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世、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当然,我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起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好文言文?一个词,就是多读。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和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式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很生活化,是切合现实生活的智慧。

当然,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文言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七年级学生,有的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二、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不足,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果,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没有及时评价,导致学生无法得知自己的回答是否准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扬长避短,以上不足之处还要多加改正。

第1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

【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人教)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3、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4、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 2、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11.《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孔子思想】 ①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 论.语(lún)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 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 ⑵朗读指导 【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论语》教学反思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论语》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

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

最新七年级《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 师:有什么问题? 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 (老师板书这两个字) 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 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 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 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 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 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 子贡篇:19.23 19.24 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比如第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又如第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再如第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篇二:论语教学反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初中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所以本文的重难点确定在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学情分析】 《论语十二章》在人教版七上第十课,对初一新生来说,是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它与第一篇的内容有所区别,第一篇是有故事情节的,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容易大致了解整个事情经过。但本文却是语录体,它更注重理论的探讨。如果也像第一课注重情节和语句的翻译,那无疑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畏难情绪。再加上本课是为优课作准备的,它又区别于平时的常态课,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所以我觉得把文言的翻译放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引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所以对于文意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要懂得借助参考资料,二掌握几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自行翻译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因为与学生的切实利益有关,平时也在运用,就让他们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能解读一点就可以了。但高尚品德的追求需要老师引领并激发,甚至于要结合我们所了解的几个名人来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论语》后不仅在学好文言文上也能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案及反思 《论语》六则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 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四、教学过程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 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二)走近孔子【幻灯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堂笔记翻开,把对孔子介绍的第一部分整理到课堂笔记上。 写完的同学试一试,看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背下来。 【师】谁来试一试!(指定学生回答)非常好!(三)简介《论语》 【师】孔子是连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

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课外阅读】《论语》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论语》教学反思 如何教授《论语选读》,是很多语文老师感到头疼的事情。《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它涉及到三个层次:文字、文章、文化,比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多了一个层次——文化。那它到底该怎么教?在平时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大多采用的课型依然是教师串讲课、主题探讨课、读书报告课等,我们的语文课有时成为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或是有语文但没有文化的语文课。教师如果只是着眼于字词的落实,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由此,教师对讲授本课程的定位就迷惑了:到底该怎么上《论语选读》?一.把握编者意图,反思论语教学 本书的“前言”部分中,明确标明:《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其具体学习要求分别是:首先,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其次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究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三是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其四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要懂得了解作者的具体观点,需要联系其他论述,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最后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纵观这五个基本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讲授本课程,势必要以解读孔子的思想内容着手,通过对孔子言行举止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孔子思想体系。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塑造高尚的人格。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观念,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包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 比如讲授“子曰:‘有教无类’”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明确,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使得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学习的年轻人得以接受学识,提高修养,教育的广泛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论语选读》中编者列出的这些篇章里,出现的人物众多。通过对前十章中出现的孔门弟子的国别、出身、年龄、学习态度、个性等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