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

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

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

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

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

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

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

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

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

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

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

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

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

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

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

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

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

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

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

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

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

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

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

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

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

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

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

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

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

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

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

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

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

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

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

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

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

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

立深厚的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

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

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

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

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

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

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

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每个孩子的

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

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

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

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

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

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

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

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

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

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

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

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

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

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

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

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

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

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

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

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

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是通

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

了解儿童的心理。〖概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

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

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

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

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

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

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

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

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

(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

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

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

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

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

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

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

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

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

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

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

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

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

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

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

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

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

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

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

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

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

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

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

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

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

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

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

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

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

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

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

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

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

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

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

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

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

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

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

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

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

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

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

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

的转折期。〖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

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

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

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

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概念〗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

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

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

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

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

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

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

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

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

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

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

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

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

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

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

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

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

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

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

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

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

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

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

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

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

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

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

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

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

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

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

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

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

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

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

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

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概

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

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

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

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

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

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

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

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

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

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

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

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

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

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

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

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

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

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

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

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

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

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

展进人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

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

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

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

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一)学前

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

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

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

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

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

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

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

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

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

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

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

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

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

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

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

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

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

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

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

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

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

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

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

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

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

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

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

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

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

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

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

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

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

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

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

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

意注意的发生发展1.无意注意,指无

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

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

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

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

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

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

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

展的特征

【3】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

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

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

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

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

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

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

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

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

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

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

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

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

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

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

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

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

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

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

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

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6】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

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

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

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

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

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

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

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

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论述】第四节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

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2.教育意义:(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与自我控制能力;(2)加强动作或活动

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

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

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

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

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

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

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

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

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

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

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

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

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

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

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

低。

【简答】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

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

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

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1

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

认物体;○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

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

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

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

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

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

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

通常所说的视力。

【简答】(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2.中枢神经

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

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

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5.经

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

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

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

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

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

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

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

简单观测方法。

【简答】(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

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媳视力减退

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

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

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

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

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

清物体离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

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

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

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

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

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

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

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

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

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

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

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

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

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

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2.简易测听;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简答】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1.早期验配助听器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

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

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

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

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

运动觉的联合。(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

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

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

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

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

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

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

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

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

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

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

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

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

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

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

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

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

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

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

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2.对物

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

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

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

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

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

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

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

形成;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

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3.对物体大

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

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1.婴儿

已有听觉定位能力;2.正常儿童主要

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

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

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

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

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

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

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

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

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

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

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

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

(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

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

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

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

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

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

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

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论述】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

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

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

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

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

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

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

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

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

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

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

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

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

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

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

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

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

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

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

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

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

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

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

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

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

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

式:再认、再现(回忆)

【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

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

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

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

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

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

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

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

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

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

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

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

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

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

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

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

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

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

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

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

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

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

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

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

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

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

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

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

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

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

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

广度的;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

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

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

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

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

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

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

语词记忆。1.运动记忆(2周左右)。

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2.情绪

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

现;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

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

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

中出现的形象。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简答】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简答】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论述】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

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

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⑦客观事物与主体

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

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2)有

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

和活动动机;(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

有意识记。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

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

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

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

械记忆。.,(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

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

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

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

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

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

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

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

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

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

的增长而发展;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

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

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

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

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

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

形象和语词联系。

【论述】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

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一、记忆的保持

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

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

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

“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

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

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

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

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

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

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

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

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

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

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

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

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

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

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

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

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

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

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

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

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

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

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

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

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

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

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

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

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论述】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

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

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

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

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

平越

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

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

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

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

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

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

力。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

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

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

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

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

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

的出现。

【简答】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

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

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

【简答】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

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

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

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

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

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

象的发展

【简答】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

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

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

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

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

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

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

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

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

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

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

意志努力,意i只水平低.是幼儿想象

的典型形式。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

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3.为了实现主

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定势想象实验说明幼儿有意想象是需

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

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

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

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

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

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

是根据想象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

的新颖性区分的。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简答】(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1.幼

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

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

想象的必要条件。

【简答】(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

主要地位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

是较低级水平的想象。想象内容

主要有四类:①经验性想象;②情境性

想象;③愿望性想象;④拟人化想象。

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

基础

1.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

量的想象形象,出现创造想象因素;

2.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简答】(一)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二)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有研究认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6种水平:

1.最低水平:不能接受任务;2.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物体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只有轮廓,无细节;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简答】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论述】(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简答】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6.想象依赖

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

于:

(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

内容。

【练习】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

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

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

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

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练习】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

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

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

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

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

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象内

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象内容

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

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

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

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

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

其关系的过程。

【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

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

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

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

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

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

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

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

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

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

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

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

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

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

【练习】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

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

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

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

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

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

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

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

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

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

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

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论述】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

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

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

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

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

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儿

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

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

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

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大致可以说:4岁

前的幼儿思维是非常具体的,需要依靠

直观材料和动作进行;4岁后,主要依

靠在头脑里的具体形象进行。据此,在

不同场合,据幼儿知识经验、发展水平

的不同,教师可用不同的教材教法;不

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设直观环境,让幼

儿自己动手操作;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

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1.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

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

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一)反射练习阶段

1.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2.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3.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二)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1.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2.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

1.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2.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四)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1.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

1.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六)智慧综合阶段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

1.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2.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1)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2)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3)

常运用“转导推理”;(4)是自我中心思

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

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

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

表象进行;(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

运算思维具单向性;(3)运算思维具守

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4)

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

是自我中心;(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

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

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

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

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

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

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

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

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

(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

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

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

面。

第六节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

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

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

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

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

分。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

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

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

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

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

概念分类。

【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

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

情境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

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

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

分类。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

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

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

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

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

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

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

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

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

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2.以具体特征

为主。以下定义为例,幼儿对实物概念

所下定义可分7类(不会说、同义反复、

举出实例、一般非本质特征、说出重要

特征、说出功用或习性、说出初步概

念),又分4种水平(完全不会说、不会

下定义、据具体特征下定义、接近下定

义水平)。

(二)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经过辨数、

认数、点数三个阶段);2.幼儿数概念

的发展(包括掌握数的顺序、实际意义、

组成三个成分);3.幼儿数概念形

成经历口头数数一给物说数一按数取

物一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三)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儿童空间、时间知觉发展较早,而掌握

空间、时间概念较晚。儿童掌握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与掌握相应的词相联系。1.较易掌握‘上下““前后”概念,较难掌握“左右”概念。这反映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即思维的直观、固定、情景和不灵活性。2.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特点:

(1)掌握长度概念。无长度守恒概念,依实物的形象判断长短;

(2)掌握面积概念。掌握面积等分概念,只有对实物面积进行等分的概念,但任务水平也因题目不同而不同;

(3)掌握体积概念。单个物体体积的概念守恒出现较早,体积守恒概念没真正形成。

【练习】(四)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时间概念较抽象,时间不断在流动,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幼儿较难掌握时间概念。

1.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2.对一日时间的延伸的认知低于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过去的认知低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3.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5.时间概念的形成和时间词语的说出相互促进,但不同步;6.对时序的认知经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1)不能对有关时问的刺激物归类;(2)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3)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并用故事的形式正确叙述先后发生的连续事件;(4)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的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的概念。

(五)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1.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2.依靠亲身经历来领会概念的内涵;3.丰富日常概念可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基础。

第八节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练习】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1.判断形式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成人和幼儿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2.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内容上看,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

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

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

关系分解,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

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

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

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

展,还要经过从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

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

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

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4.判断论据明确化。从没意识到判断

的根据过渡到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

判断根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

和逻辑性开始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

民主气氛,让幼儿敢于争辩,对思维发

展有益。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最初的转导推理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即从特殊

事例到另一特殊事例的推理,是依靠表

象进行的,不符合客观逻辑。因为:

1.缺乏知识经验;2.不会分类、概括。

(二)幼儿的演绎推理

3~7岁儿童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展

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2.运用了

一般原理,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性特征

上做出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性,但

只是近似的、不准确的,不能概括一切

可能发生的个别情况,因而不能做出正

确结论;4.不运用一般原理,却能正

确自信地解决问题;5.会运用正确反

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能做出恰当结

论。

(三)幼儿的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

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

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练习】(四)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划分为四级水平(0级,

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只能据较熟

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

Ⅱ级,提示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

步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结

论;Ⅲ级,独立、迅速、简约的方式进

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3.儿童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

化。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

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

动作表现出来。

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

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

性及方式的简约性等方面。

第九节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练习】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

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

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

析、综合活动进行。儿童对事物的理解

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

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

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

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

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

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

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

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

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

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

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

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

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

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

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

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

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

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练习】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

趋势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

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

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

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简答】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4)掌握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

1.出现嗓音(0~2个月);2.出现啊咕声(3~4个月);3?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又称连续发音阶段;4.开始发出语音(9~12个月)。

二、语音模仿的阶段

1?偶发性的单个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是:

(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地模仿(在4到5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8~9个月开始)。4.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发展缓慢,1~1.5岁发展较快,1岁9个月语音发展基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较大。

【练习】三、语首发展的顺序1.各民

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

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1.5

岁时基本成熟。

【问答】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

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

全部语音的年龄;2.发音错误的集中

点:辅音、发音方式;3.发音难点,

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

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

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

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从4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

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

来。

(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

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

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

觉调节。

第三节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汇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是

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随着年龄增

加而增加。词汇量增长有其客观规律,

有一致性,也有差异,具体到每个孩子

更有个别差异。差异原因:

(一)计算词汇量所用的指标不同

1.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儿童言语的

发生是理解词先于说出词;

2.理解词的指标;3.使用词的指

标.正确理解词是掌握词的较准确的指

标,还应包括:

(1)持续使用某个词而不是偶然说出;(2)

自发使用而不是学舌;(3)使用的是通用

的词而不是自造词;(4)使用的词带有概

括意义。

(二)儿童的个别的差异

儿童生活条件不同对词汇量有巨大影

响。影响儿童词汇量的生活条件包括:

1.时代的差异;2.民族语言和方言的

差异;3.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

二、词类的扩大

词汇量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量的

发展,词类范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儿童词汇的质量。不同词类抽象概括程

度不同,虚词意义较抽象,实词代表具

体的事物。数量方面,实词是大量的;

质量方面,掌握虚词说明幼儿智力发展

水平相对较高。

(一)幼儿对各类词的掌握

1.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

(1)先实词后虚词;(2)对实词,名词一

动词一形容词掌握较早。对其他实词如

副词、代词、数词等掌握较晚;(3)对虚

词,如连词、分词、助词、语气词等掌

握较晚。

2.各类词在儿童词汇总量中的比例:

名词占1/2,动词占1/5~1/4,形

容词占1/10,其他词类所占比例都相

当小。3.幼儿期各类词增长的比例:

(1)实词在3~4岁增长速度较快;(2)虚

词则在4~5岁增长较迅速。总的说来:

4~5岁是词汇丰富的活跃期,5~6岁

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

(二)词类的运用

幼儿词汇中各类词使用频率的特点:

1.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2.使用名词

的频率较高;3.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

名词。

三、词义的深化

初步掌握词时,往往对词义理解不确

切,所谓不确切有两个特点:笼统、非

常具体。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幼儿对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有其具体

特点。

(一)形容词的掌握

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表现以下趋势:

1.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

2.从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掌握

幼儿对指示代词的理解是以自身为中

心的.参照点和幼儿自身中心一致时,

幼儿较容易正确理解;当参照点和幼儿

中心需要逆向转换时,较难正确理解。

(三)人称代词的掌握

2岁前的儿童分不清“你”、“我”。

(四)量词的掌握

3~4岁幼儿仅能使用少数量词,且使

用范围过宽,注意不到量词和名词的搭

配;5岁开始注意到名词、量词的搭配,

但不能正确搭配,或把动词代替量词,

或把形容词代替量词;或使用错误。

第四节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1)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

(2)完整句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他多种句型、无修饰句与修饰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1.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分化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表达内容的分化;(2)词性的分化;(3)结构层次的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三、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趋势,即句子的含词量逐渐增加。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对语法的意识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这时,幼儿会提出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

【论述】第五节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1.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2.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对事物的评价,对别人提出指示等;

3.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

4.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地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1.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2.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3.4~5岁幼儿说话常是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

4.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

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

5.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

连贯言语比重上升。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

逐渐清楚。

1.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

明确,层次不清;2.3~4岁往往是单

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

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

展较快,4~5岁差别不大;3.5~6岁

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

碎,妨碍了突出主要的情节。4.对幼

儿来讲,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

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语气的掌握,语气表示说话时的情

感和态度的区别、说话人的状态。2.口

吃的心理因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导致

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

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

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二者时间差

造成言语流的脱节;②开始说话后,找

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

(2)幼儿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不自觉地

形成口吃习惯。矫正口吃的最重要的原

则性方法是消除紧张。

【论述】第六节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

发展

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

概括和调节功能。

一、儿童肓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交往,不

依靠语言,而靠表情、手势、动作等“体

态语言”。

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大致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前,主要是请求、回答

和提问,主要使用对话言语、情境言语

和不连贯言语。

第二阶段:3~6岁,除请求和问答外,

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评价等。

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

言语逐渐发展。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1.言语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

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言

语的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了

质的变化;3.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

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强

度的主次地位;4.言语对心理活动和

行为的调节功能,使儿童有了心理的自

我调节功能。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4岁以后) 内

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

物,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

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

用,幼儿内部语言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

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一)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1.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

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

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言语

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

说的特点;2.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

的特点是不发出声音的,幼儿不能控制

和调节发音系统,因此,自言自语有从

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过渡的性质;3.从

功能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

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因此,又称

“自我中心言语”。突出表现出内部言

语的概括和调节功能,幼儿不会独立思

考问题,而是依靠外界条件,特别是交

谈。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自言

自语是一种思维过程,有指导行动的作

用。伴随活动而进行,带有反映活动结

果和行动中转折点的作用,以后则出现

在行动的开端,具有计划和指引行动的

性质;

4.幼儿的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

别人说话的性质,最多出现在有与别人

说话的要求,但又缺乏言语交往的实际

可能性的时候,所以它既有外部言语又

有内部言语的特性。

(二)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1.游戏言语特点:比较完整、详细,

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作用:游戏中,

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行动。

2.问题言语特点:较简单零碎,常在

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

惊奇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

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4~5

岁儿童,问题言语最为丰富;6~7岁

只在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

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

种形态,要正确对待,进行帮助引导他

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不要斥责、阻

止或嫌孩子嘟囔。

第七节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

1.泛化阶段;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

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

(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

(三)儿童识字阶段

1.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

2.幼儿识字特点:①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②对字义认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

2.1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

4.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

(二)阅读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

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①翻书动作;

②按页翻书;③阅读顺序;4.培养阅读兴趣。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

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

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

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

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

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进行

培养;

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

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

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

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

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

第八节幼儿口语的培养

儿童的言语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

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口语培养应注意

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

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

展非常重要,儿童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

包括以下方面:

1.亲子之间的交往:

(1)照料孩子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

(2)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3)善于

倾听幼儿谈话。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

(1)让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同伴共同活

动中,会自然地用言语交往;(2)

同伴的言语沟通和互学语言,比与成人

更容易。

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

(1)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条件,

日常生活相处中有意识地多和幼儿交

谈;(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言语

活动的双向交往。

二、讲究教法

儿童学习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模仿;

二是强化。

1.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两种。

要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提供正确榜

样。

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强

化原则多用于指导孩子学说话、练习说

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良好的教法就是使幼儿获得正确使用

言语示范和有正确指导的练习,练习是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的过程,模

仿和练习都不是机械重复,应帮助幼儿

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问答】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儿童学习、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不可低

估,在言语活动中,有他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模仿和创造性相结合。儿童会根

据自己的经验去创造。儿童在学习语言

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表现在:对成人言

语活动的反馈中,会暗示甚至影响成人

特别是父母对他所用的语言,最突出的

表现:往往是成人先模仿儿童的发音、

用词和表达方式,然后再是儿童模仿成

人或受到强化。成人对幼儿说话的特

征:

1.语音、语调特征:(1)高音调;(2)夸

张的语调。

2.句法特征:(1)句子较短;(2)较少修

饰形式;(3)较少复合句、从属句,层次

较少;(4)实词较多,虚词较少。

3.语句特征:(1)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

(2)言语较清晰、较流利;(3)较多重复。

四、培养“前读写”兴趣

幼儿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处于准备期。此

期在为读写作准备中,应以培养前读写

兴趣为重点.对读写要求不要过于严

格,多鼓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他

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

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

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

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

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

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情绪

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

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

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论述】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

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

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

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

制、延迟作用。

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

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

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

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

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

沟通对象的。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

大约5岁以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

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

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

提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

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

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

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

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

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儿形成

对事物的不同的比较稳定的情绪态度。

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

孩子经常处于某种情绪体验的低阈中,

他们在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

避免地形成某些特有的情绪反应,情绪

过程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

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

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

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

构,一岁前,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

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

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

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

异常行为。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

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

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

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

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

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

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

(2)怒,限制活动会激怒婴儿;(3)爱,

抚摸婴儿皮肤,抱他,都会产生爱的情

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

二、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

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

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

种基本情绪。

1.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

化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2.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

已有两种完全可以辨得清的情绪反映,

即愉快和不愉快。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

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3.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

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逐渐分化为

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

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

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练习】一、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

加;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说,其发展趋势

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情绪的丰富指: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

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

化,由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

特点。

产生愤怒的动因有:

1.生理习惯的问题;2.与权威的矛盾

问题;3.与人的关系问题。

各情况依次发生在2岁以下、3~4岁

和4岁以上。

【简答】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

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

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

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

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

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

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问答】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

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

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

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

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

隐。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幼儿哭已经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饿、渴、冷、痛和想睡觉等,也还有其他刺激。周期性的哭,是新生儿在表达内在的需要,也是一种放松,也可能是一种调剂的力量,刺激太多也哭,刺激过多使孩子疲劳,妈妈过分焦虑,也会使孩子爱哭。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哭得较多。

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日益分化。随着孩子长大,啼哭的诱因增加。

二、笑

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是愉快的表现。从发生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发性的笑;不出声和出声的笑;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等。

(一)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1.自发性的笑:睡眠中的笑;清醒时的笑;2.诱发性的笑,最初也发生于睡眠时间。

(二)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3~4个月才会笑出咯咯声。

(三)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个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4.压力感。行为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五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二、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

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

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

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

境。

三、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

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

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

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

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

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

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第六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

氛的熏陶。因此要:

1.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

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

绪示范和感染。

1.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溺爱和吝

惜爱;

2.教师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

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

儿的情绪和态度。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论述】从教育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

子情绪的培养阐述。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

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

法。

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

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简述】一、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

动的发展

1、儿童小动作发展较早,出生时眼球

就会活动,眼睛会看东西;

2、儿童出生1~2年才会自如走路,其

间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学习

过程;

3、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关系

密切,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

配,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所

在;

4、意志行动和儿童动作的发展关系更

密切,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

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的参与,即有

意性调控,动作不可能发展、完善。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

孩子动作发展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每种

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大体相同;对年幼

特别是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

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儿童动

作发展规律有: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

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

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概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

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

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

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

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

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

作。

j.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

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

配。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儿童动作发展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

处于学前期。

1.反射阶段(o~4个月),有许多不受

意识支配的本能动作,即无条件反射;

2.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掌握

人生最初的、起码的、基本动作的阶段;

3.基础动作阶段(2~7岁),能控制自

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自由运

动.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验的时期;

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动作处

于转变、应用和终生使用阶段,这阶段

的动作,把前一阶段孤立的、分开的动

作的基本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各种专门

化动作技能。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一)基础

动作的模式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

跑、跳等;

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

踢、击等;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动作等。

(二)基础动作发展的顺序

1.基础移位动作能力的发展;2.基础操作性动作能力的发展;3.基础稳定性动作能力的发展。

(三)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1.起始阶段;2.初级阶段;3.成熟阶段。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一)意志

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2.意识调节行动;3.克服困难。

(二)意志行动

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

【论述】二、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作用)

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不可分:

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甓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或是克服内部障碍〖概念〗,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

2.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

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四、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意志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

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第三节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

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

(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练习】(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

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

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

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

动有两个特点:

1.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

动。

(三)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

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

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

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孩子有目的地认

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

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孩子的直立行走动作,也是在无意动作

基础上逐渐产生的。身体动作发展的顺

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

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

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

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

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

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

级的阶段。

1.最初的习惯性动作;2.最初的有意

性和目的性;3.意志行动的萌芽。

第四节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幼儿意志行动目的和动机发展的趋势

和特点是: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幼儿期是自觉行动目的开始形成的时

期,其发展经过是:

1.缺乏明确目的;2.外来目的起重要

作用;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

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要使幼儿

把意志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结合起来,

防止任性等不良意志品质产生。

【简答】二、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

接化

根据动机与目的关系之不同,可把动机

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

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

是一致的;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出现,主

要是间接动机。

幼儿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所发生的

变化,是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

主的方向发展。当儿童正式入学以后,

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严肃的学

习过程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间接

的,学习是目的,是行动的预期结果。

但是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

的动机是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在人的

劳动实践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都是间

接的。幼儿期是动机和目的关系开始出

现间接化的时期。

第五节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问内连续地自觉

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

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

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

力和状况。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

研究证明,l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

出现坚持性的萌芽。幼儿的坚持性随年

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

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的行动,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

的所制约,坚持时问极短,在实现目的

的过程中,困难枯燥会使他们失去坚持

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许多情况根本

不能接受坚持性任务。

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在4~5

岁。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也

是它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

最快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

条件对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

以说,4~5岁星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

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个年龄幼儿坚持性

的培养。

第六节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

动发展的因素

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儿童生长的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问答】一、遗传因素

儿童身体发展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因此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二、成熟因素

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笼统地说,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最初始的动作和基础性的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这与成熟因素有关。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辅导。

三、教育和练习

儿童的各种基本动作,似乎是自然成熟的。事实上,都要经过练习。成熟只是提供一种生理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使动作发展有很大区别,许多人的某种运动能力终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展到成熟阶段,缺乏练习机会是原因之一。

四、激发动机

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1.兴趣。兴趣性强时,幼儿坚持性行为显著高于兴趣性弱的活动。

2.鼓励和增加信心。成人态度对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自发地活动、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需要,在尝试的探索中获得各种成就感。增加自筇心,是孩子发展各种动作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当孩子得到点滴进

步时,成功感可以使他增加自信心。当

孩子在活动失败时,更需要成人的支

持,成人的亲近和语言强化,包括提出

要求、提示、建议、称赞等,鼓励他再

接再厉。但是,如果大人坚持包办代替,

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渐渐丧失

活动的愿望,也丧失自信心。

3.幼儿自己的态度。幼儿对于行动的

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幼儿对行

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对

自我控制方法和其他意志行动方法的

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意志行动的水平;

同伴的比较,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

扰或促进的作用。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品质的

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

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

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

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

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

性。

【简述】(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问没有完

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

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

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

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

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

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

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

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

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

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

征。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

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

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

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

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

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

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

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

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

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

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

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

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

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

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

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

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

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

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

性的统一。

【简述】(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

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

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

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

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

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

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

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

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

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

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

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问答】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

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

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

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

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

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间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问】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论述】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

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

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

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

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

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

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

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

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

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

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

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

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

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

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

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

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

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

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

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

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

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

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

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

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

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

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

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幼儿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

本的规律,即3~4岁期I闭,儿童自

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

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

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

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

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

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

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

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

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

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

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

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

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

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

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

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个性倾向性有两

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

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如当

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

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

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

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如不同

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

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

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

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

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

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

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

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

的。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

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

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

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

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问】(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

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