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 (1)

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 (1)

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 (1)
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 (1)

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实践

(仲崇玺)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大胆改革,引入案例教学,鼓励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一方面,赋予了高中地理教师自由选择教学案例组织教学的权利,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是对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挑战,案例选得好不好,用得巧不巧直接影响地理课的课堂效率和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已成为评价地理教师教学水平,体现教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呢?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针对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应该能够帮助导入教学内容和说明教学内容,以达成教学目标。

2、科学性:无论引用什么材料,都应力求科学准确。教师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务必弄清楚来龙去脉,避免以讹传讹。

3、新颖性:材料的选择应力求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呈现的角度新颖,表达方式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互动性:要设计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比如: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好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控制。但也可以更深层次一点:学生收集资料,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观点作出评价,提出新问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或深入思考。

5、启发性:好的案例不仅能吸引人,更能够启发人。这就要求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说问题设计是案例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中生活化的案例

根据案例选择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生活化案例更能贴近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地理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也为运用生活化案例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可行性。

1、案例一:“中心地理论”教学案例

“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将中心地理论的内涵和脉络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生活化案例即通俗化的案例的应用使这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深入浅出的说明了教学内容。

[案例一]从日常购物引入中心地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谈一谈你或你的家人一般去哪些商店购买下列物品:粮食、食用油、肥皂、牙膏、衣服、电视机、冰箱、计算机等?

[学生回答] 粮食、食用油、肥皂、牙膏一般去比较近的小店或小超市购买。衣服、电视机、冰箱、计算机一般去市区专卖店或国商等综合性商店购买。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商品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粮食、食用油、肥皂、牙膏这些是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低,什么地方都能买到,跑太远去买不划算;而衣服、电视机、冰箱、计算机等价格高,小地方买不到,即使有也要到信誉度高的地方购买。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这些商品按价格高低有等级之分,低等级的商品按就近原则到低等级的商店购买,高等级的商品到较远的高等级商店购买。

[教师引导]商店可为周围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它就是中心地。每个商店都有吸引顾客的范围即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从刚才这个例子大家发现中心地的等级和服务范围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回答]等级高的商店吸引顾客的范围大,等级低的商店吸引顾客的范围小。如国商嵊州市的市民都会到国商购物。村里的小店最多也只不过吸引本村及邻村的居民。

[教师总结]对,这就是中心地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心地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2、案例二:环境教育

在石河子市郊区的北泉镇的有一片面积近1000亩的农业用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土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土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

B.面粉厂

C.织布厂

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游活动利弊的了解,所以使用哪个区域的案例都可以。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仅靠背下某些条条或某些事实是没有用的。学生需要真正研究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相应的地理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