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剖析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剖析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剖析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剖析

一、正常健康人(1)

全天平均血糖5.9mmol/L,全天血糖在4.3-7.5mmol/L之间,血糖波动幅度0.7mmol/L,血糖波动频次为0次,目标血糖(3.9-10.0 mmol/L)时间比例为100%,高血糖(>10.0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 d·mmol·L-1。三餐前1h血糖分别为:5.4、4.9、6.6 mmol/L,三餐后3h 血糖分别为:6.5、6.2、5.9 mmol/L。三餐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1.3、-0.7 mmol/L。

正常健康人(2)

正常健康人空腹血糖范围:3.9~6.1mmol/L,餐后血糖范围:3.9~7.8mmol/L,进食后血糖开始上升,血糖高峰出现在餐后30~60min,餐后2h血糖恢复至餐前正常水平。国内研究[1]得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包括全天最高血糖(7.8±1.4)mmol/L,全天最低血糖(3.9±0.7)mmol/L,全天血糖最大波动幅度(3.52±1.09)mmol/L,血糖波动系数(0.81±0.28)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8%,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0.2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4.88±0.57、5.09±0.60、4.90±0.57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5.60±0.71、5.70±0.53、5.74±0.61 mmol/L。

[1]周健,贾伟平,喻明等.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7;3,46(3):189-192.

二、初诊2型糖尿病(1)

全天平均血糖为6.5mmol/L,最高、最低血糖为11.8、4.1 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1.8,血糖波动频次为2次,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3%,高血糖时间比例为7%,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0.1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6.7、6.2、6.3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7.8、6.9、9.2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0.7、2.9 mmol/L。初诊2型糖尿病(2)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基本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显著,进餐后血糖峰值延迟。黄淑玉等研究[2]表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规律如下:夜间0~3时均为血糖最低时段,早餐后2 h内均为血糖最高时段,且均有早餐后2 h内血糖>晚餐后2 h 内血糖>中餐后2 h内血糖的特点。如下图所示。郎江明[3]等研究发现:新诊断T 2DM患者凌晨3时血糖(6.4±2.8)mmol/L, 24 h血糖最低值(5.1±1.8)mmol/L,分布在凌晨0~3时段,与正常

血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7.1±2.5)mmol/L,晚上10时血糖(7.8±

4.0)mmol/L,24 h血糖最高值(13.9±0.3)mmol/L(分布在早餐后1~2 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

(P<0.05~0.01);三餐后血糖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高,血糖峰值延迟(P<0.05~0.01)。

[2] 黄淑玉,管晓峰,邹毅.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动态血糖谱及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异分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第13卷第6期:297-298.

[3]郎江明,陈苹,魏爱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13(1):43-45.

三、磺脲类药继发失效(SFS)血糖图(1)

全天平均血糖为15.7mmol/L,全天最高、最低血糖10.0-22.2mmol/L,血糖波动系数2.7 mmol/L,高血糖时间比例100%,高血糖曲线下面积5.7d·mmol·L-1,早、晚餐前1h平均血糖为:8.9、15.9 mmol/L,早晚餐后3h平均血糖为:6.9、14.2 mmol/L,早、晚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2.0、-1.7 mmol/L。全天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为12.2 mmol/L。

磺脲类药继发失效血糖图(2)

陈苹[4]等研究发现SFS患者全天高血糖时间段为23.1±0.5小时,低血糖时间段为0小时,目标血糖时间段为1.2±0.6小时;全天血糖最低值9.6±2.8mmol/L,时间分布于凌晨2-6时,全天血糖最高值21.2±1.4mmol/L,时间分布在餐后1-3小时,48%患者三餐后均为血糖最高峰值;早餐前1小时内平均血糖13.8±3.6mmol/L,餐后3小时内平均血糖21.0±3.6mmol/L,中餐前1小时平均血糖17.8±4.2mmol/L,餐后3小时内平均血糖19.6±2.5 mmol/L,晚餐前1小时内平均血糖14.6±4.5 mmol/L,餐后3小时内平均血糖20.0±4.3mmol/L。SFS患者全天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凌晨及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进食后血糖峰值较初发糖尿病患者进一步延迟,且血糖变化紊乱。

[4]陈苹,魏爱生,王甫能.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糖尿病患者优降糖敏感试验和动态血糖的波动特点.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四、无症状性低血糖(1)

无症状性低血糖(2)

该患者低血糖发生时间段在22:31~次日凌晨3:16,在2.2-3.9mmol/L之间。低血糖多出现在夜间及凌晨,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不能感知低血糖发生。亦是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无法发现的低血糖。

五、黎明现象

患者凌晨血糖尚在正常范围,4点开始血糖升高,并且出现空腹高血糖。空腹血糖为:10.8mmol/L。

六、苏木杰现象

患者出现凌晨低血糖,在 2.22mmol/L以下,3点开始血糖升高,并出现空腹高血糖7.0mmol/L。

七、乙肝患者血糖图(1):暂没找到此类患者共同血糖变化特点

该患者全天平均血糖7.0mmol/L,全天最高、最低血糖5.3-9.7mmol/L,全天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为4.4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1.3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100%,三餐前1h 平均血糖为:5.9、7.6、6.7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8.0、8.3、8.1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2.1、0.7、1.4mmol/L。

乙肝患者血糖图(2)

该患者全天平均血糖14.5mmol/L,全天最高、最低血糖7.9-19.3mmol/L,全天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为11.4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2.8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6%,高血糖时间比例为94%。三餐前1h平均血糖为:11.4、6.6、13.7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15.9、6.3、15.6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4.5、-0.3、1.9mmol/L。

乙肝患者血糖图(3)

该患者全天平均血糖8.0mmol/L,全天最高、最低血糖2.2-13.8mmol/L,全天最大血糖

波动幅度为11.6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2.6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75%,高血糖时间比例为20%,低血糖时间(<3.9mmol/L)比例5%。高血糖曲线下面积0.4d·mmol·L-1,低血糖曲线下面积0.1d·mmol·L-1。早餐前1h平均血糖为:7.5 mmol/L,早餐后3h平均血糖10.2mmol/L。早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2.7mmol/L。

八、来得时联用亚莫利、拜糖平治疗前血糖(1)

来得时联用亚莫利、拜糖平治疗前血糖(2)

治疗前患者血糖水平高,波动大,进餐前后血糖变化紊乱,无规律性。

来得时22U iH qd 亚莫利2mg qd,拜唐苹50mg tid治疗后血糖

治疗后,患者整体血糖水平下降,波动减少,恢复三餐前后血糖变化规律,餐后血糖水平控制尚可。

模板:血糖均有明显改善(表1),24小时平均血糖从16.5±2.6mmol/L降至7.9~2.3mmol/L,FPG从11.2±3.6mmogL 降至5.9± 1.6mmol/L,PPG 从18.1±4.9mmol/L降至1O+2.8mmol/L,血糖>10mmol/L时间百分比从62.5±16.6%降至22.3±11.3%,HbA1C从11.8±1.6%降至6.8±1.3%(均P<0.01,表2),低血糖从0增加至5次,未见伴有意识障碍的严重低血糖发生,来得时平均剂量28.1±4.9U/d,诺和龙平均剂量206.6±35.8md餐,患者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

甘精胰岛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形成微沉淀,机体吸收延缓,从而作用时间延长,作用平缓和持久,作为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更加符合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够控制夜间高血糖和黎明现象而不增加夜间低血糖的危险性【1】,对p细胞有改善作用。

1.Daliey G.New Strategies for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CKn Ther 2o04,26:889—9O1.

瑞格列奈是一种苯甲酸类衍生物,属于非磺脲类口服胰岛素促分泌剂及餐时血糖调节剂。与胰岛8细胞上的结合位点不同于磺脲类药物,不直接刺激p细胞的胰岛素胞吐作用,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如下特点: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餐时用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2J,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从而可能在延缓p细胞功能衰减,有效保护p细胞功能,在提高长远疗效上占有很大优势。

2.Owens DR.repaglinide—pran出al glucose regulator:a rlexv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Diabet Med 1998;15suppl(4):S28.

九、唐力治疗前后血糖变化:(1)来得时22U iH qd没有加用唐力

唐力治疗前后血糖变化:(2)来得时22U iH qd 加用唐力120mg tid第一天

唐力治疗前后血糖变化:(3)来得时22U iH qd 加用唐力120mg tid第二天

唐力治疗前后血糖变化(4)

患者使用来得时,基础血糖水平控制尚可,三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加用餐时促泌剂(那格列奈)后纠正胰岛素快速分泌相的缺陷,使患者餐后血糖平稳回落,使患者全天血糖水平整体下降。

十、来得时治疗前血糖变化

患者基础血糖水平较高,波动大,血糖紊乱。

来得时22uIH qd治疗后血糖变化

患者基础血糖水平稳定,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恢复三餐血糖变化规律,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十一、胰岛素泵治疗前血糖变化(1)

胰岛素泵治疗前血糖变化(2)

胰岛素泵治疗前,患者全天平均血糖14.2mmol/L,最高、最低血糖为8.1-22.2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14.1 mmol/L,血糖波动幅度为3.8 mmol/L,高血糖波动频次为2次,高血糖时间比例为92%,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8%,未发现低血糖。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4.3 d·mmol·L-1,早、晚餐前1h平均血糖为12.9、11.0 mmol/L,早晚餐后3h平均血糖为17.6、14.4 mmol/L,早、晚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4.7、3.4 mmol/L。

胰岛素泵治疗后第一天

胰岛素泵治疗后,患者全天平均血糖较前有所下降,第一天为10.1mmol/L,第二天为8.4 mmol/L,第一天最高血糖为:17.6 mmol/L最低血糖为7.1 mmol/L,第二天最高血糖为13.5 mmol/L,最低血糖为5.3 mmol/L,血糖波动系数亦减少为第一天2.3 mmol/L,第二天2.1 mmol/L,提示血糖整体水平下降,全天血糖波动减少,血糖波动频次变化不大为2-3次,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上升明显,从治疗前8%,到治疗后第二天升至53%,第二天升至79%,高血糖时间比例下降明显,从治疗前92%降至47%,治疗后第二天降至21%。高血糖曲线下面积迅速下降:4.3-0.9-0.4 d·mmol·L-1,治疗后三餐前1h平均血糖变化分别为:早餐8.2-6.9 mmol/L,中餐10.7-7.3 mmol/L,晚餐9.3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变化分别为:

早餐13.6-10.0 mmol/L ,中餐10.7-10.3 mmol/L ,晚餐10.2 mmol/L 。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逐渐减少,分别为5.4-3.1 mmol/L ,0-3.0 mmol/L ,0.9 mmol/L 。 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后,血糖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恢复进餐前后血糖变化规律,血糖波动性减少。

十一、妊娠糖尿病患者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书

一、正常健康人(1) 全天平均血糖 5.9mmol/L,全天血糖在 4.3-7.5mmol/L之间,血糖波动幅度0.7mmol/L,血糖波动频次为0次,目标血糖(3.9-10.0 mmol/L)时间比例为100%,高血糖(>10.0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 d·mmol·L-1。三餐前1h血糖分别为: 5.4、4.9、6.6 mmol/L,三餐后3h 血糖分别为: 6.5、6.2、5.9 mmol/L。三餐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 1.1、1.3、-0.7 mmol/L。正常健康人(2) 正常健康人空腹血糖范围: 3.9~6.1mmol/L,餐后血糖范围: 3.9~7.8mmol/L,进食后血糖开始上升,血糖高峰出现在餐后30~60min,餐后2h血糖恢复至餐前正常水平。国内 研究[1]得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包括全天最高血糖(7.8±1.4)mmol/L,全天最低血糖(3.9±0.7)mmol/L,全天血糖最大波动幅度(3.52±1.09)mmol/L,血糖波动系数(0.81±0.28)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8%,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0.2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 4.88±0.57、5.09±0.60、4.90±0.57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 5.60±0.71、5.70±0.53、5.74±0.61 mmol/L。 [1]周健,贾伟平,喻明等.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7;3,46(3):189-192.

二、初诊2型糖尿病(1) 全天平均血糖为 6.5mmol/L,最高、最低血糖为11.8、4.1 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 1.8,血糖波动频次为2次,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3%,高血糖时间比例为7%,高血糖曲线下面积 为0.1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 6.7、6.2、6.3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7.8、6.9、9.2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 1.1、0.7、2.9 mmol/L。初诊2型糖尿病(2)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基本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显著,进餐后血糖峰值延迟。黄淑玉等研究[2]表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规律如下:夜间0~3时均为血糖最低时段,早餐后 2 h内均为血糖最高时段,且均有早餐后 2 h内血糖>晚餐后2 h 内血糖>中餐后2 h内血糖的特点。如下图所示。郎江明[3]等研究发现:新诊断T 2DM患者凌晨3时血糖(6.4±2.8)mmol/L, 24 h血糖最低值(5.1±1.8)mmol/L,分布在凌晨0~3时段,与正常血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7.1±2.5)mmol/L,晚上10时血糖(7.8 ±4.0)mmol/L,24 h血糖最高值(13.9±0.3)mmol/L(分布在早餐后1~2 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 组(P<0.05~0.01);三餐后血糖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高,血糖峰值延迟(P<0.05~0.01)。 [2] 黄淑玉,管晓峰,邹毅.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动态血糖谱及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异分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第13卷第6期:297-298. [3]郎江明,陈苹,魏爱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13(1):43-4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心率变异,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对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搏器的功能评定。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为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一、对于许多隐藏心脏病可以做出快速诊断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检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可靠的临床指标 三、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holter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期患者,holter可及时并比较全面的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四、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五、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 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及时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六、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医院动态血糖监测规范

医院动态血糖监测规范 一、CGMS概述: 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粮尿病监测领域的新突破,俗称“血糖Holter”,可全面了解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情况和趋势,发现未知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也可作为糖尿病各种科研的有力工具。 2、组成:由血糖记录器、电缆、探头、助针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等组件构成。 3、工作原理:是探头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通过电缆将电信号传输到血糖记录器中,每10秒接收1个血糖信号,每5分钟记录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值。再利用信息提取器将记录器中的数据下载到电脑中生成各种血糖图谱。 4、CGMS监测时间:1—3天,监测范围2.2-22mmol/L。 5、发展历史: ◆1999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得到FDA批准 ◆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Guardian RT)通过FDA认证 ◆2006年家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Guardian Real-Time)上市 ◆2006年胰岛素泵与连续血糖监测探头相整合的系统Paradigm 722面世 6、临床用途: ◆协助分析个性化或规律性的血糖波动特点,找出血糖波动的原因。

◆认识会影响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帮助制定、调整和评估糖尿病治疗方案。 ◆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种用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 二、医院CGMS监测和管理规范: 1、CGMS适应症:CGMS 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以下情况: 1)难治性或脆性糖尿病患者 2)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尤其要关注有无症状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患者 3)经常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4)有黎明现象有患者 5)有隐匿性高血糖的患者 6)需要评价或改变糖尿病治疗方案的患者 2、哪些人不宜使用CGMS? ◆不具备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或得不到家庭支持的患者 ◆对治疗计划缺乏耐心的患者 ◆严重的精神异常者 3、医院CGMS操作流程: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_鲁雅娟

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鲁雅娟黄雪玲唐林李雪梅安丽婷展眉(新疆乌鲁木齐明园石油医院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管理,每3分钟提供一次血糖数据;每天可以获得480个血糖信息;72小时可获得1440个血糖值,每一次血糖值是15次测量的平均结果。72小时血糖监测能绘制出一张完整的、连续的血糖图像,它不仅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三天的餐前、餐后血糖变化,尤其对于难以发现的夜间低血糖现象也能轻而易举地监测到,拥有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这一连续的、动态的血糖变化可以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及治疗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依据,更人性地使治疗达到个体化,能让患者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治疗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它灵活小巧,方便携带,操作简便,让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很容易掌握和接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会在糖尿病的血糖监测领域里占有决定性的意义,为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最大的福音。 关键词:72小时动态血糖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2-0120-02 当今社会,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监测血糖的方法就是测指尖血糖,而指尖血糖的检测方法会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常见的就是要承受反复针扎手指的痛苦,使糖尿病患者对测血糖具有恐惧心理,这也会间接影响到指尖血糖的准确性,甚至是主动自我减少监测次数,致使治疗依据也相应减少;其次,指尖血糖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就是监测血糖的时间。因指尖血糖在不同时间段测定的血糖其结果是不一样,每个时间段血糖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最常测的时间就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几个时间段,而仅凭这几次指尖血糖的结果也较难全面地发现患者大幅度波动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且指尖血糖只能反映瞬间血糖水平,所以,每3个月还要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近些年来,一种新的微创血糖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是一种通过连续72小时的血糖监测及记录患者服药、运动、饮食及其他事件等日常生活的细节,然后将仪器自动记录的血糖值通过电脑整理、下载、打印出来。这张72小时动态血糖图谱可以为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个全新、可靠的依据,更加科学、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一般资料 我科将“雷兰动态血糖检测仪”用于46例需诊断及治疗糖尿病的患者。 2适应症 ①血糖控制不佳,包括Ⅰ型、Ⅱ型糖尿病患者;②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③清晨血糖升高原因不明者;④需要排除隐匿性低血糖或高血糖者;⑤新发糖尿病患者;⑥妊娠糖尿病患者。 禁忌症:①无皮下脂肪者:肌肉型或皮下明显无脂肪层的 转臀牵引术对胎头深嵌骨盆的子宫下段剖产手术成功娩出5位胎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共486例,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胎头娩出困难30例,占6.17%(30/486),初产妇425例,占97.4%(425/486);行倒转臀牵引术5例,5例均为初产妇。 1.2方法:剖宫产术中,胎头先露达坐骨棘下+1~+2,胎头嵌顿骨盆,术者无法将手伸入骨盆,经阴道上推胎头方法失败后采用倒转臀牵引术取出胎儿。具体方法为:术者将手伸入宫腔,沿胎背方向经胎臀、胎腿触摸胎足,右手握住胎儿双足或单足,使胎儿体内旋转至胎脊向前的同时,向母体足侧徐徐牵出胎足,随即下肢及臀部娩出至子宫切口,用大纱布垫裹住胎臀并双手紧握,使双手四指在胎儿腹侧,大拇指在胎儿背侧按臀位助产牵引出躯干上肢和胎头[1]。 2结果 5例行倒转臀牵引术娩出胎儿中,1例新生儿窒息,4例正常,窒息的新生儿经抢救治愈,子宫切口严重裂伤1例,达圆韧带。 3讨论 头位难产在产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头位难产都是在产程中逐渐显现诊断的,因此,提高早期头位难产征象识别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够大大改善分娩结局。引起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麻醉镇痛效果不好、腹壁切口或子宫切口相对小、极度胎头高浮、胎头深陷骨盆、手术者缺乏临床经验与助手配合不协调等,本组出现的5例胎头娩出困难主要是胎头深嵌骨盆底。由于导致难产的原因错综复杂,随着待产时间的延长,导致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加大,取头困难时有发生,顺利娩出胎头是剖宫产的手术技巧的关键。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子宫切口位置的选择应位于胎头枕骨结节或胎耳上最为恰当[2]。临产后尤其是宫口开大,胎头先露在+1~+2,胎头深深嵌顿于骨盆腔内,术前经阴道上推胎头效果不佳,剖宫产时将子宫切口位置切得高些,大概位于胎肩的位置[2],可以弧形斜向上延伸两侧切口,这样不容易损伤子宫动静脉,在术者无法向上搬动胎儿,使嵌顿的胎头上移时,紧急用倒转臀牵引术娩出胎儿,解决无法娩出胎儿的困难,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几率,避免对母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倒转臀牵引术应用时子宫切口选择是关键,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过高或过低做到“T”型切口,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胎头高浮时,若切口过高,因上下切缘厚薄相差悬殊,导致切口缘对合不齐等,进而影响切口愈合;因宫颈部位主要为结缔组织,肌细胞含量小,有组织硬和供血不良等特点,因此,在胎头过低时,应注意子宫切口不宜过低,以免妨碍切口愈合,及母体及胎儿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如子宫切口裂伤严重,损伤子宫动静脉、新生儿颅内出血、颅骨骨折。因此,笔者认为,对胎头分娩困难的剖宫产,要选择正确的子宫切口位置,并且术中的牵拉过程手法要轻盈,手术者要沉着、细致,安分娩机转进行,切忌将胎手误当胎足牵引出切口,避免胎儿损伤。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待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3]。待产时间不宜过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施术时机,提高手术质量,做好围产期的各项处理。 参考文献 [1]石光.剖宫产技术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1):831-832. [2]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1. [3]徐秋红.新式剖宫产术胎头娩出困难218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94.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4-07-15T15:02:28.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韩自荣 [导读]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韩自荣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 750004)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出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确诊73例,其中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TET与DCG两种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完成对患者的检测,其敏感性检测与阳性检测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TET 方法检测,可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可有效完成冠心病的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临床症状 TET DCG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6-02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1]。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诊断时多采用心脏冠脉造影检测,但是此种方法虽然准确率高,然而却非常麻烦而且费用昂贵。近几年来采取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比较检测结果,比较冠脉造影分析结果,也可以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女30例,男48例,年龄38--80岁。全部病例均经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能及血糖等常规检查。主要表现症状为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等。 1.2 方法: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全部病例的生理及机体特征差异不大。DCG组患者行DCG 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TET组患者行TET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两种不同检查方法检测后,比较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中78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确诊73例,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冠心病检出率较为准确,但是TET检测的过程中将部分疑似为冠心病患者检测为冠心病,DCG检测部位患者没有检测确证,因而两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有所不同。 3 讨论 DCG与TET是心脏检查较为常见的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且费用较低。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与多种病症相似,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准确的确诊极为重要[4]。实际工作中除非经过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或具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冠心病患者都进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不但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测效率也低,为此近几年来临床上出现了DCG与TET方法检查冠心病[5]。本组研究结果,TET 与DCG两种检查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确诊冠心病,前者检查敏感性较高,后者特异性又较大。DCG检查后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但却没有完全检查出全部的冠心病患者。 本组研究中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为41.0%,漏诊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进行DCG时多处于较安静状态。因而,为提高阳性率多建议患者做短时间适量的运动负荷。本组研究结果,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检出率虽然比DCG高,但假阳性也较高,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植物神经紊乱,知识女性较为多见。(2)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3)糖尿病诱发的心肌病变及微血管病变。(4)心肌桥。(5)缺乏运动锻炼。(6)运动中换气过度。(7)患有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8)肥胖或心电图电极位置安放不当。综上,对于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时,TET与DCG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价格也比冠脉造影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边晓菊.李兴国.费红均.冠状动脉造影、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71-72. [2]张双.张爱珍.苗玉梅,活动平板心电图QRS波振幅间期及其乘积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24(23):283-284. [3]周秋霞.运板平板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8):154-155. [4]张春生.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73. [5]熊宁.彭志群.王强,活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9-161.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剖析

一、正常健康人(1) 全天平均血糖5.9mmol/L,全天血糖在4.3-7.5mmol/L之间,血糖波动幅度0.7mmol/L,血糖波动频次为0次,目标血糖(3.9-10.0 mmol/L)时间比例为100%,高血糖(>10.0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 d·mmol·L-1。三餐前1h血糖分别为:5.4、4.9、6.6 mmol/L,三餐后3h 血糖分别为:6.5、6.2、5.9 mmol/L。三餐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1.3、-0.7 mmol/L。 正常健康人(2) 正常健康人空腹血糖范围:3.9~6.1mmol/L,餐后血糖范围:3.9~7.8mmol/L,进食后血糖开始上升,血糖高峰出现在餐后30~60min,餐后2h血糖恢复至餐前正常水平。国内研究[1]得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包括全天最高血糖(7.8±1.4)mmol/L,全天最低血糖(3.9±0.7)mmol/L,全天血糖最大波动幅度(3.52±1.09)mmol/L,血糖波动系数(0.81±0.28)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8%,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0.2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4.88±0.57、5.09±0.60、4.90±0.57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5.60±0.71、5.70±0.53、5.74±0.61 mmol/L。 [1]周健,贾伟平,喻明等.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7;3,46(3):189-192.

二、初诊2型糖尿病(1) 全天平均血糖为6.5mmol/L,最高、最低血糖为11.8、4.1 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1.8,血糖波动频次为2次,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3%,高血糖时间比例为7%,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0.1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6.7、6.2、6.3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7.8、6.9、9.2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0.7、2.9 mmol/L。初诊2型糖尿病(2)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基本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显著,进餐后血糖峰值延迟。黄淑玉等研究[2]表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规律如下:夜间0~3时均为血糖最低时段,早餐后2 h内均为血糖最高时段,且均有早餐后2 h内血糖>晚餐后2 h 内血糖>中餐后2 h内血糖的特点。如下图所示。郎江明[3]等研究发现:新诊断T 2DM患者凌晨3时血糖(6.4±2.8)mmol/L, 24 h血糖最低值(5.1±1.8)mmol/L,分布在凌晨0~3时段,与正常 血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7.1±2.5)mmol/L,晚上10时血糖(7.8± 4.0)mmol/L,24 h血糖最高值(13.9±0.3)mmol/L(分布在早餐后1~2 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 (P<0.05~0.01);三餐后血糖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高,血糖峰值延迟(P<0.05~0.01)。 [2] 黄淑玉,管晓峰,邹毅.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动态血糖谱及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异分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第13卷第6期:297-298. [3]郎江明,陈苹,魏爱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13(1):43-45.

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 读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夜间睡眠时,最低心率可慢至40bpm,偶有小于40bpm多因迷走神经增高所致。青年人剧烈运动心率可达180bpm以上。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160bpm。为此,以安静时心率在60--100bpm之间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3、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4、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5、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为短暂偶发,能自行终止。见于特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6、房室传导阻滞:正常人偶有一度及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睡眠时,多为一过性。

7、逸搏与逸搏心律:逸搏出现于窦性心动过缓,早搏的代偿间歇后,常见的逸搏有房性及交界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形成短暂逸搏心律,可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干扰房室脱节。 8、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9、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页眉内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页脚内容1

动态血糖图(已加说明)

一、正常健康人(1) 全天平均血糖L,全天血糖在之间,血糖波动幅度L,血糖波动频次为0次,目标血糖(mmol/L)时间比例为100%,高血糖(>mmol/L)曲线下面积为0d·mmol·L-1。三餐前1h血糖分别为:、、mmol/L,三餐后3h血糖分别为:、、mmol/L。三餐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mmol/L。 正常健康人(2) 正常健康人空腹血糖范围:~L,餐后血糖范围:~L,进食后血糖开始上升,血糖高峰出现在餐后30~60min,餐后2h血糖恢复至餐前正常水平。国内研究[1]得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包括全天最高血糖(±)mmol/L,全天最低血糖(±)mmol/L,全天血糖最大波动幅度(±)mmol/L,血糖波动系数(±)mmol/L,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8%,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 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 mmol/L。 [1]周健,贾伟平,喻明等.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7;3,46(3):189-192. 二、初诊2型糖尿病(1)

全天平均血糖为L,最高、最低血糖为、mmol/L,血糖波动系数为,血糖波动频次为2次,目标血糖时间比例为93%,高血糖时间比例为7%,高血糖曲线下面积为 d·mmol·L-1,三餐前1h平均血糖分别为:、、mmol/L,三餐后3h平均血糖分别为、、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mmol/L。 初诊2型糖尿病(2)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基本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显著,进餐后血糖峰值延迟。黄淑玉等研究[2]表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规律如下:夜间0~3时均为血糖最低时段,早餐后2 h内均为血糖最高时段,且均有早餐后2 h内血糖>晚餐后2 h 内血糖>中餐后2 h内血糖的特点。如下图所示。郎江明[3]等研究发现:新诊断T 2DM患者凌晨3时血糖±mmol/L, 24 h血糖最低值±mmol/L,分布在凌晨0~3时段,与正常血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空腹血糖±mmol/L,晚上10时血糖±mmol/L,24 h血糖最高值±mmol/L(分布在早餐后1~2 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三餐后血糖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高,血糖峰值延迟(P<~。 [2] 黄淑玉,管晓峰,邹毅.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动态血糖谱及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异分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第13卷第6期:297-298. [3]郎江明,陈苹,魏爱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13(1):43-45. 三、磺脲类药继发失效(SFS)血糖图(1)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 (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 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血糖监测 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院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4.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1)准确性 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围:当血糖浓度<5.6 mmol/L 时,应在±0.83 mmd/L 偏差围;当血糖浓度≥ 5.6 mmd/L 时,应在±15% 偏差围。 (2)精确性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动态心电图是什么,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动态心电图是什么,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动态心电图仪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动态心电图也有一个相对的正常值,但是,这个正常值也只是供大家参考,因为动态心电图的数值受情绪、饮食及睡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理变化范围很大,很难制定出明确的正常值。 1、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但是,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又有所不同,静止和运动时的心率又有所不同。 2、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3、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4、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 5、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6、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动态心电图的作用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律失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等等。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及其分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24小时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讲解学习

24小时心电图检查注 意事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适应人群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适应症: 1、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评价:由于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时间长,提高检出的阳性率。 2、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可发现心肌缺血或一过性心肌缺血,提高对心绞痛的诊断率。 3、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的及性质的确定。 4、对心律不齐选择是否安装起搏器提供依据。 5、对多种心脏疾病治疗后的随访和功能判定。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优点 一.对患者24小时内的心律变化作全面了解,包括心率高限、低限、平均心率及每小时心率。 二.准确地记录心律失常的种类、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次数,如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的次数,有无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等情况。 三. 通过ST-T改变可知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发生的时间。 总之,就是把心电图异常和日常活动或出现的症状相联系,对晕阙和心悸的诊断、病窦综合征的诊断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一. 在衣服穿戴方面,女士最好不要戴胸罩,男人应穿宽松一些的衣服,注意不要多出汗,否则湿的皮肤容易引起相邻电极间短路,测的结果就不准了。

二. 可以看电视。但是最好不要上网,以免产生干扰波,出来的图形不规则,缺乏诊断依据。不能接触辐射、放射性物质。比如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微波炉、半导体收音机等。 三. 与动态心电记录仪接触的皮肤部分应没有局部感染,保持卫生。 四. 做心电图期间不能洗澡,最好不要在测试期间做剧烈运动,以免出汗引起仪器脱落。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应做适量运动,但不是运动愈剧烈愈好特别是要避免双上肢的剧烈运动,以减少各种肌电干扰和伪差。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病人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五. 在检查前一日洗澡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六. 将 24 小时内身体不适和运动时间详细登记,就可找出此时间段的心电图看有无变化,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