜腺和间质。

(3)有出血证据可见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4)典型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型。镜下可见宫颈鳞状上皮,上皮下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间质中可见陈旧性出血或红细胞。

(5)组织结构破碎型。除上述病理形态外,组织结构破碎,切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子宫内膜腺体与宫颈被覆上皮脱开。

(6)宫颈黏膜子宫内膜化生型。只见子宫内膜腺体,而未见明显子宫内膜间质。若用小锐性尖刀取下病灶可作活检进一步证实,若用活检钳取材易致病灶破损,影响诊断。

治疗可用小锐性尖刀切除病灶,或局部小范围病灶处再次物理治疗。颈管病灶可搔刮或颈管物理治疗。病灶大而深者可作部分宫颈锥切等。

关键是应预防,加速创口愈合和(或)避开或推迟月经来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严格掌握物理治疗应于月经净后3~7 d内进行为宜,若月经期长,周期短者更应在月经净后3~4或5 d之内进

行。试用局部消炎和口服避孕药推迟月经有一定作用。尽量避免经期操作,减少人工流产、诊刮等对宫颈及颈管损伤,防止宫颈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物理治疗时避免过度深入颈管,以<1 cm为宜。

8 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灶常发生在会阴撕裂处,会阴侧切或正中切开处,前庭大腺切除创口处。患者常有会阴部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数日及行经后数日症状明显,常有褐色分泌物,量少于月经,连同月经期持续时间可约10 d或更长。经前也有性交困难或疼痛,或坐位时外阴部不适或疼痛。病灶小时不易发现,随病变发展则可见暗红色小泡,略高出皮肤或黏膜,触之有痛感和结节。治疗先采用药物,若无效或増大则手术切除。

会阴撕裂,切开作缝合时阴道内宜放置湿纱布,防止产后血液中混有的内膜组织在创口植入,也可保持创口视野清晰,缝合后切勿遗忘取出纱布。缝合切口也宜再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液清洁创口。前庭大腺手术也应防止经血沾染和子宫内膜种植。

9 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有原发与继发之分。可因子宫内膜种植于阴道壁损伤处,如阴道撕裂、

会阴侧切、子宫切除后阴道残端瘢痕处等。患者常有性交困难、疼痛、性交后流血等症状,也有排便不畅。局部检查时阴道可及结节、触痛,若表面破溃则呈糜烂面或有继发感染。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有一定难度,易致周围脏器损伤,术后有的仍需配合药物治疗。

10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报道和所见相对较多,故不多赘述。但需知常见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剖宫产术、腹部子宫切除者,前置胎盘或用海绵、大纱垫清洁宫腔,羊膜腔穿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重囊肿剥除术等,使子完内膜种植于腹壁各层,形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以手术为主。

11 剖宫产子宫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为剖宫产后的又一种医源指疾病,无病理证实前临床常误诊为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PCSD)、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CSD)、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月经异常等,因其临床表现並无特殊。实际其发生率远比病理诊断率为高,因大多患者并未作病灶切除和病理确诊。本病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活性子宫内膜种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处,胎盘娩出时蜕膜组织脱落种植,纱布、海绵污染,子宫切口全层贯穿缝合等)、干细胞学说、发病的3A学说(黏附、侵袭、血管形成)、体腔上皮化生等有关。

医源性感染登记 爆发报告制度

医源性感染登记、爆发报告制度 1. 建立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部门或设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医源性感染方面的问题。 3. 制订医源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4. 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的监测管理。 5. 对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病例,组织流行病学分析及讨论,提出控制措施,防范医源性感染的爆发、流行,并及时上报。 6. 加强全员的医源性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能力。 7. 根据预防医源性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机构的建筑设计、科室布局进行功能划分,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6.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7.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8.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18T10:55:28.4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闫立凯[导读]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闫立凯(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088-02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8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理因素所致胆管损伤10例,解剖因素所致胆管损伤4例,技术性因素所致胆管损伤2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4次手术。随访2~5年,仅2例发生反复胆管炎,余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强调术者应熟悉胆道的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应根据胆管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辨清肝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管创伤与损伤外科手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而胆囊切除手术是引起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国内胆囊切除术(OC)导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30%~0.75%,而一旦发生胆管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必将引起严重的后果,给患者带来多次手术的痛苦,甚至引起死亡。虽然外科医生已充分认识到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充满潜在危险性的手术,经过不懈的努力已使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但遗憾的是,这种不幸的事件是再所难免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仍然是普通外科永久关注的热点内容之一。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50岁。18例均行OC,14例为手术即时发现胆管损伤,主要表现为胆瘘、胆管裂口或“双管征”;4例术中未能及时发现,术后第2天因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经B超及经皮胆道造影术(PTC)检查和进一步剖腹探查证实胆管损伤。原发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2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 1.2损伤类型及部位损伤的类型:胆管横断10例,胆管壁部分损伤6例,胆管误缝误扎2例。损伤的部位:胆总管12例,肝总管4例,右肝管2例。 1.3处理方法1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8例,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6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损伤后予以拆除缝线2例。 1.4治疗结果18例随访2~5年,仅2例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经保守治疗症状控制,余1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 2 讨论 2.1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2.1.1解剖因素:①胆囊位置异常:如肝内胆囊、横位胆囊、胆囊后移位;②胆囊管变异:如胆囊与肝总管或右肝管平行,甚至与变异的右前叶肝管靠近,并以结缔组织形式并行一段汇入肝总管右壁;③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位异常:如胆囊管斜形跨过胆总管的前方或后方汇入肝总管左壁,或胆囊管汇入肝总管背面;④胆囊动脉和肝右动脉异常:如副胆囊动脉、肝右动脉起源异常、毛虫驼背形肝右动脉、肝右动脉或胆囊动脉经过肝总管之前至胆囊。本组2例术中因胆囊动脉的变异出血或渗血较多,胆总管壁部分被结扎;2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而被横断。 2.1.2病理因素:①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致局部严重粘连,特别是急性炎症期72小时后胆囊三角区组织水肿、粘连,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极易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时损伤胆道。本组胆管横断10例,胆管壁部分损伤6例。因此应强调手术时机,如需急诊手术最好在发病后72小时内完成,如无胆囊穿孔等特殊情况,应尽量保守治疗。②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与肝总管粘连,出现Mirizzi综合征。肝(胆)总管因粘连移位,切除胆囊时将肝(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切断或损伤胆管壁部。③肥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者有腹腔手术史无疑会增加胆管损伤的概率。 2.1.3医源性因素:①手术的指征、时机及方法选择不当;②由于术者对胆道解剖结构认识不足及手术操作水平低,对胆囊切除术的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过于自信,操作粗暴,单纯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致胆管损伤;③术中麻醉效果欠佳,腹肌不能完全松弛,切口过小,术野显露不充分也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本组4例因此而损伤胆管,其中胆管横断2例,胆管壁部分损伤2例。 2.2临床诊断术中损伤胆管后主要表现为胆瘘、胆管裂口或“双管征”,术后早期损伤表现为胆汁性腹膜炎、梗阻性黄疸,后期则表现为胆道梗阻、狭窄、反复发作性胆管炎,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结合腹腔穿刺及腹部CT、PTC、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磁共振胆管胰管成像术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3胆管损伤的处理在遵循“祛除病因、解除梗阻、畅通引流”原则的基础上,尽早恢复胆肠通路恒久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的通用原则和最终目标。 2.3.1术中处理:实践证明,术中能否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对预后极为重要。本组7例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后均取得良好效果。 2.3.2术后处理:术后发现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为胆道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尽早行腹腔、胆道引流,以及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支持,不能勉强修补或行胆肠吻合术。待病情稳定3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梗阻性黄疸者应在1~2周内再行胆道重建或胆肠吻合术。 参考文献 [1]付由池,李开宗,高志清.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3.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黄仙钟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一、概论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病人由社会角度转变为病人,当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本身受到各种职业因素影响,例如,在职业接触中本身受到感染,常见的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照射等。 医源性疾病大致可分为诊断性医源性疾病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两大类。 医源性疾病按发病环节来分有: ①与诊断有关:如医生在判断力所及的情况下发生的误(漏)诊; ②与药物有关:不合理用药引起,有时合理用药也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③与手术有关:如的术适应证或方法错误,操作失误,以致损伤健康组织或器官,术后处理不当; ④与器械有关:如在使用腔道窥镜或导管等技术中,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各种并发症;非创伤性处理不当,如止血带使用过久,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均可造成损伤; ⑤与放射或理疗有关:包括X线、γ射线、核素及各种理疗方法,如使用不当、照射量过大、防护不周,引起损伤; ⑥与用语有关:医护人员使用医学用语不当引起病人心理创伤; ⑦与预防措施有关:如免疫制剂使用和接种方法不当,引起损伤。 医源性疾病按引起发病因素来分,可分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疗服务因素及机体因素五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医院内感染。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密度高,而病人又是特殊的敏感人群,易感性高,所以生物因素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物理因素:医院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和疾病的诊断中,如果放射性核素和X射线使用过量,很容易给病人造成损伤而引起放射性疾病。

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及预防

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及预防【摘要】目的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从2003年1月—2010年12月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胆囊切除时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是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解剖变异。结论胆囊切除时必须认清“三管”关系,有无解剖变异,以及切除胆囊后仔细观察有无胆汁渗出,胆管进行性增粗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断预防 近年来,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上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随着胆道外科的发展和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病率日趋增高。预防和处理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显得尤为重要[1]。我院采用2003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的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11例,在其发生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等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7例,年龄在12-7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7.3岁,有结石性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者,择期胆囊切除术者损伤8例,有胆囊管阻塞,梗阻性急性胆管炎急诊手术损伤3例。1.2损伤部位肝总管被丝线结扎2例,胆总管被丝线结扎3例,肝总管和胆总管被剪刀在分离时剪破裂5例,副肝管被误做胆囊动脉切断1例。 1.3诊断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最主要的是在术中发现,本组全部

在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术后效果良好,我认为(1)胆囊切除术后,有无胆汁外漏,胆囊的完整性检查及胆囊三角区内被扎中空管腔有无进行性增粗,这有利于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处理。(2)术后发现黄疸,腹部有腹膜刺激征以及长期反复寒战高热等,腹穿有诊断性价值。(3)采用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B超是常规检查。有较高的诊断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连接性中断,胆总管显示不清。当然,有条件可做CT检查,PTC显示肝内胆管扩张,造影剂于胆总管或肝总管上段中断为真性狭窄,T管造影显现胆总管或肝总管真性狭窄,造影剂经狭窄胆总管或肝总管入肝内胆管而胆总管不显影。 2 讨论 2.1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胆囊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同时也是存在潜在的并发症的手术[2],如果在术中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不当,将造成不良后果。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大约在0.1%-0.5%之间[3]。 2.2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 有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两种:首先,人为因素有:(1)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原因没有辨清胆总管肝总管前就切断胆囊管。(2)过度强调小切口(如肥胖患者)忽视了胆囊切除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未认清“三管”关系,本组3例。(3)麻醉不当,术野暴露不清,腹肌不松弛,不能在直视下操作,本组3例。(4)术中出血,胆囊三角暴露不清,盲目止血,造成医源性损伤,本组2例。其次,客观原因有(1)胆管变异,胆囊管过长,与肝总管平行,低位右肝管同时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增加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36例的临床分析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36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21T14:24:39.19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多思 [导读] 本组的36例患者34例由于在术中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2例术后通过体征、B超、逆行插管等检查确定诊断。李多思 (湖南平江县妇幼保健院湖南平江414500) 【摘要】目的:分析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原因,以及总结该病症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以1992至2009年间本院收治的36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为例,对36例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输尿管修补术10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16例,输尿管膀胱吻合术8例,其余2例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情况进行相应手术。结果:30例患者均在术后痊愈,输尿管通常无狭窄,没有出现肾积水现象,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在术前,要认真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在手术中要认真规范手术操作,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关键词】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诊治 【中图分类号】R693+.5 【文献标识码】B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输尿管损伤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如能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以1992年至2009年间我科收治的36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为例,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相关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有36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在24至59岁之间。导致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原因:其中子宫全切16例,宫颈癌5例,输尿管镜下碎石12例,逆行插管造影3例。上述病例中有34例在术中发现,有2例在术前发现。 1.2治疗方法术中发现10例患者输尿管撕裂,因此放置双“J”管进行输尿管修补手术;16例误扎,因此放置双“J”管,进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8例输尿管断离,因难以找到远端或远端位置较深,因此进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其中两列患者在术前检查出B超肾积水(1例)、阴道瘘(1例),应当尽早进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2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在术后痊愈,输尿管通常无狭窄,没有出现肾积水现象,肾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3.1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原因近年来,由于泌尿腔内手术的增多及检查手段的增加,体外震波碎石输尿管损伤越来越多。本组36例患者中一半以上是由于妇科手术引起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一般来说由妇科手术引起损伤的类型主要有缝扎、切断、撕裂、穿孔等,本组分析的类型主要为缝扎、撕裂,手术主要集中在输尿管的下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医生对输尿管周围解剖关系不熟悉,操作粗暴;(2)手术部位较深;(3)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4)多次手术。其次,由于在泌尿外科手术中采取输尿管镜检碎石法,逆行输尿管插管法以及输尿管套石法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输尿管下端扭曲,狭窄或产生变异;(2)医生在手术取石时勉强或难以越过结石梗阻部位;(3)在短期内反复多次强行进行输尿管插管手术;(4)医生在手术中插管不仔细或用力过大;(5)医生在注入造影剂时压力过高。 3.2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诊断一般来说,如果在手术前出现多量渗液或见到扩张输尿管近段,就可以确定诊断为输尿管损伤。在手术前,输尿管损伤的诊断检查包括B超、IVU、16层螺旋CT、肾功能检查,少数患者需要膀胱镜逆行造影明确诊断。据统计报告显示,超过60%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由于在手术前未能及时发现,在手术后出现了典型的尿路梗阻症状,表现为持续腰痛、发热、切口瘘、肾区叩痛、无尿或IVU显示肾积水或造影剂外溢等。本组的36例患者34例由于在术中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2例术后通过体征、B超、逆行插管等检查确定诊断。 3.3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治疗一般来说,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尿路解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减少局部狭窄和尿瘘的形成,保护肾功能,治疗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原因进行恰当选择。通常有两种治疗方案:一期手术修复损伤的输尿管和先行远端尿液转流,二期修复损伤的输尿管。近年来,大部分专家都比较倾向于一期手术修复损伤的输尿管。对于手术中被明确诊断为输尿管被缝扎、切断、撕裂或穿孔等,可放置双“J”管进行引流;如果为部分断离,可施以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如果损伤出现在输尿管近膀胱处,则可以进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总而言之,应根据输尿管损伤的类型来决定手术方案,当损伤位置在输尿管膀胱接连处5厘米以上,可以进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低于5厘米时,应当进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在明确诊断为输尿管损伤时,医生建议在一到两天后进行积极手术,若术后出现尿瘘,应等待三个月后再进行修复术,但是若输尿管梗阻已经十分严重,肾积水速度加快,应尽早进行修复术以保证肾功能的正常运行。 3.4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预防措施一般认为输尿管损伤的发病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该病症的临床危害是十分大的。因此要想有效减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产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医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十分熟悉输尿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操作要仔细,在手术中尽量避免误伤输尿管;(2)重视手术中出现的损伤问题,手术视野显露良好,若出现出血情况应及时仔细止血,用手术钳夹出血处,避免因暴露不楚而夹住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损伤;(3)进行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时应尽量少结扎重要血管,若患者在手术时出现肿瘤与周围有粘连情况,在手术前应进行IVU检查,或在手中进行逆行插管,在进行输尿管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如遇到阻力时不应强行通过,而是要尽量调整插管的角度,慢慢插管,这样可有效避免出现输尿管穿孔情况;(4)在进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时,要注意保护好输尿管的外膜血运,尽可能做锐性分析,不要做过多分离,避免因长期游离损伤到输尿管。 参考文献 [1] 李炎唐.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陈照彦,王海军,张世军等.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一期修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11):746-748. [3] 王荫槐,刘任,赵小昆等.医疗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2I(12):910-914. [4] 杨垄,陈炳,江鱼.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或狭窄的处理[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8):339—341.

医源性皮肤损伤

内四科业务学习 时间内容主讲人 2014 年11 月14日医源性皮肤损伤 参与人员 【概念】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 1.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防止液体外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老年、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皮肤损伤。 7.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8.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皮肤。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使用夹板固定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损伤皮肤。 11.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手术野皮肤。 12.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结局】 1.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性。 2.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2-16T10:03:56.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作者:欧阳习雄 [导读] 衡南县人民医院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以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衡南县人民医院湖南省 421141 摘要: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以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分析修复失败后的处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患者在(6-18)d均出院,平均出院时间在(10.3±2.2)d,比较患者在10d内修复和10d后修复的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因为缺损过大,修复后1年又出现狭窄现象,其他患者效果良好。结论:修复时间与胆管损伤后修复失败的原因没有关系,但与手术时间有关,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时机;外科治疗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由外科手术时意外造成的,胆管损伤主要发生在胆道的手术之一,出现的原因是患者反复胆道狭窄导致,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1]。正确的诊断合、及时的修复是治疗胆管损伤的关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胆漏或者黄疸等现象,人类在本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有对于该实验的研究[2]。本次研究通过对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对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8±2.6)岁之间,其中有40例为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29例为修复后再狭窄,有2例为胆损伤,有6例合并黄疸,3例合并胆汁性腹膜炎。 1.2胆管损伤类型 以Strasberg分型[3]法对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的40例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分型,40例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患者中包括6例B型,2例C型,10例D型,7例E1型、5例E2型,6例E3型,4例E4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为锐器损伤。 1.3修复失败病例的修复时间 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9例修复失败的患者均为钛夹夹闭后丝线缝扎导致,其中16例患者在10d内进行修复,13例患者在10d后进行修复。 1.4处理方法 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的40例患者有2例在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及时予以修复,修复的方式包括迷走胆管结扎、胆管端端吻合联合支撑管引流以及胆管修复联合管引流,3例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修复方式为先行胆总管引流联合腹腔引流术,在手术后的1-2个月后,行胆管+空肠吻合术,以动物实验为依据,我们将手术时间分为10d内和10d后,29例修复失败的患者在10d内进行修复的有12例患者,在10d后进行修复的患者有17例,所有患者均为同一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进行修复。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患者在(6-18)d均出院,平均出院时间在(10.3±2.2)d。 2.2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平均时间比较 比较患者在10d内修复和10d后修复的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时间,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和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2.3随访结果 有1例患者因为缺损过大,修复后1年又出现狭窄现象,其他患者效果良好。 3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损伤类型、患者的自身体质以及手术的时机和选择的方式等均影响胆道的修复,不同类型的胆道损伤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4]。临床上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有人认为要早进行手术,有人认为要先PTCD引流在炎症消退后再手术,从而提高疗效,目前为止,仍存在争议[5]。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综合性分析认为在胆道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项[6]:①在进行胆道分离时分离到正常的胆管,不需要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

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 目的探讨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根据胆囊切除术采用顺行或者逆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顺行组133例,逆行组1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肥胖、局部粘连、解剖变异以及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情况。结果顺行组肥胖、局部粘连解剖不清、胆囊管解剖变异情况与逆行组对比,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组患者无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顺行组患者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为1.47%,P<0.05。结论采用逆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同时,逆行胆囊切除术肥胖、局部粘连及胆囊三角解剖变异患者与顺行胆囊切除术比较更有优势。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 to prevent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Methods From January2010to December 2014 were 280 resection of gallbladder surgery patients,by adopting the anterograde cholecystectomy or retrograd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anterograde group 133 cases,the retrograde group 147 examples,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local adhesions,anatomic variation and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happens.Results Anterograde obesity group,local adhesion anatomy is not clear,cystic duct anatomic variation with retrograde contrast group,the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retrograd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nterograd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incidence was 1.47%,P<0.05,Conclusion The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t the same time,the obesity,local adhesion and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triangle anatomical variations have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anterograde cholecystectomy. Key words:Retrograde;Cholecystectomy;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外科胆囊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医源性胆管损伤是外科胆囊切除术中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的长久议题。要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有赖于手术医师具备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术前对病情的精准判断、手术时机的把握及合理处置[1]。若手术处理不当,易造成胆管损伤,胆管损伤后可致胆管狭窄、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反复发作胆管炎,甚至肝脓肿等严重的感染,最终甚至需接受肝移植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5%~1.09%,将导致6.4%的患者出现死亡,其发生与医疗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这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2]。为了探讨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我院做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疾病主要是指因医务人员的措施不适当引起的疾病。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种植学说相关,指因医源性穿刺、破裂、手术局部创伤,手术切口未予保护,操作粗糙,未按操作规程,经期妇科检查等引起疾病发生或播散。具体如下。 1 经期妇科检查 虽属“小事件”但若对月经史询问不清,尤对后位后屈子宫等,检查子宫时,挤压易致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或留置在输卵管,引起相应病变。 2 穿刺 目前,仍存在一些医师不详细询问病史便进行妇科检查,更对超声检查不重视,不会读片或不亲自阅看超声图像,仅依赖超声医师报告的结论,对肿块性质分辨不清,对肿块的诊断更是采用老观念而行肿块穿刺、抽吸囊液。众所周知,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液黏稠,细小针头难以抽吸,即使采用输血针头样粗的穿刺针也难以吸净,更不能抽吸完全。但不论针头粗细,拔除后,由于囊内压相对较高,均有囊液会自穿刺口溢出,易致子宫内膜在其他部位种植,致疾病扩散,也是造成粘连及相应盆腔疼痛、影响生育、包裹性积液

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穿刺针通过腹壁也可在腹膜、腹壁各层内种植形成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此外羊膜腔穿刺,甚至取卵等均应注意医源性问题。 3 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术时切口等未保护,均可能因牵拉、挤压使子宫内膜在盆腹腔、腹壁、肠道、浅表膀胱浆膜层等部位种植,或收集标本袋在盛装标本或取出腹壁时有泄漏,或剥离时囊肿破裂,囊内液外溢,手术中未冲洗干净或使用冲洗液少,均有形成医源性疾病的危险,使临床上原有病灶复发或医源性播散后形成新病灶,有时两者难以区分。 4 人工流产术 釆用负压吸引时,如取出吸管时未解除负压强行拨出吸刮管,宫颈管外突然转为正压,而宫腔处于明显负压状态,瞬时宫腔内由负压突然转为正压,易致宫内血液和子宫内膜组织、蜕膜等经输卵管进入输卵管或流入盆腔,日后形成输卵管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刮或宫腔操作时使用有齿宫颈抓钳等,对宫颈造成损伤,日后可能形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能忽视。 5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源性疾病习题

一.单选题 1.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分为A型和B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不能预测的 B、B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 C、A型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D、B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死亡率 2.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指的是 A、西药 B、中药 C、西药、中药、食物 D、西药、中药 3.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占药物不良反应是 A、5% B、10% C、20% D、40% 4.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血液病 B、同一种疾病可由许多不同的药物引起 C、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D、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一种血液病 5. 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是 A、增强血管阻力 B、收缩血管 C、增强心肌收缩力 D、水纳潴留,增加血容量 6. 硝苯地平,茶碱,硝酸甘油引起头痛的原因是 A、收缩血管 B、扩张血管 C、降低血压 D、引起发热 7. 75岁以上老年人药源性疾病最易发生在下列哪组器官系统 A、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 B、消化和造血系统 C、呼吸和消化系统 D、内分泌和呼吸系统 8. 儿童中应用巴比妥类药、吗啡和其他麻醉剂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心力衰竭 B、肾功能衰竭 C、呼吸抑制 D、休克 9.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 A、个体对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B、个体对青霉素所含杂志的不良反应 C、个体对青霉素敏感 D、个体免疫力下降 10.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首先要正确用药时间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B、了解病人的用药史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史 C、排除除药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假象 D、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鱼骨图管理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

鱼骨图管理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鱼骨图运用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作用。方法:应用 鱼骨图分析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应用鱼骨图法管理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运用鱼骨图对新生儿皮肤损伤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可以使护理人员从更微小儿全面的细节入手对患儿进行护理,降低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鱼骨图;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 鱼骨图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的,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1]。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2]。新生儿皮肤薄嫩,其屏障功能较弱,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增加了感染机会,为保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降低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本文运用鱼骨图分析管理,加强前馈控制,做好防范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鱼骨图管理前的新生儿386例作为对照组,男202例,女184例;年龄0.5 h~28 d,平均5.6 d,平均住院日龄4.9 d,体重1400~4300 g,平均2764 g;其中早产儿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9例,新生儿呼吸道疾病43例,新生儿腹泻病32例,其他27例。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鱼骨图管理后的新生儿412例作为试验组,男223例,女189例;年龄0.8 h~28 d,平均6.1 d,平均住院日龄5.1 d,体重1380~4510 g,平均2696 g;其中早产儿9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7例,新生儿呼吸道疾病48例,新生儿腹泻病28例,其他26例。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胎龄、平均住院日、病种、病情、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鱼骨图管理方法 召集全科护理人员共同讨论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这些新生儿发生的各类医源性皮肤损伤可能出现的原因,运用鱼骨图分析导致皮肤损伤的细节因素,从最直接的小刺入手归纳总结,然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实施改进,最后进行效果评价。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鱼骨图如图1。 1.3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0卫生法规考试资料: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020卫生法规考试资料: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一、医院和医源性感染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医院和医源性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①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③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人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源性感染的措施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医院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感染监测以及教育培训各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预防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全和完善管理体系,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核,由感控科每年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监控监测计划,不断完善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和感染防控意识。对新上岗人员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基础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评估和措施改进工作,研究与提出对策,使各种感染监测常态化。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3、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器械和消毒液的监测。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5、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日常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 四、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和控制考核标准并认真贯彻落实。 1、认真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如:操作时不佩戴首饰、经常修剪指甲、戴口罩不露鼻孔、戴帽子不外露头发等。 3、掌握隔离技术,对传染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尽量单间隔离,器械器具专用,使用后消毒灭菌备用。正确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等,正确处理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按制度要求管理使用无菌器械、

器具,正确使用各种无菌药液。 5、各项诊疗和护理操作前,要选择合适品种、浓度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范围,对皮肤粘膜进行消毒准备。 6、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措施》,是杜绝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环节。 7、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采用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五、改善医院环境,消灭污染源。对于污水、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应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医院内环境的污染。 六、合理用药,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的合理使用原则,掌握好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七、抓好卫生宣传工作,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并切实抓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把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每个患者及其家属。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一、原因分析 1 胶布粘贴或撕脱所致的皮肤损伤 (1)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其原因是选择的胶布黏性太强或不正确的揭除手法,如:揭除时未用手轻按皮肤;逆着毛发生长方向撕除或暴力撕除胶布。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破损、刺痛。 (2) 张力性机械损伤其原因是粘贴胶布时牵拉过紧,先粘贴一端后再粘贴另一端。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典型病例为粘贴胶布的两端出现水疱。 (3过敏反应其原因是患者对胶布本身的粘胶或材料过敏。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丘疹及发痒,涉及部位不仅限于胶布边缘,有时涉及胶布四周的广泛部位,胶布粘贴时间越长的,反应越严重。 2 监护设备引起的皮肤损伤 (1)监护仪导联线损伤由于患者年龄大,动作迟缓、感觉迟钝,护士协助翻身或患者烦躁,将导联线压在身下,导联线紧贴患者皮肤,时间过长造成皮肤受损,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皮下淤血、水疱。 (2) 电极膜引起的损伤电极膜中间的黏性物质在患者身体上粘贴时间过长,粘贴部位出现皮肤过敏。引起胸腹部粘贴处瘙痒、发红、小水疱,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溃。 (3)血压计袖带损伤患者需要监测血压,为了减轻工作量,护士测完血压后没有把袖带解下来,使袖带长时间包扎在上臂,上臂皮肤受压,出现线状出血样损害,皮肤淤血,有的形成水疱、破溃。 (4)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损伤血氧饱和度监测需要钳夹手指。由于长时间钳夹在同一手指上,导致手指出现缺血样损害,手指指腹组织变形、血液循环差,局部淤血。 3 各种固定导管的压迫 患者由于吸氧管长时间的压迫、鼻胃管的固定绳牵拉过紧导致鼻前庭、耳后、面部皮肤损伤;有的患者因为尿管、输液管调节器、静脉导管肝素帽的压迫导致局部皮肤损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