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数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数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数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数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熊轰 201821250012

读书报告,即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地收集、统整、研读和创作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

总结:

本书作者Timothy Gowers引用了大量有趣的事例,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高等数学与中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些根本区别,让一般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听起来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受现实启发、受人类想象力驱动的一种帮助我们超越直觉并且明确表达的思维形式。

使用数学的四个步骤:

1. 提出(可以数学化的)问题;

2. 抽象:把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 求解数学问题;

4. 把答案用于实际问题,检验,推广。

评价:

在这本书中,只有极少的术语、记号和公式,对有关的数学概念及内涵的介绍一律使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更好地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很多书评说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我不这么觉得,可能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阅读起来感到困难,不能跟上作者思维,感觉并不那么好懂。

体会:

数学不是将学习者变成计算机器,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计算步骤流程,而是计算成立的逻辑。数学也并不一定要以深奥、艰涩的公式、符号、定理展现在我们面前。初学者应该注重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形象化,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则需要前者的不断积累。

提出问题和把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是数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的数学教学,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教第三步。我在本科阶段所学的许多工程学专业课程也面临着这种问题。很多工科课程例如各种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等都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而这一点竟然是我不具备的,学习微积分时我几乎每节课都跟不上老师放PPT的速度,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个的定理、公式在你面前闪过,但背后得以成立的逻辑从来没有人讲过,这样就造成了初学者的困惑和惶恐,等于是浪费了大好的课堂时间。

后来学习工科专业课程,老师都会假定你已经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看到各种矩阵、公式的运算,只能似懂非懂地接收老师试图传达的信息。

反思:

我意识到研究生入学前暑假学业准备的重要性。假如我在入学前的这个暑假得知开学第一学期有这门课程,而且我极有可能会选这门课,我会早早地开始观看网易公开课上的《系统科学导引》课程,并根据老师的指引下载相关课件、电子书,那么这个暑假就能充实地度过了,而且也为这一学期减轻了不少负担。

没有截至日期的作业算不上合格的作业,这一点在做本科毕业设计时深有体会,我一直受困于作业生产率的规律:随着时间流失,截止日期的前几天,生产率才从低迷陡然提升。曾把《富兰克林自传》一字不漏地读了两遍,又读了一遍艾萨克森著《富兰克林传》,然后才能在不回看书的情况下撰写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而且基本上能对书中的故事内容在脑海里较为完整地回顾一遍。然而,这次读书报告的作业并不允许我这么做,而且面对这样要消耗大量思考的书难以保持读书的热情。每人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每人的表述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各有特色的,对于读书报告,最开始我会摸不着头脑。本科期间,关于读书报告的训练太少了,做作业时经常是靠耗时间,而最后能体现到最终报告里的实际工作量却很少,因为我没有一种所谓“聪明”的办法。我有时想,如果你平时做的纸质笔记也能纳入作业考核范围,那么可以证明我的工作量是达标的,但是作业的形式内容不合格,说明我的书面表达、语言组织、思维逻辑能力都是亟需完善和提高的。

我读过一本很薄的册子,蒋百里著《国防论》,几乎花了我一整个学期的时间,当然这不是作业,只是课后一有空、有心思就看,而不用赶截止日期。在没有截止日期的压力时,读一本书、记笔记的确是一件快乐而满足的事情。读《国防论》时,我对作者的重要观点、产生共鸣的论述都做了详细摘抄,同时的目的是练字,所以写的很慢,边写边体会,有疑问、体会也会立马记下。图书馆借来的书和自己的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在其上写字、做标记,本来我做笔

记时是有可能把书中空白处全部填满的,多是问号,特别是阅读数理基础、工科课程教材时,实在有太多疑惑、不能理解的地方,我都会在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写下自己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可能缺少哪一块知识。作者在这里的说法是不是有问题?但对于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或电子书,我只有先把自己感兴趣和不懂的内容抄下来,再做标记,写分析和体会。这就大大延长了阅读一本书的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当然会有压力,因为你不可能总是保证有如此高的生产力。举例来说,我大二下学期时体验到了自己本科学习的最佳状态,却是用时间熬出来的。通常我需要花相当于人们平均学习时间的三倍,才能弄懂书中的内容。假如以三个小时为一个自习周期,前两个小时看书,我是大多数看不懂的,也记不住什么内容。但是坚持看,这之后的一个小时我便能感觉到大脑突然清晰了很多,像是从框框中跳了出来,开始从整体性的角度思考刚看过的内容,以及老师讲授的内容,开始建立知识连接。课后自习以及最后的总复习能渐渐回忆起课上老师讲述的思想、方法,尽管是一种很模糊的记忆,但这种感觉的确对后来建立知识框架、理解课程内容有很大帮助。这样学下来,最后收获的显而易见的成果便是,期末考试时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做题,而是在解决问题。我清楚地知道这道题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解题过程中写到一步能够自然地想到下一步,而不用靠死记硬背来习惯解题模板和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