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2 年 5 月

浅谈建筑之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评价因素审美准则

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1 建筑美学的内涵

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国语 《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2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人类建筑及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六个阶段:(1)实用阶段。自原始人类的建筑产生以来,最初主要是把建筑当作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的生存手段。把这种观念理论化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他所著的《建筑十书》首次提出了“坚固、使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以安全使用为出发点,并且有了美观的要求。该书为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有些经验和技术原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艺术阶段。这是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和“凝固的音乐”的阶段。以14世纪~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和人文主义现实思潮,大大推动了建筑观念的发

展。出现了一批高超水平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其卓越贡献使建筑的美学观念达到空前的高度,从而涌现出《论建筑》、《建筑五柱式》等许多理论和技术著作。在此基础上,1655年创建的巴黎艺术学院,直接在艺术院校培养建筑师,形成对建筑艺术形式重视的传统,这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建筑美学的发展。

(3)机器观念的阶段。此阶段以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发表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为标志,鼓吹建筑革命、住宅应是“居住的机器”,采取工业化方法组织大规模住宅建筑,以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面临的严重房荒问题,强调重视住宅的居住功能和对城市的理性规划,把建筑美学观念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来,提出机器美学的全新审美标准。

(4)空间观念的阶段。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从空间组合、变化、构成的角度来评价建筑。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兰是这种建筑观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957年出版的《空间建筑论》一书。此时建筑界认识到建筑的空间艺术特征,开始向环境建筑美学观念接近。

(5)环境观念的阶段。1981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出的建筑师华沙宣言指出,建筑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的面貌。应保护和发展社会的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势,并保持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6)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阶段。1999年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分别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等几个方面讨论了21世纪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念。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应立足于高度的环境质量、文化繁荣、经济的可行性与经济发展共荣的基础上。在纷繁多样的建筑世界中,建筑的美首先是形式美,建筑的形式美体现了“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的综合美。另一方面,若形式美只限于形式本身外在的联系,即使达到了多样统一,也是不能传情的,这就要求建筑作为艺术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古今中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不胜枚举,不同类型的建筑由于性质不同有的使人感到庄严,有的使人感到雄伟,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有的则使人感到亲切、优雅、宁静,这些不同的感受和情绪,都是借建筑形象的激发而产生的。借物质的、抽象的形式的某些特征来传递一种信息,是建筑美学有别于其他美学的最根本所在。

3 建筑美的特征与原则

3.1 建筑美的特征

(1)时间与空间性特征。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2)时代性特征。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

(3)民族和地域性特征。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密斯在《谈建筑》中说到,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中世纪的教堂使我们觉得有意义是在于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而不在于他们是某个个别建筑师的作品,他们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是时代的象征。的确,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

3. 2 建筑美的原则

(1)“对立统一”的原则。建筑美不能脱离于形式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形式美也就是“多样统一”。它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建筑形式美中的反映。托伯特·哈姆林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那些势在难免的多样化组成引人入胜的统一”。同时,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建筑美的一个追求过程。建筑美要符合艺术规律性,因此,它的创作要受规律、规范的内在约束,具有统一性;但他又在创作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创造,具有多样化;正是这两方面的和谐共存,才会有建筑美“舍我其谁”的感叹。

(2)“情理兼容”的原则。建筑是理性的,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同时又是有感情的,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之所以称建筑美为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建筑理性因素的情感化与理想化,即赋予建筑以“情意”。当谈艺术离不开人生时,同时也是在说建筑艺术离不开人乃至人类情感的表达。钟子期何以负知音的雅名?因为它听伯牙弹琴时,惊叹的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了什么?他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建筑美的情理兼容与此是异曲同工。倘若建筑师仅仅只是堆砌一堆材料,那便会无所得。只有把感情注入到材料乃至形式中后,才是在创造建筑美。

(3)“主客互融”的原则。建筑美不仅仅在于建筑自身“意境”的创造,还要将主体( 建筑使用者) 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融于其中,使之真正做到雅俗共赏。也许只有这样,建筑美才会真正属于人民,属于广大的使用者,而非仅仅属于建筑师自身。

4 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

对建筑本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中心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保守的建筑审美准则。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世界俨然已是一个多元共存、中庸、折中和理论宽容的时代,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审美活动多集中于研究人的审美取向,更加关注审美主体的主体意识、人们的建筑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对建筑的好与坏、美与丑,对建筑风格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见解都

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例如,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由的扭曲、翻转、切割表达了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本质和审美体系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门前巨大的装置以及大厅屋顶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屋顶采光窗使人印象深刻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粗野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和评判的机会,这个时代建筑审美认知正走向多元化。这也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反映。

5 当代建筑审美准则

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沉淀着衡量美的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在心理本能,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多元化的建筑审美需要客观存在的审美准则才能建立起高层的价值体系,从而避免审美认知上的极端主义和过分的自由和开放以及所带来的艺术放纵。客观的审美准则的探寻是对多样化审美价值体系的重组、再优化与提炼、总结。它是当代特有的历史“习惯”与时代”嗜好“的客观要求。

(1)审美客体——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在本质上乃是人类运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这一产品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一系列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的,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所谓三维立体空间,即建筑空间。人类的建筑空间除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基本功能外,人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思维能力认识建筑空间,对建筑提出人类特有的心理功

能的要求,因此人类对建筑空间既具有物质功能的要求,也具有精神功能的要求,所谓“精神功能”,也可称之为建筑艺术要求。凡符合艺术性的建筑都必须遵守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们通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任何艺术的形成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是一条长期为人们接受的原则;建筑本身功能要求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建筑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建筑艺术就是将最为复杂的变化转化成为最高度的统一,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就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形式艺术性与功能实用性的和谐统一。现代主义者认为的“形式追随功能”固然不妥,但抛弃功能与空间大谈造型更不是什么表现建筑美的方法,人类对建筑美的追求不应单单止于追求建筑形式的艺术性,建筑的创造总是伴有很多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有目的性改造,首先是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基于自然界的客观特性与人的主观需要这两个尺度间的契合性。这契合性在建筑方面表现为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和形式艺术性的统一。“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布鲁诺·赛维)。正如雨果·海林所说,我们不可能从外部把一种形式强加在谷物身上,重要的不是采取什么形式,而是建筑呼唤什么形式。功能不能再被视为建筑艺术的栓桔,形式美也不能脱离功能的需求而孤立存在,两者应携起手来达到和谐统一。

(3)建筑不但美在“达理”还必须“通情”。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的美学原则,之所以呈现出一个冷冰冰和抽象的形式组

合,是因为他屏蔽了人的情感要素虽然建筑是理性的,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同时又是有感情的,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慰籍和某种情绪的暗示。之所以称建筑美为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建筑理性因素的情感化与理想化,即赋予建筑以“情意”。倘若建筑师仅仅只是堆砌一堆材料,那便会无所得,只有把感情注入到材料乃至形式中后,才是在创造建筑美。

(4)整体美的审美观——建筑的艺术不仅存在于单体建筑之中,而且存在于它所属的环境中。

建筑的艺术不仅存在于单体建筑之中,更存在于群体建筑和环境之中;个体建筑的艺术美应当是整体环境艺术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美好的,即建筑本身是一个完整优美的艺术作品,同时这个艺术品又可以自然和谐地与其周围的天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唐突地独立在环境中央,自成一格。“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总体的结果远远超过各部分总和。建筑设计不仅是追求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外形和谐优美的,更是能够令建筑本身使周围的环境更显高雅和富有美感。当建筑物能与周围环境契合,能与天地自然相会的时候,它的美才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5)人文精神是建筑美的根基。从建筑美的涵义,可得知建筑美并不只是建筑表面的附加成分是装饰性的,而是建筑本身的、人文的。建筑的形式美,不是建筑美学的全部。建筑从成为一种艺术起,就是一种经济、技术、宗教心理、文化及诸种艺术交汇的社会产物。衡量一项建筑的造诣,除了考察其使用功能是否齐备、合理之外,更

需品味其艺术价值。而建筑的艺术价值体现于建筑所含人文精神,因此,在人文精神下,建筑具有审美的意义与价值,人文精神是建筑物的灵魂,是衡量建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这种精神,不仅是建筑与人的无间契合,还是建筑上体现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

现代主义建筑正是排除了人文等外在的价值追问,代之一种内在的技术性的理解,将欣赏者的审美活动空间大大压缩,排除人在审美时积极主动性。众所周知,“美”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是主动的感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缺失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建筑不会引发美感的产生,它只能被当做“居住的机器”,最终随着特定时代的走远而逐渐消失由于人文尺度具有坚实的客观社会性,建筑创作便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在新鲜时髦的风潮前无所适从,所以说人文是当代建筑的重要准则之一。

(6)从生态美的角度审视建筑美。随着科学艺术迅猛发展,而在技术文明给人类带来舒适而安逸的生活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将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作为评判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建筑的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成为当代建筑审美的一大准则。

它的美学标准包括三个方面:(1)有活力的建筑才是美的。即建筑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果因建筑的营造而导致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破坏自然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建筑则是具有破坏力的,也就根本谈不上美。(2)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建筑的和谐不仅指

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最低的能源耗费,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人们生理的需求,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建筑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3)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具有生态美。即力图创造能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的具有健康特征的建筑和城市环境。

6 结语

建筑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的象征,是凝固化的历史文化的反映,是物质化的精神载体的传承。因此,建筑艺术美不仅要用美的艺术形象来说明现实生活,还要对社会的现实生活、文化的历史传承做出积极而独特的反映。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曾经说过一句精辟的话,“现代世界提出要求,敦促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宣判任何不能造福现实生活的文化观点、任何脱离文明社会进展的艺术活动、任何缺乏改善现实生活的主题的建筑,都应当立时灭绝”。在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流派不断地涌现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单纯地惊叹新奇怪异多变建筑的热闹中走出,客观冷静地思考当下多元化审美认知所引发的审美取向的问题,力图多方位的探求建筑美的存在规律,以符合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引导审美认识健康持续发展的审美准则,规范当代的建筑审美价值体系,推动人类正确认知与创造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历史评判标准的当代建筑之美,并引导建筑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汪正章.建筑美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50.

[ 2 ] 徐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 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26.

[ 3 ] 朱光潜.谈美[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89-92.

[ 4] 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9-38 [ 5] 李泽厚.美学三书[M]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6-66

[ 6 ]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56

六年级美术上册《建筑艺术的美》教案 人美版

《建筑艺术的美》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重点难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 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 综合论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李金晶重庆大学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旬: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或长短句。 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北京天坛圜丘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一 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塘墙各处返回的回声, 、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立体的画??视觉美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 气质 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 之美: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 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额、枋、棋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 .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筑的深远影响。 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 .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结构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变。但是建筑结 构在其建造的过程中充斥着艺术中独有的美学表达。文章从建筑结构美的概念, 通过著名建筑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构美与建造方式、技术之间的关系,试图表达 艺术美学的内在含义,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设计体现对艺术的别样理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美学;现代;表达 1 建筑结构的定义 传统的结构定义是在建筑中由各项材料整合而成,起到骨架作用是整个建筑 提供支撑作用的一个体系,因此很多建筑结构常常看着十分坚固。随着科技的进 步以及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建筑结构层出不穷,当代的建筑更是将美 学运用到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之中,为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因为东方与西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东方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因为 强度很高,所以我们的建筑有着低矮的特点;西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有空间幽暗、建筑高耸等特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材料 限制,让建筑结构的设计有能力承受体系的同时展现出更加柔美挺拔,从而让建 筑的设计人员和建筑结构相互关联。 2 当代结构的建筑艺术 2008年的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见图1)也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的眼前[1]。整个体育场由外露的建筑结构形成了 类似于鸟巢的建筑造型,形成一个受力整体的同时,让内部完整毫无遮挡的建筑 成为一种全新艺术,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又创造了舒适的空间。内部的空间与外 部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建筑结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支撑材料,外露的树 枝钢柱在结构支撑的同时赋予了奥运的新形象,展现出中国国家体育场独特的魅力。 图1:鸟巢体育馆 著名的设计师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沙特拉斯火车站,仿佛是一只展翅的鸟,他 一反常态,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车站设计模式,独特的造型固定在架子上,墙面由大量的高强度的钢筋组成,整个建筑的中厅是拱架的相互衔接,组成了丰 富的图案。整个建筑是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理解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他用 静态的结构美表现出了建筑的艺术美,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说明,现代的结构体系和当代的技术水平已经完全具备 了摆脱传统的梁柱结构受力体系的束缚,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结构,让整个建筑 设计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效果。人类在思想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除了发挥建筑本 身的支撑作用之外,建筑结构越发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对建筑的美学探索不仅 能够丰富建筑造型的类别,还可以发挥其多样性,因此,建筑的美学艺术将是建 筑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建筑结构与建筑结构美学 建筑结构因为自身的材料差别等特点,通过很多构成的模式往往能够设计出 独特的样式,比如在施工中通过大量的调研,脚手架作为基础的结构体系,在搭 建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氛围。当中形成的建筑空间与设计方案中的空间设

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

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 图书馆建筑作为一座城市或一所学校的文化景观,不仅承载着愉悦身心、满足审美需求的重任,还是传承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其设计理念体现了时代对文化建筑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逐渐渗透到建筑领域,图书馆建筑越来越关注人、自然环境、科学管理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生态化、开放化、智能化、标志化等理念。 一、人性化 人性化是指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要,遵循方便、舒适、实用的设计原则,从选址、功能划分、文献布局、家具摆放到局部设计等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髓,为使用者营造自由舒适的文化环境。 1、方便原则 从选址设计来看,以节约读者时间,便于读者通达为目的,公共图书馆通常设在交通便利、居民集中、环境相对安静的地段,高校图书馆则选择校园整体规划的中心地带,如正在建设的广州市新图书馆设在该是未来的文化和上午中心珠江新城,获得国家建设部鲁班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建在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是师生来往的中心地带,学生三点一线必经之地,而山西太原市新图书馆因公共交通不方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较少,从进出口设计来看,以易于进出、安全高效为目的,高台基多台阶的入口设计正在被摒弃,代之以平易近人、省时省力的低入口设计,如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的图书馆建筑大多符合这一原则,从门厅设计来看了,以空间开阔、便于人员分流为目的,设计中不仅考虑门厅的多功能特征,还考虑水平方向的人流畅通,以及从水平到垂直交通转化的方便快捷程度,如北京首都图书馆、浙江万里学院钱湖小区新馆门厅宽敞明亮,转换楼梯醒目可见,从功能区域设置来看,体现在卫生、复印、咨询等非弹性空间的处理恰到好方便查找,方便利用,如深圳大学图书馆将这些功能区域设在每层平面空间的四个角上。 2、舒适原则 作为学习、研究、娱乐、休闲、交流的场所,图书馆内部空间和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影响读者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态。因此,强调舒适是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充分体现。首先从休息场所的设计来看,现代图书馆建筑更加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利用,从封闭的咖啡厅、茶室到开放的小憩区,读者可以在长时间阅读后放松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样舒适。其次,从家具的设计来看,引入了人体工程学原理,从书架和阅览桌椅的高度、结构到色彩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还能有效减轻读者的心里压力,延缓疲劳的出现。 3、实用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通常吸收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由于他们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了解图书馆的使用状况与发展方向,能够保障建筑设计的实用性。首先从空间设计来看,现代图书馆建筑不再一味追求高达与堂皇,而是更加关注使用效果,整体设计一般不超过6层,内部净层高不超过—米,既可节约建造与运作成本,又能满足读者视觉需要,方便读者利用。其次,内部区域分隔合理,工作区与阅览区闹静分离,设备、多功能厅、卫生间等非弹性空间相对集中,通道设置科学实用,书刊流、读者流与工作人员流互不交叉,有效提高了内部空间的抗扰能力。 二、生态化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英、美、法、荷兰、日本等国家纷纷建造了生态图书馆,我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建筑也引人了生态化设计理念。生态化设计遵循节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课《建筑艺术的美》 课前交流互动 根据下列两首音乐的情境分别选择不同的建筑。 第一首 第二首 建筑艺术的美 建建砖、石、土、木…… 筑筑多么平凡的东西,是是六在建筑师的手中,年文石级化欣头它们却宛如高、低、强、弱的音符,赏纪评的组成一首首多变的乐章,述” 念史课或清雅婉转碑书●或壮丽雄浑…… 比较这两座皇宫建筑在布局上所呈现的视觉美感 对称式 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 几何图案式 自然美是有缺陷的, 非经人工的改造而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凡尔赛宫(法国) 巴洛克风格 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洛可可风格 细腻柔媚,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 走进故宫,了解故宫内在文化 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宫墙 (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红色是喜庆的色彩) 故宫建筑色彩有什么特点?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它们都代表什么含义? 走进故宫,了解故宫内在文化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依次是什么? 走进故宫,了解故宫内在文化 大门上的门钉、铺首除了装饰作用还有其他什么意义?

门钉:最早只起加固门板、装饰作用。同时表示等级制度。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起到避邪的作用。 走进故宫,了解故宫内在文化 顺着云龙石雕往上走,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知道浮雕上面图案的意思吗? 外景 (云龙大石雕:雕刻有龙纹、宝山和云纹,栩栩如生,这种纹样被称作“九龙戏 珠”,精美异常。这里有九条龙,和五座山合在一起,寓意着:九五至尊) 内景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 两座宫殿内景对比,在材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故宫的乾清宫内景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 凡尔赛宫殿内景(法国)砖石结构,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 泰姬陵(印度) 科隆大教堂(德国) 与中国古代建筑对比,这两座外国古代建筑外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现代建筑 家乡美 (点击画面获取答案)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造型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 与中国古代建筑对比,这两座外国古代建筑外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张关超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 摘要:我国古代建筑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得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就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得主要阶段。在几千年得发展进程中,无论在结构上还就是在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得独有与完整性。虽同就是东方世界,我国古代建筑鲜明与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国得建筑有非常大得差异。我国古代得建筑很早就采用得韵律、与谐、对比、对称、轴线设计等方法,使我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了极佳得美得视觉体验。我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之美、与谐之美、对称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不仅使中华民族得务实精神得到了很好得诠释,中华民族对美得深刻认识也在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装饰;与谐;对称;天人合一 一、中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之美 1、1彩绘与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得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得使用就是有限制得,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得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与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得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雕饰就是中国古建筑得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得砖雕、台基石栏杆上得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与殿台基上得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得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

筑得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得佛像、陵墓前得石人、兽等。 1.2.1秦汉时得期室内装饰 根据墓葬出土得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得住宅已比较成熟与完善。一般规模较小得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当中或偏在一旁。有得住宅规模稍大,有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得住宅,布局常常就是前堂后寝,左右对称,主房高大。贵族居住得住宅更大,合院内以前堂为主,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得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得后堂。从这里可以瞧出,中国住宅得合院布局已经形成,这种主次分明,位序井然,充分反映出中国家庭中上下尊卑得思想观念。 住宅内部中得陈设也就是随着建筑得发展以及起居习惯得演化而决定得。由于跪坐就是当时主要得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榻就是当时室内得主要家具陈设,尤其就是汉代得床用途最广泛。人们在床上睡眠、用餐、会客。汉朝得门、窗常常置帘与帷幕,地位较高得人或长者往往也在床上加帐幔,逐渐成为必需得设施,夏天可避蚊虫,冬天又避风寒,同时也起到装饰居室得作用。 1、2、2明清时代得室内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得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与完善,但也趋向程式化与装饰化,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就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得古建筑群。而且室内装修与设计也就是其她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得,太与殿得内部装修就就是其中最辉煌得一个,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朝会、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殿内设七层台阶得御座,环以白石栏杆,上置皇帝雕龙金漆宝座,座后为七扇金屏风,左右有宝像、仙鹤。殿中矗立6根蟠龙金漆柱,殿顶正中下悬金漆蟠龙吊珠藻井。整个大殿得装修金碧辉煌,同时又不失庄重严肃,给人一种很强得威慑力。内廷中得乾清官就是皇帝得寝官,也就是清朝皇帝举行内廷典礼、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得地方,其内部布置接近太与殿,正前方也就是一个雕龙宝座,后设五扇龙饰屏风,左右安置香炉、香筒、仙鹤等陈设。屏风上置“正大光明”匾额,就是大殿中最引人注目得地方。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与形式(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与形式(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征,从图书馆建筑的艺术造型、形象和环境设计探讨了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气息、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它传承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记载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的积淀和宝藏。而珍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建筑则被看作是艺术宫殿中的瑰宝之一,受到高度关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无不包含图书馆建筑的倩影,其中不少建筑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社会文化等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而图书馆建筑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不断现代化的历程。21世纪是一个以“数字化生存”为主导的信息化社会。为适应社会,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信息传播、建筑思想和服务理念都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现代图书馆建筑也将适应时代的变革,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弘扬现代设计思想,结合实际,注重现代化和人文特色的设计。 图书馆是一种兼具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文化建筑。纵观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史,无不体现着人类文化、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因此,人们往往把图书馆建筑本身看作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 一、古代图书馆的文化特色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藏书楼建筑,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崇尚自然,营造自然优美的环境,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和强烈浓郁的文化韵味,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建筑风格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程度有关,趋于封闭、保守,讲究对称和谐,外型古朴典雅].建筑大多都依山傍水或选址在具有某种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点,即所谓的风水宝地。为营造文化气息,建筑区内廊亭通幽,迂回曲折,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房屋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门窗精工细作,灵秀活现,每一局部都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催人上进,教化人生。楼阁内大量的画、匾、联,字迹娟秀,寓意隽永,启发人们理解主题,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当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的阶段后,过去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提供传经讲学的藏书楼已则演变成为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与阅读的图书馆。其文化特性表现在诸如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方面,均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 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多为封闭式的藏书楼。关于藏书处所最早有形制可考的当属汉朝丞相肖何督造的宫廷图书档案馆——石渠阁,《三辅黄图》称石渠阁“其下砻石为渠,说明这座图书档案馆以石料建造,下有流水,注意防火。西汉以后的图书馆概称”阁“,很可能与其它殿阁式建筑相似,柱廊、挑檐、大脊、画栋,增添了学术气氛,东汉的兰台、东观经常有学者会集于此,讲学论道,为人们所向往。位于宁波西部的明嘉靖时范钦所建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天一阁,是二层建筑,楼下6间,楼上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这种不求对称的布局是事出有因的,当时,范钦鉴于书楼多患火灾,想照《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取以水克火之义,故建楼6间,书橱数目均为6的倍数,取名”天一“。楼下正门悬”天一阁“匾额,廊柱楹联为”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庭前凿池蓄水,意在消防,池南垒石作山,池边依墙立小亭,池中小桥穿越林石之间,约300平方米的庭园,山重水复,石径回逶,气势自然,不失雕琢,后来清乾隆为珍藏《四库全书》修建藏书楼,共有文源、文渊、文溯、文津、文澜、文汇、文综七阁,都参照天一阁建造,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综观我国古代现有的藏书阁,藏书院建筑无不体现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1.强烈浓厚的文化韵味古代藏书楼,以阁为代表的一类,由于它仅用于宫廷、官家收藏图书档案,其建筑特征封闭近于极致,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石、木为主,为防火防潮,在外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doc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 古今中外,无数的建筑之中都见证了比例之美。比例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 伦敦西南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始建于公元前2300 年。巨石阵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它的通往石柱古道的主轴线,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巨石阵以几何图形为基本结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埃及金字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呈正四棱锥体,底面正方形边长230.5 米,塔高146.6 米。科学家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发现,金字塔底面边长的误差不超过 2 厘米,四底角的误差不超过12 度,这般精确绝非偶然,这充分说明了古埃及的几何学和测量技术相当高超。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市中心。它呈椭圆形,长轴188 米,短轴156 米; 中央的表演区也是椭圆形。看台共分三层,每层80 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圈廊。 吉隆坡双子大厦,高88 层,巍峨壮观,是马来西亚的骄傲, 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建筑。它曾以451.9 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 年的最高纪录。建筑平面是两个扭转并重叠的正方形,用较小的圆形填补空缺。这种造型既来自伊斯兰的灵感,又呈现西方现代的风格。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达468 米,是亚洲第四及世界第六高塔。三个巨大球体构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设有观光层的中球体安装在塔身的黄金分割处。远眺与近观,均显得雄伟又壮美。

几何形体之美 直接地运用几何形体,使现代建筑更加简约、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直接运用圆球、椭球、棱柱、棱锥、圆锥、圆台、橄榄形旋转体等几何形体的建筑,无不让人为之震撼。 日本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是一座布局紧凑严谨的几何体建筑群。巨大的圆锥体入口大厅由玻璃构成,倾斜的立方体是主要的展览厅。不对称与倾斜贯穿了整座建筑群,使之充满了科技与未来的神秘色彩。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为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是通往卢浮宫主庭的地面入口。这座21 米高的大玻璃金字塔与3 座 5 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7 个三角形喷水池组成了奇特的几何图形美景。这一建筑令人信服地证明,恰当地运用几何体造型,是能够将现代和古老两种风格建筑交相辉映的。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也由贝聿铭设计。他将梯形馆址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为等腰三角形;东南部为直角三角形,并在三个角上凸起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建筑整体简洁,现代感特强,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创造了新的视觉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业(答案)

1 平面布局 单选题: 1、下列哪项属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A. 建筑群的组合 B. 精美的单栋建筑 C. 庭院的多种组合 D. 房间按功能分区 答案: 1.A 多选题 1,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纵向递进式 B. 辐射扩散式 C.横向递进式 D. 自由散布式 答案 : 1.ACD 2 艺术形象(造型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的式样是指。 A. 单体建筑造型 B. 建筑屋顶造型 C. 建筑外观风格 D. 建筑装饰特点答案: 1.B 多选题: 1.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 。 A.大屋顶 B. 斗拱 C. 三段式 D. 多种屋顶式样 答案: 1.ACD 3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材料是()。 A,以砖为主 B,以土为主 C,以木为主 D,以石为主答案: 1、 C 4 装饰艺术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建筑中的“三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砖雕 B ,木雕 C ,根雕 D,石雕答案: 1、 C 5 城市规划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思想,主要体现的是()。 A,政治性因素 B ,商业因素 C ,人口的因素 D,军事战争答案: 1, A

6,中国古代建筑制度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A,悬山 B ,歇山 C ,庑殿 D ,硬山 答案: 1, C 多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 A建筑等级制度 B 建筑地域性分区制度C建筑风水制度 D工官制度 2,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表现在()。 A屋顶样式 B 房间数 C开间数 D建筑色彩 E 建筑高度 F 彩画样式 3,彩画样式有哪些()。 A龙凤彩画 B 和玺彩画 C 旋子彩画 D花鸟彩画 E苏式彩画 答案: 1, AD 2 , ACDF 3, ABCE 7,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单选题 1,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建筑的_______________ 。 A 、平面布局 B 、外观造型 C 、结构、材料、装饰艺术 D 、ABC都有体现。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 。 A、北方合院式、南方天井院落、窑洞式、干栏式、土楼式、碉楼式、毡包式。 B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 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C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北山区干栏式。 D东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答案 1.D 2.A 8城防建筑 单选题 1所谓城防建筑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 ____________ 。 A、城楼 B、城门 C、城门和城楼 D、城墙和城楼 2, 城墙有一个很大的厚度,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顶上是一条宽阔的大路,叫 A、走道 B 、跑道 C、通道 D 、马道 答案:1,D 2 ,D 9宫殿建筑

《建筑艺术的美》教案(两篇)

《建筑艺术的美》教案(一)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

备。 二、导入新课: 1. 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 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6.板书课题《建筑艺术的美》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欣赏古建筑图片。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故宫的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 A、故宫外景:黄色屋顶与红色墙面带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巨大庄严的建筑群和宽阔的广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B、云龙大石雕:雕刻有龙纹、宝山和云纹,栩栩如生,这种纹样被称作“九龙戏珠”,精美异常。 C、门钉和铺首:朱门金钉、金铺首是皇家建筑的一种标志,有辟邪的作用,寓意吉祥。 D、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小兽:依次为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只有太和殿才能十兽齐全。

浅谈现代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经济,图书馆则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它承担着生产、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建造一座适应现代图书馆功能发展要求的图书馆建筑是关系重大的事情。 1.1.1、现代学校图书馆建筑的重要性 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有多个方面的因素。据《中国青年》杂志的网上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在“学校条件”的八个选项中,只有“图书馆条件”和“学校藏书量”入围前十名,其中“图书馆条件”名列第三。仅次于“学校名气(学术声誉)”和“校风学风”,而“学校藏书量”则位居第九。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学校图书馆对于学校的重要性,而且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校图书馆的优劣好坏,已由以往的由藏书量来决定变成了现有的由“图书馆条件”来决定了。图书馆条件包括图书馆的建筑水平、建筑面积、建筑设施、区域划分及使用、现代化设备的配置使用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等。这就充分凸显了学校图书馆建筑的重要性。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其他基本要素赖以发挥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图书馆的馆舍设计不得当,设备不合标准。就会妨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降低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影响图书馆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在建设一所新的学校图书馆时,就要有长远的战略性目光,要摆正位置、理清思路、统一规划、全盘实施。学校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它在选择馆址、确定面积、建筑结

构、房间布局、综合布线、外观环境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都要进行专门的设计和施工。因此,有必要“建立由图书馆专家、学校负责人、建筑师、工程师和教育部官员构成的工作组”来一起进行认真、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观走访、搜集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资料,广泛征求意见,加以比较分析、研究,形成最佳建馆方案,使学校图书馆建筑规范化、标准化,通步向国内外先进图书馆看齐,能够与相关的机构,比如“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数字图书馆”等接轨。 1.1.2、任务来源 哈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工委,并由国防科工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学校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5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 此次设计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十一五”末期,学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控制在2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控制在12000人左右,研究生和留学生达到10000人。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新校区的规划建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