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通常情况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听评课一般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某教师上完课后,由提前约定的专家点评,方式一试图让专家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方式二: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方式二试图让教师群体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没有更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教研方式呢?

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文化,教师注重合作的同侪关系,将同伴互导视为协同发展的专业路径,更愿意进行公开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上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学、科研上的挫折或失败,不是采取逃避或防卫的态度,而是在相互帮助中,共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员之间在教育价值观、思想认识上追求广泛的一致性,对于细微的不一致则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间能耐心倾听他人的声音,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达到共赢。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发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点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⑴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

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

⑵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⑶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英国剑桥大学倡导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

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关注关键教学事件。(现场观察记录与观看分析录像带相结合。)

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就课堂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的目的是用课堂观察结果来改进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观察模型

⑴课堂观察框架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混乱。我们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一个课堂观察框架。这样一个思维框架的形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1.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2.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3.任务完成的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倾听1.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2.有多少同学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3.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互动1.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2.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3.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4.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5.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3.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

思考1.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2.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3.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4.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民主1.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2.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是怎样的?

3.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4.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

创新1.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2.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3.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4.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关爱1.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2.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话语(数量/时间/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4.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

特质1.在那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2.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3.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⑵课堂观察工具的设计——观察点的选择(先套用成熟的量表——改造——自主开发量表)

3.课堂观察一般程序

要观察课堂必须有一个合作体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障其专业性。合作体是基于课堂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诉求,避免课堂观察行为的简单重复与“不合而作”;课堂观察的程序必须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此程序可以保证一个合作体持续地关注、深入地研究一堂课,从而提升课堂观察活动的专业品质。

香港大学程介明先生

课堂观察是围绕寻找证据,并依据证据反思的合作研究活动。观课文化是学校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虚心相互观摩、批评,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该做到的。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撰写流程

1.背景(简单表述:任课教师简介、教学主题、观察教师、活动主题、活动背景)。

2.课前会议

⑴上课教师说课:内容主题、学生情况、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环节、本节课创新之处、本节课困惑之处)、学习监控。

⑵上课者与观课者的交流。

⑶上课者与观课者讨论确定观察点

3.课中观察

⑴观察工具;

⑵观察位置的选择;

⑶观察过程

4.课后会议

⑴上课教师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教学行为、课堂生成)。

⑵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⑶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5.附件

⑴学案

⑵课后分析报告(上课教师的课后反思、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切性、观察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主要呈示行为及有效性、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评价信息、学习目标的生成和达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